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張之洞與武漢科技大學的淵源(2 / 3)

1922年學校更名為湖北省立武昌高級工科中學校。據《武漢教育史》記載,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鄭位三畢業於武昌高級工科學校。

1927年湖北省立武昌高級工科中學校並入省立二中,成為省立二中第二部,後遷往漢陽針釘廠改為省立三中。

1935年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武漢教育百年大事記》、《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學校校史》都有記載。1938年因抗日戰爭而並入湖北聯中的巴東高工分校。學校師生先從武漢遷到長陽,又從長陽遷到巴東,再從巴東輾轉到宣恩,1946年遷回漢陽針釘廠。1947年2月,學校恢複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舊名。

(二)新中國成立後學校的發展

1949年9月,漢陽高工遷至武昌西卷棚,與省高商、省女子職業學校合並,改為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不久,高商、高職很快又劃撥出去獨立建校,原漢陽高工仍留在武昌西卷棚,更名為湖北省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1952年進行全國性院校調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的土木科並入新建的中南建築工程學校,電氣科調並入鄭州電氣專科學校,化工科調並入廣州工業學校,紡織科調並入鄭州紡織工業學校。1953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機械科與從江西萍鄉遷來的大冶鋼鐵工業學校合並,成立中南鋼鐵工業學校,由華中鋼鐵公司領導,隸屬於中南鋼鐵工業局。隨後,廣西賀縣的中南第七工業學校采礦科師生、湖南工業學校冶金科師生、柳州高工的部分教工,均調整並入學校。1953年冬,學校遷至石牌嶺新校址。

1954年,學校改由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領導,更名為重工業部武昌鋼鐵工業學校。1956年,學校改屬冶金工業部領導,易名為冶金工業部武昌鋼鐵工業學校。武昌鋼校學製改為4年,成為中南地區唯一的一所鋼鐵工業學校,在普通高中之前擇優錄取學生。

1958年7月,武漢鋼鐵公司經冶金部批準和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同意,在武昌鋼鐵工業學校的基礎上,合並武漢鋼鐵公司業餘學院,成立了武漢鋼鐵學院,屬於部屬院校,下放為武漢鋼鐵公司領導,校址設在武漢市青山區任家路。1970年,學校下放到湖北省,實現雙重領導,以省為主管理。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1978年,武漢鋼鐵學院實行由冶金部、湖北省雙重領導,並以冶金部為主的領導體製。

1995年經國家教委教計[1995]71號文及冶金工業部冶人[1995]203號文件批準,武漢鋼鐵學院與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繼續實行冶金工業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冶金工業部管理為主的體製。

1999年4月28日,根據教育部教發[1999]55號文件同意,省人民政府鄂政發[1999]41號文件批準,武漢冶金科技大學正式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設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博士點、52個碩士學位點、11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及51個本科專業,各類全日製在校學生3萬餘人,在職教職工2700餘人,學校已發展成一所以理工科為主,醫、經、文、管、法、理等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

由上可知,張之洞親自策劃並指導了湖北工藝學堂的創辦。其後經過一個多世紀的薪火傳承,直至發展到今天的武漢科技大學,脈絡清晰,傳承有序,均是有史為證、有據可查。2000年,時任國務院參事室參事的張之洞孫女、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厚粲女士專程來校參觀訪問並揮毫寫下“沉靜好學,崇實去浮”八個大字,以先祖的辦學理念與學校共勉。

三、武漢科技大學繼承了張之洞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及辦學精神武漢科技大學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及精神同張之洞所提倡與實施的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