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枷俗稱“站籠”。明清時刑具之一。因令人套重枷而直立,故名。明時多用重枷,可達一百五十斤至三百斤。至清,有獄卒創木籠站囚製。用木籠(木棍製成的籠子),頂開圓孔,以束犯人頸部,使晝夜站立致斃。甚者又於腳下墊物,然後抽去,使懸空致死。俗稱“站籠”。此刑沿襲南朝梁時的測罰、陳時的立測,辛亥革命後廢除。明沈德符《野獲編·刑部·立枷》:“近來廠衛多用重枷,以施禦囚。其頭號者,至重三百觔,為期至二月,已百無一全。而最毒則為立枷,荷此者不旬日必絕。偶有稍延者,命低三數寸,則頃刻殞矣……然自古無此慘刑,雖五代之立釘坐釘,無以過之。”《明史·刑法誌》:“自劉瑾創立枷,錦衣獄常用之。神宗時,禦史朱應轂具言其慘,請除之。不聽。”
站籠見“立枷”。
刺字古代刑罰之一。將犯人麵部、臂部或其他部位刺上字,刺明所犯事由及發遣地名。刺麵多在鬢下頰上;刺臂多在腕上肘下。所刺深度據發遣地區遠近定為四分、五分、七分數等。古稱“墨”或“黥”。漢文帝雖廢黥刑,魏晉間仍沿用。《唐律》未提及刺字。五代後晉天福年間始有刺配之法,沿襲至清。宋代多用以懲治盜賊等判徒流遷徙者,後世此刑施用範圍較寬。《水滸傳》第八回:“原來宋時,但是犯人,徒流遷徙的,都臉上刺字,怕人恨怪,隻喚做‘打金印’”《清史稿·刑法誌二》:“刺字,古肉刑之一,律第嚴於賊盜。乃其後條例滋多,刺緣坐,刺凶犯,刺逃軍、逃流,刺外遣、改遣、改發。有刺事由者,有刺地方者,並有分刺滿、漢文字者。初刺右臂,次刺左臂,次刺右麵、左麵。大抵律多刺臂,例多刺麵。若竊盜責充警跡,二三年無過,或緝,獲強盜二名以上、竊盜三名以上,例又準其起除刺字,複為良民。”參見“墨”、“黥”、“刺配”。
臏古代酷刑之一。剔去犯人膝蓋骨。臏,本作“髕”,意為膝蓋骨。約始於夏代。《荀子·正論》:“詈侮捽搏,捶笞臏腳,斬斷枯磔,藉靡舌,是辱之由外至者也。”楊倞注:“臏,膝骨也……臏腳謂刖其膝骨也。”《周禮·秋官·司刑》“司刑掌五刑之法,以麗萬民之罪。墨罪五百……刖罪五百”漢鄭玄注:“刖,斷足也。周注:改臏作刖……《書》傳曰:決關梁逾城郭而略盜者,其刑刖……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周則變焉。”賈公彥疏:“臏本亦苗民虐邢(刑),咎繇改臏作腓,至周改腓作刖。”《說文·骨部》:“臏,耑也。”段玉裁注:“,脛頭節也……古者五刑,臏、宮、劓、墨、死。臏者,‘髕’之俗,去頭骨也。周改髕作跀,其字借作刖,斷足也。漢之斬趾是也。髕者廢不能行,跀者尚可箸踴而行。踴者,跀足者之屨。”參見“剕”。
髡鉗古代兩種刑罰的並稱。剃去頭發叫髡,用鐵圈束頸叫鉗。漢時已有此二刑,常並用。《史記·田叔列傳》:“唯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漢書·刑法誌》:“當黥者,髡鉗為城旦舂。”漢衛宏《漢舊儀》卷下:“凡有罪,男髡鉗為城旦。”
刵古代酷刑之一。割去犯人耳朵。為奴隸社會五刑之外的一種刑罰。《書·康誥》:“非汝封刑人殺人,無或刑人殺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無或劓刵人。”孔傳:“刵,截耳,刑之輕者,亦言所得行。”《金史·刑誌》:“或重罪亦聽自贖,然恐無辨於齊民,則劓、刵以為別。”
生埋秦代死刑之一。即活埋。也稱作“坑”。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癘者有罪,定殺。’‘定殺’可(何)如?生定殺水中之謂殹(也)。或曰生埋,生埋之異事殹(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之邯鄲,諸嚐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坑之。”
