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姓名稱謂(3 / 3)

先生①稱父兄、前輩。《儀禮·有司》:“其先生之脀,折脅一。”鄭玄注:“先生,長兄弟。”《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何晏集解引馬融曰:“先生,謂父兄。”《戰國策·齊策三》:“孟嚐君宴坐,謂三先生曰:‘願聞先生有以補之闕者。’”姚宏注:“先生,長老,先己以生者也。”②稱有學問的人。《孟子·告子下》:“宋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趙岐注:“學士年長者,故謂之先生。”《史記·三代世表序補》:“張夫子問褚先生。”此是褚少孫自稱先生。《文選·皇甫謐〈三都賦序〉》:“玄晏先生曰:‘古人稱不歌而頌謂之賦。’”李善注:“先生,學人之通稱也。”③稱老師。《禮記·玉藻》:“〔童子〕無事,則立主人之北南麵,見先生,從人而入。”孔穎達疏:“先生,師也。”宋曾鞏《太原王氏墓誌銘》:“夫人姓王氏……為人明識強記,博覽圖籍,子孫受學,皆自為先生。”明湯顯祖《牡丹亭·閨塾》:“〔貼〕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時分,請先生上書。”《紅樓夢》第八一回:“前日倒有人和我提起一位先生來,學問人品都是極好的,也是南邊人。”④妻子稱丈夫。漢劉向《列女傳·楚於陵妻》:“亂世多害,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⑤亦說成“先兒”。稱道士。唐殷堯藩《中元日觀諸道士步虛》詩:“玄都開秘籙,白石禮先生。”《水滸傳》第十五回:“隻見一個莊客報說:‘門前有個先生要見保正化齋糧。’”《西遊記》第四五回:“八戒笑道:‘這先兒隻好哄這皇帝,搪塞黎民,全沒些真實本事。’”⑥稱醫生。清李漁《凰求鳳·假病》:“請先生過來,用心替他診脈。”《老殘遊記》第三回:“到上房關照一聲,說有先生來看病。”⑦稱以相麵、卜卦、賣唱、看風水等為職業的人。《史記·淮陰侯列傳》:“〔蒯通〕以相人說韓信曰:‘仆嚐受相人之術。’韓信曰:‘先生相人如何?’”《南史·吉士贍傳》:“年逾四十,忽忽不得誌,乃就江陵卜者王先生計祿命。”《紅樓夢》第五四回:“女先生忙笑著站起來,說:‘我們該死了,不知是奶奶的諱。’”《負曝閑談》第二九回:“先生在門外拉動胡琴,順林唱了一折《桑園會》的青衫子。”⑧稱妓女。《官場現形記》第八回:“蘭芬雖然十六歲,還是小先生勒!”《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上海妓女,都是稱先生的。”

教授原為宋代學官,後為對教書先生的尊稱。《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婆子道:‘隻道教授忘了老媳婦。如今老媳婦在錢塘門裏沿城住。’”《水滸傳》第十五回:“〔阮小二〕出來見了是吳用,慌忙聲喏道:‘教授何來?甚風吹得到此。’”

學究①讀書人的通稱。宋陸遊《自詠》詩:“衣冠醉學究,毛骨病維摩。”《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高年學究,忽然及第連科。”②特稱迂腐而不通世故的書生。清錢謙益《特進光祿大夫大學士孫公行狀》:“公正色曰:禦史所雲,是老學究書本話題,望皇上為堯舜心,實無他。”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老學究論詩,必有一副門麵語。”

小生①古代對新進後學者的稱呼。《漢書·張禹傳》:“新學小生,亂道誤人,宜無信用,以經術斷之。”唐韓愈《施先生墓誌銘》:“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清戴名世《送許亦士序》:“當大道淪散,士不知學,而一二腐儒小生,區區抱獨守殘,淪落於窮岩斷壑之中者,徒為世所嗤笑謾侮。”②讀書人的自謙之稱。唐牛僧孺《玄怪錄·張佐》:“小生寡昧,願先生賜言以廣聞見,他非所敢望也。”《水滸傳》第四十回:“休怪小生多說,因蒙錯愛至厚,方敢僭言。”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中州歸德人也。”

師長①原指老師和長者。《周禮·地官·師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後特指教師。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歸而盥沐,祀祖先接神灶。”②對出家人的尊稱。《百喻經·野幹為折樹枝所打喻》:“愚癡弟子亦複如是,已得出家,得近師長,以小嗬責即便逃走。”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諸師長,權且住,略聽開解。”《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諸弟子開門看時,趙昇依前拱立,求見師長。”

弟子①稱學生。《管子·弟子職》:“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漢書·龔舍傳》:“舍、勝既歸鄉裏,郡二千石長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師弟子之禮。”唐韓愈《師說》:“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清龔自珍《陳碩甫所著書序》:“天下得百十巨弟子,分教小弟子。”亦用為謙稱。《紅樓夢》第一一七回:“弟子請問師父,可是從太虛幻境而來?”②稱樂工、歌妓。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六:“開元二年,玄宗……選樂工數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園,謂之皇帝梨園弟子。至今謂優女為弟子,命伶魁為樂營將者,此其始也。”元代亦用來稱妓女。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賣弄的有伎倆,賣弄的有豔姿,則落的臨老來呼弟子。”《古今小說·閑雲庵阮三償冤債》:“庵內尼姑,姓王名守長,他原是個收心的弟子。”

措大原作“醋大”,猶雲窮酸,對讀書人或官員的一種蔑稱。後專用以譏稱秀才與貧寒士子。唐高彥休《闕史》:“醋大知之久矣。”原注:“中官謂南班,無貴賤皆呼醋大。”唐李商隱《雜纂》:“鴉似措大,饑寒則吟。”明謝肇淛《五雜俎·物三》:“今人以秀才為措大。措,醋也,蓋取寒酸之味。”《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我想恁般一個寒酸措大,如何便得做狀元?”

