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先秦”指秦始皇焚書之前的一段時間,約當東周春秋戰國之世,我國主要的學術思想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於這個時期。子,是當時對人的尊稱,後來稱他們的著作也叫“子”。周王室東遷以後,學術重心由王官逐漸移向民間,自孔子以後,一時大思想家輩出,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皆能著書立說,而成一家之言,後世因稱這些思想家為“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後世思想學派莫不淵源於此,諸子著作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參見“老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
九流十家先秦至漢初學術思想派別的總稱。西漢學者劉歆作《七略》,其中《諸子略》將先秦和漢初諸子學派分為十家,即: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家,並分別指出其學術淵源及主要特點。十家中小說家屬於藝文,除去不算,稱為九流。班固《漢書·藝文誌》即據劉歆說,著錄各家著作與人物。《漢書·藝文誌》:“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後亦泛稱各學術流派。《南史·袁粲傳》:“九流百氏之言,雕龍談天之義。”
儒家以孔子為創始人的重要學派。《漢書·藝文誌》列為“九流”之一。儒本為有知識技藝者的通稱。自孔子在春秋末年創立學派後,儒成為崇奉孔子學說的人的專稱。其主張為“祖述堯、舜,憲章(效法)文、武”,崇尚“禮義”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著重倫理道德教育。戰國時儒家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自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儒家為適應各個時代之需,而由孔子學說中演繹出種種應時的儒家學說。如今古文經學讖緯之學和“理學”等。五四運動前後,新文化運動對儒家學說進行了猛烈批判。隨著社會製度的變更,儒家學說失去了統治地位,但其影響至今廣泛存在。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儒家學說,應該得到科學的分析和總結。
道家以先秦老子、莊子有關“道”之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道家之名,始見於西漢司馬談《論六家之要指》,又稱為“道德家”。《漢書·藝文誌》稱道家,吳道子老子像
列為“九流”之一。曆來學者多認為老子是道家創始人,莊子繼承其說,加以發展。在莊子之前或同時,有楊朱的“全性葆真”說,宋鈃、尹文的“情欲寡淺”說,彭蒙、田駢、慎到的“棄知去己”說,皆與道家思想為近。道家學說以老、莊的自然天道觀為主,強調人們應該在思想行為上效法“道”的精神,政治上“無為而治”,知識道德上“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與儒、墨之說強烈對立。其後,道家思想與刑名、法家相結合,成為黃老之學,漢初頗為君主所重。至武帝獨尊儒術,黃老乃漸衰微。然其思想流入民間,對東漢末道教的興起頗有影響。道教尊奉老子為教祖,然老子之學實非宗教。魏晉之間玄學盛行,王弼、何晏等輩首以老莊解釋儒家經典,促成儒道融合。佛學傳入中國以後,學者以老莊玄理詮釋佛典,號稱“格義”,又有釋、道合流之勢。其後宋明理學力倡儒家道統,並斥佛、老,但仍涵融有若幹道家思想。同時,道家崇尚自然的旨趣,對我國古典文學藝術等方麵,也有深遠重大的影響。
陰陽家戰國時期提倡陰陽五行說的一個學派。《漢書·藝文誌》列為“九流”之一。齊人鄒衍為其代表。衍曾至稷下及魏、趙等國宣傳其學,頗受尊禮。他提出“大九州”說與“五德終始”說,運用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勝”的原理,解釋曆史上朝代興替的原因,為新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鄒衍所著有《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今皆亡佚。其學說的一些片斷,見於《史記》。又,寫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分月記載夏曆十二個月的時令及有關事物,將各類事物納入五行相生的係統,有人認為也屬陰陽家的著作。陰陽家的學說多先驗及迂怪不經之言,至漢代演變為讖緯神學。然其對山川地理、天文時令的探究在自然科學史上不無認識價值,表現了非凡的想象力與寬廣的眼界。
法家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漢書·藝文誌》列為“九流”之一。源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發揚光大於戰國時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至戰國末,韓非加以融合,乃集法家學說之大成。法家在經濟上主張廢除井田製,建立和鞏固封建土地私有製,重農抑商,獎勵耕戰。在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行郡縣,建立統一的君主國家,打擊舊貴族勢力,厲行嚴刑峻法,使令行禁止。在教育上主張廢儒家“仁義”之說,以吏為師。秦國用韓非學說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然法家以性惡論為其理論根據,主張實行極端的君權主義和殘酷鎮壓人民,秦王朝不久即遭到覆滅。西漢以後,統治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仍采用“外儒內法”、儒法兼治的方法。法家的主要著作有《商君書》與《韓非子》。
