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天文曆法(2 / 3)

二十八舍見“二十八宿”。二十八星見“二十八宿”。十二星次亦省稱“星次”、“十二次”。古人為了觀測和說明日月五星的位置、運行和節氣的轉換,把黃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其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各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為標誌。因十二星次係等分,而二十八宿的廣狹不一,故有些星宿跨屬於相鄰的兩個星次。《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唐陸德明釋文:“日月所會,謂日月交會於十二次也。寅曰析木,卯曰大火,辰曰壽星,巳曰鶉尾,午曰鶉火,未曰鶉有,申曰實沈,酉曰大梁,戌曰降婁,亥曰娵訾,子曰玄枵,醜曰星紀。”宋高承《事物紀原·天地生植部·星次》:“《帝王世紀》曰:‘黃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劉昭《補漢誌》亦曰黃帝定星次。即今《爾雅》所記十二次與二十八舍之度,皆自黃帝創之也。”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編第十一章:“最初是沿著赤道把周天分為十二等分,到了唐代才沿著黃道劃分,因而,說十二次是沿著黃道劃分的,毋寧說是沿著赤道更為正確些……可以認為十二次的創立和十二次名稱的製定,其間應該隔有相當的時期。即十二次的創立,當在戰國中期,而到了後漢班固所撰《漢書·律曆誌》,才把十二次配合著二十八宿來記載。”

日月食食亦作“蝕”。指日食和月食。月運行至太陽和地球之間,成一直線,太陽為月遮掩而成日食;地球運行至太陽和月亮之間且掩蔽月亮,便為月食。《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史記·天官書論》:“蓋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彗星三見,宋襄公時星隕如雨。”

中國古代日食觀測古代的日食觀測是指十七世紀經典天文學誕生以前所進行的日食觀測和記錄。一般認為,《尚書·胤征》篇中記載的夏朝仲康王時代的一次日食為世界上最古的日食記錄。另外甲骨文中也有零星記載。從春秋起,中國即有了完整的日食記錄。據初步統計,從春秋到清初,載入正史的日食記錄共九百一十六條。古代日食記錄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從科學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它很可能保存著人類發現太陽外層大氣結構的一些寶貴信息;利用古代日食的發生時刻和地點的記錄,可以推算出月球和地球軌道運動的加速度;利用古代日食記錄,同推算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還有可能解決上古年代學和古代曆法中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尚書·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孔傳:“辰,日月所會;房,所舍之次;集,合也。不合即日食可知。”《史記·天官書論》:“蓋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

占星術係根據天象來預卜人間事務的一種方術。在原始社會文化發展的早期階段,由於當時人們的知識水平和生產力都很低,對自然現象中的一些規律沒有掌握,於是把人們生活中的吉、凶、禍、福與某些自然現象聯係起來。早期的占星術多是利用星象觀察來占卜較為重大的事件,如戰爭的勝負,國家或民族的興亡,以及國王或大臣的命運等,後來逐漸擴展到個人命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隨著日月五星運行規律的逐漸被揭示,占星術出現了各種體係和複雜的推算方法,愈加顯示其神秘性。古代占星術完全屬於官府,是政府所設天文機構的重要工作內容。古代的天文學家絕大多數是占星家,早期的天文著作大多帶有占星術的因素。現存古代占星書主要有唐代李淳風的《乙巳占》、瞿曇悉達《開元占經》、北宋王安禮重修的《靈台秘苑》以及明代的《觀象玩占》。

日晷①古代用以測定時刻的一種儀器。一般在有刻度的盤中央裝一棍與盤麵垂直的金屬棒針,盤麵與地平成一定的夾角,不得垂直或平行。太陽通過棒針在盤麵上投下陰影。針影隨太陽的移動而變化。視影所在,即知時刻。秦漢時就已流行於民間。《漢書·藝文誌》載有《日晷書》三十四卷。漢劉熙《釋名·釋天》:“晷,規也,如規畫也。”晉左思《魏都賦》:“揆日晷,考星耀,建社稷,作清廟。”《晉書·隱逸傳·魯勝》:“以冬至之後,立晷測影,準度日月星。”②指日影。多引申為時間、時刻。北齊邢邵《景明寺碑》:“及日晷停流,星光輟運。”明馬中錫《中山狼傳》:“相持既久,日晷漸移。”

