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帝王宮廷(2 / 3)

太子帝位的繼承者;嗣君。中國自西周至漢初,皇位父子相傳、立嫡立長形成製度。但亦常有例外。封建王朝將太子視為“國本”,對立太子一事極為重視。冊立太子的過程往往是一場爭奪權位的劇烈鬥爭。太子未做皇帝時被稱為“潛龍”,其宮邸稱作“潛邸”。周天子、諸侯的嫡長子,或稱大子,或稱世子。漢以後,皇帝的嗣位者稱“皇太子”。金、元時,皇帝的庶子亦稱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術。明以後皇帝的嫡子稱皇太子,親王的嫡子稱世子。清代康熙以後,在傳位前,不預先公布太子之名。太子有屬官。唐置太子詹事府,以統眾務;左右二春坊,以領諸局。曆代相承,屬官時有增減。《左傳·昭公十五年》:“六月乙醜,王大子壽卒。”杜預注:“周景王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王行……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漢書·文帝紀》:“豫建太子,所從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後漢書·鄭重傳》:“太子儲君,無外交之義。”《晉書·禮誌下》:“皇太子雖國之儲貳,猶在臣位。”《清史稿·高宗本紀一》:“雍正元年八月,世宗禦乾清宮,密書上名,緘藏世祖所書正大光明扁額上……〔十三年八月己醜世宗崩,〕莊親王允祿等啟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密封,宣詔即皇帝位。”又《高宗本紀六》:“〔乾隆六十年〕九月辛亥,上禦勤政殿,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入見,宣示立皇十五子嘉慶王為皇太子,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

皇子皇帝的兒子。年稍長,一般均封王侯,統稱諸王。在宮廷裏常是子以母貴;如能繼帝位,則又母以子貴。清代皇子又稱“阿哥”。《史記·孝武本紀》:“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後。孝景四年,以皇子為膠東王。”《北史·魏紀》:“武泰元年春正月乙醜,生皇女,秘言皇子。”《清稗類鈔·宮闈·皇子皇女之起居》:“皇子生,無論嫡庶,甫墮地,即有保母持付乳媼手。一皇子乳媼四十人,保母、乳母各八,此外又有針線上人,漿洗上人,燈火上人,鍋灶上人。既斷乳,即去乳母,增諳達,凡飲食言語行步禮節皆教之。六歲,備小冠小袍褂小靴,令隨眾站班當差,教之上學,即上書房也。黎明即起,亦衣冠入乾清門,雜諸王之列,立禦前。門限不得跨,內侍舉而置之門內。唯與生母相見有定時,見亦不能多言。十二歲,有滿文諳達教滿語。十四歲,教弓矢騎射。至十六或十八而婚。”

世子天子、諸侯的嫡長子。清製,親王的嫡子得封為世子。《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公羊傳·僖公五年》:“世子,貴也。世子猶世世子也。”陳立義疏:“《白虎通·爵篇》雲:所以名之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絕也……明當世世父位也。”《清史稿·禮誌六》:“凡親王世子、郡王家祭,建廟七楹,中五為堂,左右牆隔之為夾室。”

諸侯古代中央政權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漢朝分王、侯二等。周製,諸侯名義上需服從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貢、述職、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漢時諸侯國由皇帝派相或長吏治理,王、侯僅食賦稅。《左傳·莊公十八年》:“王命諸侯,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史記·匈奴列傳》:“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複去。”

郡王爵名。漢、魏封建,隻有王爵,晉武帝封建子弟為王二十餘人,以郡為國,至隋始有“郡王”之號,位次於王。曆代封郡王的有皇子、皇孫,也有功臣。清代封宗室第三級的多羅郡王,簡稱郡王。《隋書·長寧王儼傳》:“長寧王儼,勇長子也。誕乳之初,以報高祖,高祖曰:‘此即皇太孫,何乃生不得地?’雲定興奏曰:‘天生龍種,所以因雲而出。’……六歲,封長寧郡王。”《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紹興年間,行在有個關西延州延安府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鹹安郡王。”按,此鹹安郡王即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