名家戰國時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的一個學派。《漢書·藝文誌》列為“九流”之一。戰國時稱“刑(形)名家”、“辯者”,西漢稱“名家”。名家強調“控名責實,參伍不失”,名稱和事實必須完全相符。其見解常和當時流行的看法相反,“以非為是,以是為非”。對於名、實問題,惠施主張“合同異”,認為一切差別、對立都是相對的,過分誇大事物的同一性;公孫龍主張“離堅白”,重在分析感覺和概念,區別個別與一般、具體與抽象,過分強調事物之個性。雖各有所偏,然對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貢獻。名家代表人物的著作,有《鄧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孫龍子》等。今傳本《鄧析子》、《尹文子》皆後人偽作。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八章:“惠施、公孫龍代表名家中的兩種趨向,一種是強調實的相對性,另一種是強調名的絕對性。”又“名家的哲學家通過分析名,分析名與實的關係或區別,發現了中國哲學中稱為‘超乎形象’的世界。”
墨家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漢書·藝文誌》列為“九流”之一。為儒家的反對派,影響極大。創始人墨翟,世稱墨子。戰國初,戰爭頻仍,貴族奢靡,平民生活困苦,墨翟主張以天下交相利來達到“兼愛”的目標,不論出身的高低,以選賢者擔任天子、國君,並製定製度、標準,讓天下平民去遵行。他要求為政者崇儉、節葬,要人不相信命運,但卻又相信天帝鬼神。後期墨家克服了墨子的天誌、明鬼等迷信成分,在認識論、邏輯學以及數學、力學、光學等自然科學方麵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墨家有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紀律,其首領稱為钜(巨)子,由上代钜子指定賢者擔任,代代相傳。墨門子弟必須聽命於钜子,赴湯蹈火而不辭。在國家學說上,墨家主張國君必須有絕對的權威,一國之內,隻能有一個統一的意誌。墨子死後,墨家分為三派。漢以後,統治者尊崇儒術,墨家衰微,逐漸成為“絕學”。至清代中葉以後,才被汪中等學者重視研究。墨家著作留傳後世的有《墨子》一書,其中《墨經》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其他有關墨家的主張和活動,散見於《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抱樸子》等古籍中。
縱橫家戰國時專以縱橫捭闔之術遊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漢書·藝文誌》列為“九流”之一。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等。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出使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說諸國以合縱拒秦;張儀則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兩派合稱縱橫家,對當時政局的發展變化有很大影響。《戰國策》中集中記載了縱橫家的活動和言論。《漢書·藝文誌》:“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當權事製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雜家戰國末到漢初糅合各派觀點的學派。《漢書·藝文誌》列為“九流”之一。雜家的出現與形成,是當時政治上趨向統一,學術上要求綜合的產物。《漢書·藝文誌》所載雜家著作共二十家、四百零三篇,今多不存。其最重要者為秦丞相呂不韋令門客編纂的《呂氏春秋》、西漢淮南王劉安賓客編纂的《淮南鴻烈》。《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淮南鴻烈》通稱《淮南子》。二書保存了較多的先秦哲學思想、文化科技史料。《漢書·藝文誌》:“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
農家戰國至西漢時注重農業生產的一個學派。《漢書·藝文誌》列為“九流”之一,著錄其代表人物與著作,如《神農》二十篇、《氾勝之》十八篇等,共九家百十四篇,但今多已失傳。《孟子》中載有許行其人,亦屬農家者流。針對當時不少學派鄙視農業生產,許行提出賢者應該與民同耕而食,饔飧而治,反映了古代社會中農民的一種社會政治理想。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也作了總結。《管子》中《地員》,《呂氏春秋》中《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皆為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後世《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等著作,為先秦農家學說的繼承和發展。《漢書·藝文誌》:“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
