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叔亦稱“小叔子”。稱丈夫之弟。《史記·蘇秦列傳》“嫂委虵蒲服,以麵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唐司馬貞索隱:“按:其嫂呼小叔為季子耳。”《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來吃茶。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兩碗自去拿。”《紅樓夢》第五二回:“別人不過是禮上的麵情兒。實在他是真疼小姑子小叔子的。”
小叔子見“小叔”。
小姑亦稱“小姑子”。①稱丈夫之妹。《樂府詩集·雜曲歌辭·焦仲卿妻》:“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唐王建《新嫁娘詞》:“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紅樓夢》第四二回:“隻保佑你明兒得一個利害婆婆,再得幾個千刁萬惡的大姑子、小姑子,試試你那會子還這麼刁不刁了!”②稱少女。《樂府詩集·清商曲辭曰·青溪小姑曲》:“開門白水,側近橋梁。小姑所居,獨處無郎。”《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歡好曲之一》:“淑女總角時,喚作小姑子。容豔初春花,人見誰不愛!”唐溫庭筠《蘭塘詞》:“小姑晚歸紅妝淺,鏡裏芙蓉照水鮮。”
小姑子見“小姑”。
小郎①晉、南北朝時婦女對丈夫弟弟的稱呼。《晉書·列女傳·王凝之妻謝氏》:“凝之弟獻之嚐與賓客談議,詞理將屈,道韞遣婢白獻之曰:‘欲為小郎解圍。’乃施青綾步鄣自蔽,申獻之前議,客不能屈。”《資治通鑒·唐宣宗大中二年》:“公主懼,涕泣謝罪,上責之曰:‘豈有小郎病,不往省視,乃觀戲乎!’”胡三省注:“自晉以來,嫂謂叔為小郎。”清蒲鬆齡《聊齋誌異·閻王》:“嫂怒曰:‘小郎若個好男兒……到不得代哥子降伏老媼!’”②尊稱他人年輕的兒子。宋忻彥實《過太平州拜李端叔遺像》詩:“小郎出見我,問知雛鳳凰。”明劉基《陳彥德以畫見贈歌以酬之》詩:“括蒼處士身姓陳,小郎英俊尤可人。”③妻子稱年輕丈夫。《敦煌曲子詞集·竹枝子》:“恨小郎遊蕩經年,不施紅粉鏡台前,隻是焚香禱祝天。”④稱年輕男仆。《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陳大郎穿了一身齊整衣服,取上三四百兩銀子,放在個大皮匣內,喚小郎背著,跟隨到大市街汪家典鋪來。”
子弟①稱子侄。《孟子·梁惠王下》:“若殺其父兄,係累其子弟,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②泛稱年輕後輩。《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紅樓夢》第四七回:“因其中有個柳湘連,薛蟠自上次會過一次,已念念不忘,又打聽他最喜串戲,且都串的是生旦風月戲文,不免錯會了意,誤認他做了風月子弟。”③宋元以來稱嫖客。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自家鄭州人氏,周同知的孩兒周舍是也,自小上花台做子弟。”《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常言道:‘妓愛俏,媽愛鈔。’所以子弟行中,有了潘安般貌,鄧通般錢,自然上和下睦,做得煙花寨內的大王。”④稱藝人。元白樸《梧桐雨》楔子:“高力士,你快傳旨排宴,梨園子弟奏樂,寡人消遣咱。”《金瓶梅詞話》第三六回:“安進士問:‘你們是那裏子弟?’苟子孝道:‘小的都是蘇州人。’安進士道:‘你等先妝扮了,來唱個我們聽。’”清李漁《比目魚·榮發》:“此番去祭晏公,也該做一本神戲。隻怕鄉村地麵,叫不出子弟來。”
姑奶奶①娘家稱已經出嫁的女兒。《儒林外史》第六回:“兩個人心裏也裁劃道:‘姑奶奶平日隻敬重的王家哥兒兩個,把我們不第不倸。’”《紅樓夢》第一○三回:“薛姨媽聽了,又氣又急道:‘姨太太不管,你姑奶奶怎麼說了?’”②稱祖父的姐妹。《金瓶梅詞話》第七回:“我說一家隻姑奶奶是大。”③稱未婚女子,有時有表示責怪或親熱的意思。《紅樓夢》第五七回:“襲人定了一回,哭道:‘不知紫鵑姑奶奶說了些什麼話。’”又一一二回:“我今兒才知道這是四姑奶奶的屋子,那個姑子就在裏頭。”《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十三妹道:‘這事在我。’因含笑先拍了張金鳳一把,說:‘姑奶奶,我喝定了你的‘謝媒茶’了!’”
姑娘①稱父親的姊妹。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折:“我辭別了姑夫姑娘,我就出去了。”《古今小說·陳禦史巧勘金釵鈿》:“姑娘道:‘此是美事。’攛掇侄兒快去。”《老殘遊記》第八回:“姑娘者,姑母之謂也。”②稱年輕的未婚女子。《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因老爺人物生得太齊整了,料想那將就些的姑娘配不上,不敢來說。”《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鄧九公聽見,道:‘姑娘,你幾天兒就回來,這些東西,難道回來就都用不著了?’”亦特稱女兒。《紅樓夢》第六回:“劉老老道:‘……我們姑娘年輕的媳婦兒,也難賣頭賣腳的,倒還是舍著我這副老臉去碰碰。’”③妾的別稱。《紅樓夢》第三一回:“晴雯聽他(襲人)說‘我們’兩個字,自然是他和寶玉了,不覺又添了酸意,冷笑幾聲道:‘……明公正道,連個姑娘還沒掙上去呢,也不過和我似的,那裏就稱上“我們”了。’”《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他(長姐兒)又往前走了兩步,便聽老爺吩咐道:“……大爺身邊一時無人伺候,你二位大奶奶在我跟前討你去給大爺作個身邊人。’……太太聽了,更加歡喜,便吩咐大家都稱他作珍姑娘。”清俞正燮《癸巳類稿·釋小補楚語笄內則總角義》:“小妻:曰妾……曰姑娘。”④稱作風不正的女人或妓女。《紅樓夢》第二一回:“因這媳婦妖調異常,輕狂無比,眾人都叫他‘多姑娘兒’。”《兒女英雄傳》第四回:“想來是將才串店的這幾個姑娘兒,不入你老的眼,要外叫兩個。”《老殘遊記》第二回:“就是窯子裏的姑娘,也人人都學,隻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
大哥元明時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元張國賓《薛仁貴》楔子:“〔旦兒雲〕大哥,妾身在家,情願替你侍養公婆,你放心的自去。”《水滸傳》第七回:“林衝娘子趕到布簾下叫道:‘大哥,少飲早歸。’”
大嫂元明時丈夫對妻子的稱呼。元無名氏《殺狗勸夫》楔子:“大嫂,你與我臥羊宰豬,做下筵席。”《水滸傳》第四五回:“楊雄又說道:‘大嫂,我夜來醉了,又不曾惱你,做甚麼了煩惱?’”
