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①戰國以前標誌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的稱號。起源於原始社會母係氏族製時代。其作用是識別、區分氏族,實行族外婚。當時的先人已經認識到雜交婚姻與近親交配的危害,同姓氏族內部禁婚,若幹異姓氏族互相通婚。母係氏族製社會前期,婦女從事采集,男子漁獵,實行族外群婚,子女隻知其母不識其父。母係氏族社會後期,婦女經營原始農業,管理氏族事務和經濟生活,實行對偶婚,丈夫居住在妻方,子女的世係及財產繼承仍從母計。我國的許多古姓,如姬、薑、姚、姒、媯、姞等,反映了這個史實。上古三代隻有貴族有姓,平民、奴隸沒有姓。《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國語·晉語四》:“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漢班固《白虎通·姓名》:“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為重人倫也。”《說文·女部》:“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女生,生亦聲。”②秦漢以來標誌家族係統的稱號。姓與氏的社會職能本不相同,戰國時期姓氏製度開始發生混亂,秦末大亂以後姓與氏完全融為一體,通謂之姓,而且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均有姓,表明個人所出家族。清顧炎武《日知錄·氏族》:“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
氏①古代貴族標誌宗族係統的稱號,為姓的支係,用以區別子孫之所由出生。夏、商、周三代,遠古部族及帝王之族有姓,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幹分支散居各地,每支都要有一個特有的氏號作為區別於他支的標誌。如夏王姒姓,後來分出夏、曾、褒等氏;商王子姓,後來分出宋、邊、蕭等氏;周王姬姓,分出周、孫、常、林、耿等氏。命氏之法,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卿大夫以所賜采邑為氏,也有以職官為氏的。此外還有以其祖父或父之字為氏的,也有以居處為氏的。氏是用來“明貴賤”的,故三代貴族男子隻稱氏不稱姓;姓是用來“別婚姻”的,故三代貴族女子隻稱姓。秦、漢時姓與氏合而為一,或稱“姓某”,或稱“姓某氏”,為個人所自出的家族的稱號,一般平民也有了姓。《國語·周語》:“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為氏。”《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誌·氏族一》:“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今南方諸蠻此道猶存。古之諸侯,詛辭多曰:墜命亡氏。踣其國家以明亡氏,則與奪爵失國同,可知其為賤也。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清袁枚《隨園隨筆》:“《禮》疏雲:天子賜姓賜氏,諸侯賜氏不賜姓。貴有氏,賤無氏,男稱氏,女稱姓。姓者所以統係百世而不變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一傳而變也。”②古代對已婚婦女的稱呼,常於其父姓之後係“氏”。後世多在夫姓與父姓之後係“氏”,如張王氏等。《儀禮·士昏禮》:“祝告稱婦女之姓,曰‘某氏來婦。’”《紅樓夢》第一○六回:“賈母上香跪下,磕了好些頭,念了一回佛,含淚祝告天地道:‘皇天菩薩在上:我賈門史氏,虔誠禱告,求菩薩慈悲。’”
氏可變上古時代,姓是穩定不變的,氏卻是可變的。直至春秋時,貴族男子稱氏不稱姓。姓與生俱來,言氏可以知姓。始祖之姓已很久遠,單稱姓不能表示現有的身份,因此必須讓人知自己的祖父是誰或自己現在的地位是什麼,這是稱氏的關鍵所在。正因為氏可表身份,身份變,氏也隨之而變,有時變化還很頻繁。周朝的卿大夫,氏有“一傳而變”的情況,即上一代與下一代不同,而且一個貴族男子一生中前後可以有不同的氏。如公孫鞅因是衛國人稱“衛鞅”,又因封為商君故稱“商鞅”。“公孫”是以族係為氏,“衛”係以國名為氏,“商”則以邑號為氏。晉國大夫士季前後也有三個氏:士、隨、範。“士”是以其祖先的官名(士為掌刑獄之官)為氏;“隨”、“範”是他先後受封的兩個采邑名,是以封邑名為氏。故《左傳》或稱其士會(會是其名),或稱其士季(季為其排行),或稱其隨會、隨武子(武是其諡),或稱其範會、範武子。
姓氏的來曆戰國之際,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時表示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開始由無姓到有姓。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後起之姓,如:姬、薑、姒、風、己、子、任、伊、嬴、姚等。(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便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後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忿生後代因此姓蘇。(4)以鄉、亭之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鄉(今山西省聞喜縣城),得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運城縣、聞喜縣一帶),氏便去“邑”從“衣”,改為裴。又如楚國大夫受封於南郡麋亭,後代姓麋。(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徒、司馬、司空後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後代便姓粟。(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後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11)以諡號為氏。如莊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明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台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恒,恒氏因而改為常氏。
郡望魏晉以下,統治階級實行“九品官人法”,形成各地門閥大姓壟斷政治權力的局麵。寒門被屏棄不齒,稱為“庶族”,士大夫矜其門第,每郡顯貴的族姓,被稱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並為當地所仰望。南北朝貴族,郡望分為甲、乙、丙、丁四等,稱為“四姓”:東南為吳姓,過江為僑姓,山東、關中為郡姓,代北為虜姓。後魏孝文帝遷洛,按士人等級高下,立為郡姓。凡三世有三公者為膏粱;有令、仆者為華腴;尚書、領、護以上者為甲姓;九卿如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大中大夫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唐、宋重進士科,士皆投牒就試,無流品之分。然唐世猶尚氏族(士族),有士庶之別。太宗曾命撰《氏族誌》,頒下諸州,以為依據。當時北方名門望族有崔、盧、李、鄭、王等。五代喪亂之後,譜諜散失。宋以後私譜盛行,朝廷不複過問。士既顯貴,多寄居他鄉,不知郡望。唯民間嫁娶名帖偶一用之,如崔氏必曰博陵,盧氏必曰範陽,李氏必曰隴西,鄭氏必曰滎陽,王氏必曰琅玡或太原,張姓必曰清河,劉氏必曰彭城,趙氏必曰天水,以為觀飾,遂至徒有其名而無其實。後世,如稱桐城方家、海寧陳家等,乃其流風餘韻。