坑見“生埋”。
烹亦稱“湯鑊”、“鼎鑊”。古代酷刑之一。用鼎鑊煮殺犯人。流行於周至秦漢之間,秦設其為常刑。《左傳·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對曰:‘餘知其死所,而長者使餘勿言。’曰:‘不言將烹。’……乃烹石乞。”《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漢書·刑法誌》:“秦用商鞅……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顛、抽脅、鑊烹之刑。”顏師古注:“鼎大而無足曰鑊,以煮人也。”
湯鑊見“烹”。
鼎鑊見“烹”。
車裂亦稱“”、“五馬分屍”等。古代死刑之一。將犯人的頭部與四肢分別捆綁在五駕馬車上,驅馬分馳,撕裂肢體。始於周代,春秋戰國至南北朝時期常用之。北齊死刑四等,為重者;北周死刑五等,第五為裂。隋律廢,但隋煬帝仍用之。後世偶有用者。《周禮·秋官·條狼氏》:“凡誓,執鞭以趨於前,且命之,誓仆右曰殺,誓馭曰車。”鄭玄注:“誓者,謂出軍及將祭祀時也……車,謂車裂也。”《左傳·桓公十八年》:“齊人殺子亹而高渠彌。”杜預注:“車裂曰。”《史記·商君列傳》:“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魏書·刑罰誌》:“害其親者之。”《隋書·刑法誌》:“其尤重者,行裂梟首之刑。”《遼史·刑法誌上》:“太祖初年,庶事草創,犯罪者量輕重決之。其後治諸弟逆黨,權宜法法,親王從逆,不磬諸甸人,或投高崖殺之;淫亂不軌者,五車殺之。”
見“車裂”。
五馬分屍見“車裂”。
支解古代死刑之一。將人殺死後分解四肢。一說,即淩遲。支,也寫作“肢”或“枝”。春秋時已有此刑,後世沿之。《公羊傳·宣公六年》:“趙盾就而視之,則赫然死人也。趙盾曰:‘是何也?’曰:‘膳宰也。熊蹯不熟,公怒,以鬥摮而殺之,支解將使我棄之。’”《北史·崔傳》:“馮氏受納狼籍,為禦史劾,與俱召,詔付廷尉,諸囚多奸焉,獄中致競。尋別詔斬馮氏於都市,支解為九段。”清沈家本《曆代刑法考·刑法分考二·支解》:“按:支解似與陵遲無別,觀《誌》雲‘帝怒,斬壽哥等,支解之’。然則支解在死後,陵遲在生前也。”
腰斬古代死刑之一。將犯人攔腰砍斷。腰,古字為“要”。所用刑具為锧。次於梟首。始於周代,秦、漢、魏晉時期普遍使用。隋《開皇律》始自法律上正式廢除。《周禮·秋官·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漢鄭玄注:“斬以鉞,若今腰斬也。”《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君不忍加之以锧”漢何休注:“锧,要(腰)斬之罪。”程樹德《九朝律考·漢律考·刑名考·死刑》:“按要斬之罪,次子梟首。《武帝紀》丞相屈氂下獄要斬,妻子梟首。《注》、鄭氏曰,妻作巫蠱,夫從坐,但要斬也。《史記》李斯具五刑,要斬鹹陽市,是要斬本秦製。凡斬皆裸形伏锧。《張蒼傳》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身長大,肥白如瓠。”參見“斬”。