大娘子①稱正妻。《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小婦人嫁與劉貴,雖是個小老婆,卻也得他看承得好。大娘子賢慧,卻如何肯起這片歹心?”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你要娶我嗬,休了你大娘子,我便嫁你。”《儒林外史》第二六回:“他做小不安本分……被大娘子知道,一頓嘴巴子,趕了出來。”②對已婚中青年婦女的尊稱。《水滸傳》第二七回:“武鬆又道:‘大娘子,你家這酒,好生淡薄。別有甚好酒,請我們吃幾碗。’”《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那褚家娘子那裏肯坐。安老爺讓再讓三,說:‘大娘子,你不肯坐,我也隻得站著陪談了。’”
如夫人亦稱“如嫂”。典出《左傳·僖公十七年》:“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原意謂同於夫人,後用來敬稱別人的妾。《儒林外史》第二三回:“因他第七位如夫人有病,醫生說是寒症。”又第十一回:“編修公因女婿不肯做舉業,心裏著氣,商量要娶一個如君,早養出一個兒子來叫他讀書,接進士的書香。”《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好極了,也必該有這等一個人服侍。我倒得見見我們這位如嫂。”
如嫂見“如夫人”。
小星妾的代稱。典出《詩·召南·小星序》:“小星,惠及下也。夫人無妬忌之行,惠及賤妾。”明吳炳《療妬羮·賢風》:“夫人時常寬慰,許備小星。”清徐瑤《太恨生傳》:“夫人嚐謂生曰……當覓一窈窕備君小星。”清鈕琇《觚·雲娘》:“公子治吉席,將為小星催妝。”
新婦①稱新娘。《戰國策·衛策》:“衛人迎新婦。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禦曰:‘借之。’新婦謂仆曰:‘拊驂無笞服。’”漢焦贛《易林·渙》:“娶於薑呂,駕迎新婦。”《梁書·曹景宗傳》:“閉置車中,如三日新婦。”亦可指己妻。《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府吏默無聲,再拜還入戶。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②稱兒媳。《後漢書·列女傳·周鬱妻》:“鬱父偉謂阿(鬱妻趙阿)曰:‘新婦賢者女,當以道匡夫。鬱之不改,新婦過也。’”宋洪邁《夷堅甲誌·張屠父》:“新婦來,我乃阿翁也。七八年不見爾夫妻麵,今幸得歸。”③已婚婦女的自稱之詞。對丈夫、公婆等均可自稱新婦。《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世說新語·文學》:“王夫人因自出雲:‘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太平廣記》卷一二二引唐溫庭筠《幹子》:“〔郭氏〕啟姑曰:‘新婦七八年溫清晨昏,今將隨夫之官,遠違左右,不勝咽戀。’”④稱弟媳婦。《爾雅·釋親》“女子謂兄之妻為嫂,弟之妻為婦”晉郭注:“猶今言新婦也。”《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引《五代史補》:“澣娶禮部尚書竇寧固之女,年甲稍長。成婚之夕,竇氏出參,濤則望塵下拜。澣驚曰:‘大哥風狂耶!新婦參阿伯,豈有答禮儀。’濤應曰:‘我不風,隻將謂是親家母。’”
新娘①對新婚婦女的稱呼。《儒林外史》第十九回:“鄭家把匡超人請進新房,見新娘端端正正,好個相貌,滿心歡喜。”②對妾的稱呼。《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裏麵傳呼:‘新娘來。’……學士惶悚退避。解元一把扯住衣袖道:‘此小妾也。’”《儒林外史》第二六回:“他做小不安本分,人叫他‘新娘’,他就要罵,要人稱呼他是‘太太’。”
渾家妻子的俗稱。《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崔寧到家中,沒情沒緒,走進房中,隻見渾家坐在床上。”《西遊記》第二九回:“那怪道:‘渾家,你卻多心呐!甚麼打緊之事。’”
郎君①漢製,二千石以上官吏可使其子為郎,後來門生故吏因稱師門或長官子弟為郎君。亦用為貴家子弟的通稱。《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諸葛瑾為豫州,遣別駕到台,語雲:“小兒知談,卿可與語。’連往詣恪(諸葛恪,諸葛瑾之子),恪不與相見。後於張輔吳坐中相遇,別駕喚恪‘咄咄郎君’。”《北齊書·陽州公永樂傳》:“永樂弟長弼,小名阿伽,性粗武,出入城市,好毆擊行路,時人皆呼為阿伽郎君。”②唐代稱新進士為郎君。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謝恩》:“狀元已下,到主司宅門下下馬,綴行而立,斂名紙通呈……拜訖,主事雲:‘請諸郎君敘中外。’”又《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薛監(逢)晚年厄於宦途,嚐策羸赴朝,值新進士榜下,綴行而出……見逢行李蕭條,前導曰:‘回避新郎君!’”③女子稱丈夫或所愛的男子。《樂府詩集·子夜四時歌·夏歌》:“郎君未可前,待我整容儀。”《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十娘道:‘郎君有何難言之事,頻頻歎息?’”④宋元時稱浮浪子弟。元喬夢符《兩世姻緣》第一折:“如今些浪包嘍難注煙花選,哨禽兒怎入鶯花傳,賺郎君不索桃花片。”《水滸傳》第四回:“這個便是我兒的官人趙員外,卻才隻道老漢引甚麼郎君子弟在樓上吃酒,因此引莊客來廝打。”
良人妻子對丈夫的稱呼。《詩·秦風·小戎》:“厭厭良人,秩秩德音。”《孟子·離婁下》:“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唐李白《子夜吳歌》之三:“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明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委巷叢談五》:“忽叩門甚急,婦人曰:‘良人必有遺忘而歸矣。’”
