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見“籍沒”。
廷杖明代皇帝懲處官員的一種酷刑。杖責朝臣於殿階下,至有當廷杖死者。杖,皆用生荊做成,長六尺。明朱國楨《湧幢小品·廷杖》:“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綿底衣,重氈迭已,示辱而已,然猶臥床數月,而後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惡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明史·刑法誌二》:“刑法有創之自明、不衷古製者,廷杖、東西廠、錦衣衛、鎮衣衛、鎮撫司獄是已。”
連坐舊時刑罰之一。一人犯罪而株連與其有一定關係的人。周代已有此製,至秦,商鞅變法定相坐之法。主要有三點:(1)十家為伍,有問題要互相檢舉揭發。如不告奸,腰斬;匿奸,與降敵同罪。(2)怠貧收孥法。因懶惰而貧窮者,將其妻、子沒入官府為奴婢。(3)裏正和伍老在其管轄範圍內未告奸亦連坐。漢承之,直至文帝前元二年(前178)時廢除收孥(奴)相坐律令。武帝時,主管官吏對部下犯罪知而不舉者亦連坐。晉代有《免坐律》,夷三族不及婦人。凡連坐之女子均入官府為奴婢。唐、明、清律對連坐範圍均有明確規定。如唐律規定,凡犯謀反大逆罪,其父子、叔伯、母女、妻妾、祖孫均受株連,因職務牽連亦須承擔罪責。清律還擴大了範圍,包括奸黨、交結近侍、反獄、邪教諸項。《史記·孝文本紀》:“民不能自治,故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以從來遠矣。”又《商君列傳》:“〔秦孝公〕卒定變法之餘,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司馬貞索隱:“牧司,謂相糾發也。一家有罪而九家連舉發,若不糾舉,則十家連坐。”
反坐古代刑罰之一。以誣告者誣告他人的罪名處以其自身。秦漢以來,曆代均有此刑。唐律規定,反坐者止坐其罪,然不同於真犯,定罪較之為輕。但也有例外。明清時亦有加等辦法。如:凡誣告他人笞罪者,加所誣罪二等;流、徒、杖罪加所誣罪三等。另有損害賠償規定,如被誣者已服刑,雖經改正,其路費由誣告者付。誣告者於被誣者未受刑前,申明所告虛假,撤回誣告,可得到寬免。《唐大詔令集·釐革請留中不出狀詔》:“推勘後如得事寔,必獎奉公;苟涉加誣,當令反坐。如此,則人知畏法,事免構虛,各示中外,令知朕意。”
族誅古代刑罰之一。因一人犯罪而誅滅其親族。為死刑中的最高刑。殷商時即已存在,後世沿用之。所誅殺的範圍分多種,有誅三族、誅七族、誅九族之分。三族,有兩說:一說謂父母、兄弟、妻子;一說為父族、母族、妻族。七族,亦有兩說:一說為上至曾祖,下至曾孫;另一說為:父之族、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之子、母之族、從子、妻父母。九族,指上至高祖,下至玄孫。一說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書·泰誓》:“罪人以族。”孔傳:“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漢書·高帝紀上》:“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曆代小說選·李師師外傳》:“姥聞大恐,日夕唯涕泣。泣語師師曰:‘洵是,夷吾族矣。’”
