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封建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在我國,皇帝的稱號始於建立秦王朝的嬴政。皇帝在封建社會裏至高無上,被稱為“至尊”、“國家”、“聖上”、“上”等。秦始皇石刻像
他們視國家為自己的私產,提倡忠君,宣稱忠於他們就是忠於國家。中國古代常以“龍”與“日”作為帝王的象征。與皇帝有關的事物,多以“禦”稱之,如:禦用;禦旨;禦覽;禦駕等。《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唐杜甫《北征》詩:“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卒。”《宋史·司馬光傳》:“先帝親郊,不受尊號。末年有獻議者,謂國家(指皇帝)與契丹往來通信,彼有尊號我獨無,於是複以非時奉冊。”
天子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他們還宣揚自己生下來就有許多瑞徵,還有所謂“天子氣”。人們還把他們比作龍,稱為“真龍天子”。《詩·大雅·常武》:“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沛豐邑中陽裏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嚐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晉書·天文誌中》:“天子氣,內赤外黃,四方;所發之處當有王者,若天子欲有遊外處,其地亦先發此氣。”《宋史·後妃傳上·太祖母昭憲杜太後》:“太祖拜太後於堂上,眾皆賀。太後愀然不樂,左右進曰:‘臣聞母以子貴,今子為天子,胡為不樂?’太後曰:‘吾聞為君難,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憂也。’”
太上皇皇帝父親的尊稱。秦始皇曾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這是帝父死後的尊稱。漢高祖劉邦稱帝後,於漢六年尊其父太公為太上皇。北齊武成帝、唐高祖、唐睿宗、唐玄宗、宋高宗、宋孝宗、清高宗等傳位於太子後,也都稱太上皇。這是帝父生時所上的尊號。明英宗被瓦剌擄去後,其弟景帝即位。次年英宗被放回,也曾稱太上皇。《史記·高祖本紀》:“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禮。太公家令說太公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擁彗,迎門卻行。高祖大驚,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於是高祖乃尊太公為太上皇。”司馬貞索隱:“按:蔡邕雲‘不言帝,非天子也’……蓋太上者,無上也。皇者德大於帝,欲尊其父,故號曰太上皇也。’唐陳鴻《長恨歌傳》:“肅宗受禪靈武。明年大赦改元,大駕還都。尊玄宗為太上皇,就養南宮。”《紅樓夢》第十六回:“如今當今體貼萬人之心……自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後,尚不能略盡孝意。因見宮裏嬪妃才人等皆是入宮多年,拋離父母音容……故啟奏上皇太後,每月逢二六日期,準其椒房眷屬請候看視。於是太上皇皇太後大喜,深讚當今至孝純仁。”
單於漢代匈奴人稱其君長為單於。《史記·匈奴列傳》:“〔孝文四年〕單於遺漢書曰:天所立匈奴大單於敬問皇帝無恙。”《漢書·匈奴傳》:“單於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於’。匈奴謂天為‘撐犁’,謂子為‘孤塗’,單於者,廣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單於然也。”唐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之三:“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可汗我國古代鮮卑、蠕蠕、突厥、回紇、蒙古等族稱他們的最高統治者為可汗。《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木蘭詩之一》:“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裏足,送兒還故鄉。”《魏書·蠕蠕傳》:“社遠遁漠北,侵高車,深入其地,遂並諸部,凶勢益振……於是自號兵豆伐可汗。‘兵豆伐’猶魏言駕馭開張也,‘可汗’猶魏言皇帝也。”《新唐書·突厥傳上》:“突厥阿史那氏,蓋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陽,臣於蠕蠕,種裔繁衍。至吐門,遂強大,更號可汗,猶單於也,妻曰可敦。”