影表尺亦稱“天文尺”。中國古代用來測定投在圭表上日影長短的一種專用尺。其前身則為《周禮》提及的土圭,即一種石或玉製短尺。1975年10月,在明初所製銅圭麵上發現了用於計量影長的殘存刻度十餘處,經考證測量,判明明代影表尺尺值為24.525厘米,與隋唐小尺同。

天文尺見“影表尺”。

璿璣玉衡一說指星象。具體說法不一。司馬遷認為是泛指北鬥七星。緯書《春秋運鬥樞》把北鬥七星中的第二星視作璿,第三星為璣,第五星為玉衡。《晉書·天文誌》則把七星中的前四星認作璿璣,後三星為玉衡。伏勝的《尚書大傳》、劉向《說苑》以及《周髀算經》稱璿璣為北辰。而《星經》卻說璿璣謂北極星,玉衡謂北鬥九星。另一說主儀器。漢孔安國認為是可運轉的“正天之器”,馬融目之為渾儀,而北宋蘇頌則認為是渾儀中的四遊儀。

水運儀象台北宋時把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儀器。為蘇頌、韓公廉等人設計製造。是中國古代的卓越創造。其中的擒縱器是鍾表的關鍵部件,所以英科學家李約瑟等人認為水運儀象台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整座儀器高約12米、寬約7米,是一座上狹下廣呈正方台形的木結構建築。水運儀象台

其中渾儀等銅製。全台分三隔,下隔包括報時裝置和全台的動力機構等;中隔為間密室,放置渾象;上隔是個板屋,放置渾儀。《宋史·天文誌一》:“元祐間蘇頌更作者,上置渾儀,中設渾象,旁設昏曉更籌,激水以運之。三器一機,脗合躔度,最為奇巧。”

觀象台我國古代觀測天文和氣象的機構,屬欽天監管理。明朱元璋在安徽鳳陽獨山上始建,後廢。至今尚存的北京泡子河觀象台亦出自明,上有明清兩代銅製的天文儀器,為我國著名的天文古跡之一。明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京師城東偏有觀象台,高五丈許,其上有渾天儀一具,如世所圖璿璣者,皆鑄銅為器,四柱以銅龍架而懸之,製作精巧。又有簡儀一具,狀相似而省十之七,隻周遭數道而已。玉衡一,亦銅為之,如尺而首尾皆曲,有二孔,對孔直窺,以候中星。又有銅球一,左右轉旋以象天體,以方函盛之。函四周作二十八宿……台下小室有量天尺,鑄銅人捧尺。北麵室穴,其頂以候日中,測景(影)之長短……中為紫微殿,殿旁有銅壺滴漏一器,然皆不注水,徒虛具耳。”《清會典·欽天監一·管理監事大臣監正監副職掌》:“日、月食前期疏以聞。及期,登觀象台以測驗。”

北京古觀象台原名“觀象台”、“瞻象台”。在今北京東城建國門附近。現存古觀象台建於明正統年間(1436—1449),但台址和儀器有涉金、元兩代司天機構的遺功遺物。這時觀象台和台下西側有了以紫微殿為主的建築群,大體上具備今天所看到的規模和布局。日晷與北京古觀象台

嘉靖年間進行過一次整修。清康熙、乾隆朝又補充了不少大型儀器。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觀象台儀器被洗劫一空。後有部分歸還,加上清欽天監臨時趕製的,成為今天的格局。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北京古觀象台連續從事觀測近五百年,在世界上現存古觀象台中保持連續觀測最久的曆史記錄;同時也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聞名於世。清代製造的八件銅儀除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麵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外,在刻度、遊表、結構等方麵還反映了西歐文藝複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

登封觀星台在河南省登封縣城東南15公裏的告成鎮。北望中嶽嵩山,南臨箕山,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建築。創建於元代初年,當時由王恂、郭守敬主持,在全國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此台為觀測中心。郭守敬曾在此測驗過晷影。台為磚石混合結構,平麵呈方形,下大上小,高9.46米,連同台頂明代增建的小室通高12.62米。台北設有兩個對稱的踏道口,可以登台眺望。台頂北部有瓦房一間,北壁中間砌成一個上下直通的凹形直槽,這是測量日影的“景表”表身。石圭(又名量天尺)從凹槽下方自南向北由三十六方青石接連而成,長31.196米。其方位與今測子午方向相符。圭麵刻有雙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北端有泄水池;還刻有尺度,用以測量水準。

