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國最早的地理學術團體和研究機構,是清宣統元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國地學會”。但你了解它的創始人嗎?它的創始人便是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張相文。
清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張相文誕生在江蘇省桃園縣(今泗陽縣)。他自幼聰慧好學,記憶力極強。當時,他的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他便站在課堂外聽人誦讀。課堂裏的孩子聽了多遍,還不知先生所雲,而課堂外的他僅聽一遍便已能倒背如流。凡是知道他的鄰居都說他是神童。父親見兒子非常聰明,便想方設法借了點錢,把他送到了一家私人辦的學館。學館老師名叫周步墀,他特別喜歡這位家窮而功課優的學生。周步墀曾不止一次地對別人說:“張相文這個學生將來必成大器。”
周步墀真可以說是頗具慧眼,張相文果如他所預言的,在中國地理學領域裏成了棟梁之材,為中國地理學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01年,張相文結合中國特點,編著了《初等地理教科書》和《中等本國地理教科書》。這兩部地理教科書是我國自編地理教科書的開端,“教科書”之名也始創於此。
1903年,張相文撰著的《地文學》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普通自然地理。書的內容分為五編:星界、陸界、水界、氣界、生物界。時至今日,編寫普通自然地理,其基本內容也仍沒有超出這五個方麵。在《地文學》之前,我國曾有幾本外國自然地理譯著,但內容僅限於無機自然界。張相文別立一格,新增生物界一章,將有機自然與無機自然聯係了起來,這是世界地學史上的創舉。
1909年,張相文邀集白毓昆、張伯苓、陶懋立、韓懷禮等同道,在天津成立了地學會。會上,張相文被選為會長。中國地學會是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術團體和研究機構。它的成立,標誌著我國地理學研究的發展,已進入了斯的階段。
中國地學會成立後,張相文寫成《成吉思汗陵寢辨證書》一文,對成吉思汗墓地提出正確見解。這篇文章被人稱為“研究曆史地理的佳作"。按蒙古風俗,君主喪葬必須秘密舉行。墓地不建陵殿,不立石人,不栽樹木。秘葬後就用萬馬踏平,不作任何標記,使一般人無從知曉:因此,成吉思汗的陵寢究竟在何處,一直是個謎。中外研究者眾說紛紜,難衷一是。有的說在蒙古克嚕倫河絮的說在妻醬說在六青蝦。張相文通過多次實地調查,並結合史書記載,得出了正確結論:成吉思汗的墓地在伊克昭盟的埃錦赫洛,也就是現在的霍金霍洛。這一結論,使中外研究者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1920年,張相文撰寫出《帝賊譜》一文。這是一篇非常有新意的曆史人文地理論文。它把二十四史中的英雄豪傑,不論其成敗,都按出生州縣、起兵地區,並結合他們的政治作為,逐一羅列分析,進而論證了山川地理與人才多寡的關係。
張相文在學術研究上碩果累累,上麵所敘述的,隻不過是信手摘來的幾顆果實而已。他是怎樣取得這些成就的呢?這跟他對事業的執著追求是分不開的。
光緒末年,張相文便醞釀組織地學會。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的朋友張謇時,張謇勸阻他說:“鄒代鈞曾為翻印地圖傾家破產,弄得吃了上頓沒下頓。辦地學會談何容易!您家的財力還不如鄒代鈞呢!”
鄒代鈞的事張相文不是不知,但他認準了的事即使困難再大,他也要克服困難爭取成功。因此,他謝絕了張謇的幼阻,繼續為創辦地學會的事奔走,終於將地學會創辦了起來。張相文對事業的追求由此可知。
張相文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還是一位卓有識見的愛國誌士。他擁護孫中山的革命綱領反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1916年春,反袁勢力在南方雲集,居住在北京的原國民黨議員多秘密南下。袁世凱為了阻止這些議員出逃,派出許多密探,在各交通要道搜查行人。張相文在1912年曾被選為臨時國會眾議員,因此,也在被阻止之列。
為了南下抗袁,張相文不顧危險,在月間的一天,染黑胡須,頭戴鬥笠,騎著毛驢,化裝成老農,躲過密探的追蹤和軍警的盤查,混出永安門,逃出豐台,乘車抵天津,南達上海。在上海,他化名張半佩,白天靠為人算命掙錢糊口,晚上與革命黨人密商國政,謀求推翻袁世凱,維護共和。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當時,張相文年事已高,又病臥在床。但年高病體阻擋不了他的愛國熱情。他“由衷地讚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並鼓勵青年學生積極參加救亡運動”。老科學家的拳拳愛國心令人景仰、讚歎。
1934年1月16日,張相文因病在北京拈花寺逝世,享年68歲。
張相文雖然去了,但他為中國地理學所做的貢獻仍然銘刻在後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