醋大見“措大”。

郎中①本為古代官名,曆代沿置。至宋代,北方稱醫生為大夫,南方則以郎中為對醫生的敬稱。宋洪邁《夷堅甲誌·杜郎中驢》:“杜涇郎中,河府榮河縣上源村人也,世為醫。”《儒林外史》第三回:“範進因這一個嘴巴,卻也打暈了,昏倒於地……眾人扶起,借廟門口一個外科郎中‘跳駝子’板凳上坐著。”②對別人親隨的尊稱。周朝稱近侍為郎中,所以對親隨有此尊稱。《水滸傳》第三十回:“兄長,這幾位郎中是張都監相公處差來取你。”

大夫①稱醫生。北周時醫官有太醫下大夫,小醫下大夫,宋代醫官也設有大夫,故後世沿稱至今。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二折:“這大夫好調理,的是診候的強。”《紅樓夢》第十回:“如今且說媳婦這病,你那裏尋一個好大夫給他瞧瞧要緊。”②宋代對技藝人的敬稱。《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啟請婆婆,過對門裱褙鋪裏,請璩大夫來說話。”又“敕下郡王府,宣取碾玉匠崔寧……見了崔待詔,便道:‘崔大夫恭喜了!你卻在這裏住?’”

太醫原為古代醫官的職稱名,宋、元時亦用為對一般醫生的尊稱。元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這一會兒害起急心疼來,我且尋太醫調理去。”《水滸傳》第二五回:“太醫分付,教我與你發些汗,便好得快。”

山人①稱山中隱逸之士。北周庾信《幽居值春》詩:“山人久陸沉,幽徑忽春臨。”唐王勃《贈李十四》詩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愛竹林。”《新唐書·李泌傳》:“肅宗欲授泌官,泌固辭,願以客從,入議國是。於是人為指曰:衣黃者聖人也,衣白者山人也。”②舊時稱卜卦、算命、讚禮等迷信職業者。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三折:“也不索喚師婆擂鼓邀神,請山人卜卦揲蓍。”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四折:“山人做撒帳科雲:‘狀元穩坐紫驊騮,褐羅傘下逞風流。’”元鄭德輝《梅香》第四折:“山人雲:‘兀那媒婆,你說去,時辰到了,預備香花果品。’”③稱明中葉以後出現的一類幫閑文人。其特點為以詩幹謁權貴,趨迎勢利,而活躍於城市。因以布衣自居,故稱山人。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十三:“近世一種山人,目不識丁,而剽竊時譽,傲岸於王公貴人之門,使酒罵座,貪財好色,武斷健訟,反噬負恩,使人望而畏之。”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吳山人擴》:“本朝布衣以詩名者,多封己自好,不輕出遊問人。其挾詩卷,攜筆牘,遨遊縉紳,如晚宋所謂山人者,嘉靖間自子充(吳擴字)始。”《明史·王穉登傳》:“嘉、隆、萬曆之間,布衣山人以詩名者十數。”清黃式權《鋤經書舍零墨》卷五:“明季最重山人,草野布衣,挾一技一詩,往往即可與王公爭衡。陳眉公一代大師,亦未免此。”

篾片對在豪門富家幫閑的清客的俗稱。明西冷《芙蓉衫·清歡》:“做了場篾片,隻落得奔走兩頭,掃興掃興。”《儒林外史》第三二回:“隻有門下是七八個月的養在府裏白渾些酒肉吃吃,一個大錢也不見麵。我想這樣幹篾片也做不來。”魯迅《集外集拾遺·幫忙文學與幫閑文學》:“那些會念書、會下棋、會畫畫的人,陪主人念念書,下下棋,畫幾筆畫,這叫做幫閑,也就是篾片。”

外郎宋元以來對衙門書吏的稱呼。後泛稱縣府小吏。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四折:“今日包待製大人升廳坐衙,外郎,你與我將各項文卷打點停當,等僉押者。”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官人清似水,外郎白如麵,水麵打一和,糊塗成一片。”清顧炎武《日知錄·外郎》:“散郎謂之外郎,今以之稱吏員,乃世俗相褒之辭。”

師爺清代官署中幕僚的俗稱,多掌管刑名、錢糧文書案卷之事。《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安老爺一麵又把自己從前拜從過一位業師跟前的世弟兄程師爺請來,留在家中照料公子溫習舉業。”《老殘遊記》第四回:“吳舉人同裏頭刑名師爺素來相好,連忙進去見了師爺,把這種冤枉說了一遍。”《官場現形記》第三回:“黃道台是不認得外國字的,忙請了帳房師爺來,找到一本‘華洋曆本’,翻出電碼,一個一個的查。”

待詔本指以一技之長供奉於內廷的人。宋元時成為對手藝匠人的尊稱。《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抬起頭來,看櫃身裏卻立著崔待詔的渾家。”《水滸傳》第四回:“智深便道:‘兀那待詔,有好鋼鐵麼?’”《醒世恒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女童覺道被他看見,臉都紅了,說:‘蒯待詔,有甚說話?’”

小二亦稱“小二哥”。①稱受雇於客店、茶館、酒肆等的侍應人員。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裏一座店兒,琴童接下馬者!店小二哥那裏?”《水滸傳》第十五回:“小二哥道:‘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詒書》:“主人家見他懸弓佩劍,軍官打扮,不敢怠慢,上前相迎道:‘長官請坐。’便令小二點杯茶兒遞上。”②泛稱青年男子。元盧摯《蟾宮曲》:“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軸上渰著個琵琶。”《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於今又有個不識竅的小二哥,也與個婦人私通……後惹出一場禍來。”

小二哥見“小二”。

太保①宋、元時對巫師、廟祝的稱呼。宋俞琰《書齋夜話》卷一:“今之巫者言神附其體,蓋猶古之屍。故南方俚俗稱巫為太保,又呼為師人。”《水滸傳》第三九回:“小可是泰安州嶽廟裏打供太保。”②宋元時對綠林好漢的稱呼。元李文蔚《燕青博魚》第四折:“半合兒歇息在牛王廟,一直的走到梁山泊。若見俺公明太保,還了俺這石榴色茜紅巾。”元賈仲明《升仙夢》第三折:“〔邦雲〕留下金珠財寶,放你過去;若不與我嗬,就殺壞了你!’〔旦唱〕太保你謀害咱,則待殺。”③元明時對伕役的尊稱。《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官人吃了幾杯酒,睡在樓上。二位太保寬坐等一等,不要催促。”

