四、促進教師之間的深入協作
正如部分研究教學改革的學者指出,雖然教改要求教師協作,但教師因為未能感受到協作的優點,往往都是在不自願的情況下被迫與人協作,故此許多協作都是徒具形式的。與此不同,課堂學習研究是在教師的學校進行的,所處理的亦是針對該校某一年級某一特定學科的問題,正因為是校本,所以教師的投入程度甚高,積極性亦強,教師對研究課的擁有感(ownership)亦強。進行課堂學習研究,促進了教師之間的同行協作,觀摩交流,並使觀課活動成為目標明確具體的、針對改善教與學的活動。課堂學習研究中的觀課及課後討論,使教師能夠進行具體而高質量的交流,不會流於膚淺的討論。正如第三章閱讀教學裏提及的一位教師於會中說“……最快樂的是同事們不分彼此,互相交流意見,群策群力,經過不斷的修訂,教學成效越見顯著,學生能有效率地學習,研究的成果也令人鼓舞。”
課堂學習研究的培訓模式為同行間提供了互相交流學習的機會。不同教師對於學習內容及教學方式有著不同的理解,通過專業對話有助厘清內隱知識,促進知識交流,令經驗較淺的教師和資深教師共同實現專業成長。教師在研究的總結階段,向教育同行報告研究的過程與成果,並接受提問與意見,這一過程提供了讓教師在更高的層麵反思整個研究的機會,以及日後修訂或再進行研究時的參照。
五、由專業引領到專業自主, 建立主教師團隊的專業學習社群
正如一些內地教師所指出,在隻有教師獨立摸索、缺少教研人員協作的情況下,教學研究往往成為“蘿卜煮蘿卜,終歸隻是蘿卜”,也就是說沒有任何改進。在課堂學習研究中,高校人員引進教學理論,運用一套嚴謹的研究流程,帶動教師搜集數據、評估學生學習成效、反思教學設計,從而使得整個研究方向明確、方法科學。課堂學習研究不停留於讓教師學會教好某一課題,而要讓教師學會一套方法來處理教學難點,診斷學生困難,以及評估教學成效。以往許多專家學者都曾提出,延續改革比啟動改革更困難。在研究員及其他支持離去以後,這些策略或教學法大都不能持久。要教學改革或創新能持續發展,必須讓教師掌握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課堂學習研究的最終目標是高校的研究人員撤出學校職場以後,中、小學校能夠形成一個由資深教師、指導教師與新教師組成的、以課堂學習研究為中心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這樣的學習社群將是可持續發展的——定期開展課堂學習研究活動,形成教師間濃鬱的學習氛圍。
六、結語
“課堂學習研究”作為一種教師教育模式,能有效地促進職前教師的學習以及在職教師的專業成長。課堂學習研究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形成學習型組織,促使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共同分享、探討彼此重視的問題,不斷對話、反省、協商和凝集共識,共同塑造願景和共享目的和目標,尋求教師專業修養更大的發展,成為校本研修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方式之一。我們相信,最見成效的教師專業發展是長期的、校本的、協作的、聚焦於學生的學習及直接與課程有關的,而這些正是課堂學習研究所具備的特征,是語文教學能持續發展的一個可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