沮醢亦稱“醢”。古代死刑之一。將人剁成肉醬。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此刑,漢沿之,並著於令。晉時保留此刑,但不著於律令。元代亦承用之。《左傳·莊公十二年》:“宋人請猛獲於衛……衛人歸之。亦請南宮萬於陳以賂。陳人使婦人飲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見。宋人皆醢之。”《楚辭·離騷》:“後辛之俎醢兮,殷宗用而不長。”王逸注:“藏菜曰菹,肉醬曰醢。菹,一作‘葅’。”洪興祖補注引五臣曰:“葅醢,肉醬也。”《晉書·刑法誌》:“至於謀反大逆,臨時捕之,或汙瀦,或梟菹,夷其三族,不在律令,所以嚴絕惡跡也。”《元史·世祖紀九》:“〔至元十九年三月〕壬午,誅王著、張易、高和尚於市,皆醢之,餘黨悉伏誅。”
醢見“沮醢”。
炮格亦稱“炮烙”。商代紂所用的一種酷刑。炮,燒烤。格,銅器。一說為銅柱。在格下燒炭,使受熱發燙,令人步行格上,墮入火中而燒死。後世遼代有此刑,但與商有所不同,使受刑者不遽死。清代亦有此刑。《韓非子·喻老》:“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史記·殷本紀》:“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裴駰集解引漢劉向《列女傳》:“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刑。”司馬貞索隱:“鄒誕生雲‘格,一音閣’。又雲‘見蟻布銅鬥,足廢而死,於是為銅格,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與《列女傳》少異。”
炮烙見“炮格”。
磔亦稱“矺”。古代死刑之一。將活人肢體分解後懸首張屍示眾。秦代及漢初被廣泛使用。漢初死刑中有棄市和磔,景帝中元二年(前148),除妖逆外,不得用此刑。《周禮·秋官·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鄭玄注:“搏當為膊……膊為去衣磔之。”《荀子·宥坐》:“女以諫者為必用邪?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史記·李斯列傳》:“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鹹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司馬貞索隱:“矺音宅,與僇同,古今字異耳。磔謂裂其支體而殺之。”《漢書·景帝紀》:“〔漢景帝中元二年春二月〕改磔曰棄市,勿複磔。”顏師古注:“應劭曰:‘先此諸死刑皆磔於市,今改曰棄市,自非妖逆不複磔也。’磔謂張其屍也。”《隋書·刑法誌》:“其尤重者,行裂梟首之刑。或磔而射之,命公卿已下,其肉。”
矺見“磔”。
棄市古代死刑之一。在鬧市執行死刑,並將屍體暴露街頭示眾。流行於秦、漢、魏、晉各代。秦、漢間棄市用斬刑。魏晉以後,用絞刑。隋唐以後,斬、絞、淩遲、梟首等死刑均承襲此法。《禮記·王製》:“刑人於市,與眾棄之。”孔穎達疏:“刑人於市,與眾棄之者,亦謂殷法謂貴賤者皆刑於市。”《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漢書·景帝紀》:“〔漢景帝中元二年春二月〕改磔曰棄市,勿複磔。”顏師古注:“磔謂張其屍也。棄市,殺之於市也。謂之棄市者,取刑人於市,與眾棄之也。”