長老佛教對釋迦上首弟子的尊稱。亦為對住持僧的尊稱。《百丈清規·住持章》:“百丈以禪宗寢盛……非崇其位,則師法不嚴,始奉其師為住持,而尊之曰長老。”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老夫人著俺問長老:幾時好與老相公做好事?”《西遊記》第二三回:“那公主陪笑道:‘長老寬心。你既是取經的,我救得你。’”

上人本指持戒嚴謹、精於義學的僧人。後為對和尚的尊稱。《釋氏要覽·稱謂》卷上:“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人之上,名上人。”宋蘇軾《吉祥寺僧求閣名》詩:“上人宴坐觀客閣,觀色觀空色即空。”清陳夢雷《為心月上人書紙》:“今我上人,號為心月,世人觀者莫於心外別求月體,莫於月外別作心相。”

大王小說戲曲中稱占山為寨的綠林頭領或妖魔頭領。《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隻聽他林子背後大喝一聲:‘靜山大王在此!行人住腳,須把買路錢與我!’”《西遊記》第六十回:“羅刹道:‘大王萬福。’又雲:‘大王寵幸新婚,拋撇奴家,今日是那陣風兒吹你來的?’”

大伯亦稱“大伯子”。①對老年男子的尊稱。《京本通俗小說·誌誠張主管》:“大伯子許多年紀,如今說親,說甚麼人是得?”《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莊裏人報:‘太公,員外來也。’那大伯在草堂上坐,道:‘交他來見我。’”②宋代稱飲食店的年輕店員。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兒子則通謂之‘大伯’。”宋吳自牧《夢粱錄·顧覓人力》:“凡雇倩人力及幹當人,如……酒家人師公、大伯等人……俱各有行老帶領。”③婦女稱丈夫的哥哥。《儒林外史》第六回回目:“鄉紳發病鬧船家,寡婦含冤控大伯”。《紅樓夢》第四六回:“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嬸子如何知道?”

大伯子見“大伯”。

漢子①北方少數民族對漢人的稱呼。《北齊書·魏蘭根傳》:“遷青州刺史,固辭不就……顯祖怒曰:‘何物漢子,我與官不肯就。’”後成為男子的俗稱。唐段成式《廬陵官下記》:“刺史笑曰:‘則公便自研朱漢子也。’”《水滸傳》第四回:“正想酒哩,隻見遠遠地一個漢子挑著一副擔桶,唱上山來。”《儒林外史》第五一回:“那漢子拿著他老婆的衣裳,一直跟了走來。”②稱自己或他人的丈夫。《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偏你會那等輕狂百勢,大清早晨,刁蹬著漢子請太醫看。”《醒世因緣傳》第三回:“沒廉恥的淫婦,頂著我的天,踩著我的地,占著我的漢子,倒賞我東西過節,這不是鼻涕往上流的麼?”

婆娘①對婦女的俗稱。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你看人似桃李春風牆外枝,賣俏倚門兒。我雖是個婆娘,有誌氣。”《水滸傳》第二十回:“那張三亦是個酒色之徒,這事如何不曉得?因見這婆娘眉來眼去,十分有情,便記在心裏。”②稱自己或他人的妻子。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四折:“誰著你戲弄人家妻兒,迤逗人家婆娘?”

老頭①稱年老的男子。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他待將這老頭兒監押去遊街。”《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姓楊的楊老頭子來討帳,住在廟裏,呆頭呆腦,口裏說甚麼天文地理,經綸匡濟的混話。”②稱別人的或自己的丈夫。《紅樓夢》第四五回:“賴嫂子,回去說給你老頭子,兩府裏不許收留他兒子,叫他各人去罷。”

老婆①稱年老的婦女。亦是年老婦女的自稱。唐寒山《詩三百三首》之三六:“東家一老婆,富來三五年;昔日貧於我,今笑我無錢。”宋陶嶽《五代史補·梁·羅隱東歸》:“媼歎曰:‘秀才何自迷甚焉,且天下皆知羅隱,何須一第然後為得哉!不如急取富貴,則老婆之願也。’”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把忘恩的老婆梟了首級,把反間的畜生教屍粉碎,把百媚的鶯鶯分付與你。”②稱妻子。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我做鬥子十多羅,覓些倉米養老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這老婆穩取是我的了。”《紅樓夢》第四四回:“為這起娼婦打老婆,又打屋裏的人,你還虧是大家子的公子出身,活打了嘴了!”③稱已婚的女仆。《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老婆親走到廚房內說道:‘姐,爹叫你哩。’”《紅樓夢》第三五回:“到了怡紅院中,隻見抱廈裏外迴廊上,許多丫頭老婆站著,便知賈母等都在這裏。”

虔婆對奸詐世故的老婦的詈稱。常特稱老鴇。元石君寶《曲江池》第四折:“原來是攪肚蛆腸的老虔婆,將瓦罐都打破。”《水滸傳》第二一回:“那婆子是乖的,自古道:‘老虔婆如何出得他手。’隻怕宋江走了,便幫在身邊坐了。”《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公子在虔婆家打首飾物件,都用著他。”

姑子尼姑的俗稱。《紅樓夢》第一一二回:“啊呀,我想起來了!必就是賈府園裏的什麼櫳翠庵裏的姑子。”《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假如果然始終順著他的性兒,說到那裏應到那裏,那就隻好由著他當姑子去罷!”

