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甲部分通過一些卡通人物帶出迪士尼樂園多姿多彩的夢幻世界;丙部分說出迪士尼的曆史;乙部分更好過渡到下文。
師:很好,你說了教師心裏的話。甲—丙1—乙2就是開首段應該有的三大結構,這三個部分都有著不同的功能。
(隨後,教師把三個部分的功能板書:“引入”:提供背景資料/引發興趣/開場白;“點題”:點明主題;“過渡”:開展下文。)
為了凸顯三個部分對文章所起的作用,教師從三個部分中逐一除掉其中任一部分,保留另兩個部分,再與學生展開討論以明確,缺少任何一部分,都會使開首段黯淡失色且影響全文。正當教師想結束此次的活動的時候,一位學生舉手示意。以下是對話的全過程。
生:教師,如果把丙1“迪士尼樂園已有五十年曆史!”的部分搬去第二段行嗎?
師:你是說把首段的丙部分,放在第二段,是嗎?大家怎麼看這個建議?
生:……
師:那麼請你把刪除了丙部分的首段讀一遍。(學生依照指示朗讀。)
師:其他同學覺得怎樣?
(其他學生也表示在首段刪去丙部分可行)
師: 可能在乙部分有提到曆史這個字,所以同學認為沒有了丙部分也沒問題。但是大家要記得開首段有兩個作用,其中一個便是點明主題。如果沒有了(丙1)這個關鍵的句子,主題信息就不明顯了,分別就在這裏,清楚了嗎?
(另幾位學生紛紛表示,題目已經清楚地告訴了讀者迪士尼樂園已有五十年曆史了)
師:同學,題目雖然已經告訴我們,但第一段還是應該寫出來,因為隻靠題目帶出主題,信息就不夠明顯了。還有其他問題嗎?
生:……
(教師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匆忙結束了討論)
4.步驟四
教師隨即開展第三個活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為《海洋公園三十年曆史》擬寫文章的開首段。從分組學習結果看來,有兩組的學生並沒有在文章的開首段中用上全部三個元素,一組略去點題,另一組把點題和過渡放在第二段。
四、反思與修訂
在第三循環的課後會議上,1B班教師對此班同學在課堂上積極的表現表示滿意。認為略有不足的是時間非常緊迫,教師為了完成計劃中全部的教學活動,許多環節都是草草收尾。研究團隊的成員認為1B班教師在課堂上沒有給予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導致學生無法真正體驗知識內容的變易。1E班即將施教的教師也談到,他所麵對的1E班能力比之1B班更弱,需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於是1E班的課堂對變易圖式進行了另一種演繹。(詳見下文)
(一)課堂設計的修訂
根據課後會議的討論,教師修改了教案,課堂活動基本維持不變,但在某些細節上卻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以下描述的是1E班課堂實踐的修改部分。
教師在討論開首段對文章的作用中強調:開首段使讀者在通讀整篇文章之前,對文章的主題思想有初步地認識;可以吸引讀者注意,引出下文。
粘貼關於“過渡”和“點題”的乙丙選項,讓學生從中挑出正確的答案。首先,學生從“過渡”選項中選出乙2。學生做出選擇後,教師詢問理由,學生回答是為了回應題目及文章的內文,教師認為學生都已理解乙2選項(過渡下文)的作用,因此把乙1從黑板摘下。
學生在選擇“點題”部分時,略有爭議,師生隨即展開討論:
師:選丙1和丙2的同學各占一半,我先問一問大家為何會選擇丙2?
生: 因為丙2提到迪士尼樂園,而這點又很重要。
師:這表示你關注的是句中的某部分是否重要,那麼丙1又如何?丙1有沒有提到什麼重要內容呢?
生(全班):丙1的內容在之前已經說過了。
師:好,我們現在不妨先將丙1代入開首段,之後再討論丙2是否合適。
師: 現在我們有甲、乙2、丙1,你們會如何排列這三個部分,使它們組成完整的一段?