官人①對有官職的人的稱呼。《荀子·正論》:“聖人以為法,士大夫以為道,官人以為守。”楊倞注:“官人,守職事之官也。”唐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初,處士將嫁其女,懲曰:‘吾以齟齬窮,一女憐之,必嫁官人,不以與凡子。’”後成為對有身份的男子的尊稱。宋楊萬裏《至後入城道中雜興》詩之三:“問渠田父定無饑,卻道官人那得知。”《水滸傳》第二四回:“王婆道:‘含鳥猢猻,我屋裏那得甚麼西門大官人!’”②婢仆對男主人的尊稱。《水滸傳》第七回:“女使錦兒叫道:‘官人尋得我苦,卻在這裏!’”《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蘭花便在朱十老麵前,假意撇清說:‘小官人幾番調戲,好不老實!’”③妻稱丈夫。《續傳燈錄·張商英》:“夜坐書院中研墨吮筆,憑紙長吟,中夜不眠,向氏呼曰:‘官人夜深何不睡去!’”明高明《琵琶記·南浦囑別》:“官人此去,千萬早早回程。”《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隻為官人中年無子,故此勸他取個偏房。”
娘子①女子的通稱。唐韓愈《祭周氏侄女文》:“維年月日,十八叔叔母具時羞清酌之奠,祭於周氏二十娘子之靈。”《醒世恒言·佛印師四調琴娘》:“娘子可速回。倘有外人見之,無絲有線,吾之清德一旦休矣。”②稱宮妃、宮嬪。《新唐書·後妃傳上·楊貴妃》:“宮中號‘娘子’,儀體與皇後等。”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十四:“諸院各分娘子位,羊車到處不教知。”後成為對婦女的尊稱。《水滸傳》第七回:“隻見女使錦兒,慌慌急急,紅了臉,在牆缺邊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廟中和人合口!’”《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沈瓊枝上首,杜娘子主位,姚奶奶在下麵陪著。”③丈夫稱妻子。《北齊書·祖埏傳》:“裴讓之與埏早狎,於眾中嘲埏曰:‘卿那得如此詭異,老馬十歲,猶號騮駒;一妻耳順,尚稱娘子。’”耳順,六十歲的代稱。《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叫人挑著行李,步行到家,拜了祖先,與娘子相見。”
假父稱義父。漢劉向《說苑·正諫》:“秦始皇帝太後不謹,幸郎嫪毐,封以為長信侯……飲酒醉,爭言而鬥,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新唐書·叛臣傳上·李錡》:“以胡、奚雜類虯須者為一將,號‘蕃落健兒’,皆錡腹心,稟給十倍,使號錡為假父。”
假母①稱繼母、乳母或庶母。《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元朔四年中,人有賊傷王後假母者。”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傅母屬。”《漢書·衡山王劉賜傳》:“人有賊傷後假母者。”顏師古注:“繼母也。一曰父之旁妻。”漢袁康《越絕書·吳人內傳》:“舜親父假母,母常殺舜,舜去耕曆山。”②稱義母。唐孫棨《北裏誌·海論三曲中事》:“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為之。”後特稱鴇母。清侯方域《李姬傳》:“妾少從假母識陽羨君,其人有高義。”
幹娘對義母的稱呼,也用為對老年婦女的親熱稱呼。《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便是李樂娘在他家住的,姓陳,喚做陳幹娘……我卻有個好親在這裏,未知幹娘與小娘子肯也不?”《紅樓夢》第二五回:“過了一日,有寶玉寄名的幹娘馬道婆到府裏來,見了寶玉,唬了一大跳,問其緣由,說是燙的。”
假子①稱丈夫的前妻之子或妻室的前夫之子。《漢書·王尊傳》:“美陽女子告假子不孝。”王先謙補注引沈欽韓曰:“前妻之子也。”《三國誌·魏誌·何晏傳》“晏,何進孫也”裴鬆之注引晉魚豢《魏略》:“太祖(指曹操)為司空時,納晏母,並收養晏……文帝(指曹丕)特憎之,嚐謂之假子。”②稱養子、義子。《三國誌·魏誌·任城威王曹彰傳》“黃須兒竟大奇也”裴鬆之注引晉魚豢《魏略》:“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封,劉備養子。《舊唐書·輔公祏傳》:“初,伏威養壯士三十餘人為假子,分領兵馬。”清侯方域《司城公家傳》:“南樂魏廣微者,亦忠賢之假子也。”
假女①稱夫的前妻之女或妻的前夫之女。漢劉向《列女傳·珠崖二義》:“二義者,珠崖令之後妻及前妻之女也……若繼母與假女推讓爭死,哀感傍人,可謂直耳。”②稱義女或養女。唐孫棨《北裏誌·張住住》:“北曲王團兒假女小福,為鄭九郎主之。”清孔尚任《桃花扇·傳歌》:“妾身姓李,表字貞麗……養成一個假女,溫柔纖小。”王季思等注:“義女,養女。”
兒郎①稱青年小夥。南朝陳徐陵《烏棲曲》之一:“風流荀令好兒郎,偏能傅粉複熏香。”唐蔣防《霍小玉傳》:“昨遣某求一好兒郎,格調相稱者。”清吳偉業《戲贈》詩之五:“玉釵仍整未銷黃,笑看兒郎語太狂。”②稱兵士。唐趙元一《奉天錄》卷三:“忝與兒郎為主,不能守城池,忍遣兒郎頸犯白刃,吾不為也。”宋陸遊《涼州行》:“敕中墨色如未幹,君王心念兒郎寒。”元無名氏《馬陵道》第四折:“管殺的他眾兒郎不能相借。”
小娘子①對少女的通稱。可用以稱他人女,亦可稱己女。唐韓愈《祭女挐女文》:“阿爹阿八使汝妳以清酒時果庶羞之奠,祭於第四小娘子挐子之靈。”宋歐陽修《答連郎中》:“承賢郎、小娘子見過。故人有佳兒女,朋友當所共慶也。”清蒲鬆齡《聊齋誌異·連城》:“我為君平章已確,即教小娘子從君返魂,好否?”②泛稱年輕女子。《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告小娘子,要和崔寧做夫妻不妨,隻有一件,這裏住不得了。”《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秦重道:‘小娘子若用得著小可時,就赴湯蹈火,亦所不辭。’”《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蔣興哥新娶這房娘子,不上四年……這小娘子足不下樓,甚是貞節。”亦以稱年輕的妻、妾。《清平山堂話本·簡帖和尚》:“借兒道:‘隻是殿直一個小娘子,一個小養娘。’”《醒世恒言·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劉〕貴與同渾家王氏,年少齊眉。後因沒有子嗣,娶下一個小娘子,姓陳。”