簡儀中國元初天文學家郭守敬創造的一種天文儀器。因為是將結構繁複的唐宋渾儀加以革新簡化而成,故名。它包括赤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和日晷三種儀器。簡儀不像渾儀那樣有許多障礙觀測的圓環,除北天極附近外,可對整個天空一望無餘。它還提高了刻度分劃的精細度。比之唐宋時代的渾儀,簡儀在許多方麵都大大前進了一步。《元史·郭守敬傳》:“守敬首言:‘曆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儀表。今司天渾儀,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與此處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極,約差四度;表石年深,亦複欹側。’守敬乃盡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別圖高爽地,以木為重棚,創作簡儀、高表,用相比覆。”

渾天儀反映渾天說的天文儀器,分指渾儀或渾象。①渾儀。亦稱璣衡。測定天體位置的一種儀器。固定於支架上的兩個互相垂直的圈,分別代表地平和子午圈,其內還有若幹能繞一條和地軸平行的軸轉動的圈,分別代表赤道、黃道、時圈、黃經圈等,並在可轉動的圈上附有可繞中心旋轉的窺管,用以觀測天體。西漢落下閎曾製造。見漢揚雄渾天儀

《法言·重黎》。《宋史·天文誌一》:“漢馬融有雲:‘上天之體不可得知,測天之事見於經者,惟有璣衡一事。璣衡者,即今之渾儀也。’吳王蕃之論亦雲:‘渾儀之製,置天梁、地平以定天體,為四遊儀以綴赤道者,此謂璣也;置望筩橫簫於遊儀中,以窺七曜之行,而知其躔離之次者,此謂衡也。’若六合儀、三辰儀與四遊儀並列為三重者,唐李淳風所作。而黃道儀者,一行所增也。”②渾象。用來表示天象的儀器。類似今天的天球儀。東漢張衡創製。利用齒輪係統將渾象和漏壺聯係起來。用漏壺滴出的水發動齒輪,帶動渾象繞軸旋轉,並使其轉速與地球的自轉速度相等,一周一天,可以將天象準確地表示出來。經唐代一行和梁令瓚、宋代張思訓和蘇頌等人的發展,渾象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宋史·天文誌一》:“如張衡祖洛(落)下閎、耿壽昌之法,別為渾象,寘(置)諸密室,以漏水轉之,以合璿璣所加星度,則渾象本別為一器。唐李淳風、梁令瓚祖之,始與渾儀並用。”

漏水轉渾天儀簡稱渾天儀。為東漢科學家張衡創製的一件天文儀器。是一種水運渾象。用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恒顯圈、恒隱圈等,成一渾象,再用一套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製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恒星的出沒和中天等。它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蓂莢,是一種機械日曆,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從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葉片;月半後每天落一葉片。它所用的兩級漏壺是現今所知最早的關於兩級漏壺的記載。漏水轉渾天儀對中國後來的天文儀器影響很大,唐宋以來就在它的基礎上發展出更複雜更完善的天象表演儀器和天文鍾。

漏壺亦稱“漏刻”、“刻漏”、“壺漏”、“漏”等。古代的一種計時器。曆代形製不一,有一種是用四個銅壺,由上而下互相疊置,上麵三個壺底有小孔,漏壺

最上一壺裝滿水後,水即逐漸流入以下各壺,最下一壺內裝一直立浮標,上刻時辰,水逐漸升高,浮標也隨之上升,通過標記即可知道時辰。《周禮·夏官》已載有設官以管漏刻之事,可見我國使用漏壺的時間之早。到明代出現了鍾表之後才逐漸廢棄不用。《六韜·分兵》:“明告戰日,漏刻有時。”《漢書·哀帝紀》:“漏刻以百二十為度。”顏師古注:“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說文·水部》:“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刻。”

漏刻見“漏壺”。刻漏見“漏壺”。圭表亦稱“土圭”。古代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包括圭和表兩部分。表為直立的標竿,圭是平臥的尺。表有二,分別置於圭的南、北兩端,且與圭相垂直。春秋時已運用圭表來測定回歸年的長度。《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南則景(影)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鄭玄注:“土圭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也。”賈公彥疏:“‘深’,謂日景長短之深也。”北齊劉晝《新論·心隱》:“二儀之大,可以章程測也;三綱之動,可以圭表度也。”《宋史·律曆誌九》:“觀天地陰陽之體,以正位辨方、定時考閏,莫近乎圭表。”