太皇太後皇帝的祖母。《漢書·元後傳》:“太皇太後春秋七十,數更憂傷,敕令親屬引領以避丁、傅。”《後漢書·禮儀誌下》:“太皇太後、皇太後崩,司空以特牲告諡於祖廟如儀。”《清史稿·後妃傳·孝欽顯皇後》:“[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太後有疾。上疾益增劇。癸酉,上崩於瀛台。太後定策立宣統皇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後。”
太後①帝王母親的尊稱。《史記·呂太後本紀》:“使者三反,趙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竊聞太後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新唐書·後妃傳上·高宗則天順聖皇後武氏》:“帝崩,中宗即位,天後稱皇太後,遺詔軍國大務聽參決。”明沈德符《野獲編·宮闈·聖母並尊》:“唐宋人主為妃嬪所出者,禦極以後,尊後為太後,而進所生母為皇太妃。雖恩禮無異,而嫡庶尚分也。至後唐莊宗,以嫡母為太妃,而以生母為太後,冠履倒置……我朝列帝非後出者,比臨禦時,多不並尊。唯景帝初登極,尊皇太後孫氏為上聖皇太後,生母賢妃吳氏為皇太後。”按,清代凡皇帝生母均尊為皇太後。②列國諸侯或諸王的母親的尊稱。《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史記·外戚世家》:“高祖崩,諸禦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後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後……代王立十七年,高後崩。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強,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後改號曰皇太後。”
太妃①對皇帝的父親遺留下來的妃嬪的稱呼。又清製,皇帝的祖父或父親遺留的妃嬪,分別稱為皇貴太妃、貴太妃等。《晉書·武帝紀》:“[泰始元年]尊太妃王氏曰皇太後,宮曰崇化。”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七三:“宮娥小小豔紅妝,唱得歌聲繞畫梁,緣是太妃新進入,座前頒賜小羅箱。”《紅樓夢》第五八回:“誰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誥命等皆入朝,隨班按爵守製。敕諭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內不許筵宴音樂,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②異姓封王者的母親。《紅樓夢》第七一回:“南安太妃謙讓了一回,點了一出吉慶戲文。”
武則天皇後
皇後亦稱“中宮”。皇帝的正妻。先秦隻稱“後”,秦以後天子稱皇帝,其嫡配方稱皇後。《國語·周語中》:“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後。”《漢書·外戚傳上》:“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適稱皇後,妾皆稱夫人。”顏師古注:“適讀曰嫡。後亦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後土,故天子之妃,以後為稱,取象二儀。”《三國誌·吳誌·吳主權步夫人傳》:“權為王及帝,意欲以為後,而群臣議在徐氏,權依違者十餘年,然宮內皆稱皇後,親戚上疏皆稱中宮。”
中宮見“皇後”。
椒房亦稱“椒室”。漢代皇後所居的宮殿。因以椒和泥塗牆壁,取溫暖、芳香、多子之義,故名。後亦用為後妃的代稱。《漢書·董賢傳》:“又召賢女弟以為昭儀,位次皇後,更名其舍為椒風,以配椒房雲。”顏師古注:“皇後殿稱椒房。欲配其名,故雲椒風。”《三國誌·魏誌·文德郭皇後傳》“宜各自慎,無為罰首”裴鬆之注引《魏書》:“後常敕戒表、武等曰:‘漢氏椒房之家,少能自全者,皆由驕奢,可不慎乎!’”元耶律楚材《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國事歸椒室,民饑詢肉糜。”《紅樓夢》第十六回:“二位老聖人又下旨意說:椒房眷屬入宮,未免有關國體儀製,母女尚不能愜懷。竟大開方便之恩,特降諭諸椒房貴戚,除二六日入宮之恩外,凡有重宇別院之家,可以駐蹕關防之處,不妨啟請內廷鑾輿入其私第。”
