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垣天空恒星分布的三個區域。即紫微垣(亦稱紫微宮、紫宮)、太微垣(亦稱太微宮)和天市垣。紫微垣為三垣的中垣,在北鬥東北,有星十五顆,東西列,以北極為中樞,成屏藩狀。太微垣為上垣,在北鬥之南,軫、翼宿之北,有星十顆,以五帝座為中樞成屏藩狀。天市垣為下垣,在房、心宿東北,有星廿二顆,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狀。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天道》:“三垣:上垣太微十星,中垣紫微十五星,下垣天市二十二星。三垣四十七星。”《宋史·天文誌二》:“紫微垣東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鬥北,左右環列,翊衛之家也……太微垣十星……東西各五,在翼、軫北……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氐、房、心、尾、箕、鬥內宮之內。”明寥道南《瑞應河清賦》:“五星聚而三垣輝,七緯順而九道平。”
五緯亦稱“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稱。舊說二十七宿左轉為經,五星右轉為緯,故以為名。《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孔穎達疏引漢鄭玄:“星謂五緯,辰謂日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實柴祀日月星辰”鄭玄注“星謂五緯”唐賈公彥疏:“五緯,即五星: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大(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鎮星。言緯者,二十八宿隨天左轉為經,五星右旋為緯。”唐駱賓王《帝京篇》:“五緯連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橫地軸。”參見“七曜”。
五星見“五緯”。
七曜亦稱“七政”、“七緯”、“七耀”。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鎮星)五大行星。七政、七緯又有他指。《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孔穎達疏:“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易·係辭》雲:天垂象,見(現)吉凶,聖人象之。此日月五星,有吉凶之象,因其變動為占,七者各自異政,故為七政。得失由政,故稱政也。”晉範寧《春秋穀梁傳序》:“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縮。”楊士勳疏:“謂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謂之曜。”南朝宋鮑照《河清頌》:“如彼七緯,累璧重珠。”錢仲聯注:“七緯,日月五星。”北齊劉晝《新論·妄瑕》:“夫二儀七耀之聖,不能無虧沴。”
七政見“七曜”。七緯見“七曜”。七耀見“七曜”。
三星明亮而接近地球的三星。分指參宿三星、心宿三星和河鼓三星。《詩·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綢繆束芻,三星在隅……綢繆束楚,三星在戶。”陳子展《直解》引金天翮《史記天官書恒星圖考序》:“三星在天者,參三星也。時在冬季,參宿中天……三星在隅者,心三星也。時在春暮,心宿初升……三星在戶者,河鼓三星也。時及新秋,河鼓當戶。”
三光①指日、月、星。又以日、月、五星合稱三光。《莊子·說劍》:“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天道莫不成於三,天有三光,日、月、星;地有三形,高、下、平;人有三尊,君、父、師。”《史記·天官書》“衡,太微,三光之廷”唐司馬貞索隱引宋均:“三光,日、月、五星也。”②指房、心、尾三星宿。《禮記·鄉飲酒義》:“鄉飲酒之義,立賓以象天,立主以象地,設介僎以象日月,立三賓以象三光。古之製禮也,經之以天地,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鄭玄注:“三光,三大辰也。”《爾雅·釋天》:“大辰:房、心、尾也。”
星宿①亦稱“星官”。為相鄰若幹星的組合。古人把靠近的若幹個星假想地聯係起來,每個組合給以一個名稱,如參、箕、鬥等。各星宿所含星數多寡不等,少至一個,多達數十。《漢書·劉向傳》:“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或不寐達旦。”《後漢書·東夷傳·》:“曉候星宿,豫(預)知年歲豐約。”唐杜甫《見螢火》詩:“忽驚屋裏琴書冷,複亂簷邊星宿稀。”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中國天文學史》第四章一:“為了觀測和記憶的方便,人們逐漸把它們(星星)劃分成群,各群的星數多寡不等,多到幾十顆,少的隻一顆。把一群之內的星用各種假想的線聯係起來,可以組成各種圖形。許多圖形和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中所接觸到的一些事物很相似,於是人們便給它們取了相應的一些名稱……諸如此類的名稱,表示組成一群的星星。這樣的群,古代稱為星官。”②二十八宿之一,朱鳥七宿之第四宿。有星七,故又名七星。《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尾中;旦,七星中。”孫希旦集解:“七星,南方朱鳥之第四宿。”《史記·天官書》:“七星,頸,為員官,主急事。”《西步天歌·星宿》:“星宿十裏大小異,中間一巨首尾細,垂頭曲尾如蝟形。”