名後世亦稱“名字”。代表一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稱號。名有乳名、學名等之分。《左傳·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禮舉之:接以大牢,卜士負之,士妻食之,公與文薑、宗婦命之。公問名於申。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按,如魯季友之初生,其手掌有字形似“友”,故名之曰友),以德命為義(按,以祥瑞之字為名,如文王名昌),以類命為象(按,如孔子名丘,據說其頭顱似尼丘),取以物為假(按,如宋昭公名杵臼,孔丘之子名鯉),取以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按,《史記》作“同日”),命之曰同。’”《楚辭·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紅樓夢》第四二回:“鳳姐兒道:‘……他還沒個名字,你就給他起個名字,借借你的壽;二則你們是莊家人,不怕你惱,到底貧苦些,你們貧苦人起個名字,隻怕壓的住。’……劉老老忙笑道:‘這個正好,就叫做巧姐兒好。這個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按,巧姐兒生日是七月初七)。姑奶奶定依我這名字,必然長命百歲。日後大了,各人成家立業,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難成祥,逢凶化吉,都從這“巧”字兒來。’”
乳名亦稱“小名”。小時候起的非正式的名字,僅使用於家庭,偶爾也流行於親戚或熟友之間。小名較鄙俗,這是由於父母憐愛子女,希望子女容易養大成人。據說取賤名,孩子不易夭折,易於養大。如司馬相如小名犬子,劉禪小名阿鬥,劉裕小名寄奴,全祖望小字阿補。唐陸龜蒙著《小名錄》,集秦至南北朝古人小名,宋陳思有《續錄》,明沈宏祖有《補錄》。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梁武小名阿練,子孫皆呼練為絹。”《紅樓夢》第一回:“這甄士隱稟性恬淡,不以功名為念……隻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無兒,隻有一女,乳名英蓮,年方三歲。”
小名見“乳名”。
學名入學讀書時使用的正式名字。上古人取名一般都很樸素,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武丁、帝辛等,都以幹支入名,或與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文化觀念的發展,取名規則也越來越複雜。《紅樓夢》第三回:“黛玉雖不認識,也曾聽見母親說過,大舅賈赦之子賈璉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內侄女,自幼假充男兒教養的,學名王熙鳳。”參見“名”。
官名亦稱“大名”。人除乳名以外的正式名字。
字人成年後取的別名。名與字一般有意義上的聯係,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與“名”相表裏,故亦稱“表字”。如諸葛亮字孔明,明、亮是同義詞;孔丘的兒子孔鯉字子魚,鯉是魚的一種。元代孔思晦字明道,思晦與明道是反義詞等等。古人重禮儀,名字用法上區別很嚴格。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於謙稱、卑稱,上對下、長對少方可稱名。下對上、平輩之間,稱字不稱名,在一般情況下直呼對方的名,是不禮貌的。君上長輩的名,更不能犯,稱“避諱”。《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許嫁,笄而字。”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孔子弟子記事者皆稱仲尼……漢爰種字其叔父曰絲。”《宣和遺事》亨集:“此人是誰?乃諫議大夫張商英,表字天覺。”
表字見“字”。
諡號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後,統治者按其政治需要,據死者生前事跡,給予他的稱號。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諡,由朝廷賜予。《禮記·檀弓上》:“死諡,周道也。”孔穎達疏:“殷以上有生號,仍為死後之稱,更無別諡,堯、舜、禹、湯之例是也。周則死後別立諡,故雲周道也。”《逸周書·諡法》:“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攻於牧野之中,終葬,乃製諡,敘法。諡者,行之跡也……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湣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散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逆天虐民曰煬。”《宋史·嶽飛傳》:“孝宗詔複飛官,以禮改葬……淳熙六年,諡武穆。”《紅樓夢》第九五回:“但元妃並無所出,惟諡曰賢淑貴妃。”參閱宋蘇洵《諡法》、明王圻《諡法通考》、明孫能傅《諡法纂》。
私諡古代士大夫死後由親屬、朋友或門人給予的諡號。漢劉向《列女傳·柳下惠妻》:“柳下既死,門人將諡之。妻曰:‘將諡夫子之德耶,則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諡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誠而與人無害兮,屈柔從容不強察兮……嗚呼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諡宜為惠兮!’門人從之。”《後漢書·陳寔傳》:“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於家……海內赴者三萬餘人,製衰麻者以百數。共刊石立碑,諡為文範先生。”清王芑孫《碑版廣例·書先生書私諡例》:“私諡始於周末,訖漢寢盛,陳寔之‘文範’,法真之‘元德’,皆其選也。”
號亦稱“別號”。古人在名和字外起的別名。呼人之號比呼其字更示尊重與客氣。春秋時代的號多是他人起的,往往用伯、仲、子(如“孔子”)、甫、父等字樣。漢代以後人多自號,把自己的性情、懷抱、癖好、理想都蘊藏於其中。有以稱謂自號的,如唐杜甫自號杜陵野老;有以身份自號的,如宋胡仔號苕溪漁隱;有以百業自號的,如清張庚號白苧村藥者;有以山川自號的,如宋文天祥號文山;有以園林自號的,如唐王維號辛夷塢;有以器物自號的,如清王夫之號一瓢;有以村廛自號的,如明陶宗儀號南村;有以癖好自號的,如清劉傳馨號愛蓮居士;有以時年自號的,如宋辛棄疾號六十一上人;有衷述仰慕的,如清鄭燮號徐青藤門下牛馬走;明唐寅還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又號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左傳·昭公二年》“少薑有寵於晉侯,晉侯謂之少齊”晉杜預注:“為之立別號,所以寵異之。”孔穎達疏:“蓋以其齊女,故以齊為別號。”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紅樓夢》第三七回:“何不起個別號,彼此稱號倒雅。我是定了‘稻香老農’,再無人占的。”