閼氏漢代匈奴稱其君主的妻妾為閼氏。《史記·陳丞相世家》:“其明年,以護軍中尉從征反者韓王信於代。卒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於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裴駰集解:“蘇林曰:‘閼氏音焉支,如漢皇後。’桓譚《新論》:……彼陳平必言漢有好麗美女,為道其容貌天下無有,今困急,已馳使歸迎取,欲進與單於,單於見此人必大好愛之,愛之則閼氏日以遠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漢得脫去,去,亦不持女來矣。閼氏婦女,有妒媔之性,必憎惡而事去之。”《漢書·匈奴傳下》:“王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師,為右日逐王。”《後漢書·南匈奴傳》:“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複為後單於閼氏焉。”
可敦我國古代鮮卑、蠕蠕、突厥、回紇、蒙古等族最高統治者可汗的正妻。亦寫作“可賀敦”、“可孫”、“恪尊”、“合屯”、“合敦”。《新唐書·突厥傳上》:“突厥阿史那氏,蓋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陽,臣於蠕蠕,種裔繁衍。至吐門,遂強大,更號可汗,猶單於也,妻曰可敦。”《魏書·蠕蠕傳》:“大會國人,號地萬(人名)為聖女,納為可賀敦。”
女官在宮廷中任官職的女子。①泛指內宮(皇帝的姬妾)和宮官(在六尚二十四司執事的高等宮女)。漢代女官分昭儀、婕伃等十四等,唐代分為貴妃等十九等。《清稗類鈔·爵秩類·女官名數品級》:“順治戊戌十一月,禮部等衙門議定宮闈女官名數、品級及供事宮女名數。乾清宮有夫人一員,秩一品;淑儀一員,秩二品;婉侍六員,秩三品;柔婉二十員,芳婉三十員,秩俱四品……慈寧宮有貞容一員,秩二品;慎容一員,秩三品,勤侍無品級。”參閱《周禮·天官》、《舊唐書·職官誌三》。②特指宮官。《隋書·後妃傳序》:“[煬帝時]又增置女官,準尚書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宮闈·采女官》:“天順三年,上命鎮守浙江太監盧永、江西太監葉達、福建少監馮讓曰:‘宮中原設六尚女官以紀內事,須識字婦人充任。近年多放還家,及老疾不任事者,缺人任用。敕至,即密訪良家女子年十五以上,無夫婦人四十以下,能讀書寫字,並諳曉算法者四五十人,籍記之,待明春遣人同爾會選,令其親屬送來。’觀此敕,則禁中須女官甚急。向來宮掖充滿,俱係北產,不諳文理,故命江南選擇,不獨取其美麗,亦以慧黠堪給事左右也。”
貴妃宮廷女官名,位僅次於皇後。《宋書·後妃傳》:“世祖孝建三年,省夫人、修華、修容,置貴妃,位比相國,進貴嬪,位比丞相,貴人位比三司,以為三夫人。”又“明帝陳貴妃諱妙登,丹陽建康人,屠家女也。”《新唐書·後妃傳上·玄宗貴妃楊氏》:“玄宗貴妃楊氏……始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後廷無當帝意者。或言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內禁中……善歌舞,邃曉音律,且智算警穎,迎意輒悟。帝大悅,遂專房宴,宮中號‘娘子’,儀體與皇後等。天寶初,進冊貴妃。”
妃①宮廷女官名。皇帝的姬妾。《呂氏春秋·季春》:“後妃齋戒,親東鄉躬桑。”高誘注:“王者一後三夫人,妃即夫人。”《舊唐書·職官誌三》:“妃三人,正一品。《周官》三夫人之位也。隋依周製,立三夫人。武德立四妃:一貴妃,二淑妃,三德妃,四賢妃,位次後之下。玄宗以為後妃四星,其一正後,不宜更有四妃,乃改定三妃之位:惠妃一,麗妃二,華妃三,下有六儀、美人、才人四等,共二十人,以備內官之位也。三妃佐後,坐而論婦禮者也。其於內,則無所不統,故不以一務名焉。”②太子和王侯的妻。《漢書·外戚傳上》:“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三國魏曹植《謝妻改封表》:“今以東阿王妃為陳王妃,並下印綬。”《舊唐書·後妃傳上·睿宗肅明順聖皇後劉氏》:“文明元年睿宗即位,冊為皇後;及降為皇嗣,後以降為妃。”《紅樓夢》第七一回:“寧府中本日隻有北靜王、南安郡王、永昌駙馬、樂善郡王並幾個世交公侯應襲;榮府中,南安王太妃、北靜王妃並幾位世交公侯誥命。”
嬪宮中女官名,天子諸侯姬妾。自周至唐,曆代王朝多有九嬪之製。《左傳·哀公元年》:“今聞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嬙嬪禦焉。”杜預注:“妃嬙,貴者;嬪禦,賤者;皆內官。”《周禮·天官·內宰》:“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禦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各帥各屬而以時禦敘於王所。”《禮記·昏義》:“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禦妻。”《陳書·後妃傳序》:“世祖天嘉初,詔立後宮員數,始置貴妃、貴嬪、貴姬三人,以擬古之三夫人。又置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容、昭儀、修華、修儀、修容九人,以擬古之九嬪。”