梟首古代死刑之一。割下犯人首級,高懸在木杆上示眾。傳說母梟為幼梟哺食,目盲力盡時,幼梟便啄食其母之肉,使其無法躲避,隻得咬住樹枝死去,僅餘一首空懸木枝。“梟首”一詞即從此生動形象引申而來。周代已有此刑,漢時成為死刑的主要執行方法之一,用於謀反,大逆等罪。南北朝時仍襲用,梁律大罪用此刑,陳朝同。齊朝死刑五,其居第二。北周死刑五,其居四。北魏亦有此刑。隋律除之,唐、宋、元時亦無此刑,遼有之,明清律對強盜仍用此刑。《史記·秦始皇本紀》:“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裴駰集解:“懸首於木上為梟。”《漢書·刑法誌》:“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肉於市。’”《隋書·刑法誌》:“而蠲除前代鞭刑及梟首裂之法。”《清史稿·刑法誌》:“梟首,則強盜居多……凡此諸刑,類皆承用《明律》,略有通變,行之二百餘年。”
戮屍古代死刑之一。為懲罰死者生前行為而斬戮其屍。始於夏代,止於清。《國語·晉語九》:“叔向曰:‘三奸同罪,請殺其生者,而戮其死者。’”韋昭注:“陳屍為戮。”《晉書·王敦傳》:“有司議曰:‘王敦滔天作逆,有無君之心,宜依崔杼、王淩故事,剖棺戮屍,以彰元惡。’於是發瘞出屍,焚其衣冠,跽而刑之。敦、充首同日懸於南桁。”《明史·武宗紀》:“〔正德五年〕冬十月己亥,戮張刑屍於市。”《清史稿·刑法誌》:“戮屍,所以待惡逆及強盜應梟諸犯之監故者。凡此諸刑,類皆承用《明律》,略有通變,行之二百餘年。”又:“奏上,諭令淩遲、梟首、戮屍三項永遠刪除。”
絞舊時死刑之一。用布帛、繩索等將犯人勒死或用絞刑架絞死。周代已有之。秦時稱“磔”。魏晉以後,棄市即絞。除元代無絞外,曆代相沿至清。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及國民黨政府的刑法曾規定死刑用絞。絞刑作為法定刑罰最初見於北周、北齊。因其可保留全屍,故輕於斬刑。《左傳·哀公二年》:“若其有罪,絞縊以戮。桐棺三寸,不設屬辭,無入於兆,下卿之罰也。”《說文·手部》:“摎,縛殺也。”段玉裁注:“凡以繩帛等物殺人者曰縛殺,亦曰摎,亦曰絞。”明陶宗儀《輟耕錄·五刑》:“〔國初以來〕立法,死,則有斬、有陵遲,而無絞。”按,陶為元末明初人。清沈家本《曆代刑法考·刑法分考四·絞》:“截頭者斬,絞頸者棄市。晉之刑法,議自魏代,可以知魏之棄市亦絞刑也。南朝宋、齊、梁、陳,北朝魏並有棄市之名,皆謂絞刑。絞刑之名,始見於周、齊二代。周律定於保定三年癸未,齊律定於河清三年甲申。相距先後隻一年,而同時改棄市為絞,殆其時北方學者論說各有所受,故不約而同也。”
斬古代死刑之一。指殺頭或腰斬兩種。從周代到秦漢,均為腰斬。漢景帝時與磔同作棄市。魏晉時亦有此刑,至南朝已無腰斬,北魏、北周、北齊及後世皆用之。魏晉以後,凡棄市均為絞刑,斬則均為斷頭。《釋名·釋喪製》:“斫頭曰斬,斫腰曰腰斬。”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孤雲〕既然招了,著他畫了伏狀,將枷來枷上,下在死囚牢裏去。到來日判個斬字,押赴市曹典刑。”
淩遲亦寫作“陵遲”。俗稱“剮刑”。古代一種碎割肉體的死刑。意為行刑時使被殺者緩慢地死去,以加重其痛苦,極其殘酷。唐時最重的刑罰隻是斬首,五代始立淩遲之刑。宋代凡犯所謂口語狂悖罪的,多用此刑。正式作為刑名,始於遼代。元、明、清沿之,但未列入五刑。常用以處罰謀反、大逆等十惡中不道以上大罪者。《宋史·刑法誌一》:“淩遲者,先斷其支體,乃抉其吭,當時之極法也。”宋陸遊《條對狀》:“五季多故,以常法為不足,於是始於法外特置淩遲一條。肌肉已盡,而氣息未絕,肝心聯絡,而視聽猶存。”《曆代刑法考·刑法分考二·陵遲》引明王明德《讀律佩觿》:“陵遲者,其法乃寸而磔之,必至體無餘臠,然後為之割其勢。女則幽其閉,出其髒腑,以畢其命,支分節解,菹其骨而後已。”《清史稿·刑法誌》:“淩遲,用之十惡中不道以上諸重罪,號為極刑。”又:“奏上,諭令淩遲、梟首、戳屍三項永遠刪除。”
