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五章度量規製(1 / 3)

度量衡計量物體長短、容積和輕重標準的總稱。我國商、周時期,中央和地方設有專職官吏,負責度量衡標準器的頒發、檢定與使用。春秋戰國時,列國各自為政,度量衡製度混亂不齊。秦孝公時商鞅變法,曾改革度量衡製。秦始皇平定六國後,以法律形式統一了度量衡。漢代至三國基本承用秦製。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政權分裂,度量衡增率大幅度上升,約為百分之一百四十,當時稱為“大製”。然在調樂律、測日影、定藥量以及製作冠冕禮服等方麵仍沿秦漢之製,不得隨意改變,當時稱為“小製”。隋文帝時再次統一度量衡,將前期增大的量值予以固定。唐、宋、元、明、清沿襲隋製,穩步發展,進一步趨向完善。《尚書·舜典》:“〔舜〕望秩於山川,肆覲東後,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孔穎達疏:“其國之法製度,度之丈尺,量之斛鬥,衡之斤兩,皆使齊同。”《漢書·律曆誌上》:“今廣延群儒,博謀講道,修明舊典,同律,審度,嘉量,平衡,鈞權,正準,直繩,立於五則,備數和聲,以利兆民,貞天下於一,同海內之歸。”《晉書·律曆誌上》:“及王莽之際,考論音律,劉歆條奏,大率有五:一曰備數,一、十、百、千、萬也;二曰和聲,宮、商、角、徵、羽也;三曰審度,分、寸、尺、丈、引也;四曰嘉量,籥、合、升、鬥、斛也;五曰權衡,銖、兩、斤、鈞、石也。”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上編第一章第一節:“據籍載,中國最古度量衡製,本於黃鍾律,度本於黃鍾之長,量本於黃鍾之龠,權衡本於黃鍾之重,故黃鍾之器蓋為中國最古之度量衡原器。”

度古代計量長度標準的統稱。包括忽、秒(宋以後叫絲),毫、厘、分、寸、咫、尺、丈、尋、常、舍、仞、引、索、步(亦稱弓)、裏等。尺為基本單位。周以前除尺製外,還有仞製以測量深度。當時各種長度如寸、尺、咫、尋等都以人體部位為準則,其後以黃鍾律、黍穀長度來測定,漸趨精密。在度、量、衡三者整個曆史演進中,度的變化最小。忽、秒(絲)、毫、厘、分、寸、尺、丈、引各自以十相進。一咫為八寸。索為仞製單位,一索等於二十仞。《漢書·律曆誌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鍾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鍾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其法用銅,高一寸,廣二寸,長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為引,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其方法矩,高廣之數,陰陽之象也。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別也。寸者、忖也。尺者,蒦也。丈者,張也。引者,信也。夫度者,別於分,忖於寸,蒦於尺,張於丈,信於引。引者,信天下也。職在內官,廷尉掌之。”《宋書·律曆誌一》:“宋既平定四方,凡新邦悉頒度量於其境,其偽俗尺度逾於法製者去之。乾德中,又禁民間造者。由是尺度之製盡複古焉。”吳承洛《中國度量衡史》上編第四章第三節:“度製之基本單位,命名為尺,自古已然,蓋以度本於律,律之數生於黃鍾,黃鍾之長為一尺,於是度製始定,而尺度亦為度之基本量。”

量①古代計量容量與體積標準的統稱。秦以前包括升、鬥、斛(亦稱甬)、(亦稱逾、匬、廋)、筥、稯、秅、豆、區、釜(亦作鬴)、鍾、溢、匊(亦作掬)、缶等。其中如一手之盛握量為溢,兩手為掬等,隻是權宜之用的約略量,不能用於較精確的計算。其進位法亦參差不一。漢製有龠、合、升、鬥、斛五量。漢以後增加粟、圭、抄、撮、勺、合、升、斛,其中粟為一粒粟之體積,一圭為六粟或十粟,餘皆依次以十相進。至清末發展成秕、糠、禾、稷、黍、粒、顆、粟、圭、撮、抄、勺、合、升、鬥、石,皆以十相進。《儀禮·聘禮》:“十鬥曰斛,十六鬥曰,十曰秉……四秉曰筥,十筥曰稯,十稯曰秅。”《漢書·律曆誌上》:“量者,龠、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鍾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穀櫃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②指量器。《尚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孔穎達疏引漢鄭玄曰:“量……鬥、斛也。”