貴人宮廷女官名。東漢光武帝置,位次皇後,金印紫綬。曆代沿用其名,而尊卑不一。《後漢書·皇後傳》:“及光武中興,斲雕為樸,六宮稱號,唯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奉不過粟數十斛。”又“光武郭皇後諱聖通,真定槀人也……更始二年春,光武擊王郎,至真定,因納後,有寵。及即位,以為貴人。”《清史稿·後妃傳·孝欽顯皇後》:“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女。鹹豐元年,後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四年,封懿嬪。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進懿妃。”按,孝欽即慈禧。
昭儀宮中女官名。漢元帝時始置。後沿置,位稍降。《漢書·外戚傳序》:“武帝製倢伃、徑娥、傛華、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儀之號,凡十四等雲。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三國誌·魏誌·後妃傳序》:“魏因漢法,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損……淑媛位視禦史大夫,爵比具公;昭儀比縣侯。”
美人宮廷女官名。自漢代至明朝,宮中均有美人名號。《漢書·外戚傳序》:“漢興,因秦之稱號……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顏師古注:“二千石,月得百二十斛,一歲凡得一千四百四十石耳。少上造,第十五爵。”《舊唐書·職官誌三》:“美人四人,正三品,《周官》二十七世婦之位也。掌率女官,修祭祀賓客之事。”《宋史·後妃傳上·沈貴妃》:“沈貴妃……大中祥符初,以將相家子被選。初為才人,曆美人、婕妤、充媛,至德妃。”
夫人①諸侯的正妻。《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後,諸侯曰夫人。”《左傳·莊公二年》:“二年冬,夫人薑氏(指魯桓公夫人文薑)會齊侯於禚,書奸也。”②帝王的妾。漢代皇帝的妾均稱夫人。魏晉以後,或稱夫人,或別立名號。《禮記·曲禮下》:“天子有後,有夫人。”《漢書·外戚傳序》:“漢興,因秦之稱號,帝母稱皇太後,祖母稱太皇太後,適稱皇後,妾皆稱夫人。”《南史·後妃傳序》:“晉武帝采漢魏之製,置貴嬪、夫人、貴人,是為三夫人,位視三公。”
才人宮中女官名。自漢至明,宮中均設才人。晉代才人爵為千石以下。唐武則天曾為太宗才人。《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淮南王至長安……製曰:‘計食長(指淮南王劉長)給肉日五斤,酒二鬥。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從居。’”唐杜甫《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紅樓夢》第四回:“近因今上崇詩尚禮……除聘選妃嬪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親名達部,以備選為公主郡主入學陪侍,充為才人讚善之職。”
修儀亦寫作“脩儀”。宮中女官名。起於三國魏。位處修容之下,比關內侯。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十五:“脩儀承寵住龍池,掃地焚香日午時。等候大家來院裏,數看鸚鵡念宮詞。”大家,指皇帝。《文獻通考·帝係四》:“魏因漢法,母後之號皆如舊製,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損……文帝增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宋高承《事物紀原·嬪禦命婦·修儀》:“魏明帝所置修儀,隋煬帝以為九嬪。”
昭容宮廷女官名。《陳書·後妃傳序》:“世祖天嘉初,詔立後宮員數,始置貴妃、貴嬪、貴姬三人,以擬古之三夫人。又置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容、昭儀、修華、修儀、修容九人,以擬古之九嬪。”《舊唐書·後妃傳上·中宗上官昭容》:“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兒,西台侍郎儀之孫也。父庭芝,與儀同被誅,婉兒時在繈褓,隨母配入掖庭。及長,有文詞,明習吏事。則天時,婉兒忤旨當誅,則天惜其才不殺,但黥其麵而已。自聖曆以後,百司表奏,多令參決。中宗即位,又令專掌製命,深被信任。尋拜為昭容,封其母鄭氏為沛國夫人。”《宋史·後妃傳上·苗貴妃》:“妃以容德入侍,生唐王昕、福康公主。封仁壽郡君,拜才人、昭容、德妃。”