三姑六婆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紅樓夢》第一一二回:“我說那三姑六婆是再要不得的!我們甄府裏從來是一概不許上門的。”

妮子①對婢女的稱呼。《新五代史·晉家人傳》:“吾有梳頭妮子,竊藥一囊以奔於晉。”元關漢卿有《調妮子詐風月》劇。②稱年輕女子。《水滸傳》第四五回:“[楊雄]指著那婦人罵道:‘你這賤人!這賊妮子!好歹我要結果了你!’”《儒林外史》第五一回:“呆妮子!你是騙錢,我是騙人!一樣的騙,怎的就慌?”

院公對老年男仆的尊稱。《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院公領旨,去靈隱寺齋僧,說與長老,郡王交同可常回府。”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三折:“[正旦雲]院公可要在意者,則怕老相公撞將來。”

養娘稱婢女。宋黃庭堅《宴桃源·書趙伯充家小姬領巾》詞:“生受,生受,卻被養娘催繡。”《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郡王給與身價,因此取名秀秀養娘。”《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又請石小姐出來,再三撫慰,連養娘都用許多好言安放。”

梅香元明雜劇、小說中對婢女的稱呼。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偌大一個宅堂,可怎生沒別個兒郎,使得梅香來說勾當。”元白樸《東牆記》第一折:“更有個小妮子,是小姐使喚的梅香,亦能吟詩寫染。”《水滸傳》第五六回:“徐寧口裏叫道:‘梅香,你來與我折了衣服。’”

丫頭①本指古代小女孩頭上梳的丫形發髻,後成為女孩的代稱。唐劉禹錫《寄贈小樊》詩:“花麵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紅樓夢》第十五回:“忽聽那邊老婆子叫道:‘二丫頭,快過來!’那丫頭丟了紡車一徑去了。”②亦稱“丫環”。對婢女的稱呼。宋王洋《弋陽道中題丫頭岩詩》:“不謂此州無美豔,隻嫌名家太粗生。”自注:“吳楚之人,謂婢子為丫頭。”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我隻見丫環使數都廝覷,莫不我身邊有甚事故?”《儒林外史》第三回:“到兩三個月,範進家奴仆、丫環都有了。”③長輩對年輕小輩女手的愛稱,亦用作同輩青年女子間的昵稱。《紅樓夢》第七回:“姨太太不知,寶丫頭怪著呢!他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又第三七回:“寶釵道:……四丫頭住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

丫環見“丫頭”。

小廝①稱年輕的男仆。宋陸遊《劍南詩稿》卷六二有《示小廝》詩。《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一個小廝捧壺,一個小廝打扇。他便看幾行書,飲一杯酒,自取其樂。”《紅樓夢》第五二回:“獨為首的小廝打了個千兒,說:‘請爺安。’”②稱年輕的兒子或男孩。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三折:“自離洛陽,與小姐到長安七年也。得了一雙兒女,小廝兒叫做端端,女兒喚做重陽。”《七國春秋平話》卷中:“有田忌公子覷著小廝便拜。眾小驚駭:‘……這孩兒是誰家郎君?’”《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白兔記》:“你身懷六甲,倘若是女,隨娘改嫁,倘若是個小廝兒,好歹收留在此,接取我劉家香火。”

嬤嬤乳母及老年女仆的通稱。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二折:“〔旦兒雲〕嬤嬤,你那裏知道我心中的冤枉也。”《紅樓夢》第三回:“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個教引嬤嬤。”《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恰好這日舅太太那裏的活計也作得了,叫戴嬤嬤連箱子送過來。”

奶子亦寫作“妳子”。奶媽。《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閻行首聽得,教妳子點蠟燭去來看時,卻不見那賊,隻見一個雪白異獸。”《紅樓夢》第七二回:“大約這些奶子們,一個個仗著奶過哥兒姐兒,原比別人有些體麵,他們就生事。”

女校書①唐代成都名妓薛濤晚歲除樂籍,退居於浣花溪。武元衡鎮蜀,重其才,奏為校書郎而未授,時人因稱其為“女校書”。後世因稱妓女為“女校書”或“校書”。清全祖望《錢尚書牧齋手跡跋》:“黃忠烈公見諸弟子有與女校書詩者,輒戒之。”參閱張篷舟《薛濤詩箋》附《女校書考》。②稱女才子。明湯顯祖《牡丹亭·訓女》:“不枉了銀娘玉姐隻做個紡磚兒,謝女班姬女校書。”明商景蘭《贈閨塾師黃媛介》詩:“才華直接班姬後,風雅平欺左氏餘……今朝把臂憐同調,始信當年女校書。”

謝娘稱青樓妓女。唐溫庭筠《歸國遙》詞:“謝娘無限心曲,曉屏山斷續。”五代韋莊《荷葉杯》詞:“記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識謝娘時。”明王彥泓《續遊》詩:“能將梔子連詩贈,隻有徐娘與謝娘。”參閱鍾來因《釋“謝家”“謝娘”》(《文學評論》叢刊古典文學專號22期)。

表子①宋、元時稱女演員。《宦門子弟錯立身》第十二出:“被父母禁持,投東摸西,將一個表子依隨。”元睢玄明《耍孩兒·詠鼓》套曲:“排場上表子偷睛望,恨不得街上行人將手拖。”②宋、元時稱姘婦。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一折:“你那裏是我搭識的表子,隻當是我的娘。”《水滸傳》第五一回:“知縣怪你打死了他表子,把這文案卻做死了。”③亦作“婊子”。舊稱妓女。元石君寶《曲江池》第二折:“也則俺一時間錯被鬼昏迷,是贍表子平生落得的。”《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廚房裏一個人在那裏洗手,看見這兩個婊子進來,歡喜的要不得。”

婊子見“表子”。

粉頭稱妓女。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二折:“聞得母親說他……如今又纏上一個粉頭,道強似我的多哩。”《水滸傳》第六九回:“可歎青樓伎倆多,粉頭畢竟護虔婆。”《紅樓夢》第六五回:“這會子花了幾個臭錢,你們哥兒倆,拿著我們姊妹兩個權當粉頭來取樂兒,你們就打錯了算盤了。”

行首本指軍隊行列的領頭人,宋、元時稱上等官妓。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三:“近世擇姿容,習歌舞,迎送使客侍宴好,謂之弟子,其魁謂之行首。”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兄弟也,這是上廳行首杜蕊娘。”《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閻行首開了前門,放史弘肇出去。”

猱兒亦寫作“媃兒”。元代稱妓女。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先將那等不會彈不會唱的除了名字,早知道則做個啞猱兒。”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你本不是妓館猱兒,堪做俺佛門弟子。”元王曄《折桂令·問馮魁》曲:“量你嗬,有甚風流浪子,怎消得多情俊俏媃兒!”