衡①古代計量重量標準的統稱。亦稱權、衡權、衡石等。包括黍(亦稱粟)、絫(亦稱圭、分)、銖、兩、捷、舉、鍰(亦稱)、斤(亦作觔)、衡、秤、鈞、石、鼓、引、錢、分、厘、毫、絲、忽等。其中,黍、絫、銖以十相進;二十四銖為兩,一兩半為捷,二捷為舉,二舉為鍰,二鍰四兩為斤,十斤為衡,一衡半為秤,二秤為鈞,四鈞為石,四石為鼓,二百斤為引;忽、絲、毫、厘、分、錢、兩出現於唐宋以後,皆以十相進。此外有錙,情況複雜,有八銖、六兩、八兩為一錙諸說。鍰、錘的情況類似。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往往錙銖並用,以言物微量輕。《國語·周語下》:“是故先王之製鍾也……律、度、量、衡於是乎生。”韋昭注:“衡有斤兩之數,生於黃鍾。”《漢書·律曆誌上》:“權者,銖、兩、斤、鈞、石也,所以稱物平施,知輕重也。本起於黃鍾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兩者,兩黃鍾律之重也。二十四銖而成兩者,二十四氣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銖,《易》二篇之爻,陰陽變動之象也。十六兩而成斤者,四時乘四方之象也。鈞者,均也,陽施其氣,陰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權與物均,重萬一千五百二十銖,當萬物之象也。四百八十兩者,六旬行八節之象也。石者,大也,權之大者也。始於銖,兩於兩,明於斤,均於鈞,終於石,物終石大也。四鈞為石者,四時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終於十二辰而複於子,黃鍾之象也。千九百二十兩者,陰陽之數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四萬六千八十銖者,萬一千五百二十物曆四時之象也。而歲功成就,五權謹矣。”②指秤(古多作稱)。亦稱衡石。《禮記·經解》:“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圜(圓)也。”鄭玄注:“衡,稱也。”

度器計量長度的器具。凡度器曆代皆稱作“尺”。起源甚古。按用途的不同,有律用尺,簡稱律尺;木工尺,簡稱木尺,又叫魯班尺;營造尺;衣工尺,又叫裁縫尺,簡稱裁尺。清末重定度量衡製度,又因構造式樣的不同,分為營造尺、矩尺、折尺、鏈尺、卷尺五類。《漢書·律曆誌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黃鍾之長……其法用銅,高一寸,廣二寸,長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職在內官,廷尉掌之。”《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隋書·律曆誌上》引傅暢《晉諸公讚》:“荀勗造鍾律,時人並稱其精密,唯陳留阮鹹,譏其聲。掘地,得古銅尺,歲久欲腐,以校荀勗今尺,短校四分高。後始平時人以鹹為解。”

量器計量容積的器具。古代容量單位多從量器本身得名,如龠、合、升、鬥、斛(亦稱甬)、(亦作逾、匬、廋)、筥、豆、釜(亦作鬴)、鍾、缶、勺等等。同一名稱的器具在不同時代,其容量大小不盡相同,主要隨容量標準的變化而變化。國家的標準量器,以青銅鑄造,在周代稱嘉量鬴。因中國以農立國,度量大宗農產品,均需以量器計之,而民之納稅,上之製祿,亦以量之數計之。為量必須有標準,始能衡一。鬴形為圓柱體,雙耳也為圓柱形。據學者吳承洛計算,鬴深一尺,圓徑約1.4142136尺,圓麵積約157.08方寸,容積約1570.8立方寸,合市用製一鬥二升三合九勺八撮弱。除鬴量外,尚附有豆、升二量。豆在鬴之臀(底部),為嘉量之足,深一寸,容量為鬴量十六分之一。升在鬴之旁,為嘉量之耳左右各一,深三寸,容量為一升。其事載《周禮》,惜無實物傳世。至東漢末,新莽代漢,變立度量衡製度,作嘉量斛。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具,為研究漢代量器之實證。其斛為一大圓柱形,下有底,底上為斛量,底下為鬥量;左耳為一小圓柱體,底在下端,為升量;右耳亦為一小圓柱形,底在中央,底上為合量,底下為龠量。斛、升、合三量,均向上。鬥、龠二量,均向下。《周禮·考工記》:“鬴,深尺,內方尺而圓其外,其實一鬴;其臀一寸,其實一豆;其耳三寸,其實一升;重一鈞,其聲中黃經之宮……其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嘉量既成,以觀四國,永啟厥後,茲器維則。”《漢書·律曆誌上》:“其法用銅,方尺而圓其外,旁有庣焉。其上為斛,其下為鬥。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其狀似爵,以縻爵祿……夫量者,躍於龠,合於合,登於升,聚於鬥,角於斛也。職在太倉,大司農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