郎①漢魏以後少年的通稱。《三國誌·吳誌·周瑜傳》:“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北史·暴顯傳》:“顯幼時,見一沙門指之曰:‘此郎子好相表,大必為良將,貴極人臣。’”②女子稱所愛男子或丈夫。《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二·西洲曲》:“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唐李白《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明湯顯祖《牡丹亭·幽媾》:“〔旦〕妾有一言相懇,望郎恕罪。”③唐代奴仆稱主人為郎。唐白行簡《李娃傳》:“有老豎,即生乳母婿也,見生之舉措辭氣,將認之而未敢,乃泫然流涕。生父驚而詰之,因告曰:‘歌者之貌,酷似郎之亡子。’”《舊唐書·宋璟傳》:“當時朝列,皆以二張內寵,不名官,呼(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六郎。天官侍郎鄭善果謂璟曰:‘中丞奈何呼五郎為卿?’璟曰:‘以官言之,正當為卿;若以親故,當為張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④元、明時代稱貧寒人家的子弟為郎。明田藝蘅《留青日劄摘抄·沈萬三秀》:“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五:“江陰湯廷尉《公餘日錄》雲:明初閭裏稱呼有二等,一曰秀,一曰郎。秀則故家右族,穎出之人。郎則微裔末流,群小之輩。稱秀則曰某幾秀,稱郎則曰某幾郎。人自分定,不相逾越。”
兒年輕女子的自稱。《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唐張《遊仙窟》:“十娘曰:‘兒近來患嗽,聲音不徹。’”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香雲》:“公子風韻都美,兒亦慕悅久矣。”
奴亦稱“奴奴”、“奴家”。舊時女子自稱。《破魔變文》:“奴家年幼,父母偏憐。”宋張先《菩薩蠻》詞:“花若勝如奴,花還解語無?”《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是奴家要往爹娘家去。”《西遊記》第二七回:“生了奴奴,欲扳門第,配嫁他人,又恐老來無倚。”
奴哥宋元明時男子對女子的昵稱。宋史浩《浣溪沙·即席次韻王正之覓遷哥鞋》詞:“一握鉤兒能幾何,弓弓珠蹙杏紅羅,即時分惠謝奴哥。”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奴哥,托付你方便子個。”明湯顯祖《牡丹亭·歡撓》:“勸奴奴睡也,睡也奴哥。”
蕭郎唐以後女子對所愛男子的稱呼。因南朝齊、梁兩代,蕭皆為貴姓,唐人重門第,故稱。唐崔郊《贈去婢》詩:“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唐溫庭筠《贈知音》詩:“翠羽花冠碧樹雞,未明先向短牆啼。窗間謝女青蛾斂,門外蕭郎白馬嘶。”《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何小姐又把安公子看得似門外蕭郎,略無惜玉憐香的意思。”亦泛稱年輕男子。唐薛瑩《龍女傳》:“更勸蕭郎盡此壺。”
蕭娘亦寫作“蕭孃”。南朝齊、梁時,蕭為貴姓。後因用為對青年女子的美稱。《南史·梁宗室上·臨川靖惠王宏傳》:“宏聞魏援近,畏懦不敢進……魏人知其不武,遺以巾幗。北軍歌曰:‘不畏蕭娘與呂姥,但畏合肥有韋武。’”唐楊巨源《崔娘》詩:“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唐皮日休《石榴歌》:“蕭孃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萬粒。”宋周邦彥《夜遊宮》詞:“有誰知,為蕭娘,書一紙。”
大家①宮中近臣或後妃對皇帝的稱呼。漢蔡邕《獨斷》卷上:“親近侍從官稱曰大家,百官小吏稱曰天家。”《新唐書·李輔國傳》:“〔輔國謂帝曰:〕大家弟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弟,但,隻。唐劉肅《大唐新語·酷忍》:“初令宮人宣敕示王〔皇〕後,後曰:‘願大家萬歲,昭儀長承恩澤,死是吾分也。’”②對婦女的敬稱。家,讀作“姑”。《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班昭〕博學高才……帝數召入宮,令皇後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③媳婦對婆母的稱呼。家,讀作“姑”。《宋書·孫棘傳》:“棘妻許又寄語屬棘:‘君當門戶,豈可委罪小郎?且大家臨亡,以小郎屬君,竟未娶妻,家道不立。’”
官家稱皇帝。《梁書·建平王傳》:“官家尚爾,兒安敢辭?”宋洪邁《容齋隨筆四筆·五帝官天下》:“漢蓋寬饒奏封事,引《韓氏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之運,成功者去。’自後稱天子為官家,蓋出於此。’《宋史·宣仁聖烈高皇後傳》:“後泣,撫王曰:‘兒孝順,自官家服藥,未嚐去左右。’”《水滸傳》第十八回:“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
陛下對帝王的尊稱。秦以後專稱皇帝。《韓非子·存韓》:“陛下雖以金石相弊,則兼天下之日未也。”《史記·秦始皇本紀》:“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裴駰集解:“蔡邕曰:‘陛,階也,所由升堂下。天子必有近臣立於陛側,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與之言,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
寡人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謙之詞。意為寡德之人,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唐代以後隻有皇帝才能自稱寡人。《詩·邶風·燕燕》:“先君之思,以勗寡人。”此是衛莊公夫人莊薑自稱。《左傳·隱公三年》:“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裴散騎娶王太尉女。婚後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瞻,始數交未快……四坐谘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一折:“〔駕雲〕寡人拿這彈弓在手,那諸禽百鳥看見,隻道要打他,都也驚怕哩。”參閱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六。
