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俊
武漢科技大學辦學曆史溯源於1898年張之洞創辦的湖北工藝學堂,曆經傳承演變,1958年定名為武漢鋼鐵學院,1995年武漢鋼鐵學院、武漢建築高等專科學校、武漢冶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合並組建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9年更名為武漢科技大學。
一、張之洞創辦湖北工藝學堂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創辦近代教育,以滿足實業發展的需要。於是湖北工藝學堂應運而生。
(一)湖北工藝學堂的籌建
1898年2月26日,在《劄委張鴻順等督辦農務、工藝學堂》一文中,張之洞提出了創辦學堂的設想、並對興辦學堂的宗旨、學務管理提出了基本指導意見:“工藝一切尤多拘守舊習,不能用新法製造,以致利權外溢,民生益困,亟應創設農務、工藝各學堂,采用西法,實力講求,以開風氣而廣利源。”“又工藝學堂現暫設鐵政洋務局內,延訂東洋教習二人:一教理化學,一教機器學,並募能製造工師二人幫同教課學生工匠,講求製造各事宜,亟應派委大員督率經理,以收實效。”
(二)建設湖北工藝學堂的上報與批準
1898年3月16日,張之洞正式向朝廷上《設立農務、工藝學堂暨勸工勸商公所折》:“又於洋務局內設立工藝學堂,選募東洋工學教習二人,一教理化學,一教機器學,招集紳商士人有誌講求商學者入堂學習,並派中國通曉化學、製造之士人幫同教導藝徒,講求製造各事宜。”光緒帝在奏折上批:“該衙門知道。欽此。”光緒皇帝欽定了工藝學堂的設立。
(三)湖北工藝學堂的建立
1898年閏3月16日,張之洞在《劄牙厘局、善後局支撥農務、工藝兩學堂常年經費》一文中對籌備工作作了具體指示:“查農務、工藝兩學堂,建造講堂齋舍,購辦器具,並開支員司翻譯薪水、工役農夫人等工食,……除分飭牙厘局在於米穀厘金項下及飭善後局於商捐項下分半動支外,仰即遵照隨時詳請飭發,務須督飭員司撙節動用,按月造報,以備查考,勿稍虛糜,是為至要。”1898年9月24日,湖北工藝學堂坐辦委員、直隸州用候選知縣梁敦彥彙報了學堂籌辦的基本情況;同時聘任匠首、教習、雜役等三十餘人,並提出要求“擬懇憲恩飭撥銀二千兩,將來實用實銷,按月造報”。張之洞看完彙報材料後批複:“尚屬妥協,應準照擬辦理。”由此可見,張之洞對工藝學堂的籌建工作是滿意的,並明確要求迅速招選藝徒開學。根據張之洞的要求,學堂的招生廣告《劄發招考工藝學生告示章程》正式發布。至此,涉及到辦學經費、課程、學製、師資乃至招生等均得到落實。據《劄發招考工藝學生告示章程》、《劄曹南英蠶桑局停工歸並農務、工藝兩學堂並將工藝局歸並工藝學堂》、《湖北通誌》及《湖北通史》中記載可知湖北工藝學堂最早的辦學地點應在武昌的彭劉楊路的武漢市三醫院一帶。在學校創始之初,張之洞對學堂各個方麵的事務,都作出了許多具體指示,可以說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從而使得學堂的辦學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湖北工藝學堂演進為武漢科技大學
(一)北洋政府時期和民國時期學堂的演變
1901年張之洞依清廷的要求對湖北原有的學堂實行改製,湖北工藝學堂改由學務處管理,到1907年遷至曇華林,並更名為省城中等工業學堂。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曾在學校任教,並擔任工場場長。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就讀於省城中等工業學堂的共進會會員陳磊和趙師梅、趙學詩兄弟倆繪製十八星旗。十八星旗,全稱“鐵血十八星旗”,也稱作“九星旗”,成為武昌起義革命軍的軍旗。後來成為中華民國陸軍軍旗。
1914年省城中等工業學堂根據民國政府教育部的《實業學校令》和《實業學校規程》規定,改名為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學堂的改名及基本情況在《武漢市誌》和《武漢教育史》中有如下記載:“1914年,武昌開辦甲種工業學校。於曇華林原省城中等工業學堂舊址。預科1年,本科3年,……本科通習科目為修身、國文、數學、物理、化學、圖畫、機械工學大意、工業衛生、工業經濟、工業簿記、外國語、體操、實習等。專業科則分科肄業,如染織科之科目,為應用化學、應用機械學、化學分析、染色法、機織法、紡績法大意、織物整理、製圖及繪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