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燦爛的科技之星——中華地學礦業之最(1 / 3)

到目前為止,中國乃至世界發現的最早的地圖,是年底,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三幅彩色地圖,即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這三幅地圖繪製在綢帛上,是漢文帝初元十二年以前製作下葬的,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曆史。

最早的“畫方地圖"

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畫方地圖”,是保存在陝西西安博物館碑林中的《禹跡圖》。該圖與《華夷圖》分別鐫刻在一塊長、寬各為3.42尺的石碑正反麵上。圖上刻有方格,比例尺較大,每方折百裏。橫方70、豎方73,共計5110方。它也是已發現的最早的帶有數學基礎的全國性地圖。

最早的政區地圖

我國傳世地名最多、時間最早的政區地圖,是《九域守令要》。它鐫刻在一塊長129厘米、寬101厘米的石碑上。石碑現存成都四川省博物館。《九域守令圖》是北宋末年的政區地圖。它記有1400多個宋代地名,並以行政等級作為居住地的分級標準。府、州、軍為一級,用大字號表示了4個京府、10個次府、242個州、27個軍;監、縣為二級,用較小字號表示了4個監、1118個縣。幾乎囊括了北宋末年中央政府所管轄的州縣。

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幅古代城市規劃圖,是《平江圖》。

它是在南宋紹定二年,由一位名叫李壽朋的郡守主持刻繪在一塊石碑上的。石碑現存江蘇省蘇州城南文廟。平江是現代的蘇州在北宋時的名稱。《平江圖》清晰地反映出了700多年前蘇州城的麵貌和建設概況。圖上畫有各種作坊65個人,橋梁300餘座,寺觀廟宇100多個,還有縱橫交錯的河流、道路。

最早刊行的地圖冊

中國最早刊行的地圖冊,是明代羅洪先編修的《廣輿圖》。元朝時,朱思本曾花費了10年的時間,編成了長、寬各七尺的大地圖《輿地圖》。羅洪先認為,這大地圖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就用計裏畫方法,把它改縮成分幅地圖集的形式,並加以補充編繪,刊印成書。《廣輿圖》的繪製年代,約為明嘉靖二十年左右,共有地,45幅,附圖68幅。該地圖冊繪畫工整,鐫刻精細,還首次采用了24種地圖符號。許多符號已抽象化。

最早用新法測繪的地圖

中國最早用新法測繪的中國地圖,是清代康熙年間問世的《皇輿全覽圖》。該圖采用經緯圖法,梯形投影。內地各省注記用漢文,滿蒙地名用滿文。比例約為1:1400000。《皇輿全覽圖》完成後,一直秘藏在宮中。除少數朝廷要員外,一般人無緣看到。1921年,人們在沈陽故宮博物院發現了它,遂由該院石印出版,名為《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

最早的海圖

中國最早的海圖,是明代鄭和下西洋時主持繪製的《航海圖》。《航海圖》全稱為《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原圖20頁,前有序一頁,後有《過洋牽星圖》二頁。海圖以南京為起點,詳細描繪了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並對所經海域、各國島嶼等作了詳實的記載。圖中所收地名500餘個。航線經過現在的中南半島、馬來群島、印度半島,途經和到達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的索馬裏。據有關專家考證,這部航海圖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鄭和最後一次遠航西洋時的航海圖。

最早的印刷地圖

中國最早的印刷地圖是1155年南宋楊甲所編《六經圖》中的“十五國風地理之圖”。它是采用木刻製版印刷的。

最早用南北極、赤道標示的地圖

中國最早使用南北極、赤道名稱的地圖,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該圖除了把15、16世紀航海探險中發現的新地區繪在圖上介紹給中國外,還首創了地中海、尼羅河、羅馬尼亞、羅馬、古巴、加拿大、北冰洋、大西洋等許多如今仍在使用的漢譯地名。與此同時,他還在地圖上使用了南北極、赤道等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