別號見“號”。
室名古代文人為自己的書房或居室所取的名稱,實際上是他本人的一種別號。如唐劉禹錫名其室為“陃室”,作有《陋室銘》。宋楊萬裏號誠齋,朱熹號晦庵。明王冕號梅花屋,胡應麟號少室山房。清侯方域號壯悔堂,阮元號九十八硯齋,周春號夢陶齋,方玉潤號十丈蓮船書屋,王禮號怡然自樂齋,鄭傑號注韓居,李堯棟號寫十四經室。
綽號亦稱“外號”、“諢名”。是人的本名以外,別人根據他的特征給他另起的名字,大都含有親昵、憎惡或開玩笑的意味。《史記·李將軍列傳》:“廣(李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舊唐書·李義府傳》:“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古今詩話》雲:“有客謂子野(張先)曰:‘人皆謂公張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為張三影?’客不曉。公曰:‘“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柳徑無人,墮風絮無影”,此餘平生所得意也。’”《水滸傳》第十八回:“這宋江自在鄆城縣做押司……每每排難解紛,隻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賙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
外號見“綽號”。
諢名見“綽號”。
尊號尊崇帝、後的稱號。嗣位皇帝尊前皇帝為太上皇,尊前皇後為皇太後、太皇太後。也稱上尊號。唐代以後,更在帝、後號之上再加稱號。《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丞相綰、禦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舊唐書·則天皇後紀》:“神龍元年春正月……戊申,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又《玄宗紀下》:“〔至德〕三載二月,肅宗與群臣奉上皇尊號曰太上至道聖皇帝。”《清史稿·後妃傳·孝欽顯皇後》:“初尊為皇太後,上徽號。國有慶,累加上,曰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
廟號帝王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始於殷代,如太甲稱太宗,太戊稱中宗,武丁稱高宗。漢承其製。其後曆代封建帝王,均有廟號。《後漢書·明帝紀》:“〔中元二年〕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於原陵。有司奏上尊廟曰世祖。”《舊唐書·高祖紀》:“群臣上諡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
避諱在封建社會,人們言談和書寫均要避免君父尊親的名字。對孔子及帝王之名,眾所共諱,稱公諱;人子避祖、父之名,稱家諱。避諱之法,一般采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也用原字而省缺筆劃。宋洪邁《容齋續筆·唐人避諱》:“唐人避家諱甚嚴,固有出於禮律之外者。李賀應進士舉,忌之者斥其父名晉肅,以晉與進字同音,賀遂不敢試……後唐天成初,盧文紀為工部尚書,新除郎中於鄴公參,文紀以父名嗣業,與同音,意不見。鄴憂畏太過,一夕雉經於室。文紀坐謫石州司馬。”宋周密《齊東野語·避諱》:“蓋殷以前,尚質不諱名,至周始諱,然猶不盡諱……至秦始皇諱政,乃呼正月為征月,《史記》年表作端月……漢高祖諱邦,舊史以邦為國。惠帝諱盈,《史記》以萬盈數作滿數。文帝諱恒,以恒山為常山。”《紅樓夢》第二回:“子興道:‘……目今你貴東家林公的夫人,即榮府中赦政二公的胞妹,在家時名字喚賈敏……’雨村拍手笑道:‘是極!我這女學生名叫黛玉,他讀書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寫字遇著‘敏’字亦減一二筆。’”陳垣《史諱舉例·序》:“避諱為中國特有之風俗,其俗起於周,成於秦,盛於唐宋,其曆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亂古文書,然反而利用之,則可以解釋古文書之疑滯,辨別古文書之真偽及時代,識者便焉。蓋諱字各朝不同,不啻為時代之標誌,前乎此或後乎此,均不能有是,是與歐洲古代之紋章相類……研究避諱而能應用之於校勘學及考古學者,謂之避諱學。避諱學亦史學中一輔助科學也。”
王父稱祖父。《禮記·曲禮下》:“祭王父曰皇祖考。”孔穎達疏:“王父,祖父也。”《爾雅·釋親》:“父之考為王父。”
王母①稱祖母。《易·晉》:“受茲介福,於其王母。”《爾雅·釋親》:“父之妣為王母。”②稱官妓。元楊顯之《酷寒亭》楔子:“當了三年王母,我如今納下官衫帔子,我嫁人去也。”又第一折:“有孔目鄭嵩,因蕭行首當了三年王母,與他除了名字,做了良人。”
大父①稱祖父。《韓非子·五蠹》:“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明歸有光《歸府君墓誌銘》:“大父諱仁,父諱祚。”②稱外祖父。《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冒頓死,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於。豈嚐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
大母稱祖母。《漢書·文三王傳》:“李太後,親平王之大母也。”顏師古注:“大母,祖母也。”明歸有光《項脊軒誌》:“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太翁①稱曾祖父。《南史·齊本紀下·廢帝鬱林王》:“時年五歲,床前戲。高帝方令左右拔白發,問之曰:‘兒言我誰耶?’答曰:‘太翁。’高帝笑謂左右曰:‘豈有為人作曾祖而拔白發者乎?’即擲鏡、鑷。”②稱祖父。宋陸遊《戲遣老懷》詩之一:“阿囝略如郎罷老,稚孫能伴太翁嬉。”
太婆稱曾祖母。宋孔平仲《代小子廣孫寄翁翁詩》:“婆婆到輦下,翁翁在省裏。大婆八十五,寢膳近何似?”“大”同“太”。
公①稱祖父。《呂氏春秋·異用》:“孔子之弟子以遠方來者,孔子荷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問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史記·外戚世家》:“乃厚賜田宅金錢,封公昆弟,家於長安。”司馬貞索隱:“按,公亦祖也。”②稱父親。《戰國策·魏策一》:“張儀欲窮陳軫……〔軫〕將行,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③對人的尊稱。後亦常用於他人的姓或名後。《史記·張丞相列傳》:“於是乃召周昌,謂曰:‘吾欲固煩公,公強為我相趙王。’”唐韓愈《河南少尹裴君墓誌銘》:“公諱複,字茂紹,河東人。”《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厲公是敝年伯荀大人的門生,所以邀小弟在他幕中共事。”《紅樓夢》第十七回:“賈政回頭笑道:‘諸公請看此處,題以何名方妙?’”④稱丈夫的父親。亦稱“公公”。《淮南子·氾論訓》:“宋人有嫁子者……若公知其盜也,逐而去之。”唐趙璘《因話錄》卷一:“上召而慰之曰:‘諺雲: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公。小兒女子閨幃之言,大臣安用聽?’”元本高明《琵琶記·五娘勸解公婆爭吵》:“但願公婆以此去,相和美。”《紅樓夢》第七六回:“可憐你公公已死了二年多了!”