星官見“星宿”。
黃道亦稱“光道”。古人想象的太陽周年運行的軌道。即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平麵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約在公元前八十年左右,我國有了明確的黃道概念,而且進行了以黃道為基本大圓的天體位置量度。至唐替代赤道作為天體測量之坐標。《後漢書·律曆誌中》引漢石申《星經》:“黃道規牽牛初直鬥二十度,去極二十五度(應為一百十五度)。”《漢書·天文誌》:“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光道北至東井,去北極近;南至牽牛,去北極遠;東至角,西至婁,去極中。夏至至於東井,北近極,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影)長尺五寸八分。冬至至於牽牛,遠極,故晷長;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長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分日至婁、角,去極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長七尺三寸六分。”《新五代史·司天考一》:“黃道者,日軌也。其半在赤道內,半在赤道外,去極二十四度。”
光道見“黃道”。
赤道①古代主渾天說者認為,天體是個渾圓形的球體,赤道即指天球表麵距離南北兩極相等的圓周線。現代天文學稱為天球赤道。漢唐間以赤道為觀測星宿的坐標,至唐始改用黃道。《漢書·天文誌》:“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後漢書·律曆誌下》“黃道去極”劉昭注引漢張衡《渾儀》:“赤道橫帶渾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唐孔穎達疏:“正當天之中央、南北二極中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②指地球赤道,即環繞地球表麵、距離南北兩極相等的圓周線。清徐繼畬《地球誌略》:“地球從東西直剖之,北極在上,南極在下,赤道橫繞地球之中,日馭之所正照也。”清黃遵憲《以蓮菊桃作歌》:“地球南北倘倒轉,赤道逼人寒暑變。”
分野將天上的星宿對應於地上的區域的分配法就叫分野。約創始於春秋戰國之際。主要通過觀測星宿的變化來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凶。其分配法有按十二星次、二十八宿,也有按北鬥七星或五星,以及按照中央及八方位把天分為九野的分法等等。《國語·周語下》:“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史記·天官書》:“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鬥,江、湖。牽牛、婺女,揚州。虛、危,青州。營室至東壁,並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周禮·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漢鄭玄注:“九州州中諸國中之封域,於星亦有分焉……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紀,吳越也;玄枵,齊也;娵訾,衛也;降婁,魯也;大梁,趙也;實沈,晉也;鶉首,秦也;鶉火,周也;鶉尾,楚也;壽星,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唐王勃《滕王閣詩序》:“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幹支天幹和地支的合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地支。十幹和十二支按甲子、乙醜、丙寅、丁卯依次遞配組成六十組,為甲子一周,稱“六十花甲子”。又周而複始,循環使用。我國古代用幹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次序,主要用以紀日和紀年。現農曆紀年仍沿用幹支。宋劉恕《通鑒外紀》卷一:“其師大撓,探五行之情,占鬥剛所建,始作甲子。甲、乙……謂之幹,子、醜……謂之枝。枝幹相配以名日。”趙翼《陔餘叢考·幹支》引清顧炎武:“古人但以幹支紀日,其年、月、時則別有所紀。”
甲子以十個天幹與十二個地支兩兩循環相配而成,用以記“年、月、日、時”的記號,叫做六十甲子,又叫六十花甲。方式如下: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如此六十花甲子滿了,又周而複始,以至於無窮。六十花甲又可分作“六旬”,即“甲子旬”、“甲戌旬”、“甲申旬”、“甲午旬”、“甲辰旬”、“甲寅旬”六個。因為十幹配十二支,到最後必有兩支不能配進去,必須再由天幹甲乙丙……從頭開始。如此,在六十花甲中,以甲字開頭的共有六組,就成了六旬。俗語中的“花甲之年”、“年逾花甲”就是六十歲,意義即由此衍申而成。