土圭見“圭表”。

沙漏即沙時計,古代的一種計時儀器。略如壺漏,而以沙代水,根據沙從一個容器漏到另一容器的數量來計量時間。一般用於天寒易凍的北方,代替壺漏。為元詹希元所發明。明遊潛《博物誌補》:“五輪沙漏:北方水善凍,壺漏不下,新安詹希元以沙代水,人以為古未有也。”

敦煌星圖敦煌經卷中發現的一幅古星圖。為世界現存古星圖中星數較多而又較古老的一幅。約繪製於唐中宗時期(705—710)。其畫法從十二月開始,按照每月太陽位置沿黃、赤道帶分十二段,先把紫微垣以南諸星用類似墨卡托圓筒投影的方法畫出,再將紫微垣畫在以北極為中心的圓形平麵投影上。全圖按圓圈、黑點和圓圈塗黃三種方式繪出一千三百五十多顆星。

蘇州石刻天文圖現存世界上較早的大型石刻實測星圖。原有四碑,現存其三:天文圖、地理圖和帝王紹運圖。碑石刻於南宋淳祐七年(1247),為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王致遠建。原圖作者黃裳於紹熙元年向宋太子趙擴獻八圖,其中之一即天文圖。天文圖包括一圓形全天星圖和說明文字。星圖按中國古代傳統的蓋圖方式繪製,它以天球北極為圓心畫出三個同心圓,以顯示內、中、外規。有二十八條輻射狀線條與三圓正向交接,分別通過二十八宿的距星。線端界外注有二十八宿宿度數據。外圈又繪有二同心圓,兩圈間交叉密注與二十八宿相配合的十二辰、十二次和州、國分野等各十二個名稱。圖下的文字說明概略敘述天文基礎知識。全圖共刻恒星一千四百多顆,銀河帶斜貫星圖,黃道為一偏心圓與赤道相交於奎宿和角宿範圍內的兩點。

北京隆福寺藻井天文圖1977年夏發現的位於北京隆福寺正覺殿藻井頂部的一幅星象抄本。成於明景泰四年(1453)。是用傳統蓋天畫法畫在正八角形的藻井天花板上。板上裱糊一層粗布底襯,表麵塗深藍色油漆。星象和有關聯線以及宮次、文字等用瀝粉貼金。圖中以半徑不等的幾個同心圓分別顯示內、中、外規和重規,還有聯接內外規和二十八宿距星的二十八條赤經線,但未標出黃道。最外輪廓線的半徑為八十七厘米,畫麵稍有殘缺,現存星數一千四百多顆,屬《步天歌》係統。天文圖所據母本當是一份不晚於唐代的星圖,其中直書秦分野為京兆的,尚屬初見。

蓋天說亦稱“周髀說”。我國古代一種宇宙學說。形成於周初。起初主張天圓地方,天圓像張開的傘,地方像棋盤。後來改為:天像一個鬥笠,地像覆著的盤。《周髀算經》卷上:“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注:“北極之下,高人所居。六萬裏滂沱四而下。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萬裏,是為形狀同歸而不殊途,隆高齊軌而易以陳。故曰天似蓋笠,地法覆盤。”《晉書·天文誌上》:“蔡邕所謂《周髀》者,即蓋天之說也……其言天似蓋笠,地法覆盤,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極之下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沱四,三光隱映,以為晝夜……又《周髀》家雲:‘天員(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見;日入下,故不見。天之居如倚蓋,故極在人北,是其證也。極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蓋也。’”

周髀說見“蓋天說”。

宣夜①我國古代三種宇宙學說之一。認為天無一定形狀,也非物質造成,其高遠無止境,日月星辰飄浮空中,動和靜都依靠“氣”。《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唐孔穎達疏:“蔡邕《天文誌》曰: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絕無師說……虞喜雲:宣,明也;夜,幽也。幽明之數,其術兼之,故曰宣夜。”唐楊炯《渾天賦》:“客有為宣夜之學,喟然而言曰:旁望萬裏之橫山,而皆青翠;俯察千仞之深穀,而皆黝黑。”清袁枚《隨園隨筆·測天三家以外諸說》:“測天者,宣夜、渾天、昕天三家,人皆知之。”②借稱測天之學。宋錢易《南部新書》己:“楊盈川,顯慶五年待製宏文館,時年方十一,上元三年製奉,始補校書郎,尤最深於宣夜之學。”③指司天之官夜間宣報時辰、氣象等。北齊王融《三月三曲水詩序》:“挈壺宣夜,辯氣朔於靈台。”挈壺氏,指司天之官。

