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屍亦稱“停床”。舊時漢族喪禮儀式之一。為死者招魂不醒,則舉行停屍儀式。即將屍體安於屍床,為死者整容,放含口,洗麵洗身,換殮服。然後設奠,安放長明燈,等待親友來吊祭。其禮起源甚古,至周代已有具體規定,後世沿之。《儀禮·士喪禮》、《禮記·喪大記》皆謂死者必須處於正寢,即房屋的正室(帝王之宮室的正廳,則稱為路寢),因此稱“壽終正寢”。故舊時喪俗,垂危之病人多由長子、幼子或男性親屬抬至廳上,在未咽氣之時,即洗沐、換衣。死後尚須經過設帷堂以奠、吊唁、大殮、成服等,然後才能出殯安葬。《水滸全傳》第二一回:“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時疫死了,這閻婆無錢津送,停屍在家,沒做道理處。”
停床見“停屍”。
報喪亦稱“告喪”。舊時漢族喪禮儀式之一。即親人死後,迅速通知親友鄰裏。起於周代,文獻中寫作“赴告”或“訃告”,亦省作“赴”或“訃”。天子崩,要訃告諸侯和全國,諸侯一般應立即奔喪。諸侯薨,首應訃告天子,同時歸還天子的玉珪,三年後另封諸侯時再予玉珪。天子聞喪後,一般應痛哭示哀,輟朝,賜賻賵之禮,賜諡,親自或派使臣代表前向往致悼。重臣死,亦如之,並立即令有關部門為其治喪。列國之間,諸侯薨,還應訃告友鄰各國,友鄰國家當派使者吊喪。民間,父母長輩死,近代多采取由喪家晚輩或請親鄰至戚友、親族家叩頭報喪的形式,子孫須戴重孝。如路遇親故,要就地叩頭報喪,對方不必還禮。舊時北京官宦之家喪禮,其訃告多寫作:“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某大夫,某府君,痛於某年月日時壽終正寢,距生於某年月日時,享壽若幹歲,不孝某某等隨侍在側,親視含殮,遵禮成服,謹擇於某月日安葬,叩在鄉、學、世、寅、戚、誼,謹此訃聞。某日接三,某日唪經。”並須寫清成主、送庫、伴宿、發引等節,末書“孤子某某泣血稽顙”。少數民族報喪則有放炮、放槍,擊鼓、鳴鑼、吹牛角號等形式。今之發布訃告,即源於古“報喪”之禮。《禮記·雜記》:“凡訃於其君曰:‘君之臣某死。’父母妻長子曰:‘君之臣某之某死。’君訃於他國之君曰:‘寡君不祿,敢告於執事。’夫人,曰:‘寡小君不祿。’大子之喪,曰:‘寡君之適(嫡)子某死。’大夫,訃於同國適者曰:‘某不祿。’訃於士亦曰:‘某不祿。’訃於他國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訃於適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使某實。’訃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祿,使某實。’士訃於同國大夫曰:‘某死。’訃於士亦曰:‘某死。’”適,匹敵之義,指爵位相同。
奔喪古代漢族喪禮儀式之一。即居他處聞喪歸,並服喪。後多指奔親喪。周代禮儀規定,子女在外,如父母死,聞喪即應以哭答使者,然後詳問父母死因,哭畢即著深衣戴素冠急歸故鄉,途中素食,凡過一處皆哀哭過境,到家則自門外號哭於堂上。如因殘病、臨產、生育等原因不能奔喪,則寄物以吊。曆代,官員如遇父母大喪,一般皆須去職赴喪,朝廷重臣或身在軍中者,皇帝有權詔令不奔。天子崩逝,自東漢始,往往對諸侯、守臣奔喪加以限製,以防止地方動亂。在封建社會,不奔父母喪,是屬於大不孝的行為。戰國時,軍事家吳起貪戀權位,母喪不奔,曾子與其絕交。漢代陳湯在等待升官調任之時,父死不奔喪,司隸奏告,被下獄論處。《禮記·奔喪》:“奔喪之禮,日行百裏,不以夜行。唯父母之喪,見星而行,見星而舍(住宿)。若未得行,則成服而後行。過國至竟(境)哭,盡哀而止。哭辟(避)市朝,望其國竟(境)哭。至於家,入門左,升自西階,殯東,西麵坐,哭盡哀,括發袒,降堂東即位,西向哭成踴。”
飯含亦稱“含口”、“含殮”。舊時漢族喪禮儀式之一。起於周代。即洗屍後用角質的棲(形狀如匕,挹取食物的用具)為死者“楔齒”,使口張開,然後安放一些米糧或珠玉之類。因死者身份不同,所含物各異,分別稱含(飯)珠、含(飯)玉、飯米貝等。後世則演變為在死者口內放錢幣或飯粒。考古發現,含玉者所含玉石多雕成蟬形。《周禮·天官·玉府》:“大喪,共(供)含玉。”賈公彥疏:“大喪謂王喪,共含玉者,含玉璧形而小,以為口實。”《公羊傳·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實也。”注:“緣生以事死,不忍虛其口。天子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貝,春秋之製也。”《後漢書·梁商傳》:“吾以不德,享受多福,生無以補益朝廷,死必耗費帑藏,衣衾飯含玉匣珠貝之屬,何益朽骨!”《通典·凶禮五·含》:“飯用粱,含用璧。”注:“四品五品用稷與璧,六品以下粱與貝。”
