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就是從他的著作《日知錄》一段話中概括出來的。三百年來,這擲地有聲的八個字,一直激勵著中國人民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的戰鬥精神。然而,顧炎武還是一位頗有造詣的地理學家。《肇域誌》和《天下郡國利病書》,就標誌著他的地理學成就。
《肇域誌》包含各地沿革、形勢、城郭、山川、道路、驛遞、街市、坊宅、民防、風俗、寺觀、水利、陵墓、郊廟等項內容,是一部很有特色和價值的明代地理總誌。首先,它保存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尤其是已經失傳的明方誌資料。如明《泰寧誌》已失傳,而《肇域誌》則輯錄了該誌“吏役”、“戶口”、“貢賦”、“軍政”、“民兵”、“徭役”、“郵置”、“匠役”等內容七千餘字,其次,《肇域誌》收錄有大量的地名。除內容外,地名的多少向來是衡量地誌價值大小的重要標誌。《肇域誌》不僅記載有各省府州縣著名的山川古跡,還收錄了許多以往不見地誌的小山、支水、鹽場、鎮市、渡口、巡檢司和稅賦司所在的小地名,其數量之多,是《寰宇通誌》、《明一統誌》等地理學著作所無法比擬的。第三,《肇域誌》取材豐富,引證宏博,為校勘地理古籍的重要參考書。翻開《肇域誌》,你便可發現,從《禹貢》、《山海經》到《爾雅》;從《水經》、《皇覽》到《明一統誌》;從官修實錄到民間碑刻,隻要具有有關地理學方麵的內容,皆在顧炎武輯錄之列。難怪人稱《肇域誌》為中國“曆史地理古籍中的珍品,是一部有待學者去采掘的資料寶庫”。
《天下郡國利病書》同《肇域誌》齊名,也是顧炎武所著的重要地理著作。與《肇域誌》不同的是,《肇域誌》偏重地理形勢和山川要塞,而《天下郡國利病書》偏重政治、經濟、軍事。前者目的在於使後人“知今驗古”,後者目的在於“論說郡國利病”,以尋找明末社會積弊的根源,以及革除這些積弊的途徑。正因為如此,有人稱它為“經濟地理學”,也有人稱它為“政治地理學”。但不管是經濟地理學也好,還是政治地理學也罷,它在地理學上的地位和價值都是勿庸置疑的。這主要體現在兵防、水利等項內容上。
顧炎武非常重視研究各地的兵要地理,舉凡各地的險要、衛所、城堡、關寨、島礁、烽堠、民兵、巡司、馬政、草場、兵力配備、糧草供應等,無不詳加摘錄,具體記載。在水利資料方麵,顧炎武也格外留心。運河、膠萊河等漕運諸河的航運,主要作物產區的農田水利,以及曆代水利專家的治水經驗等,都是他敘說的對象。
除此而外,顧炎武還在書中特地開辟了一篇“輿地山川總論”,力求分析和探求人地之間的相互關係。這種“人地關係”的思想,比歐洲李戴爾創立的“人地相關論"早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