剮刑見“淩遲”。
貲秦漢時刑罰之一。罰繳財物或罰服徭役。繳納有不同等級,如分絡組、盾、甲等。絡組為鎧甲上連綴甲葉的絛帶,以絡組(即“條”)計算;盾為盾牌,以盾數計算;甲為鎧甲,以甲數計算。睡虎地秦墓竹簡《金布律》:“有責(債)於公及貲、贖者居它縣,輒移居縣責之。”注:“貲,有罪而被罰令繳納財物;贖,繳納財產去贖死刑或肉刑等罪,兩者含義不同。”
贖指贖罪或贖刑。古代刑罰之一。指用財物抵消或代替犯人刑罰。夏代已有此刑,至秦有贖黥、贖耐、贖遷等規定。所有刑罰基本上可贖,但多數立法加以限製。漢代贖死罪廣泛,但未成定製,直至東漢才漸成定製,經魏晉至隋代,才形成製度。沿至清。明代分為律贖和例贖兩種。律贖為用律文規定的納贖,例贖用條例規定的納贖,比律贖有伸縮性。清代此刑有三種:(1)納贖。適用於軍民犯公罪及生員以上犯輕罪者。(2)收贖。適用於老幼廢疾,天文生。(3)贖罪。適用於官員正妻、照例不能執行笞杖的犯人、有財力的婦人、必須執行笞杖的受皇帝誥封的婦女、過失殺人者、以及徒刑期內已滿七十歲者和誣告輕為重卻未判決者。另有捐贖。其贖罪財物,曆代不一。漢以前用銅。漢時用粟、縑,改用黃金計價。晉和南朝宋、齊兼用金、絹,北齊、北周用絹,唐宋時用銅,遼贖銅輸錢,金以牛馬雜物代銅,元用中統鈔,明納錢、馬、鈔、米等,清用銀兩。《書·呂刑》:“呂命,穆王訓夏贖刑。”《宋史·刑法誌三》:“金作贖刑,蓋以鞭撲之罪,情法有可議者,則寬之也……宋損益舊製,凡用官蔭得減贖,所以尊爵祿,養廉恥也。”
徒即徒刑。指在一定期限內強製罪犯從事勞動的刑罪。徒,本義為供役使。起源極早。據甲骨文記載,商代已有牢獄‘圉’,用來關押罪犯。周代除死刑外,其它判處肉刑的犯人均須服勞役,實際上當時的徒刑成了附加刑。秦漢時根據勞役的性質、期限和有無附加刑分為若幹等級,並各有專門名稱。如城旦舂、鬼薪、白粲、隸臣妾、司寇、候、罪作、複作等。魏晉時以髡、耐作為附加刑,並以之作刑名。魏有髡、完、作刑三種。晉稱徒刑為“髡刑”,亦名“耐罪”。北魏稱“徒”,因其按勞役年限分為各種等級,故又稱“年刑”。北齊稱“刑罪”,因有附加刑“耐”,故稱“耐罪”。除“耐”以外,還有附加刑鞭、笞。北周始正式稱為“徒刑”,並附加鞭、笞,列入五刑之一。輕於流刑,重於杖刑。服役期各代不等。除金代以外,隋、唐至清均以三年刑為最高刑。隋、唐分為五等,從一年刑起,一等加半年。無附加刑,但允許以銅贖刑。五代基本同隋、唐,隻是恢複了加杖製。宋行折杖法,即折減笞杖數,且杖後不再服勞役。遼代較前為重,分三等,且有附加刑。金改為七等,加四年、五年兩等。元仍分為五等,並附杖刑。明、清沿之,並準許以錢贖罪。《周禮·秋官·司圜》:“司圜掌收教罷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飾,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宋司馬光《上謹習疏》:“其餘民事,皆委之州縣,一斷於法,或法重情輕,情重法輕,可殺可徒,可宥可赦,並聽本州申奏,決之朝廷。”
流古代刑罰之一。即流刑。將犯人放逐到邊遠地區服勞役或戍守。非特詔不得回鄉。重於徒刑,輕於死刑。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秦漢、魏晉間無此稱,至南朝梁始有之。北齊、北周時列入五刑,沿用至清。此刑之稱,曆代有所不同。如:帝堯時稱“放”,秦稱“遷”,漢魏時稱“徙”,北魏稱“流徙”。流放的距離、時間亦不等。北周分五等:最近離皇畿二千五百裏,最遠離皇畿四千五百裏。期限最長為六年。亦有附加刑鞭笞。隋代分為三等:一千裏、一千五百裏、二千裏;期限二年、二年半、三年。唐亦分三等,其裏程比隋各等加一千裏,期限各縮短一年。無附加刑,但有贖罪法。死刑可改為加役流。役三年者,謂“加役流”。宋代裏數和役期同唐,但有加杖。元無此刑,明、清皆沿宋製,附加杖刑,並可以銅贖。自唐至清,凡犯此罪者妻妾從之,父、祖、子、孫聽便。《書·舜典》:“流共工於幽洲。”孔傳:“象恭滔天,足以惑世,故流放之。”《隋書·刑法誌》:“其製,刑名五:一曰死……二曰流刑,謂論犯可死,原情可降,鞭笞各一百,髠之,投於邊裔,以為兵卒。”