含殮見“飯含”。
殮亦稱“殮禮”。舊時漢族喪禮儀式之一。流行於全國大多數地區。殮禮分小殮和大殮。為死者穿衣,並設靈座於堂供人吊哭曰小殮;為死者加冠(女佩釵),並置屍入棺曰大殮。一般於人死三日後入殮,主要是為了希冀死者複活。也有於死後七日或第二日進行者。《禮記·問喪》:“或問曰:死三日而後斂者,何也?曰:孝子親死,悲哀誌懣,故匍匐而哭之,若將複生然,安可奪而斂之也?故曰:三日而後斂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計,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親戚之遠者,亦可以至矣。是故聖人為之斷決,以三日為之禮製也。”殮,經籍中寫作“斂”。
小殮舊時漢族喪禮儀式之一。指為死者穿著屍衣(殮服)。在古代,小斂在室內,設帷。為死者著衣十九套。殮畢移屍於堂。舊時孔府死人,三日小殮時為死者穿常服;五日大殮時為死者換官服;如為女子,則鳳冠霞帔,口含珍珠,身上撒香料。然後用綢子將死者從頭到腳裹起。女用綠綢,男用紅綢,連裹三層,最外用一層白綢,裝殮完畢,即可入殮。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誌·浙江》引《蕭山問俗記·喪禮》:“殮:人初死,停於床,喪屬跪而號哭……祭後,乃麵西停於堂。至夜,僧或道踵於門,各事其事,或由喪家自雇,或為親戚所贈,鐃鈸鍾鼓交作,至晨乃已,意蓋散抑鬱之氣也。如是或一夜、三夜、五夜,以至於七夜,視家之貧富,時之寒溫而定,大約何日大殮,則何日已耳。又命門眷合日時以殮。其殮也,或布或綢,皆須全套,不能絲毫混亂。將殮,親屬一二人,為之沐浴著內衣。親屬各人,各為梳發三次,然後加外服,次第為之著就,以衾圍之,至吉時,然後殮(大殮)。”
大殮亦稱“入殮”、“入棺”、“入木”、“落棺”等。舊時漢族喪禮儀式之一。指將已著衣的屍體放入棺內。起源甚古。入殮時辰須占卜而定,屆時,由家屬守護棺木兩側。父母死,兒女返家方蓋棺;婦女死,待娘家父母兄弟姊妹告別後方蓋棺。洛陽舊時喪俗,人死後尚須由公親問明病源,父死要由族長見之,母死要由母黨公親見之,妻死要由妻黨公親見之,然後才能收殮入棺。入棺之地位,在正屋居中東邊,為主位;然後移至西邊客位上停放,接受子孫親友的祭奠。殮畢,則擇日出喪安葬。《禮記·喪大記》:“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儀禮·既夕》:“大斂於阼。”賈公彥疏:“主人奉屍斂於棺。”阼,正屋居中東邊。《紅樓夢》第六六回:“〔柳湘蓮〕大哭一場,等買了棺木,眼看著入殮,又撫棺大哭一場。”《儒林外史》第六回:“(嚴監生)登時就沒了氣。合家大小號哭起來,準備入殮。”
入殮見“大殮”。
成服舊時漢族喪禮製度之一。即在親人死後的第四天,大殮之次日,讓親屬按照與死者關係的親疏,按五服製度(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穿上不同的喪服。《禮記·奔喪》:“三日成服,拜賓送賓皆如初。”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二》:“是日成服,五服各以親疏為等。”注:“三日成服,除死日數之,是死之第四日……故《書儀》、《家禮》皆雲大斂之明日成服……蓋蓋棺以後,斷無複生之理,陳饌既用素品,孝子之心以成服為安耳。”
出殯古代漢族喪葬儀式之一。即將盛放屍者的靈柩送到安葬地或寄放地。為我國漢族及部分少數民族喪禮儀式之一。流行於全國各地。舊時出殯,多用人抬,專營此業者,稱為“杠房”。依貧富之分,貧苦之家八人抬,稱“八人杠”。小康之家的老喪,用十六杠、三十二杠。豪富之家用四十八杠、六十四杠。王公用八十四杠。皇帝出殯,則用一百零八杠,叫“皇杠”。各地做法不一。一般漢族地區出殯時,由長子雙膝下跪,頭頂喪盆,靈柩啟動前將喪盆摔碎,號啕大哭,然後起行。孝子並須肩扛靈頭幡,以孝帶牽頭杠,此為“杠”。女兒或侄兒抱領魂雞隨後。靈柩後為鼓樂隊,然後是送葬親友。至墓地,孝子先執鍬挖土,眾親友接著打墓穴,安葬。亦有出殯時用柩車,送喪者執紼前導,有服親屬皆在引布之內,而孝子行在後者。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三》:“挽柩車之索謂之引,亦謂之紼,今以整匹白布為之,係於杠之兩端,前屬於翣(棺飾),柩行,引布前導。《禮·檀弓》所謂‘吊於葬者必執引’,《曲禮》所謂‘助喪必執紼’,皆是物也。”《紅樓夢》第十四回:“至天明吉時,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請靈,前麵銘旌。”青衣,指穿青衣的杠夫。