渾天說我國古代一種宇宙學說。認為天地形狀像鳥卵。天包地如同卵裹黃,其渾圓又像彈丸,故稱渾天。天一半在地上,一半位地下,其南北兩極固定於天的兩端,天和日月星辰皆循偏斜的方向旋轉。《晉書·天文誌上》引《渾天儀注》:“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下。天表裏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天轉如車轂之運也。”

鬥建指農曆的月建。我國遠古根據黃昏時北鬥星鬥柄的指向確定季節,鬥柄東指為春,南指為夏,西指為秋,北指為冬。春秋戰國時天文學有了進一步發展,為密切配合月份,人們把地麵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為子,東北為醜、寅,正東為卯,依次類推。夏正十一月黃昏時鬥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東北方醜、寅,二月指東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個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正月指寅可稱建寅之月,二月指卯為建卯之月,下同。《漢書·律曆誌上》:“鬥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北周庾信《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鬥建麾兵,天離轉戰。”

歲星紀年人們根據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把周天十二等分,稱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因此木星被稱作歲星。此法盛行於春秋、戰國之交。後又有十二辰的分劃,用十二地支表示。其計量方向與歲星運行方向相反,即自東往西。人們假想有個天體即太歲也是十二年一周天,運行方向與十二辰同。當歲星和太歲的初始位置關係規定後,就可以從任何一年歲星的位置推出太歲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順序來紀年。當時又對太歲所在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年,給以相應的專名,依次是: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有了地支關係,再配以天幹,就與幹支順序相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年也有專名,依次為: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這樣,乙寅年就可寫成旃蒙攝提格,餘類推。歲星實際11.86年運行一周,時間用久就與實際天象不符。東漢改用《四分曆》後,廢止了歲星紀年法,而沿用幹支紀年法。

紀年法①王公在位的年次紀年。用於先秦至西漢武帝時。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用本地區國君在位年數來紀年。這樣,在紀年問題上全國存在著混亂現象,如周平王元年(前770),在魯國記為魯孝公二十七年,秦國記為秦襄公八年,宋國記為宋戴公三十年等。②歲星紀年。歲星(即木星)在星空中繞行一周約為十二年,古人把天赤道帶劃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星次),使冬至點處於一分的正中間,這一分就叫星紀,然後由西往東依次是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把每年木星所在的次記下來,就成為自然的紀年資料。它首先出現於《左傳》、《國語》,在春秋戰國紀年混亂的情況下,它成為一種很方便的統一紀年的標誌。《左傳·襄公三十年》:“歲在娵訾之口,其明年,乃及降婁。”③太歲紀年。由於歲星在星空背景上的移動速度不均勻,且有時還會發生所謂逆行,因此古人另外設想了一個理想的天體,其運行方向與歲星相反,以玄枵次為子然後從東向西,星紀是醜,析木是寅……也是十二年一周天,但速度均勻。這個天體便稱為歲陰、太陰或太歲。太歲和歲星保持大致一定的對應關係,如歲星在星紀,太歲在寅;歲星在玄枵,太歲在卯。戰國時多用其他特定的名稱代替子、醜、寅、卯等十二支名:子為困敦,醜為赤奮若,寅為攝提格(簡稱攝提),卯為單閼,辰為執徐,巳為大荒落,午為敦牂,未為協洽(亦作葉協),申為涒灘,酉為作噩,戌為淹茂(亦作閹茂),亥為大淵獻。《呂氏春秋·序意》:“維秦八年,歲在涒灘。”④年號紀年。始自漢武帝,迄於清末。皇帝更迭即換年號,同一個皇帝也可以更換年號,如漢武帝就曾使用過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十一個年號。清方苞《獄中雜記》:“康熙(清聖祖年號)五十一年三月,餘在刑部獄,見死而由竇出者日三、四人。”⑤幹支紀年。始於漢,今農曆仍襲用。即以幹支相配的六十花甲子循環使用。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海戰”、“戊戌變法”、“辛醜條約”、“辛亥革命”等就是用幹支紀年來表示的。⑥生肖紀年。用十二種動物來表示十二地支,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產生於東漢王充以前,主要使用於民間。迄今還偶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