婆①稱母親。《樂府詩集·折楊柳枝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魏書·汲固傳》:“憲即為固長育至十餘歲,恒呼固夫婦為郎婆。”②泛稱老婦人。亦稱“婆婆”。宋王鞏《聞見後錄》:“溫成母賈氏,宮中謂之賈婆婆。”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兀那婆婆,你為甚麼樹上拴著這條套繩子要尋自縊?”《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回轉頭來看時,恰是一個婆婆。”亦用於老夫稱老妻。元張國賓《薛仁貴》楔子:“人都叫我是薛大伯,嫡親的四口兒家屬,婆婆李氏,我有一個孩兒是薛驢哥,學名喚做仁貴,媳婦兒柳氏。”③稱丈夫的母親。亦稱“婆婆”。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婆婆索錢去了,怎生這早晚不見回來?”《儒林外史》第三回:“婆媳兩個,都來坐著吃了飯。”
婆婆見“婆”。
考上古稱父親。《易·蠱》:“幹父之蠱,意承考也。”孔穎達疏:“對文,父沒稱考;若散而言之,生亦稱考。”《書·康誥》:“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爾雅·釋親》:“父為考,母為妣。”後專稱死去的父親。《公羊傳·隱公元年》:“惠公者何?隱之考也。”何休注:“生稱父,死稱考。”宋歐陽修《瀧岡阡表》:“惟我皇考崇公卜吉於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
妣①稱祖母和祖母輩以上的女性祖先。《易·小過》:“過其祖,遇其妣。”《左傳·昭公十年》:“邑薑,晉之妣也。”楊伯峻注:“晉平公去邑薑已二十世。”三國魏王粲《太廟頌》:“昭大孝,殂妣祖。”清葉廷琯《吹網錄·開趙埋銘》:“曾祖妣李氏。祖妣張氏。”②稱母親。《尚書·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倉頡篇》:“考妣延年。”後專稱亡母。《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唐韓愈《祭竇司業文》:“錫榮考妣,孝遭上窮。”
爺①稱父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之一》:“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西遊記》第九七回:“兩個兒子一發慌了,不住的叩頭垂淚,隻叫:‘爺爺!!!!’”②對男性尊長(包括地方官、主人等)的敬稱。《舊唐書·宦官傳·高力士》:“諸王、公主皆呼〔力士〕阿翁;駙馬輩呼為爺。”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一:“建炎初,宗汝霖留守東京,群盜降附者百餘萬,皆謂汝霖曰宗爺爺。”《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知縣〕叫皂隸:‘把蘇氏與我夾起來。’玉姐說:‘爺爺!小婦人雖在煙花巷裏,跟了沈洪又不曾難為半分,怎下這般毒手?’”《紅樓夢》第五三回:“烏進孝曰:‘回爺的話,今年雪大……路上竟難走的很。’”③亦稱“爺爺”、祖父。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祖曰爺。”《三國誌平話》卷中:“你爺爺種瓜為生。”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爺爺》:“末雲:‘亡爺爺王安,孃孃劉氏。’是稱其大父大母也。”
爺爺見“爺”。
太君①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三國誌·魏誌·董昭傳》:“足下大君,昔避內難,南遊百越。”《晉書·謝鯤傳》:“溫嶠常謂鯤子尚曰:‘尊大君豈惟識量淹遠,至於神鑒沈深,雖諸葛瑾之喻孫權不過也。’”大,同“太”。②封建朝廷對官吏母親的封號,後成為對他人母親的尊稱。如宋代有佘太君,《紅樓夢》第五四回回目“史太君破陳腐舊套,王熙鳳效戲彩斑衣”。
爹①稱父親。亦稱“爹爹”。《南史·梁始興忠武王蟾傳》:“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複來哺乳我?”宋陸遊《避暑漫抄》:“太後回鑾,上設沉龍涎腦屑燭。太後曰:‘爾爹爹每夜常設數百枝。’上微謂憲聖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貴。’”《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走到跟前,叫一聲‘爹,兒子回來了!’”②亦稱“爹爹”。對老年男子的尊稱。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三折:“長街市上可有那等舍貧的爹爹妳妳嗬。”《儒林外史》第二回:“像這荀老爹田地廣,糧食又多,叫他多出些。”③奴仆對主人的尊稱。元無名氏《來生債》第一折:“爹,你道我為甚麼眼上支著這兩根棒兒?我白日裏做了一日生活,到晚來恐怕打盹睡著了,誤了你家生活,因此上支著這兩根棒兒。”《金瓶梅詞話》第七四回:“如意道:‘爹賞了我兩件絹衣裳,年下穿,教我來與娘磕頭。’”
爹爹見“爹”。
娘①婦女的通稱。多稱青年婦女。《樂府詩集·子夜歌之六》:“見娘喜容媚,願得結金蘭。”參閱明陶宗儀《輟耕錄》卷十四。②稱母親。亦稱“阿娘”(“阿孃”)。《太平廣記》卷九九《劉公信妻》引《法苑珠林》:“母語女言:‘汝還努力為吾寫經。’女雲:‘娘欲寫何經?’”《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阿孃吃飯成火,吃水成火。”③奴仆對女主人的尊稱。《金瓶梅詞話》第二三回:“惠連道:‘我不得閑,與娘納鞋哩。’”