小娘①稱歌女或妓女。唐李賀《洛姝真珠》詩:“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風飛綽綽。”《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一般樣子弟愛小娘;小娘不愛那子弟,卻被他以勢淩之。”亦稱妓家婢女。清餘懷《板橋雜記·雅遊》:“妓家仆婢稱之曰娘,外人呼之曰小娘。”②對年青婦女的通稱。《醒世恒言·一文錢小隙造奇冤》:“一向多承小娘相愛,故不說起。”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婁芳華》:“山深日暮,小娘欲安之乎?”

孤老①亦稱“姑老”。稱嫖客或姘夫。元湯式《一枝花·子弟每心寄青樓愛人》曲:“恁如今模樣正嬌,年紀兒又小,則不如覓個知心俊孤老。”《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那些妓女們相與的孤老多了,卻也要幾個名士來往,覺得破破俗。”②宋元人稱資助其生活的人。《水滸傳》第四回:“我女兒常常對他孤老說提轄大恩。”

姑老見“孤老”。

烏龜稱妓院老板。《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周少溪道:‘你不懂,但凡娼家烏龜,必是性狠的。’”《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虔婆也慌了,叫了老烏龜上來,再三勸解,總是不肯依,鬧的要死要活。”

王八亦寫作“亡八”、“忘八”。①罵人之詞。五代前蜀皇帝王建排行第八,少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業,裏人稱他“賊王八”。金元好問《雜著》詩之七:“汨水龍歸海縣空,朱三王八竟言功。”朱三,指後梁高祖朱全忠。《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我把石家兩個丫頭作賤勾了,丈夫回來必然廝鬧……那老亡八把這兩個瘦馬養著,不知作何結束!”《紅樓夢》第八十回:“吃得不耐煩,便肆行海罵,說:‘有別的忘八粉頭樂的,我為什麼不樂!’”②稱妓院老鴇的丈夫。《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玉姐罵道:‘你這亡八是喂不飽的狗,鴇子是填不滿的坑。’”《醒世通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劉四媽見王九媽收了這注東西,便叫亡八寫了婚書,交付與美兒。”

老鴇亦寫作“老保兒”。稱開設妓院的老妓及妓女的假母。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折:“那杜家老鴇兒欺侮兄弟也罷了,連蕊娘也欺侮我。”元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套曲:“供過的散嗽聲,嗟頂老撇郎兜。老保兒強把身軀扭。”《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西合興裏死了一個老鴇,出殯起來,居然也是誥封宜人的銜牌。”

老公①亦稱“公公”。對太監的尊稱。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好也囉!陳公公,你在此怎的?”明王世貞《觚不觚錄》:“一大臣於正德中上書太監劉瑾雲:‘門下小廝某上恩主老公公。’”《醒世姻緣傳》第五回:“等到十三日,與老公上壽的日子,我們兩個齊過去與他說說,量事也不難。”《官場現形記》第九回:“他就立刻進京,又走了老公的門路。”②稱丈夫。《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你在京中娶了一個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個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師也。”元無名氏《鴛鴦被》第二折:“我今日成就了你兩個,久後你也與我尋一個好老公。”《水滸傳》第二四回:“王婆笑道:‘我不風,他家自有親老公。’”《西遊記》第三五回:“這樣個寶貝,也怕老公,雌見了雄,就不敢裝了。”

公公見“老公”。

潑皮稱無職業無家產,且有流氓習氣的城市遊民。《元典章·刑部一·遷徙》:“亦有曾充軍役雜職者,亦有潑皮凶頑,皆非良善。”《水滸傳》第七回:“且說菜園左近有二三十個賭博不成才破落戶潑皮,泛常在園內偷盜菜蔬,靠著養身。”《紅樓夢》第二四回:“這倪二是個潑皮,專放重利債,在賭博場吃飯,專愛喝酒打架。”

小鬼亦稱“小鬼頭”。本指所謂陰司的差役,後用為對人的蔑稱。南朝梁陶弘景《真誥·甄命授》:“吾近奉承南真命,推縛盡執也,小鬼頭不製服,豈足憂。”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小鬼》:“何小山既貴,裏居有鄉宰初上來見,一睹刺字曰:‘小鬼耳。’”刺,名刺,名片。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小鬼頭,我有何公私過犯?真人在此,你說!”亦用為對年輕人的親熱稱呼。元施惠《幽閨記》第三二出:“說你小鬼頭春心動也。”《紅樓夢》第四七回:“薛姨媽笑道:‘小鬼頭兒,你怕什麼!不過罵幾句就完了。’”清蒲鬆齡《聊齋誌異·翩翩》:“有一少婦笑入曰:翩翩小鬼頭快活死!薛姑子好夢幾時做得?”

小鬼頭見“小鬼”。

蹄子清代對年輕婦女的詈詞。《紅樓夢》第五七回:“賈母一見了紫鵑,便眼內出火,罵道:‘你這小蹄子,和他說了什麼?’”《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七回:“他又罵:‘小蹄子不害臊,摟著漢子睡到這咱才起來!’”亦用為年輕女子之間的昵稱。《紅樓夢》第四六回:“平兒襲人笑道:‘真個這蹄子(指鴛鴦)沒了臉,越發信口兒都說出來了!’”