親王皇族中封王者稱親王。親王之名始於南北朝後期。鄭樵《通誌·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餘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

良娣太子妾中的品級較高者,地位僅次於太子妃。《漢書·外戚傳上·衛太子史良娣》:“衛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史良娣家本魯國……以元鼎四年入為良娣,生男進,號史皇孫。”《舊唐書·後妃傳下·肅宗張皇後》:“天寶中,選入太子宮為良娣……祿山之亂,玄宗幸蜀,太子與良娣俱從……肅宗即位,冊為淑妃。”清吳偉業《永和宮詞》:“比來歡笑同良娣,奉使龍樓佩賈蘭。”

福晉滿語。清朝親王、世子、郡王之妻稱福晉。有正、側之分。《清史稿·後妃傳序》:“太祖初起,草創闊略,宮闈未有位號,但循國俗稱‘福晉’。福晉蓋‘可敦’之轉音,史述後妃,後人緣飾名之,非當時本稱也。”又《後妃傳·高宗孝賢純皇後》:“高宗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冊後為嫡福晉。”《清會典·宗人府》:“凡福晉夫人之號,各視其夫之爵以為差。親王正室封親王福晉,世子正室封世子福晉,郡王正室封郡王福晉。親王封側福晉四人,世子、郡王封側福晉三人。”

公主帝王、諸侯女兒的尊稱。周朝稱王姬,戰國始稱公主。漢代稱皇帝的女兒為公主,後世沿之。《史記·呂太後本紀》:“齊內史士說王(齊王)曰:‘太後獨有孝惠與魯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餘城,而公主乃食數城。王誠以一郡上太後,為公主湯沐邑,太後必喜,王必無憂。’”《宋書·前廢帝紀》:“山陰公主淫恣過度,謂帝曰:‘妾與陛下,雖男女有殊,俱托體先帝。陛下六宮萬數,而妾唯駙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為主置麵首左右三十人。”《舊唐書·後妃傳上·中宗韋庶人》:“後方優寵親屬……又欲寵樹安樂公主,乃製公主開府,置官屬……安樂恃寵驕恣,賣官鬻獄,勢傾朝廷,常自草製敕,掩其文而請帝書焉,帝笑而從之,竟不省視。又請自立為皇太女,帝雖不從,亦不加譴。所署府僚,皆猥濫非才。又廣營第宅,侈靡過甚。長寧及諸公主迭相仿效,天下鹹嗟怨之。”《清稗類鈔·宮闈·皇子皇女之起居》:“皇女於其母,較皇子尤疏,自墮地至下嫁,僅與生母數十麵。其下嫁也,賜府第,不與舅姑同居,舅姑且以見帝禮謁其媳。駙馬居府中外舍,公主不宣召,不得共枕席。每宣召一次,公主及駙馬必出費,始得相聚,其權皆在保母,即管家婆是也,否則必多方阻之,責以無恥。雖入宮見母,亦不敢訴,即言亦不聽。故國朝公主無生子者,有亦駙馬側室所出。若公主先駙馬死,則駙馬當出府,房屋器用悉入官。”

長公主皇帝姐姐的稱號。《漢書·外戚傳·孝文竇皇後》:“代王獨幸竇姬,生女嫖。孝惠七年,生景帝……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男最長,立為太子。竇姬為皇後,女為館陶長公主。”顏師古注:“年最長,故謂長公主。”《宋史·後妃傳上·太祖母昭憲杜太後》:“〔太後〕治家嚴毅有禮法。生邕王光濟、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讚、燕國陳國二長公主。”

大長公主皇帝的姑母。《史記·外戚世家》:“陳皇後母大長公主,景帝姊也,數讓武帝姊平陽公主曰:‘帝非我不得立,已而棄捐吾女,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宋史·後妃傳上·章獻明肅劉皇後》:“〔太後〕內外賜與有節,柴氏、李氏二公主入見,猶服髲髴。太後曰:‘姑老矣。’命左右賜以珠璣帕首。時潤王元份婦安國夫人李氏老,發且落,見太後,亦請帕首。太後曰:‘大長公主,太宗皇帝女,先帝諸妹也;若趙家老婦,寧可比耶?’”