翁①稱父親。《史記·項羽本紀》:“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麵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宋陸遊《示兒》詩:“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②稱祖父。《世說新語·排調》:“張蒼梧是張憑之祖,嚐語憑父曰:‘我不如汝。’憑父未解所以。蒼梧曰:‘汝有佳兒。’憑時年數歲,斂手曰:‘阿翁豈宜以子戲父?’”③稱夫之父。《隋書·長孫平傳》:“鄙諺曰:‘不癡不聾,未堪作大家翁。’此言雖小,可以喻大。”④泛稱年老的男子。自明嘉靖以後,漸成為對人的敬稱。晉陶潛《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獲》詩:“遙謝荷翁,聊得從君棲。”宋辛棄疾《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詞之二:“醉裏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玉圃忽然想起,問道:‘雪翁,徽州有一位程明卿先生是相好的麼?’萬雪齋聽了,臉就緋紅,一句也答不出來。”
娘娘①亦寫作“孃孃”。稱母親。《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兒與孃孃今日別,定知相見在何年。”宋洪皓《使金上母書》:“皓遠違膝下……日夜憂愁娘娘年高。”②對皇後或宮妃的敬稱。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聖駕到來,急忙迎接者。”清洪昇《長生殿·複召》:“娘娘說道:自恨愚昧,上忤聖心,罪應萬死。”《紅樓夢》第八三回:“前日這裏貴妃娘娘有些欠安,昨日奉過旨意,宣召親丁四人,進裏頭探問。”③亦寫作“孃孃”。稱祖母。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上〕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宮,見太皇太後曰:‘娘娘,臣著此好否?’”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爺爺》:“末雲:‘亡爺爺王安,孃孃劉氏。’是稱其大父大母也。”
奶奶①亦寫作“嬭嬭”。男子對情人的昵稱。宋柳永《正宮·玉女搖仙佩》詞:“願嬭嬭、蘭心蕙性,枕前言下,表餘深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投至得見你多情小奶奶,憔悴形骸,瘦似麻秸。”②亦寫作“妳妳”。稱母親。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三折:“〔端端雲〕妳妳,我接爹爹去來。”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二折:“兒也,你今日棄了你這窮奶奶,哎兒也,誰承望你認了富爹爹。”明湯顯祖《牡丹亭·驚夢》:“恁般景致,我老爺和奶奶再不提起。”③亦寫作“妳妳”。奴仆對女主人的尊稱。元關漢卿《玉鏡台》第一折:“〔梅香報科雲〕報的妳妳得知,有溫嶠在於門首。”《紅樓夢》第七回:“周瑞家的悄悄兒問道:‘二奶奶睡中覺呢嗎?也該請醒了。’”④對已婚婦女的尊稱。《儒林外史》第二三回:“這是十兩銀子,你帶回去送與牛相公的夫人牛奶奶。”
椿庭《莊子·逍遙遊》載上古有大椿長壽,《論語·季氏》述孔鯉趨庭接受其父孔丘訓導之事,後因以椿庭為父親的代稱。明朱權《荊釵記·會講》:“不幸椿庭殞喪,深賴萱堂訓誨成人。”參見“椿萱”。
萱堂《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陸德明釋文:“諼,本又作萱。”古代母親居北堂,後因以萱堂為母親或母親居處的代稱。宋葉夢得《再任後遣模歸按視石林》詩之二:“白發萱堂上,孩兒更共懷。”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一折:“喒萱堂又覷著麵皮。至如個窮人家女孩兒到十六七,或是誰家來問,請那家來做媒,你教女孩兒羞答答說甚的?”
椿萱亦作“萱椿”。父母的代稱。椿,指父親;萱,指母親。唐牟融《送徐浩》詩:“知君此去情偏急,堂上椿萱雪滿頭。”明湯式《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樓愛人曲》:“椿萱衰邁,鬆菊蕭條。”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當今生花開一紅,願來生把萱椿再奉。”
爸①對父親的稱呼。亦寫作“八八”、“巴巴”等。《廣雅·釋親》:“翁、公、穸、爸、爹、,父也。”唐韓愈《祭女挐女文》:“維年月日,阿爹阿毑使汝妳以清酒時果庶羞之奠,祭於第四小娘子挐子之靈。“清梁章钜《稱謂錄·方言稱父》:“八八、巴巴、爸:《正字通》‘夷語稱老者為八八或巴巴,後人加父作爸字’。吳人稱父曰爸……罷罷:關東稱父為罷罷……阿伯:吳俗稱父為阿伯。”②奴仆對男主人的尊稱。《金瓶梅詞話》第二二回:“爸才開廚櫃拿了這匹緞子,使我送與你,教你做裙子穿。”又“因問爸多咱時分來,我好在屋裏伺候。”
媽亦稱“媽媽”。①稱母親。宋江應辰《祭女四娘子文》:“維年月日,爹爹媽媽,以清酌庶羞之奠,祭於四小娘子之靈。”《紅樓夢》第五七回:“寶釵道:‘唯有媽媽說動話拉上我們!’”②對老年婦女的尊稱。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走到衙門前,古邦堆坐的有人問:媽媽你為甚麼來,送了這孤寒的老身?”《紅樓夢》第八二回:“襲人笑道:‘媽媽怎麼認的我?’”