街坊稱同街的鄰居。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老漢是這陳婆婆街坊的便是。他兩個孩兒都做了頭名狀元也,俺眾街坊牽羊擔酒慶賀走一遭去。”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一折:“你這般揎拳袖為因何?枉惹的街坊每恥笑。”《水滸傳》第六回:“聞知和尚新來住持,我們鄰舍街坊都來作慶。”

小價亦寫作“小介”。稱仆人;亦為對別人稱自己仆從的謙詞。《西遊記》第四八回:“就有六個小價跟隨,一行人徑往河邊來看。”《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老鴇聽說,問道:‘這位何人?’公子說:‘是小價。’”《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小價村野之人,不知禮數,老先生休要見笑。”《天雨花》第一回:“小介雖然會些武藝,若去與他相持,一則恐寡不敵眾,二則恐堅守不戰。”

尊介亦寫作“尊價”。對他人之仆的客氣稱呼。《天雨花》第二回:“小弟之事真無法,請教吾兄是怎生?可能有個商量處,許多尊介此間存,盡皆武勇嫻弓馬,可便今朝用一行。”《孽海花》第十九回:“呀,可了不得,早知是金老伯,就是尊價逼人太甚,也不該給他爭執了。”

蓋老對丈夫的俗稱。《水滸傳》第二四回:“好叫大官人得知了笑一聲,他的蓋老便是街上賣炊餅的武大郎。”清翟灝《通俗編·稱謂》:“夫曰蓋老,妻曰底老。”

底老對妻子的俗稱。明朱權《卓文君》第三折:“聞知此間有個秀才,引著個底老,十分放浪。”《野叟曝言》第九七回:“除去江鱉,誰做他的底老?豈不是天生一對。”

過賣對專管行菜的堂倌、夥計的稱呼。宋吳自牧《夢粱錄·麵食店》:“客至坐定,則一過賣執箸遍問坐客。”《水滸傳》第三九回:“主人心慌,便叫酒保、過賣都向前來救他。”

店都知對店小二的尊稱。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店都知,說一和,道:‘國家修造了數載餘過,其間蓋造的非小可,想天宮上光景,賽他不過。’”《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店都知見貴人許多日不曾見得符令公,多口道:‘官人,你枉了日逐去俟候,李部署要錢。’”

主公古代臣下對君主的尊稱。宋彭乘《墨客揮犀》卷八:“主公端坐無由見,卻被傍人冷眼看。”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三折:“某周公瑾甫能賺得劉備過江來,不想主公為甚麼就放他回去了。”《三國演義》第十一回:“馬軍隊裏一將躍出,乃典韋也,手挺雙鐵戟,大叫主公勿憂。”

主母婢仆對主人之妻的稱呼。《史記·蘇秦列傳》:“妾欲言酒之有藥,則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則恐其殺主父也。”宋洪邁《夷堅丙誌·藍姐》:“[藍姐]即從眾中出應曰:‘主家凡物皆在我手。諸君欲之,不敢惜。但主公主母方熟睡,願勿相驚恐。’”《三國演義》第四一回:“雲(趙雲)曰:‘我尋不見主母與小主人,因此落後,何言反耶?’”

大媽媽宋代對祖母或曾祖母的稱呼。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皇甫真人》:“後(光宗後慈懿)既為太子妃,至訴太子左右於高、孝兩宮。高宗不懌,謂憲聖(高宗後)曰:‘終是將種,吾為皇甫所誤。’孝宗屢訓妃,宜法大媽媽。”

衙內對貴家子弟的稱呼。衙內本為唐代掌禁衛的官職,唐末宋初藩鎮相沿以親子弟管領衙內職,故宋代用以稱貴家子弟。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一折:“衙內雲:則我便是權豪勢要的龐衙內。”《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白兔記》:“淨白:婦人,你過來,我衙內親自問你要!”

大娘①稱皇後。清梁章钜《稱謂錄·天子妻古稱》:“《韓魏公傳》雲:宮中稱郭後為大娘,劉妃為小娘。是皇家如是稱。”②對年長婦人的敬稱。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問其所師,曰:‘餘公孫大娘弟子也。’”《紅樓夢》第五六回:“有吳大娘單大娘,他兩個在西南角上聚錦門等著呢。”③妾對正妻的敬稱。《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隻見聞氏淑英說道:‘……大娘自到孟家去,奴家情願蓬首垢麵,一路伏侍官人前行。’”④稱伯母。《紅樓夢》第四六回:“寶玉笑道:‘我偏著母親說大爺大娘不成?’”

大駔指買賣的中間人。《呂氏春秋·尊師》:“段幹木,晉國之大駔也。”宋洪邁《夷堅乙誌·布張家》:“有大客,乘馬從徒,齎布五千匹入市,大駔爭迎之。”後亦指買辦。丘逢甲《汕頭海關歌》:“其中大駔尤狡獪,播弄商權遽橫恣。”

大師①對學者、專家的尊稱。《史記·儒林列傳》:“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百喻經·治禿喻》:“時彼禿人往至其所,語其醫言:‘唯願大師為我治之。’”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八:“二百餘年來,講堂茂草,弦誦闃如。詞章儉陋之夫,挾科舉速化之術,儼然坐皋比、稱大師矣。’”②佛的十尊號之一。即天人師。《瑜伽師地論》卷八二:“謂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後為對僧人的尊稱。《晉書·藝術傳·鳩摩羅什》:“〔姚興〕嚐謂羅什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上:“而京師僧諱和尚,稱曰大師。”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大師一一問行藏,小生仔細訴衷腸。”

大姐①排行最大的姐姐。宋洪邁《夷堅乙誌·畢令女》:“仲女見案上銅鏡,呼曰:‘此大姐柩中物,何以在此?必劫也。’”②元明時對妻子的稱呼。《水滸傳》第十回:“李小二應了,自來門首叫老婆道:‘大姐,這兩個人來的不尷尬!’”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一折:“渾家姓趙,小字江梅。我這大姐,生而聰明,長而智慧。我為大姐在這江那邊蓋了一座亭。”③稱使女、丫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〇六回:“這些都是向那些龜奴、鱉爪、大姐、娘姨等處借來的。”《孽海花》第三二回:“彩雲道:‘此外就是租房子,鋪房間,雇用大姐相幫。’”