正朔一年第一天開始的時候。正和朔分別為一年和一月的開始。夏曆以冬至後第二個月為正月,天明為朔;殷曆以冬至後第一個月為正月,雞鳴為朔;周曆以冬至所在的月份為正月,夜半為朔。從漢武帝時候的太初曆直至今天的夏曆,都用夏正。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常重定正朔。《禮記·大傳》:“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孔穎達疏:“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醜、子所建也。周子,殷醜,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史記·曆書》:“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
三正先秦時夏、殷、周三曆並行,其主要區別在於歲首月建(建指鬥建,即北鬥所指的時辰,由子至亥,每月遷移一辰)不同。正即正月,歲首之月。因三種曆法的正月不同,故名。周曆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為歲首(相當於夏曆十一月),殷曆的歲首為後一月的建醜之月,夏曆以又後一月的建寅之月(即後世的陰曆正月)為歲首。清吳鼐有《三正考》二卷。《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陸德明釋文引馬融:“建子、建醜、建寅,三正也。”《史記·曆書》:“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窮則反本。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無道,則正朔不行於諸侯。”漢班固《白虎通·三正》:“十一月之時,陽氣始養根株黃泉之下,萬物皆赤,赤者,盛陽之氣也,故周為天正,色尚赤也;十二月之時,萬物始牙而白,白者陰氣,故殷為地正,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孚由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為人正,色尚黑。《尚書大傳》曰夏以孟春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
日①亦稱“太陽”。恒星。太陽係的中心天體。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太陽在古代受到崇拜,並且是帝王的象征。《詩·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三國魏曹植《洛神賦》:“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②亦稱“晝”。白天,與夜相對。《詩·唐風·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③一晝夜(二十四小時)。《書·洪範》:“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孔穎達疏:“從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為一日。”
太陽見“日”。
晝見“日”。月①亦稱“太陰”,即月亮,地球的衛星。本身不發光,因反射太陽光為我們所見。月亮在古代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文化象征的意義,並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如嫦娥奔月、唐明皇遊月宮、吳剛伐桂、月中玉兔等。《詩·齊風·雞鳴》:“匪(非)東方則明,月出之光。”南朝陳張正見《薄帷鑒明月》詩:“長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樓。”唐柳宗元《感遇》詩之一:“坐使春天暮,小星愁太陰。”②計時單位。農曆從初一至月末為一月。一年十二個月。《書·洪範》:“一曰歲,二曰月。”孔穎達疏:“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所以紀一月也。”
太陰見“月”。月亮見“月”。金星亦稱“啟明”、“太白”、“明星”等。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大小和地球相仿,是大行星中同地球距離最近的一顆。在天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日、月,最亮時可以在白晝看見,夜裏能使被照物體生影子。其表麵濃雲密布。《詩·鄭風·女曰雞鳴》:“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南朝陳徐陵《玉台新詠序》:“金星與婺女爭華,麝月共嫦娥競爽。”唐李白《胡無人》:“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
啟明見“金星”。太白見“金星”。明星見“金星”。木星亦稱“歲星”等。太陽係八大行星之一。因在黃道帶裏歲行一次(每年經過一個星次)而得名。約十二年繞天一周(即繞日公轉周期)。常用以紀年。其體積和質量勝過其他八大行星的總和,自轉速度也最快,狀呈扁形。周圍大氣厚實。有十四顆衛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歲在星紀。”杜預注:“歲,歲星也。”《史記·天官書》:“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司馬貞索隱引姚氏:“《天官占》雲:‘歲星,一曰應星,一曰經星,一曰紀星。’《物理論》雲:‘歲行一次,謂之歲星,則十二歲而星一周天也。’”張守節正義引《天官占》:“歲星者,東方木之精,蒼帝之象也。其色明而內黃,天下安寧。夫歲星欲春不動,動則農廢。歲星盈縮,所在之國不可伐,可以罰人;失次,則氏多病;見,則喜。其所居國,人主有福,不可以搖動。人主怒,無光,仁道失。歲星順行,仁德加也。歲星農官,主五穀。”《說文·步部》:“歲,木星也。越曆二十八宿,宣遍陰陽,十二月一次。從步戌聲。律曆書名五星為五步。”