媽媽見“媽”。
達達稱父親。亦用於奴仆對男主人的尊稱。《金瓶梅詞話》第二六回:“婦人摟抱著西門慶脖子,說道:‘我的親達達,你好歹看奴之麵,奈何他兩日,放他出來,隨你教他做買賣,不教他做買賣也罷。’”
阿馬亦寫作“阿媽”。女真語稱父親為阿馬。元曲中常見。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折:“自從都下對尊堂,走馬離朝,阿馬間別無恙?”又《五侯宴》第三折:“奇怪也,這婆婆叫著我阿媽的名字。”元無名氏《貨郎擔》第三折:“阿媽,有甚話對你孩兒說嗬。”
阿者女真語稱母親為阿者。元曲中常見。元關漢卿《哭存孝》頭折:“存孝,今日父親飲宴,喚俺兩口兒,俺見阿媽、阿者去。”又《拜月亭》第一折:“阿者,慢慢的枉步顯的你沒氣力。”又《五侯宴》第四折:“老阿者,對您孩兒說了罷!”
哥亦稱“哥哥”。①弟、妹對兄的稱呼。唐白居易《祭浮梁大兄文》:“謹以清酌庶羞之奠再拜跪奠大哥於座前,伏惟哥孝友慈惠,和易謙恭。”元無名氏《殺狗勸夫》第四折:“哥哥,不幹你事,是我殺了人來,我和這兩個賊折證咱。”《紅樓夢》第十三回:“王夫人道:‘……隻是別自作主意,有了事打發人問你哥哥嫂子一聲兒要緊。’”②泛稱平輩男子,含有敬意。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卻往京師求進。”《水滸傳》第三八回:“李逵跳起身來道:‘這哥哥便是黑宋江。’”③稱父親。《舊唐書·王琚傳》:“玄宗泣曰:‘四哥(按,指其父睿宗)仁孝,同氣唯有太平,言之恐有違犯,不言憂患轉深,為臣為子,計無所出。’”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三折:“〔端端雲〕妳妳,我接爹爹去來。〔正旦雲〕還未來哩。〔唱〕……你哥哥這其間未是他來時節,怎抵死的要去接?”清梁章钜《稱謂錄·父自稱》:“《淳化閣帖》有唐太宗與高宗書,稱哥哥勅。父對子自稱哥哥,蓋唐代家法如是。”④亦稱“哥兒”。對主人家的少主人或富貴人家青年男子的稱呼。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三折:“〔院公雲〕哥哥,一歲使長百歲奴,這宅中誰敢題起個李字?”《紅樓夢》第二九回:“張道士道:‘前日我在好幾處看見哥兒寫的字,做的詩,都好的了不得。’”
哥哥見“哥”。
兄①稱哥哥。亦用以稱親戚中同輩而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書·康誥》:“兄亦不念鞠子衰哀。”孔傳:“為人兄亦不念稚子之可哀。”唐韓愈《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下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王伯大音釋引洪興祖曰:“公(指韓愈)從兄。”《紅樓夢》第三七回:“寶玉聽說,便展開花箋看時,上麵寫道:‘妹探謹啟二兄文幾。’”②對同輩男子的尊稱。《南史·韋叡傳》:“此事大,非兄不可。”唐韓愈《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詠序》:“劉兄自給事中出刺此州。”《紅樓夢》第一回:“恰值士隱走來聽見,笑道:‘雨村兄真抱負不淺也!’”《老殘遊記》第一回:“二人說道:‘老兄有此清興,弟等一定奉陪。’”
兄弟①稱哥哥和弟弟。《詩·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婚媾不通,兄弟永絕。”②稱弟弟。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思量了,兄弟歡郎忒年紀小。”《紅樓夢》第三四回:“據我想,到底寶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來往,老爺才生氣。”③泛稱誌同道合成意氣相投的男子。《水滸傳》第七五回:“吳用道:‘哥哥,你休執迷!招安須自有日,如何怪得眾兄弟們發怒?’”④平輩男子間的自謙之稱。《老殘遊記》第三回:“那年,兄弟署曹州的時候,幾乎無一天無盜案。”
兄長①稱哥哥。《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今日若非兄長自說,弟輩都在夢中。”②對同輩男子的尊稱。《水滸傳》第六五回:“張順苦苦求告:‘若是兄長推卻不去,張順也難回山。’”《西遊記》第七三回:‘我們特來投兄長,望兄長念昔日同窗之雅,與我今日做個報冤之人。’”
嫂①稱兄之妻。《莊子·盜蹠》:“昔者桓公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為臣。”唐韓愈《祭鄭夫人文》:“微嫂之力,化為夷蠻。”《紅樓夢》第三回:“眾姊妹忙告訴黛玉道:‘這是璉二嫂子。’”②對已婚婦女的尊稱。《紅樓夢》第六回:“劉姥姥迎上來笑問道:‘好啊?周嫂子。’”又第五九回:“眾媳婦上來笑說:‘嫂子快求姑娘們叫回那孩子來罷。’”