放見“流”。
徙見“流”。
刺配古代刑罰之一。源於墨刑和黥刑。將罪犯臉上、臂部或他處刺刻標記,遣送到邊遠地區或指定場所服勞役或充軍。一般先受徒、流、杖刑再刺臉,服役終身。此法創製於五代後晉天福年間。無發配裏程的限製。後世沿之。《宋史·刑法誌三》:“〔熙寧〕三年,中書上刑名未安者:……其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條。其間輕者,亦可複古徒流移鄉之法,俟其再犯,然後決刺充軍。”《水滸傳》第十一回:“〔林衝〕因被高太尉陷害,刺配滄州,那裏又被火燒了大軍草料場。”
充軍古代刑罰之一。將免死罪犯發配到邊遠地區的軍中或官辦作坊、鹽亭等處服勞役。充,指補充軍伍;軍,指分屯邊防。源於秦代的謫戍和漢代的減死徙邊。魏晉相沿,死罪與重罪者妻、子皆以充軍,此為常刑之始,均為緣坐者。北齊時則始由本犯充軍,但係以流刑為之。唐代無此製。至宋於流罪配役外將罪重者刺配充軍。始將軍、流區分為二,成為定製。明代有所發展,有終身刑與永遠刑兩種。終身刑為犯人終身服役,永遠刑則累及子孫,犯人死後由子孫頂替。並按路程遠近分為五等:極邊和煙瘴,均四千裏以外;邊遠三千裏;邊衛二千五百裏;沿海、附近一千裏,均加附加刑杖,稱為“五軍”。清代略有不同。定極邊、煙瘴均為四千裏、邊遠三千裏、近邊二千五百裏、附近二千裏。《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三年,發諸嚐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明徐《殺狗記·孝友褒封》:“著枷號市曹三個月,滿日各杖一百,發邊遠充軍。”參見“刺配”。
遷古代刑罰之一。將犯人及其親屬或受株連者遷離故鄉,流放到邊遠地區。秦、漢時始稱,後世多稱“流”。唐時又有殺人移鄉的規定,判處死刑的殺人犯遇赦,為防被害人親屬報仇,移至千裏之外落戶。元代定遷徙法,遷之千裏。明除遷至千裏外,亦有流刑減半,杖一百,徒二年,不得回鄉的做法。清代對於少數民族中處以絞、斬刑者遷其親屬(家口、父母、兄弟、子侄),處流刑時,本人及親屬一起遷徙。元、明、清律規定,此刑輕於流刑而重於徒刑。《史記·秦始皇本紀》:“八年,王弟長安君成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元史·文宗紀》:“〔天曆二年〕己未,更定遷徙法:凡應徙者,驗所居遠近,移之千裏,在道遇赦,皆得放還;如不悛再犯,徙之本省不毛之地,十年無過,則量移之;所遷人死,妻子聽歸土著。”
除名古代刑罰之一。指除去犯人名籍,謂取消其原有身份。秦代已有此法,沿襲至清。明、清律規定,凡官員犯罪,罷職不敘除名者,官爵皆除。《史記·蒙恬列傳》:“高(趙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當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複其官爵。”《唐律疏議·名例·免官當敘法》:“諸除名者,官爵悉除,課役從本色,六載之後聽敘,依出身法。若本犯不至免官,而特除名者,敘法同免官例。”