帝姬北宋徽宗時,曾改“公主”為“帝姬”。《宋史·禮誌十八》:“徽宗改公主為姬,下詔曰:‘在熙寧初,有詔釐改公主、郡主、縣主名稱,當時群臣不克奉承。近命有司稽考前世,周稱“王姬”,見於《詩》《雅》。“姬”雖周姓,考古立製,宜莫如周。可改公主為帝姬、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其稱大長者,為大長帝姬,仍以美名二字易其國號,內兩國者以四字。’”《宋史·公主傳》:“秦國大長公主,太祖同母妹也……太祖即位,建隆元年,封燕國長公主……真宗追封大長公主。元符三年,改秦國。政和四年,改封恭懿大長帝姬。”

駙馬本是職官名。漢武帝時置駙馬都尉,掌副車之馬,秩二千石。任此職者多是宗室、外戚或達官之子孫。三國魏何晏以公主夫婿的身份被授予駙馬都尉之職。以後晉宣帝的女婿杜預、晉文帝的女婿王濟都官拜駙馬都尉。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駙馬都尉的稱號,簡稱駙馬,非實官,駙馬便成為皇帝女婿的代稱。唐白居易《送兗州崔大夫駙馬赴鎮》詩:“戚裏誇為賢駙馬,儒家認作好詩人。”《隋唐演義》第五四回:“幸喜旁邊有個宮奴,善伺人意,忙上前解說道:‘駙馬息怒。此亦吾家公主年輕,不知大義……駙馬既有此言,還當熟商,徐徐而行,豈可因一言之間,有傷伉儷之情!’”清昭梿《嘯亭續錄·和孝公主》:“和孝公主,惇妃所生,為純皇帝最幼女……下嫁於豐紳殷德。時駙馬恃和相勢頗驕縱,公主曰:‘汝翁受皇父厚德,毫無報稱,唯賄日彰,吾代汝憂。他日恐身家不保,吾必遭汝累矣!’”參見“尚主”。

額駙清朝公主的丈夫稱額駙。《清史稿·職官誌四》:“公主額駙,位在侯、伯上。尚固倫公主曰固倫額駙,秩視固山貝子;尚和碩公主曰和碩額駙,秩視超品公。”又《禮誌八》:“額駙及其父母見公主俱屈膝叩安,有齎賜必叩首……逮道光二十一年,宣宗以為非禮所宜,稍更儀注,額駙見公主植立申敬,公主立答之,舅、姑見公主正立致敬,公主亦如之。”

尚主封建社會,男子與公主結婚叫“尚主”。公主出嫁則叫“下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公叔為相,尚魏公主。”《新唐書·郭曖傳》:“曖字曖,以太常主簿尚昇平公主。”按,此即舊戲《打金枝》中的郭曖。明沈德符《野獲編·公主·駙馬再選》:“弘治八年,內官監太監李廣,受富民袁相重賄,選為駙馬,尚德清公主。婚期有日矣,為科道官發其事,得旨斥相命別選……至萬曆十年,上因胞妹永寧公主將下嫁,選京師富室子梁邦瑞,其人病瘵羸甚,人皆危之,特以大璫馮保納其數萬之賂……未幾合巹,鼻血雙下,沾濕袍袂,幾不成禮。”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尚主》:“前五代諸駙馬,以尚主為苦。宋孝武朝,至有連名具冤單者,可笑也。天子之女,驕貴自不必言。然恃勢淩虐,則不可也。唐宣宗選於琮為婿,連拜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賜緋、左補闕賜紫,尚永福公主,事忽中寢。丞相上審聖旨,上曰:‘朕此女子近因會食一處,對朕輒折匕箸,性情如此,恐不可為士大夫妻。’許琮別尚廣德公主,亦上次女也。”