挽歌古代漢族喪禮儀式之一。即送葬時所唱哀悼死者的歌。史載,起於漢初,高帝召田橫,田橫不願臣服,自殺,其從者挽其遺體至葬所,不敢哭,為此歌以寄哀音。至漢武帝時,音樂家李延年分為二曲,《薤露》送王公貴人,《蒿裏》送士大夫庶人。其後之挽歌詩、挽詞,皆出於此。《初學記·挽歌》所錄有三國魏繆襲、晉陸機、宋陶潛、北齊祖李征、隋盧思道、唐李百藥、上官儀、駱賓王、崔融諸人挽歌詩,其形式多為五言古詩或五言律詩。唐代長安,至有以挽歌為業並享譽一時者。《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二·薤露》:“薤上露,何易稀。露稀明日更複落,人死一去何時歸。”又《蒿裏》:“蒿裏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唐於鵠《挽歌》:“陰風吹黃蒿,挽歌渡秋水。車馬卻歸城,孤墳月明裏。”唐白行簡《李娃傳》:“生,聰敏者也。無何,曲盡其妙,雖長安無有倫比……有頃,東肆長於北隅上設連榻,有烏巾少年,左右五六人,秉翣而至,即生也。整衣服,俯仰甚徐,申喉發調,容若不勝。乃歌《薤露》之章,舉聲清越,響振林木,曲度未終,聞者欷歔掩泣。”肆,指凶肆,即儀仗店,專門承辦人家喪事。
廬墓古代漢族喪禮習俗之一。遇君父、尊長大喪,服喪者往往於既葬之後,在家側築茅舍小屋,哀傷守墓;因稱廬墓。起於先秦,大行於東漢。《後漢書·逸民傳·戴良》:“母卒,兄伯鸞居廬啜粥,非禮不行。”又《崔寔傳》:“寔父卒,隱居墓側,服竟,三公並辟,皆不就。”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今泗水南有夫子塚……即子貢廬墓處也。”《新唐書·韓思彥傳》:“張僧徹者,廬墓三十年。”《淵鑒類函·禮儀部·廬墓》:“薛萬備有誌行,居喪廬墓前,太宗詔表異其門。”
守製舊時漢族喪禮儀式之一。起於周代。《儀禮》、《禮記》等規定,嫡長子與承重孫(長房長孫)及為人後者,凡值父母或祖父母喪,須服斬衰或齊衰三年。至漢代提倡孝道,《漢律》明文規定,子不為親行三年喪者,不得選舉為官。其後,魏孝文帝實行漢族禮製,馮太後殂,五日不飲勺水,諸臣諫勸始食粥;後周武帝母叱奴太後死,武帝居草廬,朝夕供米,群臣表諫數十日才停止,又服衰麻製服聽朝三年;南宋孝宗堅持為高宗行三年之喪。其禮士庶大略相同。居喪期間,規定不能聽樂觀舞,不能娶妻納妾,不行房事;上層貴族,出入不走正門,上下不由中階,孝子居倚廬,三年內不飲酒;居官者須解除職務。三年期滿,在隆重祭祀,移神位於祖廟後,方能脫除孝服,稱為“起靈除孝”。唯在具體實行中,多不遵古製。至清代規定,凡喪三年者,二十七個月服滿起複。《儀禮·喪服》:“何以三年也?正體於上,又乃將所傳重也。”《宋史·禮誌二八》:“孝為百行之本,喪有三年之製,著於典禮,以厚人倫……慶曆三年,太常禮院議:《禮記》:‘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又曰:‘三年之喪,人道之至大也。’請不以文武品秩高下,並聽終喪。”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二》:“凡喪三年者,百日剃發,仕者解仕,士子輟考,在喪不飲酒,不食肉,不處內,不入公門,不與吉事。《會典》:不娶妻納妾,門庭不換舊符。”符,指春聯。
丁憂原指遇到父母喪事。後多專指官員居喪。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期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並須離職,稱“丁憂”。源於漢代。宋代,由太常禮院掌其事,凡官員有父母喪,須報請解官,承重孫如父已先亡,也須解官,服滿後起複。奪情則另有規定。後世大體相同。清代規定,匿喪不報者,革職。《漢書·薛宣傳》:“宣有兩弟明、修,後母常從修居官……後母病死,修去官持服。”《宋史·禮誌二八》:“鹹平元年,詔任三司、館閣職事者丁憂,並令持服。又詔:‘川陝、廣南、福建路官,丁憂不得離任,既受代而喪製未畢者,許其終製。’”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二》:“丁憂事例。《會典》:內外官員例合守製者,在內(在朝)由該部具題關給執照,在外(在地方)由該撫照例題谘,回籍守製。京官取具同鄉官印結,外官取具原籍地方官印甘各結……開明呈報,俱以聞喪月日為始,不計閏二十七個月,服滿起複。”