大官人對有錢有勢、社會地位較高的男子和富貴人家子弟的尊稱。《水滸傳》第十一回:“林衝看時,不是別人,卻是小旋風柴進,連忙叫道:‘大官人救我!’”明陳汝元《金蓮記·捷報》:“報與太奶奶知道,太老爺官授秘省校書郎,不久就回,大爺二爺同授翰林學士……特差小人來接大夫人並大官人進京。”按,此例大官人指蘇軾的長子蘇邁。

大舍宋元以來對官僚富家子弟稱“舍”。“大舍”猶言大少爺、大公子。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四折:“老員外喜也,大舍得了嬰童解元也。”《四遊記·華光鬧蜻蜓觀》:“道人即吩咐道童,快辦齋筵相待蕭大舍。”《醒世姻緣傳》第一回:“這個晁大舍原是揮霍的人,隻因做了窮秀才的兒子,叫他英雄無用武之地。”

大令古時縣官多稱令,後以“大令”為對縣官和做過縣官的人的敬稱。書法領域,為王獻之的代稱。清沈濤《瑟榭叢談》卷下:“錢塘蔡莘腴大令任由庶常改官畿輔,三黜屢空,困躓不偶。”《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六回:“前任的本縣姓伍……那位伍大令初到任時,便發誓每事必躬必親,絕不假手書史家丁。”

大老官稱財主、闊老。《石點頭》卷四:“是一個行奸賣俏的小夥子,使錢撒漫的大老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還有那些本是手頭空乏的,雖是空著心兒,也要充作大老官模樣,去逐隊嬉遊。”

尊駕對人的敬稱。不敢直稱其人,故指其車乘而言。《晉書·王鑒傳》:“愚謂尊駕宜親幸江州,然後方、召之臣,其力可得而宣。”此稱琅玡王司馬睿,時尚未即皇帝位,故得以常禮尊稱之。後泛用於一般人。《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仁兄明歲何時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駕。”《歧路燈》第三三回:“久仰譚相公大名,今日聽二位賢弟說尊駕在此,無物可敬,割了五斤牛肉——是教門的幹淨東西,略伸薄敬。”

大好老方言。指大人物、了不起的人。《官場現形記》第四五回:“諒你不過靠著東家騙碗飯吃,也不是什麼大好老,就這麼的大模大樣,瞧人不起!”《冷眼觀》第十七回:“你看皇太後是何等機警,何等從容,這才算自古及今第一個巾幗中的大好老呢!”

大公祖明清時士紳對府以上官員的尊稱。王闓運《上巡撫惲侍郎書》:“治下士闓運,謹奉記次山大公祖節下。”參見“老公祖”。

尊府①對他人父親的敬稱。唐韓愈《送湖南李正字序》:“李生之尊府,以侍禦史管汴之鹽鐵。”清劉大櫆《送姚姬傳南歸序》:“憶少時與南青遊,南青年才二十,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②對他人之家的敬稱。《西遊記》第五十回:“適路過寶方,我師父腹中饑餒,特造尊府募化一齋。”清孔尚任《桃花扇·偵戲》:“就送三百金到尊府,憑君區處便了。”

大大方言。稱父親。《霓裳續譜·二月春光實可誇》:“傷心煞了我,淚如麻。不知道是孩子的大大,奴家的他,將來是誰家,落在哪一家?”亦可稱祖父。參見“達達”。

大士①佛教對菩薩的通稱。南朝齊周顒《重答張長史》:“夫大士應世,其體無方,或為儒林之宗,或為國師道士,斯經教之成說也。”唐湛然《法華文句記》卷二:“大士者,《大論》稱菩薩為大士,亦曰開士。”亦特指觀世音菩薩。《紅樓夢》第五十回:“不求大士瓶中露,為乞嫦娥檻外梅。”②對高僧的敬稱。宋蘇軾《金山長老寶覺師真讚》:“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是惟寶覺大士之像。”

大人①本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貴族。《易·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其後不能行之。”宋王安石《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君既與兄元相友愛稱天下,而自少卓犖不羈,善辨說,與其兄俱以智略為當世大人所器。”後在官場中成為下屬對上司的習慣稱呼。《儒林外史》第二三回:“隻見長班進來跪著稟道:‘部裏大人升堂了。’”清福格《聽雨叢談·大人》:“本朝內大臣、都統、尚書、侍郎、卿寺、學士、堂上官,皆稱大人。中允、洗馬、讚善、巡城禦史、掌科給事,皆在本署中稱大人,出署則否也。外官文職督撫、學政……武職提督、副督統、總兵、城守尉,皆稱大人。”《老殘遊記》第五回:“響頭不知磕了幾千,總沒有人挽回得動這玉大人的牛性。”②對父母叔伯等長輩的敬稱。《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奉玉巵,起為太上皇壽,曰:‘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漢書·淮陽憲王劉欽傳》:“博(張博,劉欽舅)辭去,令弟光(張光)雲恐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書為大人乞骸骨去。”顏師古注:“大人,博自稱其母也。”《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金瓶梅詞話》第七回:“這裏是姑奶奶大人,有話不先來和姑奶奶說,再和誰說。”清秋瑾《致秋譽章書》:“大哥大人手足。”

小人男子對地位高於自己或平輩的自稱謙詞。《左傳·隱公元年》:“〔潁考叔〕對曰:‘小人有母,皆嚐小人之食矣,未嚐君之羹。’”《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蔣興哥辯道:‘他父親偷了小人的珠子,小人不忿,與他爭論。’”《紅樓夢》第四回:“門子道:‘小人已想了個很好的主意在此。’”

小的①舊時平民、差役對官紳的自稱之詞。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大人,小的是東京差來的。”《儒林外史》第六回:“那掌舵的道:‘想是剛才船板上幾片雲片糕。那是老爺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膽就吃了。’”②舊時對仆從的稱呼。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折:“〔千戶〕雲:小的一壁廂刲羊宰豬,安排筵席者。”《西遊記》第二八回:“〔妖魔〕撐開著一雙金睛鬼眼,叫聲‘小的們,你看門外是甚麼人?’”