殿下漢代以來諸侯王的通稱,唐代以後唯太子、皇太後、皇後得稱殿下。《三國誌·魏誌·三少帝紀》:“庚寅,太傅孚、大將軍文王、太尉柔、司徒衝稽首言:‘……然臣等伏惟殿下仁慈過隆,雖存大義,猶垂哀矜……’太後從之。”南朝宋謝莊《慶皇太子元服上至尊表》:“伏惟皇太子殿下,明兩承乾,元良作貳。”宋高承《事物紀原·公式姓諱·殿下》:“漢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漢之前未聞。唐初百官於皇太後亦稱之,百官洎東宮官對皇太子亦呼之。今雖親王亦避也。……《魏誌》:太祖(曹操)定漢中,杜襲始呼之。時操封魏王,故襲呼殿下。”
子童亦寫作“梓童”。皇帝對皇後的稱呼,也是皇後的自稱。多見於戲曲中。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旦扮劉皇後上雲〕子童乃劉皇後是也,雖無絕色,幸掌中宮。”《前漢書平話》卷中:“呂後曰:‘子童領聖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西遊記》第八四回:“那國王急睜眼睛,見皇後的頭光,他連忙爬起來道:‘梓童,你如何這等?’”《封神演義》第七回:“紂王更深帶酒,醉眼眸斜道:‘蘇美人,你當去接梓童。’”
老爺①舊時對官員紳士的尊稱。《元史·董摶霄傳》:“賊眾突至摶霄前,捽而問曰:‘汝為誰?’摶霄曰:‘我董老爺也。’”《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聞氏道:‘老爺在朝為官,官人一向在家,誰人不知?’”《紅樓夢》第九九回:“〔賈政〕正在納悶,隻見李十兒進來:‘請老爺到官廳伺候去,大人衙門已經打了二鼓了。’”清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光緒庚辰六月二十四日》:“老爺之名,實起南宋,而《元史》始見之。爺者父也。”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五:“前明時縉紳唯九卿稱老爺,詞林稱老爺,外任司道以上稱老爺,餘止稱爺,鄉稱老爹而已。”②官員妻妾對丈夫的稱呼。《紅樓夢》第三三回:“王夫人連忙抱住哭道:‘老爺雖然應當管教兒子,也要看夫妻分上。’”又第四七回:“賈母見無人,方說道:‘我聽見你替你老爺說媒來了!’”③方言。稱外祖父。明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外甥稱母之父曰老爺。”④舊時某些地區對出家人的尊稱。《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杜慎卿道:‘我是來拜揚州新到來老爺的。’”又第五四回:“虔婆出來看,原來是廷壽庵的師姑本慧來收月米。虔婆道:‘阿呀!是本老爺,兩個月不見你來了。’”
夫人①稱諸侯的妻。漢代列侯的妻也稱夫人,夫死,子襲為侯,稱太夫人。《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左師見夫人之步馬者,問之,對曰:‘君夫人氏也。’左師曰:‘誰為君夫人?餘胡弗知?’”參閱《漢書·文帝紀》七年注。②稱帝王的妾。漢代皇帝的妾皆稱夫人,如漢武帝的寵妾有李夫人、弋夫人等。魏晉以後,或稱夫人,或別立名號。《禮記·曲禮下》:“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③婦女的封號。始於王莽封崔篆的母親師氏為義成夫人。唐製,諸王的母或妻、文武官一品和國公的母或妻為國夫人;三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為郡夫人。宋政和年間改封製,執政以上官員的妻封夫人。明、清一品二品官員的妻皆封夫人,清代並封宗室貝勒至輔國將軍之妻為夫人。亦用為官宦人家或士大夫家主婦的尊稱。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老夫人處事溫儉,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而今隻怕他不能忘情,還要追蹤而來,夫人可能救我?”此是沈瓊枝對杜少卿妻子說的話。④對已婚婦女的尊稱。《史記·刺客列傳》:“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立起,如韓,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屍哭極哀……市行者諸眾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國相,王縣(懸)購其名姓千金,夫人不聞與?’”《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操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⑤官宦人家丈夫對妻子的稱呼。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梁鴻雲〕夫人,今日才表的你有冰清玉潔之心也。”《水滸傳》第十三回:“梁中書道:‘……夫人不必掛心,世傑自有理會。’”
太太對官僚家或士大夫家庭已婚婦女的尊稱。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鬆江十來年間,凡士夫妻年未三十即呼太太。前輩未有此,大為可笑也。”清翟灝《通俗編·稱謂》:“胡應麟《甲乙剩言》:‘有一邊道轉禦史中丞,作《除夕詩》雲:幸喜荊妻稱太太,且斟柏酒樂陶陶。蓋部民呼有司眷屬,唯中丞以上得呼太太耳,故幸而見之歌詠。讀者絕倒。”《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舅太太也不來再讓,早同張太太帶著金玉姊妹調停起座位來。”