歲星見“木星”。水星亦稱“辰星”。太陽係八大行星之一。在八大行星中距太陽最近,體積和質量最小。周圍大氣稀薄。一般肉眼很難看見。辰星又有他指。《史記·天官書》:“辰星不出,太白為客。其出,太白為主。”司馬貞索隱:“謂辰星出西方。辰,水也。”《漢書·天文誌》:“辰星,殺伐之氣,戰鬥之象也。與太白俱出東方……辰星曰北方冬水,知也,聽也。知虧聽失,逆冬令,傷水氣,罰見辰星。出蚤(早)為月食,晚為彗星及天祆。一時不出,其時不和;四時不出,天下大饑。失其時而出,為當寒反溫,當溫反寒。當出不出,是謂擊卒,兵大起。與它星遇而鬥,天下大亂。出於房、心間,地動。”《北史·高允傳》:“案《星傳》金、水二星,常附日而行。”
辰星見“水星”。火星①亦稱“熒惑”。太陽係八大行星之一。其表麵大部分呈紅色,熒熒如火,且亮度常有變化,加以遠行時或從西向東,或由東往西,情況複雜,令人迷惑,故名熒惑。其體積小於地球,周圍大氣極為稀薄,有兩顆小衛星。《史記·天官書》:“火犯守角,則有戰。”司馬貞索隱引韋昭:“火,熒惑也。”漢王充《論衡·變虛》:“是夕也,火星果徙三舍。”《漢書·天文誌》:“熒惑曰南方夏火,禮也,視也。禮虧視失,逆夏令,傷火氣,罰見熒惑……一曰,熒惑出則有大兵,入則兵散……東行疾則兵聚於東方,西行疾則兵聚於西方;其南為丈夫喪,北為女子喪。熒惑,天子理也,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②亦稱“大火”。指心宿之第二星。《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八月授衣。”毛傳:“火,大火也。”鄭玄箋:“大火者,寒暑之候也。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將言寒,先著火所在。”《左傳·昭公四年》:“火出而畢賦。”杜預注:“火星昏見(現)東方,謂三月、四月中。”又《哀公十二年》:“火伏而後蟄者畢。”楊伯峻注:“火為心宿二。”
熒惑見“火星”。大火見“火星”。土星①太陽係八大行星之一。29.45年繞太陽移行一周,約略與二十八宿的數目相符,大體上每年進入一宿,像輪流填充或坐鎮二十八宿,故稱填星或鎮星。其大次於木星,呈扁形,周圍大氣層厚密。光色純黃,光度除恒星中的天狼星,罕與倫比。除十顆衛星外,還有光環,但很薄,肉眼難以望見。《史記·封禪書》:“淵耀光明,信星昭見。”司馬貞索隱:“信星,鎮星也。信屬土,土曰鎮星。”《漢書·天文誌》:“填星曰中央季夏土,信也,思心也。仁義禮智以信為主,貌言視聽以心為正,故四星皆失,填星乃為之動。填星所居,國吉。”《清朝續文獻通考·象緯七》:“土星有黃光,星麵狀況無變異,惟每閱十五年,光環之光或有增減。”②亦稱“政星”。北鬥星之第一星。《甘石星經·北鬥》:“北鬥星謂之七政……第一名天樞,為土星,主陽德。亦曰政星也。”
客星中國古代對天空中新出現的星的統稱。見於記載的客星,主要是彗星、新星和超新星以及其他天象。古代占星書中把客星分為五類,即周伯星(“客星出,大而色黃,煌煌然。”)、老子星(“客星出,明大,色白,淳淳然。”)、王蓬絮星(“客星出,狀如粉絮,拂拂然。”)、國皇星(“客星出而大,其色黃白,望之上有芒角。”)、溫星(“客星出,色白而大,狀如風動搖。”)。另外,占星術中又把客星分成兩大類,一類為瑞星,它的出現預兆吉祥,周伯、含譽、格澤等星即是。另一類是妖星,預兆凶禍,如兵亂、水旱、饑饉等等,其中彗、孛星最為常見。妖星和瑞星也包括一部分極光、流星等其他天象。《史記·天官書》:“客星出天廷,有奇令。”《後漢書·逸民傳》:“因共偃臥,光(嚴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禦坐甚急。”明無名氏《觀象玩占》:“客星,非常之星,其出也無恒時,其居也無定所,忽見忽沒,或行或止,不可推算,寓於星辰之間如客,故謂之客星。”
彗星俗稱“掃帚星”等。為繞太陽運行的一種天體,由彗核、彗發和彗尾三部分組成,體積龐大,彗尾可長達數千萬公裏,形同掃帚。古時候認為彗星的出現是災禍、不祥的預兆。《戰國策·魏策四》:“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爾雅·釋天》:“彗星為槍。”郭璞注:“亦謂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掃彗。”《後漢書·盧植傳》:“比年地震,彗孛互見(現)。”
太歲木星的別稱。木星公轉周期約十二年。中國古代以木星為歲星,用以紀年。“歲陰”(地支)十二年一循環,正合木星公轉周期。地支有方位,舊時陰陽家以太歲所在為凶方,民間許多禁忌由此產生,如忌興土木、遷徙、嫁娶等。北魏道武帝始祭太歲。元代每有大事即在太史院祭太歲、月將、日值。太歲成為值歲的神名,一般視為凶神。後來民間也稱惡人為“太歲”。又,中國道教以殷紂王子郊為太歲神。其母薑氏為妲己害死,殷郊遇真人搭救,後助武王討紂,斬妲己。被玉帝封為“至德太歲殺伐威權殷元帥”。
牛郎亦稱“牽牛”。古星名。夏秋夜空中著名亮星,白色,與織女星隔銀河相對。《詩·小雅·大東》:“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毛傳:“河鼓謂之牽牛。”《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唐胡曾《黃河》詩:“沿流欲共牛郎語,隻待靈槎送上天。”參見“織女”。