奪情古代官員遇父母等喪,須去職居家持服,稱“丁憂”。重臣要員解官離任會影響朝內外政務者,由皇帝下詔命其留任,稱為“奪情”,即以權變改常禮,不使終製之意。奪情之官素服辦公,不預吉禮。此外,守喪未終而應朝廷之召起複任職者,也稱“奪情”。晉代時,已有其製,曆代相沿。明代,內閣首輔張居正曾因父喪奪情,一時成為黨派紛爭的藉口。《晉書·禮誌中》:“太康七年,大鴻臚鄭默母喪,既葬,當依舊攝職。因陳不起,於是始製大臣得終喪三年。然元康中,陳準、傅鹹之徒,猶以權奪,不得終禮,自茲已往,以為成比也。”《周書·王謙傳》:“朝儀以謙父殞身行陣,特加殊寵,乃授謙柱國大將軍。以情禮未終,固辭不拜,高祖手詔奪情,襲爵庸公。”《宋史·禮誌二八》:“凡奪情之製,文臣諫、舍以上,牧伯刺史以上,皆卒哭後恩製起複;其在切要者,不候卒哭。內職遭喪,但給假而已,願終喪者亦聽。唯京朝、幕職、州縣官皆解官行服。”
哭臨指帝後之喪及忌日,群臣集於宮殿舉哀。漢始製哭臨儀節,逢喪忌之日,群臣臨殿旦夕各號哭十五聲,以示追悼之義。《史記·孝文本紀》:“毋發民男女哭臨宮殿。宮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聲;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勿得擅哭。”《明史·禮誌十二》:“三十一年,太祖崩。禮部定議,京官聞喪次日,素服、烏紗帽、黑角帶,赴內府聽遺詔。於本署齋宿,朝晡詣幾筵哭。越三日成服,朝晡哭臨,至葬乃止。”《清史稿·禮誌十一》:“次日,奉梓宮崇政殿,王公百官朝夕哭臨三日。”
喪服舊時漢族喪禮製度。即按本人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在服喪期間及喪葬儀式中穿戴不同的服飾和長短不同的期限。起源於上古,至周代宗法社會,以白色麻衣為喪服,已成定製。《儀禮·喪服》將喪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也稱“五服”。其製度的形成與我國古代傳統的九族製直接相關。服喪主要是晚輩為長輩或平輩間盡哀,是古代九族製血緣觀念具體形象的反映。自周至民國,曆時約兩千多年,多有變化。漢初,文帝臨終曾下短喪之詔,大臣服喪一月餘即除服,少有行三年之喪者。王莽當國及東漢初,盛行三年之喪,居官者並去職。魏晉時服喪期變短。唐宋以後,多有父死子守孝一周年,即舉行“小祥”祭祀除服者。除服後,可娶妻納妾,但三年內仍不宜離家遠行。又,周製,父在子為母,齊衰杖期(一年);父卒子為母,齊衰三年。唐製,父在父卒,子為母皆齊衰三年。至明、清,子為母升為斬衰三年,與父同。《漢書·哀帝紀》:“詔曰: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顏師古注:“寧,謂歸家持喪服。”
斬衰喪服名。衰通“縗”。“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做,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承重孫(長房長孫)為祖父,妻妾為夫,均服斬衰。至明、清,子及未嫁女為母,承重孫為祖母,子婦為姑(婆),也改齊衰三年為斬衰。女子服斬衰,並須以生麻束起頭發,梳成喪髻。實際服期約兩年餘,多為二十五個月除孝。《禮記·喪服小記》:“斬衰括發以麻。”《清史稿·禮誌十二》:“斬衰三年,子為父、母;為繼母、慈母、養母、嫡母、生母;為人後者為所後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孫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為夫,妾為家長同。”
齊衰喪服名。齊,下衣的邊。衰通“縗”。是次於“斬衰”的喪服。用粗麻布製做,斷處緝邊,因稱“齊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齊衰一年,用喪杖,稱“杖期”,不用喪杖,稱“不杖期”。周代,父在為母服齊衰杖期,父卒服齊衰三年。唐代,為母,父在父卒皆齊衰三年;子婦為姑(婆)亦齊衰三年。至清代,凡夫為妻,男子為庶母、為伯叔父母、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為父母,孫男女為祖父母,均服齊衰一年,杖與否,各有規定;重孫男女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玄孫男女為高祖父母,服齊衰三月。《禮記·檀弓下》:“哀公為之齊衰。”《清史稿·禮十八》:“曰齊衰服,熟麻布,旁及下際緝,麻冠、絰、草屨、桐杖……曰齊衰杖期,嫡子、眾子為庶母;子之妻同;子為嫁母、出母;夫為妻;嫡孫祖在為祖母承重。曰齊衰不杖期,為伯、叔父、母,為親兄、弟;為親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為同居繼父兩無大功以上親者。”