員外本指在定額以外設置的官員,可以納錢捐買。民間用以稱地主豪富。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俺那員外近來養著一個弟子,喚做劉行首。”《水滸傳》第四回:“虧殺了他,就與老漢女兒做媒,結交此間一個大財主趙員外。”《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那員外目不轉睛,看白娘子。”
院君對財主妻子的尊稱。《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莊上曹太公是個大戶之家。院君已故,止生一位小官人。”《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款留媒人酒飯,正說得濃釃,飲得高興。丫環說聲院君相請,隻聽耳邊風,如何肯走起身。”
少爺舊稱富貴人家的男性青少年。《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他不歡喜人叫他老爺,你隻叫他少爺。”《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騾夫便問道:‘少爺,咱們就在這裏歇了?’”《官場現形記》第二回:“〔賀根〕嘴裏說了聲‘謝少爺賞飯吃’,又說‘家主人請少爺的安’。”
公子①古代稱諸侯之子。亦用於稱諸侯之女。《詩·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左傳·桓公三年》:“凡公女嫁於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公子則下卿送之。”《公羊傳·莊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則以卑矣。”何休注:“謂女公子也。”②貴族官僚子弟的通稱。《戰國策·楚策四》:“晝遊乎茂樹,夕調乎酸鹹,倏忽之間,墜於公子之手。”《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我從小接著一個公子,他是南京禮部尚書三舍人。”《紅樓夢》第二回,“這政老爺的夫人王氏,頭胎生的公子名叫賈珠。”
王孫古代貴族子弟的通稱。《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史記·淮陰侯列傳》:“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司馬貞索隱:“言王孫公子,尊之也。”唐王維《山居秋暝》詩:“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水滸傳》第十六回:“隻見遠遠地一個漢子挑著一副擔桶,唱上岡子來,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小姐①宋代稱女藝人、妓女等。至清代猶有此稱呼。宋洪邁《夷堅己誌·傅九林小姐》:“其第二子曰傅九,年二十九歲,好狎遊,常為倡家營辦生業,遂與散樂林小姐綢繆,約竊負而逃。”清趙翼《陔餘叢考·小姐》:“今南方搢紳家女多稱小姐,在宋時則閨閣女稱小娘子,而小姐乃賤者之稱耳。”清梁章钜《稱謂錄·倡》:“按《履園叢語》,吳門稱妓女曰小姐。形之筆墨,或稱校書,或稱錄事。有吳興書客錢景開者,常在虎丘開書鋪,能詩,尤好狹邪。花街柳巷每經其品題甲乙,多有贈句。袁簡齋先生每邀景開為狎友,命之曰小姐班頭。”《官場現形記》第八回:“〔新嫂嫂〕才說得一句‘堂子裏格小姐’,陶子堯就駁他道:‘咱的閨女才叫小姐,堂子裏隻有姑娘,怎麼又跑出小姐來了?’新嫂嫂道:‘上海格規矩才叫小姐,也有稱先生格。’”②稱富貴人家的未婚女子。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楔子:“隻生得個小姐,小字鶯鶯。”《古今小說·閑雲庵阮三償冤債》:“我家小姐年長,要選良姻。須是三般全的方可來說。”《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養娘道:‘小姐,你今番到人家去,不比在老爺身邊,隻管啼哭,必遭打罵。’”③元、明宮中,稱宮女為小姐。明朱有燉《元宮詞》:“簾前三寸宮鞋露,知是婹婹小姐來。”
卿①古代對人的敬稱。如荀況被稱為荀卿。魏晉以來對官位較低的人或平輩、小輩表示親昵,也稱卿。唐代以後,又用於君主稱呼臣民。《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荊卿。”司馬貞索隱:“卿者,時人尊重之號,猶如相尊美亦稱‘子’然也。”《世說新語·言語》:“謝靈運好戴曲柄笠。孔隱士謂曰:‘卿欲希心高遠,何不能遺曲蓋之貌?’謝答曰:‘將不畏影者,未能忘懷。’”《舊唐書·文苑傳中·齊澣》:“玄宗嘉其誠,諭之曰:‘卿且出。朕知卿忠義,徐俟其宜。’”《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上皇看了,龍顏大喜。對俞良道:‘卿要衣錦還鄉,朕當遂卿之誌。’”②夫妻之間或情侶之間的互稱。亦稱“卿卿”、“芳卿”等。《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府吏謂新婦:賀卿得高遷……卿當日勝貴,吾獨向黃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惑溺》:“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複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唐溫庭筠《偶題》詩:“自恨青樓無近信,不將心事許卿卿。”《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公子道:〕一連奔走六日,並無銖兩,一雙空手,羞見芳卿。”
閣下對人的尊稱。多用於書信中。《漢書·高帝紀下》“大王陛下”顏師古注引漢應劭曰:“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事,皆此類也。”唐趙璘《因話錄》卷五:“古者三公開閣,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閣。所以世之書題有閣下之稱……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閣下。”唐白居易《與劉蘇州書》:“閣下為仆稅駕十五日,朝觴夕詠,頗極平生之歡。”清黃鈞宰《金壺浪墨·吳門秀士書》:“閣下廷試第一,不可謂無名;樞密入相,不可謂無位;年逾七秩,不可謂無壽,不於此時有所建白,更待何時?”