尊君對人父親的敬稱。《晉書·王述傳》:“〔王述子〕坦之為桓溫長史,溫欲為子求婚於坦之……坦之乃辭以他故,溫曰:‘此尊君不肯耳。’”《資治通鑒·晉海西公太和四年》:“大司馬溫(桓溫)見之,怒,謂盛(孫盛)子曰:‘枋頭誠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言!’”胡三省注:“晉人於人子之前稱其父為尊君、尊公。”明高啟《送二賈君序》:”初尊君命名之意,其亦出諸此乎?”

尊老①特指他人或自己的父母。漢應劭《風俗通·窮通·司徒中山祝恬》:“時令汝南應融義高聞之驚愕,即嚴便出,徑詣床蓐,手抆摸,對之垂涕曰:‘……家上有尊老,下有弱小,願相隨俱入解傳。’”清袁枚《隨園隨筆·稱謂》:“《南史》何子平曰‘尊老在東’,稱母也,今專以屬父。然右軍《十七帖》雲:‘此間士人皆有尊老。’又似尊老二字亦父母之通稱。”②稱德高年長的高僧。唐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三:“來至佛所禮佛,雙足在一邊坐,不雲敷坐具。三拜,在一邊立,斯其教矣。但尊老之處,多座須安,必有人來準儀而坐。凡是坐者,皆足蹋地,曾無帖膝之法也。”

解元對士人的敬稱。唐製,進士由鄉而貢至京師稱解。金、元時用為對士人的尊稱。明代始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四出:“先生少待,男女請出那解元來。”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剛剛的打個照麵,風魔了張解元。”元石君寶《曲江池》第一折:“解元,請滿飲此杯。”

姨娘①稱母親的姊妹。《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奴家因有姨娘在此房中宿,三夜不曾合眼。”《紅樓夢》第三二回:“王夫人道:‘雖然這樣,難道你不忌諱?’寶釵笑道:‘姨娘放心,我從來不計較這些。’”②對做妾婦女的稱呼。《紅樓夢》第五五回:“隻見吳新登的媳婦進來回說:‘趙姨娘的兄弟趙國基昨兒出了事,已回過老太太。’”

馬泊六亦寫作“馬伯六”、“馬百六”。牽引男女搞不正當關係的人。《水滸傳》第二四回:“老身為頭是做媒,又會做牙婆,也會抱腰,也會收小的,也會說風情,也會做馬泊六。”《石點頭》第十二回:“這姚二媽原是個走千門踏萬戶慣做寶山的喜蟲兒,乘便賣些花朵,兌些珍珠首飾,忙裏偷閑,又捱身與人做馬百六。”

後生對年輕男子的稱呼。《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看的人漸漸立滿,都道:‘後生,你去不得!’”《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劉婆婆問雲:‘你這後生尋誰?’”《二刻拍案驚奇》卷二:“老嬤道:‘不當人子!後生家討便宜的話莫說!’”

小子①自稱的謙詞。《水滸傳》第四回:“員外道:‘聊表相敬之禮,小子多聞提轄如此豪傑,今日天賜相見,實為萬幸。’”《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小道人道:‘不是討便宜。小子原非貪財帛而來。’”②稱年輕的僮仆。《紅樓夢》第九回:“襲人又道:‘大毛兒衣服我也包好了,交給小子們去了。’”③稱男孩。《紅樓夢》第四五回:“賴嬤嬤歎道:‘……我沒好話,我說:小子,別說你是官了,橫行霸道的。’”又第四九回:“眾人笑道:‘偏他隻愛打扮成個小子的樣兒,原比他打扮女兒更俏麗了些。’”

小夥子對青年男子的稱呼。《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妙觀出於不意,見指點出來的多是神著。抬眼看時,卻是一個小夥兒。”《石點頭》第四回:“是一個行奸賣俏的小夥子,使錢撒漫的大老官。”《海上花列傳》第二回:“王阿二知道是個沒有開葷的小夥子。”

在下男子自稱的謙詞。《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等在下探問荊妻消息,就便訪取尊夫。”《官場現形記》第二二回:“五年前,還是趙大人歲考的那一年,在下在他手裏僥倖進了學。”

蒼頭稱男性奴仆。《漢書·鮑宣傳》:“使奴從賓客漿酒霍肉,蒼頭廬兒皆用致富。”顏師古注引孟康曰:“黎民、黔首,黎、黔皆黑也。下民陰類,故以黑為號。漢名奴為蒼頭,非純黑,以別於良人也。”《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忽有一少年秀士……帶著一個老蒼頭,自稱楚國王孫,向年曾與莊子休先生有約,欲拜在門下。”《五色石》第一回:“陶公便命家人引著黃家老蒼頭,搬取行李,去園中安頓。”

小幺兒稱小僮、少年男仆。《儒林外史》第二二回:“有兩個小幺兒在那裏伺候。”《紅樓夢》第八回:“寶玉笑道:‘不值什麼,你們說給我的小幺兒們就是了。’”《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咱們回來帶著小幺兒們在這園子周圍散誕散誕。”

令翠稱別人所愛的妓女。《金瓶梅詞話》第十一回:“在席應伯爵插口道:‘……這箏的是花二哥令翠,勾欄後蒼吳銀兒。’”

老身老年人自稱用詞。本不分男女,後為老婦人專用。《北史·穆崇傳》:“元順與紹(穆紹,穆崇子)同直,嚐因醉入寢所。紹擁被而起,正色讓順曰:‘老身二十年侍中,與卿先君亟連職事,縱卿後進,何宜相排突也!’”《新五代史·漢家人傳·高祖李皇後》:“太祖(周太祖)請事太後為母,太後誥曰:‘……老身未終殘年,屬此多難,唯以衰朽,托於始終。’”《水滸傳》第二十回:“閻婆道:‘……押司隻得和老身去走一遭,到家自有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