大功亦稱“大紅”。喪服名。是次於“齊衰”的喪服。用粗熟麻布製做。服期為九個月。清代,凡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史記·孝文帝本紀》:“已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裴駰集解:“服虔曰:‘當言大功、小功布也。’”《明史·禮誌十四》:“曰大功九月者,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為姑及姊妹及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為眾子婦,為女之出嫁者;祖為眾孫;為兄弟之子婦……為兄弟之子為人後者。”《清史稿·禮誌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絰如之,繭布緣屨。”
小功亦稱“小紅”。喪服名。是次於“大功”的喪服。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期五個月。清代,凡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儀禮·喪服》:“小功,布衰裳,牡麻絰,即葛五月者。從祖祖父,從祖父母報;從祖昆弟;從父姊妹,孫適人者;為人後者為其姊妹適人者。”《新唐書·禮樂誌十》:“小功五月殤。正服:為子、女子子之下殤,為叔父之下殤,為姑、姊妹之下殤,為兄弟之下殤,為嫡孫之下殤,為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殤,為從兄弟姊妹之長殤,為庶孫之長殤。降服:為人後者為其兄弟之長殤,出嫁姑為侄之長殤,為人後者為其姑、姊妹之長殤。義服: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殤,為夫之叔父之長殤。”
緦麻喪服名。是次於“小功”的喪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製成,做工也較“小功”為細。服期三月。清代,凡男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弟、姨兄弟等,均服緦麻。
降服舊時漢族喪服製度之一。即降低一等服喪。如已出嗣為他人之後者,其為本生父母僅服齊衰不杖期,為祖父母僅服大功,為曾祖父母僅服小功,為高祖父母僅服緦麻,其他略同,均較原有規定(正服)降低一等。此外,如妾為其父母,已嫁女為其父母;諸侯女嫁與天子,大夫女嫁與諸侯,地位高於母家,為母家旁親服喪,也皆降服。亦泛指從簡治喪,縮短喪期。《儀禮·喪服》:“何以大功也?為人後者,降其昆弟也。”賈公彥疏:“為人後者,於其兄弟降一等者,故大功也。若然,於本宗餘親皆降一等也。”《五代會要·服紀》:“後唐同光三年七月,正簡皇太後遺令曰:‘皇帝以萬機至重,八表所尊,勿衣粗衰,勿居諒,三年之製,以日易月,過三日便親朝政。皇後、諸妃及諸王、公主,並製齊衰本服,以日易月,十三日除。中書門下、翰林院學士、在朝文武百官、內諸司使、及諸道節度觀察防禦使、刺史、監軍、及前資官並寮佐官吏、士庶、僧道、百姓,並準本朝故事,降服施行,勿使過製。’”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一》:“齊衰不杖期……為人後者,為本生父母;庶子之為人後者,為本生父母……其餘本生親屬,俱從正服降一等。”
卒哭舊時漢族喪禮儀式之一。古代,孝子自父母始死至殯,哭不絕聲;殯後思及父母即哭,不擇時間,稱“無時之哭”。卒即終止,卒哭祭為終止“無時之哭”的祭禮,自此改為朝夕各一次哭奠,稱“有時之哭”。周代禮製,士三月而葬,自葬日開始接連舉行三次虞祭,卒哭祭舉行在第三次虞祭後的一個剛日(天幹紀日法,甲丙戊庚壬日為剛日,乙丁己辛癸日為柔日)。此時距始死約百日。後世,民間的“百日祭”即源於“卒哭”禮。《儀禮·既夕禮》:“三虞,卒哭。”孔穎達疏:“至此為卒哭祭,唯有朝夕哭而已,言其哀殺也。”殺,減弱。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四》:“俟卒哭後,〔孝子〕易素服,於鄰裏則親至其家,稍遠者為書致謝,庶於情禮兼備。”
小祥舊時漢族喪禮儀式之一。即父母喪後一周年舉行的祭禮。此後,孝子乃漸除喪服,換上吉服,如去除用麻做成的喪帶(首絰),換戴練冠,著練中衣(練即熟絲織成的繒)等。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四》:“祥禫。《通禮》:期而小祥,於忌日行事。厥明,喪主以下及期親,就內外位哭盡哀,焚香進饌酒,讀祝行禮儀與卒哭同。”參見“大祥”。