赦古代刑罰之一。免除或減輕罪犯刑罰。史籍中早已有記載。春秋戰國以前隻是用於個別的人和事,並限於過失、意外事件或疑獄等情況。春秋戰國時期,在各諸侯國範圍內施用,秦二世二年(前208)“大赦天下”。漢以後成為定製。如皇帝即位、改年號、冊皇後、立太子、平叛亂、開疆土、災異、疾病、郊祀天地、行大典禮等皆赦,有一年或三年一赦的,亦有一年兩、三赦的,十分頻繁。封建王朝在遇到重大變革、吉慶時,不問犯人犯罪程度輕重,一律赦免。但亦有例外。曲赦,亦稱“特赦”。局部地區的赦免。隻限於京城、兩京、兩路、一路、數州、一州。郊赦,皇帝到南北郊祭祀天地後頒行的大赦。恩常赦,即恩赦和常赦。恩赦指遇到非常慶典實施的赦免,常赦指一般的按常例進行的赦免。《周禮·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漢書·高後紀》:“惠帝崩,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後臨朝稱製,大赦天下。”
削籍古代刑罰之一。官吏被革職,在官籍中削去姓名。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雜抄》:“遊士在、亡符,居縣貲一甲;卒歲,責之。有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為鬼薪,公士以下刑為城旦。”
八議封建統治者規定八種人的犯罪(“十惡”除外)須經特別審議並享有減免刑罰的特權的條件。八議為:一議親(皇親國戚);二議故(皇帝舊友故交);三議賢(具有封建德行的賢臣);四議能(有大才能的臣子);五議功(對王朝有大功勳者);六議貴(高官顯爵);七議勤(對封建統治特殊勤勞者);八議賓(先朝皇族等)。源於周代的“八辟”。辟,法。秦代自商鞅變法後廢止。漢初承秦製,八議未入律,至漢末改名為“八議”。三國魏時始將其正式載入法典律文,沿襲至清。成為曆代封建帝王的親族、近臣減刑免刑的特權規定。唐時凡屬八議規定者犯死罪,須將其罪狀及應議的情況,先奏請議,議定後呈皇帝裁決,該審判官吏不得擅斷。犯流罪以下輕刑者,則可徑行減刑處斷,唯一例外是,犯十惡罪不適用此規定。《後漢書·應劭傳》:“陳忠不詳製刑之本,而信一時之仁,遂廣引八議求生之端。夫親故賢能功貴勤賓,豈有次玉當罪之科哉?”
赭衣古代囚徒穿的赤褐色衣服。亦借稱罪人。《荀子·正論》:“殺,赭衣而不純。”楊倞注:“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史記·田叔列傳》:“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漢書·刑法誌》:“而奸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
劊子舊時稱執行死刑者。今稱“劊子手”。宋司馬光《涑水紀聞》卷十一:“綱怒罵曰:‘我不敢斬汝耶?’因召劊子,令每日執劍待命於庭下。”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三折:“劊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帶枷上。”
板舊時笞刑所用的刑具。即板子。元關漢卿《金線池》第四折:“(石府尹雲:)你在我衙門裏供應多年,也算的個積年了,豈不知衙門法度……既然韓解元在此替你哀告,這四十板便饒了,那不應的罪名卻饒不的。”徐珂《清稗類鈔·兵刑·五刑》:“板,以竹篦為之,大頭徑二寸,小頭徑一寸五寸,長五尺五寸,重不得過二斤。”
