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語文課應“怎樣教”——變易理論的啟示(3 / 3)

五、教了為什麼學生學不到——運用變易理論來剖析課堂

“教了為什麼學生學不到?”這是教師常有的埋怨。以下試以一個案,說明如何運用變易理論來剖析課堂,以理解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本個案中的教師希望能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學生寫作的興趣,他們選擇了一篇名為《願望井》的文章為教材。此課文乃一開放式結局的故事,講述一隻青蛙住在井裏而人們喜歡向這個井投錢許願。為此,青蛙感到非常煩惱,因為那些投下來的錢令牠的居住環境越來越肮髒,越來越細小。所以青蛙也許願,希望人們不會再向牠的井投錢和許願。故事並沒有透露青蛙的願望有否成真,因而留下更多的空間,讓讀者想象。教師認為這文章有趣非常,希望學生透過為故事創作不同的結局,幫助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兩位教師共同備課,並於兩個循環周內實施研究課堂,當中並進行課堂觀察及課後會議,以便檢討,為第二個循環周作出建議和改善。在第一輪教學時,教師為配合課文內容—許願設計了幾個活動,從而幫助學生對“許願”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師準備一個生日蛋糕(模型),並提問學生,他們生日時會許什麼願望;講解香港農村許願的習俗;準備一棵紙樹,並讓學生在心形的許願紙上寫下願望,將它們貼在樹,最後教師跟學生討論課文,要求學生為課文構思一個新結局。課堂活動甚多,學生似十分投入課堂活動,但訪問卻反映學生所學與教師預期有偏差。學生能充分掌握課文的主題——“許願”,不過,學生似乎沒有掌握該課堂的目的-啟發想象力,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

不變的是“許願”這主題,變的是不同的許願方法和地點,所以學生對“許願”這一主題能充分掌握,但創作方麵則沒有讓學生經驗任何“變易”,以致學生未能學到預期的學習內容。

課後教師對課堂作出了一些修改,包括:教師以生日蛋糕介紹課文的主題後立即詳細說明課堂內容,並帶出故事能有不同的結局這個重點。教師教授課文,並著學生細閱該故事,分組討論,為故事合作創作一個新結局。創作後,教師請各組向全班彙報,並選擇最優秀的結局。最後每位同學各自為故事設想一結局,作為家課。課後訪問反映自從第二輪課堂後,學生已能注意到設定的學習內容。訪問學生時,他們能說:“我學會並不是每個難題都有特定的答案”、“我學會一些並沒有結局的故事”。問到他們喜歡這類沒有結局的故事時,學生回應說“喜歡”,因為“我能自己創作故事的結局”,可見學生的思維活潑了,對創作的興趣增加了,這是因為課堂中“變易”運用得宜。

課堂中,教師特別強調一個故事能有多個結局,要求學生為同一故事進行分組創作,建立新結局。不變的是同一故事的主幹,變的是由不同組別學生創作的結尾,學生由是覺察到一個故事並不需要擁有一個確定的結局,而可隨人們的想象力發揮。由此觀之,合適的“變易”,能讓學生準確掌握學習內容。

課堂上常出現的問題是變易出現在不恰當的地方,以致未能對應關鍵特征。不論是“變易”還是“不變”同樣重要,因此,課堂中的變易應是很有規劃,才能讓學生經驗適切的“變易”,繼而審辨及掌握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