郡主東漢公主有縣公主、鄉亭公主之別,晉始有郡公主。唐、宋製,太子女為郡主。唐親王女為縣主,宋親王女也封郡主。明、清則親王女為郡主,郡王女為縣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桓宣武平蜀,以李勢妹為妾”裴鬆之注引《妒記》:“溫平蜀,以李勢女為妾,郡主凶妒,不即知之。後知,乃拔刃往李所因欲斫之。”按,桓宣武即桓溫,其妻是晉明帝女南康長公主。《宋史·公主傳》:“孝宗二女:長嘉國公主,紹興二十四年,封碩人,進永嘉郡主,三十三年卒。詔以醫官李師克等屬吏,孝宗時居東宮,奏:‘臣女幼而多疾,不宜罪醫。’遂寢。乾道二年,贈嘉國公主。”按,紹興為宋高宗年號,乾道是宋孝宗年號。又“安康郡主,魏惠獻王女也。初封永寧郡主,改封通義。以父遺表,遂升安康。歸殿前司前軍統領羅忠信子良臣。詔王府主管鄧從義諭旨:‘皇女孫郡主宜執婦道,務成肅雍之德,毋敢或違。’”《清稗類鈔·稱謂·皇室皇族之女稱謂》:“親王之女稱郡主,郡主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

格格①滿語,“小姐”之義。清代皇族女兒的稱呼。《清會典·宗人府》:“格格之等五,不入五等曰宗女。”《清稗類鈔·稱謂·皇室皇族之女稱謂》:“親王之女稱郡主,郡王及貝子、貝勒、輔國公之女稱縣主。然除公主外,雖有郡主、縣主資格,如未奉有正式封號者,皆統稱格格。大抵稱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處子為多。若其長女,未得正式之封號者亦罕。”②清代親王的妾,位次於側福晉。《清史稿·後妃傳·孝聖憲皇後》:“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四品典儀淩柱女。後年十三,事世宗潛邸,號格格。”又《純慤皇貴妃》:“純慤皇貴妃,耿氏。事世宗潛邸,為格格。”

宮眷宮廷中妃嬪、宮女的統稱。明劉若愚《酌中誌·大內規製紀略》:“內有噦鸞宮、喈鳳宮,凡先朝有名封之妃嬪、無名封之宮眷養老處也。各有應答養膳銀,吃用至病終之後,該號殿看門官稟知司禮監,監官典簿題知,奉旨著照某封某氏例發送。”又《飲食好尚紀略》:“七月初七日七夕節,宮眷穿鵲橋補子,宮中設乞巧山子。”《清稗類鈔·宮闈·宣宗殺宮眷》:“道光中,某夜,宣宗在乾清宮,盛怒,厲聲嗬斥,立召值班侍衛王某入宮門,授以寶刀,令一宮監帶至某宮第幾室,於床上取一宮眷首覆命,不知其為何事也。”

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曆史上,帝王年幼時,外戚往往幹政擅權,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漢末的王莽與建立隋朝的楊堅等。《漢書·外戚傳讚》:“夫女寵之興,由至微而體至尊,窮富貴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禍福之宗也。序自漢興,終於孝平,外戚後庭色寵著聞二十有餘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後及邛成後四人而已……其餘大者夷滅,小者放流,烏嘑!鑒茲行事,亦已備矣。”唐劉知幾《史通·題目》:“如馬遷撰皇後傳而以外戚命章,按外戚憑皇後以得名,猶宗室因天子而顯稱也。”《宋史·李處耘傳論》:“幸聯戚畹之貴。”又《後妃傳上·章獻明肅劉皇後》:“晚稍進外家……姻戚、門人、廝役拜官者數十人。”清吳偉業《永和宮詞》:“外家官拜金吾尉,平生遊俠多輕利,縛客因催博進錢,當筵便殺彈箏伎。班姬才調左姬賢,霍氏驕奢竇氏專。涕泣唯聞椒殿詔,笑談豪奪灞陵田。”

