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燦爛的科技之星——中華地學礦業之最(3 / 3)

最早的地質地理著作

中國最早的地質地理著作,是《五藏山經》。《五藏山經》是《山海經》的一部分。書中記載了八十九種礦物,其中有金屬礦、非金屬礦和各種怪石等;記載礦物產地三百零九處,對礦產的出處有著較為詳細的描述。它比希臘人喬菲司蒂斯所著的地質地理文獻《石頭誌》早幾百年。

最早的地理學期刊

中國最早的地理學期刊,是近代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創辦的《地學雜誌》。該雜誌創辦於1910年。最初為月刊,後因經費困難,改為雙月刊,再變成季刊,又削減成半年刊。到了1923年,竟不得不一再停刊,直到1928年才得以恢複,並定為季刊。

最早的地理學術團體

中國最早的地理學術團體,是“中國地學會”。它是1909年9月28日由張相文約集白毓昆、陶懋立、韓懷禮和張伯苓等人在天津創辦成立的。1912年遷到北京。

最早的現代科學研究所

中國出現的第一個現代科學研究所,是1913年由章鴻釗籌建的地質研究所。該所曾培養出葉良輔、謝家榮、李學清、李捷等優秀的地質專業人才,並繪有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等省的地質圖,同時還開展了一係列的地質調查工作,為我國的地質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最早的石油豎井

中國第一口石油豎井,是明代正德十六年在四川峨眉山下的嘉州(今樂山)鑿成的。該油井深度至少在幾百米以上,開創了中國鑽井取油的新時代。在國外,北美和歐洲直到年300後,才鑿出了最早的油井;而美國第一口油井,則是在1859年才鑿成的,井深隻有21米多一點。

最古老的銅礦井

中國最古老的銅礦井,是湖北省大冶銅綠山銅礦井。該礦井是春秋戰國時開鑿的,1974年被發現。勘察中看出,這古老的礦井,礦床的開采采取了豎井、斜井、斜巷、平巷相結合的采掘方式,並用各種技術手段初步地解決了井下的通風、排水、提升和巷道支護等一係列複雜的技術問題。

第一部采礦學教科書

中國人寫的第一部采礦學教科書,是清末民國初年王汝淮著的《礦學真詮》。全書13卷,50萬字。每卷前麵有內容提要。第一卷講礦產;第二卷講采礦,主要為勘探方法;第三卷講打鑽;第四卷講采礦工具和手段;第五卷講礦井選址,礦井的形式和大小,礦井支護,排水等各項技術;第六卷講挖礦;第七卷講撐架;第八卷講燈光。

最早的南詔史著作

中國現存最早、記述最詳細的南詔史著作,是唐樊啅撰寫的《雲南誌》。《雲南誌》又名《南蠻記》、《南蠻誌》等,共10卷,記述了雲南地區的行政建製、交通、山川、部族、城鎮、物產、風俗等。

最早的新疆方誌

中國最早、記述最全麵的新疆方誌,是清和寧撰寫的《回疆通誌》。該方誌成書於嘉慶九年元,共12卷,全麵地反映了新疆地區的政治、經濟、地理等情況。

最早的湖北方誌

中國現存最早的湖北方誌,是清吳熊光等編撰的《湖北通誌》。該誌成書於嘉慶五年,共100卷,分聖製、疆域、建置、政典、藩封、古跡、寺觀、祥異、職官表、選舉表、名宦、人物、藝文、金石、雜記等15門類,52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