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記載的最早地圖
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地圖,是三千年前西周初年,周公、召公營建洛邑城址時畫的“洛邑地圖”。洛邑是當時周的東都,在今河南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
最早的地圖庫
漢代在長安建石渠閣,收藏蕭何收集的秦地圖。這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地圖庫”。
近代史上第一個製圖業務機構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製圖業務機構,是清“會典館”所屬的“畫圖處”。光緒十二年,清政府曾在北京設立了“會典館”,主持編修《大清會典圖》。地圖就是會典圖的主要部分。為了便於繪製輿地圖,會典館在光緒十六年又成立了“畫圖處”,從而,使它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製圖業務機構。
近代第一所培養測繪專業人才的學校
中國近代第一所培養測繪專業人才的學校,是清光緒三十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的“京師陸軍測繪學堂"。
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著作
中國最早出現“地理”一詞的著作,是《周易·係辭》。該書說:“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最早一部以“地理”一詞命名的著作
中國最早一部以“地理"一詞命名的著作,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的《漢書·地理誌》。
最早的地理總誌
中國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地理總誌,是唐代李吉甫撰寫的《元和郡縣誌》。該總誌原稱《元和郡縣圖誌》,42卷。北宋年間圖散失掉後,改稱今名。現存34卷。《元和郡縣誌》是唐憲宗元和八年成書的。它以貞觀元年唐太宗將全國劃分的十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分卷,道以下為府、州。分別敘述其治所、等級、戶額、領鄉、墾田、沿革、府(州)境、貢賦、管縣等內容。府、州下為縣,重點敘述各地的山嶺河流、形勢、險要、農田水利、物產礦藏等。
最早的地理著作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禹貢》。《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全篇1193字。它用名山大川的自然界線,把全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並較為詳細地記述了各州的山嶺、河流、湖泊、土壤、物產、貢賦、交通等情況。《尚書》約成書於戰國。
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
中國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山經》。《山經》是《山海經》的一部分。它以山為綱領,對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其他廣大地區的自然條件作了綜合性的敘述。《山海經》約成書於春秋戰國。
最早的經濟地理著作
中國最早的經濟地理著作是《貨殖列傳》。《貨殖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撰《史記》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許多經濟地理學的內容,如手工業地理,冶礦事業的發展情況等。
最早的疆域政區地理著作
中國最早的疆域政區地理著作,是東漢史學家班固所撰的《漢書·地理誌》。它以行政區劃為綱,按照漢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區,在郡、國,縣、道、邑、侯國條下,記述了各地的戶籍、山川、水利、物產、聚落、關塞、名勝、古跡、建置沿革、地方風俗等情況。從而,首創了疆域地理製的體製,成為後世撰寫地理書籍的典範,並開正史典籍設《地理誌》之先河。因此,它又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正史地理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