攝政代君主處理國政。一般指由於國君年幼,不能理國政,由皇族或外戚中聲望最隆的人代理政事。《禮記·文王世子》:“周公攝政,踐阼而治。”《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群臣奏言:‘……《書》逸《嘉禾篇》曰:“周公奉鬯立於阼階,延登,讚曰:‘假王蒞政,勤和天下。’”此周公攝政,讚者所稱……臣請安漢公居攝踐祚,服天子韍冕,背斧依於戶牖之間,南麵朝群臣,聽政事……’太後詔曰:‘可。’明年,改元曰居攝。”《宋史·司馬光傳》:“英宗立,遇疾,慈聖光獻後同聽政。光上疏曰:‘昔章獻明肅有保佑先帝之功,特以親用外戚小人,負謗海內。今攝政之際,大臣忠厚如王曾,清純如張知白,剛正如魯宗道,質正如薛奎者,當信用之;猥鄙如馬季良,讒諂如羅崇勳者,當疏遠之,則天下服。’”

攝政王代國君處理國政的親王。《清史稿·諸王傳曰·睿忠親王多爾袞》:“〔順治〕五年十一月,南郊禮成,赦詔曰:‘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勳勞,宜加殊禮,以崇功德,尊為皇父攝政王。凡詔疏皆書之。’”又《後妃傳·孝欽顯皇後》:“〔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太後有疾。上疾益增劇。壬申,太後命授醇親王載灃攝政王。”

垂簾聽政皇後、皇太後臨朝聽政,處理國家大事,因在寶座前設簾遮蔽,故稱。歸政叫“撤簾”。曆史上的“垂簾聽政”,多因嗣君年幼。《舊唐書·高宗紀》:“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宋史·禮誌二十》:“乾興元年,真宗崩,遺旨以皇帝尚幼,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後處分。英宗即位,輔臣請與皇太後權同聽政。禮院議:自四月內東門小殿垂簾,兩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時召學士亦許至小殿。”《宋史·後妃傳下·哲宗昭慈聖獻孟皇後》:“帝聞事急,詔禪位元子,太後垂簾聽政……朱勝非等誘以複辟,命王世修草狀進呈。太後喜曰:‘吾責塞矣。’乃以手劄趣帝還宮,即欲撤簾。帝令勝非請太後一出禦殿,乃命撤簾。是日,上皇太後尊號。”《元史·後妃傳·定宗欽淑皇後》:“定宗崩,後抱子失列門垂簾聽政者六月。”《清史稿·後妃傳·孝欽顯皇後》:“〔鹹豐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兩太後禦養心殿,垂簾聽政。”按,兩太後指慈禧(孝欽)與慈安。

複辟典出《書·鹹有一德》:“伊尹既複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於德。”辟,君主。伊尹是商朝名相。國君太甲嗣位暴虐,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宮,自己攝行政事。三年後太甲悔過,伊尹便將政權歸還。後稱帝王恢複皇位,重新掌權為複辟。《宋史·後妃傳下·哲宗昭慈聖獻孟皇後》:“帝聞事急,詔禪位元子,太後垂簾聽政……韓世忠妻梁氏在傅軍中,勝非(朱勝非)以計脫之,太後召見,勉令世忠速來,以清岩陛……世忠等遂引兵至,逆黨懼。朱勝非等誘以複辟,命王世修草狀進呈。”又《徽宗鄭皇後》:“時用事者言,上皇將複辟於鎮江,人情危駭。”