鎖古代刑具名。即鐵索、鐵鏈。用以拘禁犯人。鎖,也寫作“鏁”。西漢時已有之,南北朝以後,曆代對其規格和使用均有規定。如唐律規定鎖長八尺以上,一丈二尺以下,充軍以上刑罰用鎖。元代稱係在頸部的鐵鏈為“鎖”。據《明律·獄具圖》載,鐵索長一丈。《漢書·西域傳·罽賓國》:“後軍候趙德使罽賓,與陰末赴(罽賓王)相失,陰末赴鎖琅當德(趙德)。”顏師古注:“琅當,長鎖也,若今之禁係人鎖矣。”《舊唐書·刑法誌》:“又係囚之具,有枷、杻、鉗、鎖,皆有長短廣狹之製,量罪輕重,節級用之。”
鐐古代刑具名。即鐵鐐。近現代亦沿用之。《明史·刑法誌一》:“鐐,鐵連環之,以縶足,徒者帶以輸作,重三斤。”
枷杻古代兩種刑具名。枷,加於犯人頸項上的木製刑具。杻,即手銬。北魏至隋已被廣泛使用,沿用至清。《唐律·斷獄罪》規定:凡死囚,均帶枷杻,婦人及流罪以下則不帶。各代枷杻規格有所不同,根據犯罪輕重的不同,重量亦各有異。《舊唐書·刑法誌》:“又係囚之具,有枷、杻、鉗、鎖,皆有長短廣狹之製,量罪輕重,節級用之。”《水滸傳》第八回:“府尹聽了林衝口詞,且叫與了回文,一麵取刑具枷杻來上了,推入牢裏監下。”
桎梏古代兩種刑具名。即腳鐐手銬。始於商代,曆代沿用之。《周禮·秋官·掌囚》:“凡囚者,上罪梏拲而桎,中罪桎梏,下罪梏。王之同族拲,有爵者桎,以待弊罪。”鄭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中罪不拲,手足各一木耳。下罪又去桎。王同族及命士以上,雖有上罪,或拲或桎而已。弊,猶斷也。”
檻車古代用來囚禁犯人(或裝載猛獸)的有柵欄的車。漢代已有,沿至六朝。《釋名·釋車》:“檻車,上施闌檻,以格猛獸,亦囚禁罪人之車也。”《漢書·張耳傳》:“〔貫高〕乃檻車與王詣長安。”顏師古注:“檻車者,車而為檻形,謂以板四周之,無所通見。”清沈家本《曆代刑法考·刑具考·檻車》:“車上施闌檻以防罪人之逸,《釋名》說是。顏雲以板四周之,與‘檻’字之義不合。漢代官吏之有罪者,以檻車傳送。《梁律》二千石已上非檻征者,並頌係之,見《隋誌》。是六朝時猶沿此製。”
夾棍古代刑具之一。用三根相連的木棍夾擠受刑者的足部。南北朝時已有壓踝杖桄之法。此刑始於南宋,明清沿之。“夾棍”之稱見於明代。《宋史·刑法誌二》:“〔監司、郡守〕而又擅置獄具,非法殘民,或斷薪為杖,掊擊手足,名曰‘掉柴’;或木索並施,夾兩脰,名曰‘夾幫’……或反縛跪地,短豎堅木,交辮兩股,令獄卒跳躍於上,謂之‘超棍’,痛深骨髓,幾於殞命。”《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太守道:‘若是親操井臼的手,決不是這樣,所以可惡!’又要將夾棍夾他。”注:“夾棍,亦屬舊時酷刑的一種,較拶指更酷,夾腿足。”
斧锧亦寫作“質”。古代刑具之一。锧,即鐵。置人於上以斧砍之。春秋、戰國時期已廣泛使用。《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家駒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難。君不忍加之以锧,賜之以死。’”何休注:“锧,要斬之罪,即所賜之以死。”
木驢古代刑具之一。為裝有輪軸的木架。將犯人釘於其上示眾,最後處死。宋陸遊《南唐書·胡則傳》:“即舁置木驢上,將磔之,俄死,腰斬其屍以。”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張驢兒毒殺親爺,奸占寡婦,合擬淩遲,押赴市曹中釘上木驢,剮一百二十刀處死。”《水滸傳》第二七回:“讀了朝廷明降,寫了犯由牌,畫了伏狀,便把這婆子推上木驢,四道長釘,三條綁索,東平府尹判了一個‘剮’字,擁出長街。”