足下對人的尊稱。既可用於下稱上,亦可用於同輩相稱。戰國時常用來稱君主,後專稱同輩。戰國樂毅《報燕惠王書》:“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史記·秦始皇本紀》:“閻樂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醒世恒言·佛印師四調琴娘》:“足下要去,亦有何難。”
老公祖明、清官場中對地方長官的尊稱。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老公祖不知,他與左良玉相交最密,常有私書往來。”《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季守備道:‘老公祖這一番考試,至公至明,合府無人不服。’”
老大人舊時官場用語。①尊稱年老位尊者。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老大人最是個聰明尚斯文的人。”清李漁《奈何天·助邊》:“老大人,你莫怪卑職講,若要另行搜括嗬,隻怕青苗未舉禍先芽。”②尊稱他人的父親。《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各位司、道大人聽到這裏,因為署院說的是他老大人,一齊肅然起敬。”
老父母亦稱“老父台”。明、清以來對地方官的尊稱。《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老父母,但有死罪的盧柟,沒有傍坐的盧柟。”《二刻拍案驚奇》卷四:“知縣率領從人竟往廚下來搜。僉事無計可施,隻得走出來道:‘今日年夜,老父母何事直入內室?’”清黃宗羲《與康明府書》:“老父母固二公之流亞也,寧肯坐視宇下之小民肝腦塗地,而不為之動心乎?”《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杜少卿道:‘老父台,些小之事,不足介意。荒齋原是空閑,竟請搬過來便了。’”
老父台見“老父母”。
老先生①亦稱“老先兒”。對年高望重者或歲數大的讀書人的敬稱。《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元無名氏《小尉遲》:“二位老先兒在此,小子特來議事。”《金瓶梅詞話》第六七回:“〔西門慶〕又拈了一個遞給溫秀才,說道:‘老先兒,你也嚐嚐,吃了牙老重生,抽胎換骨。’”清孔尚任《桃花扇·哄丁》:“我說的是那沒體麵的相公們,老先生(稱老讚禮)是正人君子,豈有偷嘴之理。”②舊時官場中的稱呼。至明代,三司見督撫稱老先生,見巡撫稱先生大人;至清康熙後,則各部司及中行評博,無不稱老先生。明馮惟敏《新水令·套曲》:“呀,老先生去國,方顯的元臣出處得其宜。”《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他的子孫往往的求那班名公老先生們把他平日的好處怎長怎短的給他寫那麼大一篇。”
老先兒見“老生生”。
府君①漢魏以來對居官者的尊稱。《後漢書·方術傳·華佗》:“廣陵太守陳登忽患匈中煩懣,麵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李膺〕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明歸有光《潘府君室沈孺人墓誌銘》:“府君亡,而孺人持門戶如其存時。”②子孫對其父祖的尊稱。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狀》:“唯我先府君之卒,不肖孤既以十年二月二十四日奉柩與先妣林夫人合葬於深鸞童施山之原。”明歸有光《歸府君墓誌銘》:“府君,我曾大父城武公兄弟行也。”
明公對權貴長官的尊稱。《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文姬曰:‘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此明公稱曹操。《晉書·謝鯤傳》:“鯤曰:‘明公舉大事,不戮一人。嶠以獻替忤旨,便以釁鼓,不亦過乎!’敦乃止。”
上下①六朝隋唐時代對父母的尊稱。《宋書·孝義傳·郭原平》:“今歲過寒,而建安緜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南史·劉傳》:“又上下年尊,益不願居官次,廢晨昏也。”唐顏師古《匡謬正俗·上下》:“凡言上下者,猶稱尊卑……而江南士俗近相承,與人言議及書翰往複者,皆指父母為上下,深不達其意耳。”②宋、元以後對衙役的尊稱。《水滸傳》第八回:“前日方才吃棒,棒瘡舉發,這般炎熱,上下隻得擔待一步。”《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隻見點茶的老子,手把粥碗出來道:‘眾上下少坐,宋四公教我買粥,吃了便來。’”《二刻拍案驚奇》卷一:“眾僧見住持被縛,大家走將攏來,說道:‘上下不必粗魯,本寺是山塘王相府門徒,等閑也不受人欺侮。’”
老太爺①尊稱年老的有身份的男子。《儒林外史》第三一回:“老太爺上姓是韋,不敢拜問貴處是那裏?”②對人稱自己的父親或尊稱別人的父親。《紅樓夢》第一○九回:“這塊玉還是我們祖爺爺給我們老太爺,老太爺疼我,臨出嫁的時候叫了我去,親手遞給我的。”
父老對老年人的尊稱。《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輦過,問唐曰:‘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晉陶潛《飲酒》詩之九:“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金元好問《春日書懷呈劉濟川》詩:“父老隻供留我醉,兒童也喜從君行。”
丈母①尊稱父輩的妻子。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中外丈人之婦猥俗呼為丈母。”王利器集解引錢大昕《恒言錄》三:“是凡丈人行之婦,並稱丈母也。”《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二年》:“滉曰:‘滉力可及,弟宜早入朝。丈母垂白,不可使更帥諸婦女往填宮也。”胡三省注:“諸父執謂之丈人行。韓滉與劉玄佐結為兄弟,則視其父為丈人行,故呼其母謂之丈母也。”②稱妻子的母親。俗稱“丈母娘”。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爾雅》:妻之父為外舅,母為外姑。今無此稱,皆曰丈人、丈母。柳子厚有祭楊詹事丈人、獨孤氏丈母,則知唐已如此。”《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這安公子才作了一天的女婿,又遇見這等一個不善詞令的丈母娘,臉上有些下不來。”
老丈對老年人的尊稱。晉幹寶《搜神記》卷一:“少年問曰:‘老丈有何事失聲嗟歎而過?’”清李漁《意中緣·赴任》:“我還有一句話,要替老丈躊躇。”
世翁對世交前輩的尊稱。清客相公對主人也有尊稱“世翁”的。《紅樓夢》第十五回:“〔北靜王〕又向賈政笑道:‘令郎真乃龍駒鳳雛。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將來“雛鳳清於老鳳聲”,未可量也。’”
世兄對輩分相同的世交的稱呼,對輩分較低的世交也尊稱做世兄。明、清科舉,亦稱座師、房師的兒子為世兄。《儒林外史》第三回:“張鄉紳道:‘適才看見題名錄,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又第三二回:‘韋四太爺……向杜少卿辭別要去,說道:‘我還打算到你令叔、令兄各家走走。昨日擾了世兄這一席酒,我心裏快活極了!’”《紅樓夢》第十七回:“眾人聽了,都讚道:‘是極。二世兄天分高,才情遠,不似我們讀腐了書的。’”又四八回:“十四日是上好出行日期,大世兄即刻打點行李,雇下騾子,十四一早就長行了。”
夫子①古代對男子的尊稱。《書·泰誓中》:“勗哉夫子,罔或無畏,寧執非敵。”孔傳:“夫子謂將士。”《左傳·昭公十三年》:“子產歸,未至,聞子皮卒,哭,且曰:‘吾已無為為善矣,唯夫子知我。’”《國語·周語下》:“襄公有疾,召頃公而告之,曰:‘必善晉周,將得晉國。其行也文……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②《論語》中孔子門徒尊稱孔子為夫子,後漸成為對老師的專稱。科舉時代也稱舉主為夫子。《論語·公冶長》:“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北史·斛斯徵傳》:“宣帝時為魯公,與諸皇子等鹹服青衿,行束脩之禮,受業於徵。仍並呼徵為夫子,儒者榮之。”明王世貞《觚不觚錄》:“京師稱謂,極尊者曰老先生,自內閣以至大小九卿皆如之。門生稱座主亦不過曰老先生而已。至分宜當國,而諛者稱老翁,其厚之甚者稱夫子。”③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漢劉向《列女傳·陶答子妻》:“婦曰:‘夫子能薄而官大,是謂嬰害無功,而家昌是謂積殃。’”《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居有頃,妻曰:‘常聞夫子欲隱居避患,今何為默默?’”