婕妤亦寫作“倢伃”。宮中女官名。漢代婕妤往往晉封皇後。《漢書·外戚傳序》:“至武帝製倢伃、娙蛾、傛華、充依,各有爵位……倢伃視上卿,比列侯。”顏師古注:“倢,言接幸於上也。伃,美稱也。”《漢書·外戚傳上·孝宣許皇後》:“時許廣漢有女平君,年十四五……廣漢重令為介,遂與曾孫,一歲生元帝。數月,曾孫立為帝,平君為倢伃。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後有親。公卿議更立皇後,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後。”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三二:“婕妤生長帝王家,常近龍顏逐翠華。楊柳岸長春日暮,傍池行困倚桃花。”
女學士宮中女官名。由有才學的宮女充任。《陳書·後主張貴妃傳》:“以宮人有文學者袁大捨等為女學士。後主每引賓客對貴妃等遊宴,則使諸貴人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新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豔麗者以為曲詞……其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舊唐書·後妃傳下·女學士尚宮宋氏》:“女學士、尚宮宋氏者,名若昭,貝州清陽人。父庭芬,世為儒學,至庭芬有詞藻。生五女,皆聰惠,……德宗俱召入宮,試以詩賦,兼問經史中大義,深加歎賞。德宗能詩,與侍臣唱和相屬,亦令若莘姊妹應製。每進禦,無不稱善。嘉其節概不群,不以宮妾遇之,呼為學士先生。”
內尚書亦稱“女尚書”。宮中女官名。通達政事文章,專管批閱宮外奏章、文書等。後世置否不一,有時亦非正式官稱。《後漢書·陳蕃傳》:“今京師囂囂,道路喧嘩,言侯覽、曹節等與趙夫人諸女尚書並亂天下。”李賢注:“女尚書,宮內官也。”《三國誌·魏誌·明帝紀》“是時,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南朝宋裴鬆之注引《魏略》:“是年起太極諸殿……帝常遊宴在內,乃選女子知書可付信者六人,以為女尚書,使典省外奏事,處當畫可。”唐王建《宮詞》之七五:“禦前新賜紫羅襦,步步金階上軟輿,宮局總來為喜樂,院中新拜內尚書。”《紅樓夢》第十六回:“後來還是夏太監出來道喜,說咱們家大小姐晉封為鳳藻宮尚書,賢德妃。”
女尚書見“內尚書”。
內夫人宮廷女官名。侍帝左右,記其起居。後蜀花蕊夫人《宮詞》之八八:“承奉聖顏憂誤失,就中長怕內夫人。”明陶宗儀《輟耕錄·宋朝家法》:“周中父言:先表叔祖金二提舉,住杭州,暗問其室氏,乃宋內夫人。餘年十四五,尚猶識之,但兩鬢俱禿。問知在宮中任此職者,例裹巾,巾帶之末各綴一金錢,每晨用以掠發入巾,故久而致然也。因曰:吾為內夫人日,每日輪流侍帝左右,以紙一番,從後端起筆,書帝起居,旋書旋卷,至暮,封付史館。內夫人別居一宮,宮門金字大牌曰:官家(指皇帝)無故至此,罰金一鎰。”
女秀才明代宮廷女官名。從知書識字的宮女中選拔。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宮闈·女秀才》:“凡諸宮女曾受內臣教習,讀書通文理者,先為女秀才,遞升女史,升宮官,以至六局掌印,則為清華內職,比外廷通顯矣。但止六品衙門。”又“永樂二年,左都禦史陳瑛誣駙馬梅殷與女秀才劉氏為邪謀,則女秀才之名久矣。嘉靖初年行皇後親蠶禮,內賜酒飯,以夫人秀才為第一等,而供事命婦輩反次之。”
女史宮廷女官名。從知書識字的婦女中選拔任命。掌管有關王後禮儀等事。或為世婦下屬,掌管書寫文件等事。《周禮·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後之禮職,掌內治之貳,以詔後治內政。”《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陳女圖以鏡監兮,顧女史而問《詩》。”唐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隋世王劭上疏,請依古法,複置女史之班,具錄內儀,付於外省。”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宮闈·女官》:“宮中六尚之職,國初凡三定,最後則洪武二十八年重定者為準……其局各有女史六人或四人,如外官掾吏。蓋斟酌周漢唐之製而損益焉。初設官時為七十四人,其後蓋倍之焉。”《紅樓夢》第二回:“政老爹的長女名元春,現因孝賢才德,選人宮中作女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