監候明清時對判處死刑的犯人暫行監禁,使等候,待秋審、朝審複核後再行裁定,稱“監候”。與“立決”相對。有斬監候和絞監候兩種。斬監候、絞監候分別指對判處斬刑、絞刑的犯人暫時監候。《清史稿·刑法誌三》:“舊製(指明製)凡刑獄重犯,自大逆、大盜決不待時外,餘俱監候處決。”《清律·刑律·鬥毆》:“嫡孫、眾孫毆傷庶祖母者,照毆傷庶母例減一等科斷,至死者擬絞監候,謀故殺者,擬斬監候,秋審時酌量情節辦理。”
立決明清時對重要死刑犯,複文至則立即處決,不必再經朝審、秋審者稱“立決”。與“監候”相對。有斬立決與絞立決兩種。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問擬》:“如同一死罪,則有立決、監候、真犯、雜犯之不同。”《清史稿·刑法誌三》:“舊製凡刑獄重犯,自大逆、大盜決不待時外,餘俱監候處決。”
秋審清代每年秋天由朝廷派員會審外省死刑案件的製度。按清律規定,死刑分為“斬立決”或“絞立決”和“斬監候”或“絞監候”兩類。前者立即處死,後者緩期執行,延至秋天八月由刑部和大理寺等機關審核後奏請皇帝裁決,稱“秋審”。經過秋審的案件按犯罪程度分為五類:情實、緩決、可矜(可憐憫,指老幼廢疾等人犯罪與因救護父母傷亡等案件)、可疑及留養承祀。除情實者執行死刑外(亦分予勾、免勾,予勾者立即執行,免勾者緩期執行)。其餘四類均可得到寬免,減為流刑或徒刑。源於唐製,唐時規定立春至秋分停止處決囚徒,同時對即決之囚,均行三複奏製度。清代沿襲明英宗天順年間創始的朝審,又增立秋審。參見“朝審”。
朝審明清時實行的由朝廷派員對判處死刑尚未執行的案件進行重審的製度。源於唐代,唐時規定立春至秋分間停止決囚,同時對即決之囚,均行三複奏的製度。始於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每年霜降以後,定期將在押重犯,引到承天門外,由三法司同公、侯、伯會審該決重囚。清仿照明,處理京師案件稱“朝審”,處理外省案件稱“秋審”。每年秋天八月內定期審理,先朝審,後秋審。將刑部已判死刑的京師案件由刑部臨時派遣的王公大臣於天安門外金水橋朝房集中審理。按犯罪程度分為情實、緩決、可矜、可疑四類(後加“留養承祀”類),上報皇帝裁決。參見“秋審”。
勾決古代對判處死刑的案犯執行前的一種司法程序。各地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刑部複審維持原判,再呈報皇帝作出勾去死囚姓名即可執行的裁決。一經皇帝朱筆勾消者,即發“勾決”谘文,通知有關機關執行死刑。若令監候者,即收監候,待第二年刑部秋審後再行處理。《清會典·刑部·尚書侍郎職掌四》:“各定以時日,若停勾。”原注:“恭遇奉旨停止勾決之年,將秋審之案,並入次年辦理。其情罪重大之案,如糾眾聚匪、奪犯傷差,妖言惑眾,逞凶殘殺,並官員侵漁帑項,勒斂民財之類,非殘忍不法,即有關民俗官方,不得久稽顯戮,仍彙單具奏,請旨辦理。”
十惡封建王朝所製定的不可赦免的十種罪名。指:一謀反,二謀大逆,三謀叛,四惡逆,五不道,六大不敬,七不孝,八不睦,九不義,十內亂。自秦漢起逐漸形成。秦律已有不孝、不敬等罪名。漢以後,又出現不道等罪名,北齊、北周有“重罪十條”,但尚無“十惡”之稱。至隋開皇年間,正式在法典中將“十惡”定為罪名。沿襲至清。對此罪的處罰甚重。其中謀反、謀大逆兩罪尤重。犯者皆斬,家屬連坐,父子年十六歲以上皆絞。明、清律對犯者則淩遲處死。《唐律疏議·名例·十惡》:“五刑之中,十惡尤切,虧損名教,毀裂冠冕,特標篇首,以為明誡。其數甚惡者,事類有十,故稱十惡。”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藥殺親夫,這是十惡大罪哩。”