大祥舊時漢族喪禮儀式之一。古代,父、母喪後一周年舉行的祭禮叫“小祥”;兩周年舉行的祭禮,叫“大祥”。據《禮記·間傳》,卒哭(百日)祭後,孝子隻能食粗飯飲水,小祥祭後才可以吃菜與果,至大祥祭後,飯食中才可用醬醋等調味品。小祥祭禮與卒哭同。大祭設於宗祠,以遞遷改題神主之事祝告祖先,使善書者一人改題畢,陳設行禮。歸後即撤除靈床靈座,停朝夕之奠,並斷棄喪杖。《儀禮·士虞禮》:“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鄭玄注:“小祥、祭名。祥,吉也。”賈公彥疏:“至十三月小祥……二十五月大祥祭。”參閱《清通禮》卷五二。
禫祭古代喪禮儀式之一。即服喪期滿脫除孝服的祭禮。在掛孝滿二十七個月時舉行。祭畢,孝子脫除全部喪服,結束守喪,開始恢複正常生活。起於周代,曆代沿之。《儀禮·士虞禮》:“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鄭玄注:“中,猶間也。禫,祭名也,與大祥間一月,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中月,即隔開一個月。《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這是崔相國小姐至孝,為報父母之恩。又是老相公禫日,就脫孝服,所以做好事。”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四》:“二十七月既周,設幾筵於廳事正中,主人以下如寢堂,啟室,奉新祔神主陳於廳事幾上,祇薦禫事。主人及諸子位東壁下舉哀,婦女哭於房中,焚香,薦果饌酒醴,讀祝如儀。畢,奉主複於寢室,闔門,退。諸子素服終月,始複常服。”
除服亦稱“除喪”、“脫服”。俗稱“脫孝”。古代喪禮儀式之一。即除去喪禮之服。親族中,按五服製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時間亦先後不一。服斬衰者(孝子、子婦、承重孫等),除服最遲,須待二十七月禫祭時除去。除服後,素服終月,始改常服。《禮記·喪服小記》:“故期而祭,禮也;期而除喪,道也。”《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葬畢,皆除服。”《宋史·禮誌二八》:“孝宗居憂,再定三年之製。其服:布冠、宣領大袖衫、布裙、首絰、腰絰、竹杖。小祥不易服。大祥禮畢,始去杖、去絰。禫祭畢,始服素紗軟腳襆頭、白袍、黑銀帶……二十五月而除。三年之內,禁中常服布巾、布衫、布背子。”
除喪見“除服”。脫服見“除服”。神位亦稱“靈位”、“牌位”、“靈牌”等。代表神靈或祖先的牌位。用木為之,置於廟宇或宗祠中,供祭祀之用。《史記·周本紀》載,武王興兵伐商紂王,為文王木主,載車中,置於中軍,表示奉文王命以伐,不敢自專,可見其製甚古。周代,王宮中有小宗伯掌理國中設立神位及祭祀等事,凡天地日月星辰風雨、祖先均有神位,供祭於社稷、宗廟及各處壇位。諸侯、大夫、士亦各有宗廟宗祠,奉祀先代神主。本族中男子死後,皆以昭穆次序班祔於祖廟,立神位其中,供子孫祭祀。《周禮·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職,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兆五帝於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大司徒鄧禹入長安,遣府掾奉十一帝神主,納於高廟。”李賢注:“神主,以禾為之,方尺二寸,穿中央,達四方。天子主長尺二寸,諸侯主長二尺。”《清史稿·禮誌一》:“正中雲、雨、風雷,左山川,右城隍。其郊壇神位,皇穹宇、皇乾殿、皇祇室奉之。”
牌位見“神位”。靈位見“神位”。靈牌見“神位”。忌日本指家族中親人亡故日期。在國家範圍,則專指本朝帝後及先祖去世之日期。自唐代始,逢忌日罷音樂,停政務,百官行香紀念死者。後又有百官奉慰、禁刑、斷屠宰、不視事等規定。《禮記·祭義》:“君子生則敬養,死者敬享。思終身弗辱也。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誌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通典·禮六○》:“忌日不用非不祥也”注:“忌日,親亡日。謂之忌者,不用舉他事……此日亡,其哀心如喪時也。”《宋史·禮誌二六》:“忌日,唐初始著罷樂、廢務及行香、修齋之文。其後,又朔望停朝,令天下上州皆準式行香。天祐初,始令百官詣閣奉慰。宋循其製,惟宣祖、昭憲皇後為大忌。前一日不坐,群臣詣西上閣門奉慰,移班奉慰皇太後,退赴佛寺行香。凡大忌,中書悉集;小忌,差官一員赴寺……忌日前後,各禁刑三日如天慶節,釋杖以下情輕者,複斷屠宰,不視事前後各三日,禁樂各五日。其後,以歲月漸遠,禁刑、不視事各二日,禁樂各三日。”