姐亦稱‘姊”。①稱同父母(或同父異母、同母異父)而長於己的女子。唐李白《寄東魯二稚子》詩:“小兒名伯禽,與姐亦齊肩。”《紅樓夢》第十八回:“誰是你姐姐?那上頭穿黃袍的才是你姐姐呢。”②稱呼親戚中同輩而年長於己的女子。《紅樓夢》第九八回:“我記得老爺給我娶了林妹妹過來,怎麼叫寶姐姐趕出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我那一位堂房姊姊也從房裏出來,彼此相見。”亦用為對同輩女子的客氣稱呼。③奴婢對年輕女主人的尊稱。《宣和遺事》前集:“有雙鬟門外侍,請殿元稍待,容妾報知姐姐。”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三折:“恰回夫人話也,正待回姐姐話:二月十五日,請夫人姐姐拈香。”④妾對正室的稱呼。《紅樓夢》第六八回:“二姐陪笑,忙迎上來拜見,張口便叫‘姐蛆’,說:‘今兒實在不知姐姐下降,不曾遠接,求姐姐寬恕!’”⑤男子對妻子或所愛女子的昵稱。宋孫光憲《浣溪沙》詞之六:“醉後愛稱嬌姐姐,夜來留得好哥哥。”《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再不想我合姐姐悅來店一麵之緣會成了你我三人的百年美眷。”⑥稱呼母親。《北齊書·文宣李後傳》:“武成踐祚,逼後淫亂,雲:‘若不許,我當殺爾兒。’後懼,從之。後有娠,太原王紹德至,不得見,慍曰:‘兒豈不知耶,姊姊腹大,故不見兒。’”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憲聖不妒忌之行》:“上(高宗)嚐語憲聖(高宗吳皇後)曰:‘極日窮月,相同勞苦,反與後進者齒,朕甚有悔。俟姐姐(原注:謂太後。高宗母韋後)歸,爾其選已。’憲聖再拜拜對曰:‘大姐姐遠處北方,臣妾缺於定省。’”也有稱乳母為姊姊的。《北齊書·南陽王綽傳》:“綽兄弟皆呼父為兄兄,嫡母為家家,乳母為姊姊,婦為妹妹。”又《琅邪王儼傳》:“若效臣,願遣姊姊來迎臣,臣即入見。”姊姊係儼稱其乳母陸令萱。⑦父母稱女兒。《西遊記》第十八回:“那老兒硬著膽叫道:‘三姐姐!’那女兒認得是他父親的聲音,才少氣無力地應了一聲:‘爹爹,我在這裏哩。’”《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八:“員外與媽媽道:‘姐姐快說些個。’”
姊見“姐”。
妹①稱同父母(或同父異母、同母異父)而年紀比自己小的女子。亦稱親族中同輩而比自己小的女子。《詩·衛風·碩人》:“東宮之妹,邢侯之姨。”《紅樓夢》第三回:“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顰顰’二字極妙。”②稱妻子。《北齊書·南陽王綽傳》:“綽兄弟皆呼父為兄兄……婦為妹妹。”清翟顥《通俗編·稱謂》:“按,猥俗間有呼妻為妹妹者,沿此習與?”
阿戎稱堂弟。《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四年》:“〔王晏〕謂思遠兄思徵曰:‘隆昌之末,阿戎(指王思遠)勸吾自裁;若從其語,豈有今日!’”胡三省注:“晉宋間人,多謂從弟為阿戎,至唐猶然。”唐杜甫《杜位宅守歲》詩:“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楊倫箋注引仇注:“謝惠連初不為父所知,族兄靈運曰:阿戎才悟如此,何作常兒遇之?”
老老亦寫作“姥姥”。①稱外祖母。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外甥稱母之父曰老爺,母之母曰姥姥。”《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到姑娘抱了娃娃,他作了姥姥。”《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七回:“北邊人稱呼外祖母多有叫老老的。”②對老年婦女的尊稱。《紅樓夢》第四十回:“〔李紈〕又回頭向劉老老笑道:‘老老也上去瞧瞧。’”③稱收生婆。《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還是你幹女兒說:‘別是胎氣罷。’這麼著,他就給他找了個姥姥來瞧了瞧,說是喜。”
姥姥見“老老”。
舅①稱母親的兄弟。《儀禮·喪服》:“舅,傳曰:何以緦?從服也。”鄭玄注:“舅,母之昆弟。”②稱丈夫之父,即俗所稱“公公”。《禮記·檀弓下》:“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鄭玄注:“夫之父曰舅。”③稱妻之父。即俗所稱“丈人”。《禮記·坊記》:“昏禮,婿親迎,見於舅姑。”鄭玄注:“舅姑,妻之父母也。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④稱妻之兄弟。《戰國策·楚策四》:“李園不治國,王之舅也。”《新唐書·朱延壽傳》:“〔楊行密〕妻,延壽姊也。行密泣曰:‘吾喪明,諸子幼,得舅代我,無憂矣。’”
姑①稱丈夫的母親。舊時姑表兄妹間通婚是常事,所謂“還門親”,因此稱公婆為舅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子容之母走謁諸姑。”杜預注:“子容母,叔向嫂、伯華妻也。姑,叔向母。”唐張籍《穿衣曲》:“高堂姑老無侍子,不得自到邊城裏。”清龔自珍《十月廿夜大風不寐起而書懷》詩:“此時慈母擁燈坐,姑倡婦和雙勞人。”②稱父親的姊妹。《詩·邶風·泉水》:“問我諸姑,遂及伯姊。”毛傳:“父之姊妹稱姑。”③稱丈夫的姊妹。《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阿,你姑嫂兩個也算得二位老太太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六回:“何況我們女子,婆媳、妯娌、姑嫂團在一處,第一件要緊的是和氣,其次就要大家取樂了。”參見“小姑”。
泰山對妻子父親的尊稱。語出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明皇封禪泰山,張說為封禪使。說女婿鄭鎰,本九品官。舊例,封禪後自三公以下皆遷轉一級,唯鄭鎰因說驟遷五品,兼賜緋服。因大酺次,玄宗見鎰官位騰,怪而問之……黃旛綽曰:‘此乃泰山之力也。’”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三折:“不是這老泰山為人忒歹,親女婿昂然不睬。”