謀反古代指陰謀造反危害朝廷的行為。為十惡之一。唐代規定處以斬刑。父子年十六歲以上連坐,處以絞刑。年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子之妻妾、祖孫兄弟姐妹(女子已許嫁者、男女為人領養者、聘娶未成者除外)及部曲,均籍沒。明清律愈嚴,共謀者淩遲。《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晉書·刑法誌》:“減梟斬族誅從坐之條,除謀反適養母出女嫁皆不複還坐又母棄市,省禁固相告之條,去捕亡、亡沒為官奴婢之製。”
謀叛古代指謀劃背叛朝廷的行為。為十惡之一。唐代規定謀劃者處以絞刑,從犯處以流刑。妻子、父母均有從其流放的可能。明、清律改為圖謀叛國。謂謀背本國潛從他國。凡共謀者一律斬。妻妾子女為功臣人家作奴婢,父母祖孫兄弟皆流放於二千裏外安置。知情故縱及隱藏者處絞,知情不首報者杖一百,流三千裏。謀而未行者首犯處絞,從犯杖百,流三千。知情而不首告者,杖一百,徒三年。《唐律疏議·賊盜一·謀叛》:“諸謀叛者絞,已上道者皆斬。謀叛者,謂欲背國投偽,始謀未行事反者,首處絞,從者流。已上道者,不限首從皆斬。”
謀大逆古代指謀劃毀壞帝王宗廟、祖墓或宮室的行為。為十惡之一。因屬違背封建統治的大道,故稱。其處罰與謀反同。漢代規定,株連其親屬,父母妻子、親兄弟姐妹一律棄市。三國魏時,以言語及犯宗廟陵墓者腰斬,株連家屬,然祖父母孫及許嫁之女不在其內。至唐,有謀無行亦構成罪名。《唐律疏議·名例·謀大逆》:“此條之人,幹紀犯順,違道悖德,逆莫大焉,故曰大逆。”
大不敬亦稱“不敬”。古代罪名之一。指不敬皇帝。漢代已有之,北齊、隋刑律定為重罪十條之一,唐時為十惡之一,後世因之。唐時指天子大祀時偷盜祭神之物,偷天子的車、服、物;偷盜及偽造禦寶;合和禦藥時,誤將藥方搞錯,或雖照方配完,然封題有誤;製作禦膳,誤犯食禁;禦幸舟船不牢固;指責太子,特別嚴重地危害情理;違抗製使,不敬製命,無人臣之禮等等。其盜大祀神禦之物者,流二千五百裏。盜禦寶者,處以統,盜乘輿、服、禦物者,流二千五百裏。《史記·張丞相列傳附申屠嘉傳》:“通小臣,戲殿上,大不敬,當斬。”《唐律疏議·名例·十惡》:“六曰大不敬。謂盜大祀神禦之物、乘輿服禦物;盜及偽造禦寶;合和禦藥,誤不如本方及封題誤;若造禦膳,誤犯食禁;禦幸舟船,誤不牢固,指斥乘輿,情理切害及對捍製使,而無人臣之禮。”
不敬見“大不敬”。
不孝古代罪名之一。封建社會以之為大罪。唐時為十惡之一。指向官府告父母、祖父母的狀,及咒罵等行為,以及祖父母、父母健在,子孫卻有異財、別籍者;或供養有闕、居父母喪,卻自行嫁娶;或喪製未終卻作樂,脫去喪服而穿吉服者;或聽說祖父母、父母喪,卻隱匿而不舉喪,以及詐稱祖父母、父母死等行為。《孝經·五刑》:“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漢書·衡山王劉賜傳》:“孝坐與王禦婢奸,及後徐來坐蠱前後乘舒,及太子爽坐告王父不孝,皆棄市。”
內亂古代罪名之一。指違反倫常的奸汙行為。漢律稱禽獸行。唐代為十惡之一。主要包括:奸汙小功以上親;父親或祖父的妾媵;與親屬和奸的婦女及妾媵。明、清律同。曆代處罰則不同;如唐時奸父、祖父之妾者絞,明清時處斬。《周禮·夏官·大司馬》:“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賈公彥疏:“內亂謂家內,若衛宣公上烝父妾,下納子妻之等是也。”參閱《唐律疏議·名例·十惡》。