牽牛見“牛郎”。織女亦稱“天孫”。古星名。共三星,屬天市垣,在銀河西,與河東牽牛星相對。神話傳說謂織女為天帝孫女,常年織造雲錦,自嫁與牛郎後,織乃中斷。天帝大怒,責令其與牛郎分離,隻準每年七夕(陰曆七月七日)相會一次。《詩·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十四:“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文選·曹植〈洛神賦〉》“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李善注引三國魏曹植《九詠注》:“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牽牛、織女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天孫見“織女”。銀河晴朗無月的夜晚在天空所看到的白雲狀光帶。因像一天河,故名。由無數恒星密集而成。古代有牛郎、織女七夕渡銀河在鵲橋相會的傳說。《詩·大雅·棫樸》:“倬彼雲漢,為章於天。”三國魏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晉陸機《擬明月皎夜光》:“招搖西北指,天漢東南傾。”唐劉禹錫《聽穆氏唱歌》:“曾隨織女渡天河,記得雲間第一歌。”宋蘇軾《陽關詞》之三:“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北鬥亦稱“北鬥七星”。在北天排列成鬥(或杓)形的七顆亮星。它們是: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亦作瑤)光。前四星組成鬥身,稱魁或鬥魁,亦稱璿璣。後三星組成鬥柄,稱鬥柄或鬥杓,亦稱玉衡。北鬥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古人常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確定季節,鬥柄在東,天下皆春;鬥柄在南,天下皆夏;鬥柄在西,天下皆秋;鬥柄在北,天下皆冬。古人慣以北鬥的位置辨別方向。《楚辭·九歌·東君》:“操餘弧兮反淪降,援北鬥兮酌桂漿。”《史記·天官書》:“北鬥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司馬貞索隱:“《春秋運鬥樞》雲:‘鬥,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鬥。’《文耀鉤》雲:‘鬥者,天之喉舌。玉衡屬杓,魁為琁(璿)璣。’”
北鬥七星見“北鬥”。
四象用以表示天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星象,即東方蒼龍(亦稱青龍),北方玄武(亦稱靈龜),西方白虎,南方朱鳥(亦稱朱雀)。四方各有星宿七,合為二十八宿。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聯係起來,想象成四種動物的形象,故名四象。漢張衡《靈憲》:“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書·堯典》“日中星鳥”唐孔穎達疏:“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東方成龍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鳥形,北方成龜形,皆西首而東尾。”元黃鎮成《尚書通考》:“東方蒼龍三十二星,占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占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占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占百十二度。”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編第三章:“我國星象,現代常用的是三垣二十八宿,有時還談到四象即四獸或四維。”參見“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亦稱“二十八舍”、“二十八星”等。我國古代天文學上將全天的恒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二十八宿指東方青龍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鳥七宿(即井、鬼、柳、星、張、冀、軫),西方白虎七宿(即奎、婁、胃、觜、畢、昴、參),北方玄武七宿(即鬥、牛、女、虛、危、室、壁)。二十八宿在殷代已開始逐漸形成,可能於周初最後確定下來,為我國古代天文學的偉大創造之一。《周禮·秋官·哲蔟氏》:“以方書十日之號,十有二辰之號,十有二月之號,十有二歲之號,二十有八星之號。”《淮南子·天文》:“太陰在四仲則歲星行三宿,太陰在四鉤則歲星行二宿。二八十六,三四十二,故十二歲而行二十八宿。”《史記·律書》:“七正二十八舍。”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編第五章:“二十八宿是古人由間接參酌月球在天空的位置,來推定太陽的位置而設立的,從太陽在二十八宿中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一年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