東床稱女婿。典出《晉書·王羲之傳》:“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王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唯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曰:“老丈選擇東床,不過為養老計耳。”
嬌客對女婿的愛稱。宋黃庭堅《次韻子瞻和王子立風雨敗書屋有感》詩:“婦翁不可撾,王郎非嬌客。”注:“王適,字子立,蘇子由之婿。”《水滸傳》第五回:“帽兒光光,今夜做個新郎;衣衫窄窄,今夜做個嬌客。”
補代稱入贅女婿。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上:“世號贅婿為布袋……語訛也,謂之補代。人家有女無子,恐世代自此絕,不肯嫁出,招婿以補其世代爾。”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二折:“劉太公家菩薩女,招那莊王二做了補代。”
媳婦①稱兒子的妻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凡娶媳婦,先起草帖子,兩家見許,然後起細帖子。”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媳婦兒,你在我家,我是親婆,你是親媳婦,隻當自家骨肉一般。”《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安老爺卻就著那五樣佳肴,把一碗麵忒兒嘍忒兒嘍吃了個幹淨,還滿麵堆歡向玉鳳姑娘說了一句‘媳婦,生受你’。”②稱妻子。《劉知遠諸宮調》第十二:“王安道雲:‘你休了媳婦兒?兄弟,你如今可往那裏去?’”亦泛稱已婚的婦女。《紅樓夢》第五二回:“那媳婦聽了,無言可對,亦不敢久站,賭氣帶了墜兒就走。”③婦人自稱。《張協狀元》四五出:“媳婦建(見)官人,官人莫是貧女親?”《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老媳婦犬馬之年,七十有五。”
伯①兄長;哥哥。亦用於稱同輩男性。《詩·鄭風·蘀兮》:“叔兮伯兮,倡予和汝。”②周代婦女稱丈夫。《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③稱父親的哥哥或盟兄。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單呼伯、叔。”《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先君拜盟的兄弟隻有老伯一位了,此後要求老伯常來走走。”④稱丈夫的哥哥。《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引《五代史補》:“澣驚曰:‘大哥風狂耶!新婦參阿伯,豈有答禮儀!’”參見“大伯”。
叔①稱丈夫的弟弟。《戰國策·秦策一》:“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元無名氏《殺狗勸夫》楔子:“小叔叔你來了也,兩個光棍來了一日,怎不見你來?”②稱父親的弟弟。《舊唐書·列女傳·楊三安妻李氏》:“李晝則力田,夜則紡緝,數年間葬舅姑及夫之叔侄兄弟者七喪。”《紅樓夢》第八六回:“我剛才聽見你叔叔說你對的好對子,師父誇你來著。”③稱中年男子。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叔待,還我草錢來!”元高文秀《黑旋風》第三折:“叔待叔待,你家裏有人麼?”待,語氣詞。
嬸①亦稱“嬸娘”。稱叔叔的妻子。宋吳自牧《夢梁錄·育子》:“浴兒落胎發畢……抱兒遍謝諸親坐客,及抱入姆、嬸房中。”《紅樓夢》第六回:“好嬸子,隻當可憐我罷。”第四九回:“李紈笑道:‘或者我嬸娘又上京來了?怎麼他們都湊在一處?這可是奇事。’”②稱弟媳婦。宋呂祖謙《紫微雜記》:“呂氏舊俗,母母受嬸房婢拜。”《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王氏也把江西人搶去嬸嬸,呂寶無顏,後門走了一段情節敘出。”
嬸娘見“嬸”。
姆姆亦寫作“母母”。弟妻對兄妻的稱呼。宋呂祖謙《紫薇雜記》:“母母受嬸房中婢拜,嬸見母母房婢拜。”《水滸傳》第四九回:“〔顧大嫂道:〕‘既是伯伯不肯去時,既便先送姆姆前行,我們自去下手。’”
姨①稱妻的姐妹。《詩·衛風·碩人》:“東宮之妹,邢侯之姨。”毛傳:“妻之姐妹曰姨。”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秦國夫人〕對曰:‘豈有大唐天子阿姨無錢用耶?’”②稱母親的姐妹。《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繼室以其侄,穆薑之姨子也。”唐元稹《鶯鶯傳》:“鄭厚張之德甚……複謂張曰:‘姨之孤嫠未亡,提攜幼稚。’”《清平山堂話本·洛陽三怪記》:“我也曾聽得說,有個姨姨。”③對庶母的稱呼。《南史·齊宗室傳·蕭鈞》:“所生區貴人病……不肯食,曰:‘須待姨差。’”清翟灝《通俗編·稱謂》:“其父之側庶,亦稱姨者,姨本姊妹俱事一夫之稱,後世無從媵之禮,而側庶實與媵比,故雖非母姊妹,而得借此稱之。”
僚婿姐妹的丈夫的互稱或合稱。《爾雅·釋親》“兩婿相謂為亞”晉郭璞注:“今江東人呼同門為僚婿。”《新唐書·蕭嵩傳》:“始,娶會稽賀晦女。僚婿陸象先,宰相子,時為洛陽尉。”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卷九:“張懷素、吳儲、吳侔等謀反事覺,中外縉紳多與交結,而蔡元度與儲、侔之父安詩為僚婿,故元長父子與懷素書問往來尤密。”清蒲鬆齡《聊齋誌異·鳳仙》:“少年曰:‘君不認竊眠臥榻者耶?’劉始悟為胡。敘僚婿之誼,嘲謔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