官當古代刑罰之一。犯人以官職抵罪。始於晉代,晉律規定,免官抵三年徒刑。北魏時亦有此製度。官當之名,始於南朝陳。陳律規定,官吏犯四、五年刑期的罪,準以官抵二年刑,餘刑服勞役。犯三年者亦抵二年刑,餘一年用錢贖。至隋,《開皇律》規定,犯私罪以官當徒者,五品以上一官當徒二年,九品以上則當一年。公罪各加一年。唐律沿之。並可以官抵流刑罪。三種流刑(指流二千裏、二千五百裏、三千裏)均抵徒刑四年。如有兼官,先以高官品當;如罪輕官高,抵罪後留官收贖,罪重官品低,則餘罪收贖;如曆任各種官職,若有餘罪及更犯新罪者,可以曆任之官品當。如因官當去官者,有以一年後降原官一等任用的,亦有三年後降原官二等任用的不等。元、明、清律無此製。《隋書·刑法誌》:“五歲四歲刑,若有官,準當二年,餘並居作。其三歲刑,若有官,準當二年,餘一年贖。若公坐過誤,罰金。其二歲刑,有官者,贖論。”
奪爵秦漢時刑罰之一。對有爵位的犯罪者,剝奪其爵位,令其為士伍,並剝奪其充任各級官吏的政治權利。亦有免為庶人者。秦《軍爵律》中有關拜爵的規定:從軍當以戰功論及賜予,如立功後受到廢、耐、遷的刑事處罰,便取消其拜爵的資格。但並未隨之發生奪爵的法律效力,隻有專門作出法律製裁才生效。《史記·秦始皇本紀》:“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車裂以徇,滅其宗。及其舍人,輕者為鬼薪。及奪爵遷蜀四千餘家,家房陵。”《漢書·景帝紀》:“吏遷徙免罷,受其故官屬所將監治送財物,奪爵為士伍,免之。”顏師古注:“謂奪其爵,令為士伍,又免其官職,即今律所謂除名也。謂之士伍者,言從士卒之伍也。”
禁錮亦寫作“禁固”。古代刑罰之一。對犯罪官吏及其親友終身禁止做官。春秋時已有此製。秦漢以前也叫“終身不齒”,秦時稱“籍門”,稱被禁固之人為廢官。後世也叫“永不敘用”。漢代屢起黨錮之禍,範圍很廣,有累及同族親屬的,有累及門生故吏的,對贓官亦有累及三世的。東漢桓帝、靈帝時發生過規模最大的一次,史稱“黨錮之禍”。魏晉、南朝宋、梁、陳、西魏等後世均沿此製。《禮記·王製》:“命鄉簡不帥教者以告,耆老皆朝於庠,元日習射上功,習鄉上齒,大司徒帥國之俊士與執事焉……不變,屏之遠方,終身不齒……西方曰棘,東方曰寄,終身不齒。”鄭玄注:“齒,猶錄也。”孔穎達疏:“《文王世子》雲: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以年相次,是錄其長幼,故雲齒猶錄也。”《漢書·貢禹傳》:“孝文皇帝時,貴廉絜,賤貪汙,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皆禁錮不得為吏。”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升任州守桃杌並該房吏典,刑名違錯,各杖一百,永不敘用。”
籍沒亦稱“籍”。古代刑罰之一。籍錄並沒收犯人所有家口和全部財物。起源甚早,秦代創連坐收拏之法,漢代因之,將犯人妻、子沒為奴婢,至南朝梁律,對謀反、大逆以上犯人的母、妻、姊、妹及棄市者連坐的妻、妾、子、女,均充作官奴婢。隋代因無族誅之製,故常以籍沒代之。唐以後凡連坐便予以籍沒,唐律規定,犯謀反大逆之罪,累及祖孫、兄弟姊妹和部曲,並將資財田宅沒入官府。明、清律沿之。《三國誌·魏誌·王修傳》:“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貲以萬數。”《元史·英宗紀》:“中書左丞張思明坐罪杖免,籍其家。”清昭槤《嘯亭雜錄·阿爾薩》:“然居官清介,籍沒時,其家唯黃連數十斤,當票數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