相公①對丞相、宰相的尊稱。《文選·王粲〈從軍詩〉》:“相公征關右,赫怒震天威。”李善注:“曹操為丞相,故曰相公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常言道:來去朝天子,先來謁相公。”亦泛稱一般官員。《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那府尹聽得有殺人公事,即便升堂……王老員外上去告說:‘相公在上。’”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祗從報科雲]報的相公得知,有夫人來了也。”《水滸傳》第二八回:“小人是管營相公家裏梯己人。”②對年少士人及一般紳士的敬稱。《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你不知道,匡太公是我們村上有名的忠厚人,況且這小二相公好個相貌,將來一定發達。”《紅樓夢》第六七回:“怎麼柳相公那樣一個年輕的聰明人,一時糊塗了就跟著道士去了呢?”清翟灝《通俗編·仕進·相公》:“按今凡衣冠中人皆僭稱相公,或亦綴以行次,曰大相公二相公。”③官宦人家或士大夫家妻對夫的稱呼。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楔子:“老相公在日,曾許下老身之侄——乃鄭尚書之長子鄭恒為妻。”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梁鴻雲〕夫人,請穿上者。〔正旦雲〕相公,我不敢穿。”《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瑞虹道:‘若得相公如此用心,奴家死亦瞑目。’”④近代稱男妓。見“好男色”。
大老①稱德高望重的老人。《孟子·離婁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二老指伯夷、薑太公。亦指在某一方麵負有盛譽的人。林紓《撒克遜劫後英雄略·序》:“西國文章大老,在法吾知仲馬父子,在英吾知司各德、哈葛德兩先生。”②稱資深望重的大官。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乙卯闖宮》:“此皆彼時大老及兩衙門無學無識,以致張皇如此。”《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莊徵君悄悄寫了十幾封書子,打發人進京去遍托朝裏大老。”③宋元時對農民起義軍首領的稱呼,亦用以稱少數民族的酋長。《宋會要輯稿·兵十三》:“淳熙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福建路安撫提刑司奏,討捕汀賊薑大老等。”元無名氏《招捕總錄·序》:“夷生其中,自為雄誇。火頭,大老(原注:此下皆酋長姓名位)把事希古、軍火營主、山主尊長。”《元史·世祖紀十三》:“[至元二十七年三月]癸亥,建昌賊丘元等稱大老,集眾千餘人掠南豐諸郡。”
小可男子的自謙之稱。元無名氏《瀟湘雨》第四折:“小可是臨江驛的驛丞。”《水滸傳》第四一回:“小可不才,自幼學吏。”《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秦重答道:‘小可姓秦。’”《孽海花》第九回:“隻好待小可探探口氣,明日再行奉覆罷。”
師傅亦作“師父”。①帝王的老師。後亦泛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宋王鞏《清虛雜著·補闕》:“仁宗在春宮,乘閑時畫馬為戲,內臣多乞之。張文懿為太子論德,亦從乞之。上曰:‘師父豈可與馬也。’”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棘闈誌異》:“以弟子而上淩師傅,讀書何為?”②對出家人的尊稱。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一折:“近新來不知是那裏走的個師父來,頭挽著三個丫髻,化的俺這一方之人,盡都吃了齋素。”《古今小說·梁武帝累修歸極樂》:“離此間三十裏,有個白鶴山,最是清幽仙境之所,朕去建造個寺刹,請師傅到那裏去住。”
師父見“師傅”。
老師①年老輩尊傳授學術的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唐韓愈《施先生墓銘》:“自賢士大夫、老師宿儒、新進小生,聞先生之死,哭泣相吊。”金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亦泛稱傳授文化技藝者。《新五代史·雜傳·崔棁》:“其樂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賈、州縣避役之人,又無老師良工教習。”②明清兩代生員、舉子稱座主和學官為老師。明王世貞《觚不觚錄》:“至分宜(指魏忠賢)當國,而諛者稱老翁,其厚之甚者稱夫子。此後門生稱座主俱曰老師。”清黃宗羲《廣師說》:“自科舉之學興,而師道亡矣。今老師門生之名遍於天下,豈無師哉!”《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這學裏老師是朝廷製下的,專管秀才,你就中了狀元,這老師也要認的。”③對僧侶的尊稱。唐王建《尋李山人不遇》詩:“從頭石上留名去,獨向南峰問老師。”唐姚合《贈盧沙彌小師》詩:“年小未受戒,會解如老師。”《金瓶梅詞話》第一百回:“那普靜老師跏趺在禪床上敲木魚,口中念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