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語文課應教什麼——學習內容與關鍵特征的啟示(2 / 3)

二、針對學生的學習難點來確定學習內容——寫作教學

我們經常都說要針對學生的學習難點來教學,可是許多教師都抱怨他們不是不想針對學生的學習難點來教,而是難點太多,問題太複雜,一節課中不知道應處理那些難點,或從何入手。本書第四章寫作教學案例——心理活動的描寫便說明了這一點,一開始時,個案中的教師便指出他們的學生的作文問題甚多——文句、組織條理等問題盤根錯節,不知如何著手。經過研究會議後,教師相信如果每一節作文課都能有計劃、有重點地處理寫作上的難點,從低年級做起,點點滴滴地累積,必定能改善學生寫作上的問題。在本個案中,教師希望能改善四年級小學生的記敘文寫作,因為他們記人記事大都是平鋪直敘,很少能夠描述人物的感情或心理活動。在實施教學之前,教師及研究員通過訪談及紙筆測試的方式,診斷學生的寫作難點。研究發現,學生在寫作中,不善以文字表達人物的內心感受,因為他們並不懂得代入人物的角色,想象其心理活動。研究團隊認為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不會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是因為沒有代入人物的角色來想象他所麵對的問題;其次,若要學生適當地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必須讓學生學會觀察人物的行為表現,繼而以相關的文字描述其思想的方法。故此,研究團隊把學習內容確定為:代入人物的角色來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經過數次會議後,教師發現學習描寫人物心理是很廣闊的題目,因為人的心理活動非常複雜,而該節課的材料,適宜用作教授描寫人物的心理掙紮,所以教師把該節課的學習內容收窄為:“人物心理掙紮的描寫”。要學到此內容,學生應掌握兩項關鍵特征:1.代入人物的立場想象人物心理掙紮的過程;2.依據人物在文章中的矛盾行為表現,以相關的語句如“我想”、“我想了又想”、“我感到……”等來帶出心理描寫的部分。

三、針對學生的學習難點來確定學習內容——閱讀教學

在另一有關閱讀教學的案例一字詞推斷中,我們也發現如能對學生的學習難點進行透徹的分析,找出其要害,便能為課堂確立一個有價值的學習內容,這可以透過對學生進行前測及訪談做到。例如本書第三章的個案中,教師知道字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一環,但如何幫助學生學會生字深詞則是個難題。其實中外學者都提出不少識字方法,例如內地在20世紀60、70年代推行的集中識字等試驗,便期望能加快學童識字,使其能盡早閱讀。在香港,不少學校都有試行不同的識字教學的方法,或用一些以特定識字教學理論編製的教材來授課,據說有一定成效。該研究中,研究團隊不是以教授某一類字詞或學會某一種識字方法為學習內容,而是期望學生能掌握一種閱讀策略,並能應用到日後的閱讀活動中。個案中教師發現低年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遇到難字生詞而放棄閱讀,或導致對文章作出錯誤的理解。要處理這問題可以有兩個方法,一是加大學生的識字量,讓他們可以減少因為生字難字而影響閱讀;二是教會他們一些閱讀策略,使他們能學會克服生字生詞對閱讀造成的障礙。研究小組討論後認為後者為較有價值的學習內容。透過訪問,研究團隊對學生的認字方法與閱讀態度有了較具體的了解,發現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遇到不明白的字詞,最常用的解決方法是問教師或父母,而不是通過對句子語境的理解自覺地推斷詞義。前測的數據顯示,絕大部分學生根據句子的脈絡線索尋找字義的能力非常薄弱。研究團隊進一步確定,釋詞策略確是一個有價值而適切的學習內容。雖然,根據句子的語言背景來釋詞,隻能求字詞的大概意義,不能百分百準確,也不是唯一的方法,不過,此舉能夠讓學生減少依賴其他學習的工具,掌握一套讀書策略並以自學的方式識字。若能持之以恒,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我們再次確定這次學習內容的價值及研究取向,並確定所擬定的學習內容及關鍵特征。在與學生進行測試及訪談時,研究員又發現學生雖對部首等有一些概念,但對字形部件的辨別十分粗疏(將“峰巒”讀成“蜂蜜”),更不會聯係上下文的文義來猜詞(因“燦爛”兩個字都有“火”作為部首,而火有辣或熱的含意,學生推斷詞義應和辣椒有關,而沒有聯係文本中寫天上的景色的語境),所以該個案中研究團隊確定“根據部首特點推測詞義”及“根據上下文語境以猜測詞義”作為該節課的學習內容。個案顯示教授此學習內容確有助於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