親政皇帝幼年即位,由皇太後垂簾聽政,或由近親大臣攝政,至成年以後始親自執政,叫作“親政”。《漢書·王莽傳上》:“皇帝年在繈褓,未任親政。”《清史稿·禮誌七》:“同治十二年正月,兩宮皇太後歸政,穆宗行親政典禮……光緒十三年德宗親政仿此。”

大行本義是一去不返。臣下因諱言皇帝死亡,故用大行作比喻。漢以後稱皇帝、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死後停棺未葬者為大行皇帝、大行皇後、大行皇太後、大行太皇太後。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大行之稱,古來人君之亡,未有諡號,皆以大行稱之,往而不返之義也。”《宋史·禮誌二六》:“太常禮院言:大行太皇太後雖已有諡,然山陵未畢,俟掩皇堂,去‘大行’,稱慈聖光獻太皇太後。”《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七:“開寶九年冬十月癸醜,上崩於萬歲殿……乙卯,內出大行遺留物,賜近臣有差。”《清史稿·高宗紀一》:“十三年八月丁亥,世宗不豫。時駐蹕圓明園……己醜,崩。王大臣請奉大行皇帝還宮。”

六局二十四司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隋煬帝時始置全,唐、宋、明沿設。《隋書·後妃傳序》:“〔開皇二年〕又采漢、晉舊儀,置六尚、六司、六典,遞相統攝,以掌宮掖之政。一曰尚宮,掌導引皇後及閨閣廩賜。管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璽器玩……〔煬帝時〕又增置女官,準尚書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十七:“六宮官職總新除,宮女安排入畫圖。二十四司分六局,禦前頻見錯相呼。”《明史·職官誌三》:“女官。六局。尚宮局,領司四:司記,司言,司簿,司闈。尚儀局,領司四:司籍,司樂,司賓,司讚,彤史。尚服局,領司四:司寶,司衣,司飾,司仗。尚食局,領司四:司膳,司醖,司藥,司。尚寢司,領司四:司設,司輿,司苑,司燈。尚功局,領司四:司製,司珍,司彩,司計,宮正司。吳元年置內職六尚局。洪武五年定為六局一司……司曰宮正。六局分領二十四司,每司或二人或四人。女史十八人。十七年更定品秩。二十二年授宮官敕。服勞多者,或五載六載,得歸父母,聽婚嫁。年高者許歸,願留者聽。現授職者,家給與祿。二十七年又重定品職。六局各鑄印給之。永樂後,職盡移於宦官。其宮官所存者,惟尚寶四司而已。”

尚宮①管理宮廷事務的六局之一。隋代始置,沿設至明代。《明史·職官誌三》:“女官。六局。尚宮局,尚宮二人,正五品……掌導引中宮。凡六局出納文籍,皆印署之。若徵辦於外,則為之請旨,牒付內官監。監受牒,行移於外。領司四:司記,司記二人,正六品;典記二人,正七品;掌記二人,正八品。掌宮內諸司簿書,出入錄目,番署加印,然後授行。女史六人,掌執文書……司言,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四人,掌宣傳啟奏。凡令節外命婦朝賀中宮,司言傳旨。司簿,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掌宮人名籍及廩賜之事。司闈,司闈六人,典闈六人,掌闈六人,女史四人,掌宮闈管鍵之事。”參見“六局二十四司”。②宮廷女官名,尚宮局的負責人。《舊唐書·後妃傳下·女學士尚宮宋氏》:“自貞元七年已後,宮中記注簿籍,若莘掌其事。穆宗複令若昭代司其職,拜尚宮。”《明史·後妃傳》:“又命工部製紅牌,鐫戒諭後妃之詞,懸於宮中。牌用鐵,字飾以金。複著令典,自後妃以下至嬪禦女史,巨細衣食之費,金銀幣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宮取旨,牒內使監覆奏,移部臣取給焉。若尚宮不及奏,內使監不覆奏,而輒領部者,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