不道亦作“無道”。滅絕人道的行為。漢代以來作為刑律的名目,至隋定為十大罪名之一。唐時為十惡之一。唐代指殺一家三人,支解人或用毒藥殺人、借助鬼神迷人致死的罪行。規定殺一家非死罪之人及支解人者,皆斬。妻、子流二千裏。造畜蠱毒及教令者絞,造畜同居家口,雖不知情,及裏正知而不糾者,流三千裏。雖遇赦亦流三千裏。明、清律較唐律為嚴峻,凡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者,陵遲處死,財產斷與受害者家屬,妻子流二千裏,從犯斬。凡折割人的肢體者,處罰亦同支解人者。若已有行為而未曾傷人者亦斬,妻、子流二千裏,從犯杖一百,流三千裏。裏長知而不舉者杖一百。凡造畜蠱毒殺人及教令者斬,財產沒官,妻、子及同居家口,雖不知情,亦流二千裏安置。裏正知而不舉者杖一百。《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其後有人盜高廟坐前玉環,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釋之案律盜宗廟服禦物者為奏,奏當棄市。上大怒曰:‘人之無道,乃盜先帝廟器,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漢書·晁錯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唐律疏議·名例·十惡》:“此條之人,幹紀犯順,違道悖德,逆莫大焉,故曰‘大逆’。”參見“謀反”。
無道見“不道”。
不睦唐時為十惡之一。指特定的親屬間有謀殺、出賣、毆打或控告行為。唐律包括:謀殺及出賣(強賣及和賣)緦麻以上親屬。毆打或控告丈夫及大功以上尊長或小功尊屬。大功尊指妻對於夫之祖父母、伯叔父母;大功長指從父、兄姊;大功尊長以上指伯、叔、父母、姑、兄姊之類;小功尊指從祖父母、姑,從祖伯叔父母、姑、外祖父母、舅、姨之類。明清律同之。其處罰如妻毆夫,徒一年;若毆殺重者,加凡鬥傷三等。凡毆傷人,內損吐血,合杖一百,加凡鬥傷三等,處徒二年,須夫告乃坐。
惡逆唐時為十惡之一。指謀殺直係和旁係尊親屬,如兄、姊、丈夫及丈夫的直係尊親屬的行為,以及毆打祖父母、父母的行為。因以窮惡盡逆,絕棄人理,故稱。始於漢,唐代對於謀殺期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斬。謀殺緦麻以上尊長者,流二千裏,殺人者處以絞刑,傷人者處斬。毆打祖父母者斬。明、清律對於謀殺祖父母、父母、及期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有行為者杖一百,流二千裏,殺人者處以絞刑,傷人者處斬。《隋書·刑法誌》:“不立十惡之目,而重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義、內亂之罪。凡惡逆,肆之三日。”
不義隋律規定為十條重罪之一。唐時為十惡之一。唐律指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見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官以上官長;丈夫死亡隱瞞而不舉哀,守喪期間作樂,穿吉服及改嫁。有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見受業師及吏卒殺本部五品官以上官長的行為者,處以流刑二千裏。已傷者絞,殺者斬。明、清律基本相同。《隋書·刑法誌》:“不立十惡之目,而重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義、內亂之罪。”《唐律疏議·名例·十惡》:“九曰不義。謂殺本屬府主、刺史、縣令、見受業師;吏、卒殺本部五品以上官長;及聞夫喪匿不舉哀,若作樂,釋服從吉及改嫁。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此條元非血屬,本止以義相從,背義乖仁,故曰‘不義’。”