(教師隨即派發工作紙,請學生排列出正確的次序。學生給出答案:甲—丙1—乙2,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朗讀。)
師:好了,現在我們回到丙2的討論,我們把丙1換成丙2再朗讀一次。
(學生朗讀: 米奇老鼠、小飛俠、小魚仙、唐老鴨和睡公主,大家猜一猜在哪裏可以找到這些經典卡通人物,沒錯……答案就是迪士尼樂園這個多姿多彩的夢幻世界……
迪士尼樂園是人生十大必到的主題主園!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顧迪士尼的曆史吧!)
師:我們沒有改變三部分的次序,隻是把其中一個選擇換成另一個,大家覺得如何?
生:好像不太通順。
師:為什麼?
生:因為整篇文章應該都是介紹曆史的。
師:這篇文章是介紹曆史的,突然加插了丙2一句,感覺很奇怪,是嗎?
生:前後好像不一致。
師:哪一部分不一致?
生:乙2並不是關於迪士尼樂園的曆史。
師: 所以正確的選項應該是丙1。
教授1E班時,教師先在黑板貼上四張寫上不同選項的紙條,讓學生閱讀。當學生選擇後,教師並未拿走學生沒有選擇的那一張紙條,反之,他把紙條貼在黑板的另一邊,又問學生為何覺得他們選擇的那一個答案比另一個更為合適。處理第三部分(即丙1和丙2)的兩個選擇時,教師也是這樣做,不過由於班上對選擇丙1還是丙2有不同意見,所以教師沒有單獨比較兩個選項。教師的做法是先叫全班同學把丙部分的其中一個選項(正確的選項,丙1)與其他兩部分的選項(甲和乙2)拚合,組成一個段落,然後再商討這三個選項的排列次序。當學生決定了排列次序後,教師又叫學生把丙1換成丙2,看看這個選項能否與其他兩部分的選項(甲和乙2)組合成連貫的段落。因此,在1E班的課堂上,學生考慮這兩個選項(丙1和丙2)是否合適時,是在同一段落中作了一項比較式的變易活動。
從1E班的課堂可見,教師給予學生更多機會接觸不同的組合,思考這些組合在開首段的排列次序。當學生提出了一個排列方案後,教師並沒有立刻接受,而是要求學生解釋另一個為什麼不能接受。正由於這一原因,1E班學生花了更多時間討論不同部分的選項是否合適與及三個選項的排序,於是他們體驗的變易圖式也更為豐富和適當,而且能把他們的集中力聚焦於課堂的學習內容。
教師在處理(丙1) “迪士尼樂園已有五十年曆史”時,同樣也有同學認為可以刪去,因此教師即可做出以下的響應:
師: 在開首段的三個部分中抽去(丙1),可以嗎? (有學生答可以,也有的答不可以)
師:沒有這部分(點題)有什麼問題?
部分學生:不能夠帶出主題。
師:對,如果沒有了點題,讀者就不能夠在首段中知道它和整篇文章及題目的關係的主題。不過,我也看到有些同學說可以,為什麼呢?
部分生:因為過渡的句子中有“曆史”兩字。
師:不錯,如果沒有了點題,而僅僅是在過渡中簡略地提一提曆史是不夠的,整段的行文在中段好像被折斷了,不夠順暢。所以保留點題的部分是較恰當的。
備注:教師的響應還是有需斟酌的地方,下回討論。
活動三:學生分組討論,為《海洋公園三十年曆史》寫一段開首段文字。從分組學習看來,五組的學生都在文章的開首段中用上全部三個元素。
課堂之後,五個班的學生完成了同一份後測,結果如圖4-15所示,在同時運用三個元素寫開首段方麵,五個班級的學生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以下是五個班級學習前後情況的比較。如果集中比較1E和1B班,可從兩班的學習成果明顯看到,1E班的表現勝過1B班,這反映在1E班的絕對分數(absolute score)和增加的百分比上。在1B班,47.4% 的學生 (n=18)在開首段用上了全部三個元素;而1E班,卻有58.8% (n=10)如此做。1B班由15.8%上升至47.4%,1E班卻由0%升至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