上塚亦稱“上墳”。皇家則稱“上陵”。起於上古,即祭掃先人陵墓,表示紀念。初無定日,後乃定於清明、社日、臘日等四時節日。漢代自天子至百姓,莫不重其事,惟被刑的罪人不上塚。所上之塚,祖先外,又有故君、故長吏、故主、鄉賢、朋友、臣下之塚。於時更往往會聚宗族、故舊,饗以酒食。《史記·周本紀》:“武王上祭於畢。”畢,文王墓所在地。《吳越春秋》:“夏少康,封禹庶子於越。春、秋祠墓於會稽。”《漢書·朱買臣傳》:“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故妻與夫家俱上塚,見買臣饑寒,呼飯飲之。”《唐會要·寒食拜掃》:“開元二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廟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許上墓,用拜掃禮,於塋南門外奠祭撤饌訖,泣辭,食餘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宋史·禮誌二六》:“上陵之禮。古者無墓祭,秦漢以降,始有其儀。至唐,複有清明設祭,朔望時節之祀,進食薦衣之式。五代,諸陵遠者,令本州長吏朝拜,近者遣太常、宗正卿,或因行過親謁。宋初,命宗正卿朝拜安陵,以太牢奉祠。乾德三年,始令宮人詣陵上冬服,歲以為常。”
上墳見“上塚”。田獵古代軍禮之一。天子、諸侯遇農隙無事,行圍射獵,既是娛樂體育活動,也借此演習軍事,因而受到曆代重視。史載,夏代太康率親屬到濟水之北田獵,被後羿乘機篡奪王位。商代田獵頻繁,卜辭中多記載。西周時形成製度,天子六軍,諸侯國三軍、二軍或一軍,每年進行田獵。春稱蒐,夏稱苗,秋稱獮,冬稱狩,見《左傳·隱公五年》。漢代,武帝好獵,獵時並命司馬相如作賦。此後,魏文帝、魏明帝、唐太宗、後唐莊宗、遼聖宗、金元諸帝、清聖祖(康熙)、清高宗(乾隆)等,皆好田獵。獵場多有固定地點,西漢在上林苑進行,並設專官管理;清代皇室之木蘭圍場,在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北麵四百裏處。圍獵及獻禽時皆有一定的儀式。漢班固《白虎通》:“王者諸侯,所以田獵者何也?為田除害,上以供宗廟,下以簡集士眾也。”《舊唐書·太宗紀下》:“(貞觀)五年春正月癸酉,大蒐於昆明池,蕃夷君長鹹從。丙子,親獻禽於大安宮。”《宋史·禮誌二四》:“陛下暫幸近郊,順時田獵,取鮮殺而登廟俎,所以昭孝德也;即高原而閱軍實,所以講武事也;問耆老而秩飫,所以養老也;勞田夫而賜惠,所以勸農也。”
射禮古代軍禮之一。在周代曾屬嘉禮。起源於上古氏族社會的軍事教育。射,指射箭技術的訓練。射是征服野獸,抵禦外敵的重要手段。商代對內鎮壓奴隸,對外征伐掠奪,擁有龐大的軍隊,射、禦等軍體教育,在學校中占有重要地位。至周代,統治者重視武力建設,射術為選士標準之一。在尊禮思想指導下,周人創製了射禮,共包括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大射是天子、諸侯、卿大夫祭祖、祭神前所設之典,以此選擇參加祭禮的貢士。賓射是天子因諸侯來朝舉行的射禮。燕射是天子與群臣燕息之射,以表君臣之禮。鄉射(饗射)是舉行鄉飲酒禮時所行的射禮,以競技、選賢、表長幼之序。四種射禮,儀節繁複莊重,對所用弓、箭、侯(箭靶)、樂舞等都有不同的規定,程序亦各不同,體現了鮮明的等級觀念與奴隸製的倫理思想。射禮對開展大規模競技起過推動作用,促進了軍體訓練的程式化。但由於“以禮製射”、“射不主皮”,不以射藝之精為尚,保守性與形式主義日益嚴重,後世唯皇帝能行大射,作為一種古禮行之。《禮記·射義》:“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故事之盡禮樂……以立德行者,莫若射。”又“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士大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
大射禮古代射禮之一。周代屬嘉禮,後屬軍禮。起源於上古氏族社會的軍事教育。即天子率諸侯、卿、大夫、士所進行的射禮,常在祭祖、祭神前進行,並以射選定貢士,其規模在諸射禮中最為盛大。後世帝王舉行,表示重視武備。《通典·軍禮二》:“一曰大射。天子將有郊廟之事,與其來朝諸侯及畿內諸侯王之子弟、卿士大夫及諸侯所貢之士行之。”《隋書·禮儀三》:“季秋大射,(後齊)皇帝備大駕,常服,禦七寶輦,射七埒。”又:“隋製,大射祭射侯於射所,用少牢。”