七殺古代法律規定的七種殺人罪的合稱。即謀殺、故殺、劫殺、鬥殺、誤殺、過失殺。謀殺指兩人以上合謀殺人,在特定情況下,一人也可算謀殺。故殺指故意殺人。劫殺指為劫奪犯人而殺人。鬥殺指在相互鬥毆中殺人。誤殺指有殺人動機和行動,但殺錯了人。如:去殺甲,卻錯殺了乙。戲殺,指本無殺人之意,而以殺人的行為作遊戲,因而致人於死。過失殺,指本無殺人之意,因過失而致人於死。唐律規定:謀殺,已殺死的斬,已殺傷的絞,謀議的處徒三年。故殺較謀殺為輕,已死的,處斬;未死的,按故意傷人罪論處。劫殺,不分首犯從犯,一律處斬。鬥殺,處絞。毆傷的視傷害情況處罰,又依照不同的身份有所加減,如用兵器殺人的,擬照故殺處斬。鬥毆後散開,然又來殺傷的,按故意殺傷處罰。誤殺,按鬥殺傷論,致人於死者減一等,流三千裏。戲殺,致死者,減鬥殺者二等,即徒三年。過失殺,於贖論處。秦代有賊殺、斵殺、故殺和擅殺四種,漢律中有賊殺、謀殺、鬥殺、戲殺、過失殺五種。晉律有故殺、謀殺、鬥殺、誤殺、戲殺、過失殺六種。七殺始見於唐律,後世沿之。
七出封建社會丈夫休棄妻子的七項條款。作為離婚理由,始於漢代,唐時予以法律化。明清沿之。《孔子家語·本命解》:“婦有七出三不去。七出者:不順父母出者;無子者;淫僻者;嫉妬者;惡疾者;多口舌者;竊盜者。”王肅注:“謂其逆德也;謂其絕世也;謂其亂族也;謂其亂家也;謂其不可供粢盛也;謂其離親也;謂其反義也。”
三不去封建社會丈夫不能休棄妻子的三種情況。指妻子雖有“七出”的緣由,但若有“三不去”情況之一者,不得被休。《大戴禮記·本命》:“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公羊傳·莊公二十七年》“大歸曰來歸”漢何休注:“婦人有七棄、五不娶、三不去。嚐更三年喪不去,不忘恩也;賤取貴不去,不背德也;有所受無所歸不去,不窮窮也。”《唐律疏議·戶婚下·妻無七出》:“諸妻無七出,其義絕之狀而出之者,徒一年半。雖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若犯惡疾及奸者,不用此律……雖犯七出,有三不去。三不去者;謂:一、經持舅姑之喪;二、娶時賤後貴;三、有所取、無所歸而出之者,杖一百,並追還合。若犯惡疾及奸者,不利此律。謂惡疾及奸,雖有三不去,亦在出限,故雲不用此律。”參見“七出”。
宵禁舊時官府禁止居民夜間在外行走的規定。凡宣布戒嚴時,通常都實行宵禁。西周時已有此禁。《周禮·秋官·司寤氏》:“司寤氏掌夜時,以星分夜,以詔夜士夜禁,禦晨行者,禁宵行者、夜遊者。”《元史·刑法誌四》:“諸夜禁,一更三點,鍾聲絕,禁人行。五更三點,鍾聲動,聽人行。違者笞二十七,有官者聽贖。其公務急速,及疾病死喪產育之類不禁。諸有司曉鍾未動,寺觀輒鳴鍾者,禁之。諸江南之地,每夜禁鍾以前,市井點燈買賣,曉鍾之後,人家點燈讀書工作者,並不禁。其集眾祠禱者,禁之。諸犯夜拒捕,斮傷徼巡者,杖一百七。”
複除古代稱免除賦稅徭役。此法自周代始,沿至唐宋。《周禮·地官·鄉大夫》:“國中自七尺(指身高)以及六十(指年齡),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國中貴者,賢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征之者,給公上事也,舍者,謂有複除,舍不收役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