賓射禮古代射禮之一。周代屬嘉禮,後屬軍禮。起源於上古氏族社會的軍事教育。即天子與來朝的諸侯一起,在射宮射箭時所行之禮。諸侯互朝,卿大夫士互相拜訪也行賓禮。《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儀禮·大射儀》:“凡天子、諸侯及卿大夫禮射有三:一為大射……二為賓射……三為燕射……天子諸侯大夫,三射皆具。士無大射,其賓射、燕射皆有之。”
鄉射禮古代射禮之一。周代屬嘉禮,後屬軍禮。起源於上古氏族社會的軍事教育。至周代,射箭為士的“六藝”之一,男孩長至十三或十五歲以後,必須學習射、禦(駕戰車的技術)之術。優秀者由諸侯貢入天子的國學,以備任用。鄉射禮為“射禮”四種之一,即在舉行鄉飲酒禮時於州學中舉行的射禮,由地方之鄉大夫或州長主持。其目的在於競技、選士、進行等級觀念的倫理教育,其主賓升降揖讓、飲酒奏樂、取弓矢等儀,極為繁複。春秋以後,官學衰落,後世不行。《儀禮·鄉射禮》鄭玄注:“州長春秋以禮會民而射於州序之禮……射禮於五禮屬嘉禮。”序,州學校。清胡培翬正義:“鄉射有二,一是州長會民習射,一是鄉大夫貢士……其禮皆先行鄉飲酒禮……《周禮》‘五州為鄉’,一鄉管五州。鄉大夫或宅居一州之內,來臨此射禮。”《周禮·地官·鄉大夫》:“鄉大夫之職,各掌其鄉之政教禁令……以鄉射之禮五物詢眾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按“五物詢眾”,是指以下列五點觀察射箭者,並征詢大家的意見,即:射時是否目的明確,姿勢和諧,容儀進退是否合乎禮節,射擊是否準確,射的動作是否符合樂歌節奏,弓矢舞是否跳得好。
出師古代軍禮之一。指將帥及軍隊受命出征作戰之際,整齊軍紀,耀武揚威,以鼓舞軍心。周始製,每戰,大司馬巡陣而論賞罰。漢代因以立出師禮儀,後世沿之。《清史稿·禮誌六五》:“崇德初元,太宗命睿王多爾袞等出師征明,躬自臨送,祭堂子、纛神,如親征儀。遂至演武場,諭誡將士。順治元年,命英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征流寇,賜敕印。其儀,午門外具鹵簿,陛上張黃幄,設禦座。陳敕印簷東案,王公百官會集。帝升座,大將軍率出征官詣拜位跪,內院大臣奉宣滿、蒙、漢三體敕書,授大將軍敕印,畢,啟行。”
校閱亦稱“大閱”。古代軍禮之一。指君主親自檢閱軍隊,習武操練。《左傳·桓公六年》:“秋,大閱,簡車馬也。”《唐會要·講武》:“武德元年十月四日詔:‘殺氣方嚴,宜順天時,申耀威武,可依別敕,大集諸軍,朕將躬自循撫,親臨校閱。’”《明史·禮誌十一》:“隆慶二年,大學士張居正言:‘祖宗時有大閱禮,乞親臨校閱……令各營整搠人馬。台上吹號笛,麾黃旗,總協戎政及將佐等官各歸所部。兵部尚書請閱陣,舉炮三。馬步官軍演陣,如常法。’”
大閱見“校閱”。
會盟古代諸侯間會麵和結盟的儀式。春秋時代,一些較小的諸侯國為了抵禦大國侵略,聯合作戰,一些較大的國家利用自己的實力和影響,脅迫其他小國加入自己的陣線,都曾會盟。如“召陵之盟”、“葵丘之盟”、“踐土之盟”。《左傳·昭公三年》:“令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有時而會,不協而盟。”《史記·齊太公世家讚》:“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
朝會古代嘉禮之一。泛稱諸侯、臣屬等朝見君主。包括節日朝賀。《後漢書·禮儀誌中》:“每歲首,為大朝受賀……百官賀正月。二千石以上上殿稱萬歲,舉觴禦坐前。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奉食舉之樂。”劉昭注引《決疑要注》:“古者朝會皆執贄,侯、伯執圭,子、男執璧。”《唐會要·受朝賀》:“開元八年九月,初,正冬朝會,宴見蕃國王,臨軒設樂懸,陳車輅,備麾仗。”《宋史·禮十九》:“禮部太常寺考定朝會之禮,依國故事,設黃麾、大仗、車輅、法物、樂舞等,百寮服朝服,再拜上壽,宣王公升殿,間飲三周。”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指諸侯藩國朝見天子的禮儀。周代始製禮,諸侯春季拜見天子曰“朝”,夏季曰“宗”,秋季曰“覲”,冬季曰“遇”,亦以朝覲借稱朝見天子。《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孟子·萬章上》:“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