兵家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漢書·藝文誌》據劉歆《七略·兵書略》著錄,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兵技巧家,共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尉繚子》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
經學研究儒家經典,為諸經作訓詁或發揮其義理的學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子夏和荀子等。秦代焚書坑儒,至漢代恢複經籍。漢武帝推尊儒家,置五經博士,始以通經作為選取人才的標準,治經、尊經成為一時風尚,經學大盛,自此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但因經書文字、來源的不同,又有今文家與古文家之別。今文家多被立為學官,如《詩》分齊、魯、韓三家,《禮》分大小戴、慶氏諸家,《春秋》分《公羊》、《穀梁》等家,師徒皆由口授,稱今文經學。西漢末,古文經興,《毛詩》、《左傳》皆古文。至東漢馬融、賈逵等,為作注釋,重在訓詁博辨,稱古文經學。至唐代,孔穎達等撰成《五經正義》,綜合魏晉南北朝以來“南學”和“北學”的特點,成為義疏之派。宋代經學則重義理,稱為理學,又稱道學、宋學。其中又分程、朱與陸九淵兩派。明王守仁上承陸學,後人合稱陸王心學。至清,程朱與陸王兩派俱無新義,經學家多宗漢學,又稱為樸學,研究成果在漢、宋兩代之上,對曆代經學之整理,貢獻卓著。周予同《〈經學曆史〉序言》:“因經今文學的產生而後中國的社會哲學、政治哲學以明,因經古文學的產生而後中國的文字學、考古學以立,因宋學的產生而後中國的形而上學、倫理學以成。”
古文經學經學中研究古文經籍的學術流派。與“今文經學”相對。古文經,指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篆書字體抄寫的儒家經書。始皇焚書期間,民間儒生將一些古文經書埋藏起來,至漢代前期,相繼發現,如景帝時,河間獻王以重金在民間征集所得古文經書,以及武帝時魯恭王從孔子故宅壁間所發現的古文經籍。諸王等先後獻給朝廷,藏於秘府。今文經,則指漢初由老儒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與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隸書(今文)記錄下來的經典。至哀帝時,劉歆領校秘書,發現古文經不但文字與當時立於學官的博士本有異,而且有的經書篇章增多,有的全經為通行本所未見,因將通行的博士本定為今文經。他指責今文經為秦代焚書之餘,殘闕不全。基於此,劉歆請立古文經《毛詩》、《左傳》、逸《禮》於學官。因遭到太常博士群起反對,劉歆離開京都。西漢末,王莽欲篡權,提出“王田”的主張,要將土地收歸國有,利用《周禮》關於井田製的說法,以為理論依據。《周禮》屬古文經,古文經學地位因之得以提高。平帝時,立五個古文博士,以與今文經學對抗。東漢初,劉秀利用讖語鞏固政權,即位後,倡今文,廢古文。讖緯之風影響了東漢經學的今古文兩派。中葉以後,古文經學壓倒今文經學,著名古文經學大師如衛宏、賈逵、馬融、許慎等,或以學術取高官,或有門弟子幾千人,勢力極盛。古文經學斥責今文經學附會讖緯的妖妄,強調文字訓詁對於治經的重要性。為了準確解釋儒家經書,古文經學者對文字、音韻、訓詁作了精深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學術觀點,撰為著述,如劉歆認為“六書”是漢字造字的基本法則,揚雄著《方言》,許慎著《說文解字》等,皆有相當程度的科學性,至今仍為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鑰匙,受到學者的重視。至東漢末,儒學大師鄭玄以古文經學為宗,兼采今文之說,綜合兩派,遍注群經,成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唐代,太宗詔使國子祭酒孔穎達統一異說紛紜的南北經說,撰定《五經正義》一百八十卷,使明經取士,皆尊《正義》之說,紛爭遂暫告平息。中晚唐及宋代學者摒棄今古文的門戶之見,自出新意,宋人拋開舊注,直接往經文中尋求義理,敢於懷疑和獨立思考,遂成為“宋學”。明代經學衰弱,少有建樹。直至清代,乾嘉學者所用方法,稱為“漢學”、“樸學”,無論吳派、皖派、揚州學派,皆與古文經學為近。惟常州學派上承漢代的今文經學,依據《公羊傳》及董仲舒、何休等人著作,借闡發孔子“微言大義”表達自己的曆史哲學和政治態度,影響及於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思想家。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分別以章炳麟與康有為為殿軍,二人以後,經學今古文之爭遂告結束。然作為不同的治學方法與對待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不同態度,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影響並未結束。
今文經學亦稱“經今文學”、“今文學”。經學中研究今文經籍的學派。今文經,指漢代學者所傳述的儒家經典,以當時通行文字隸書記錄,多無先秦古文舊本,而由戰國以來學者師徒父子傳授,至漢代乃一一寫成定本。如《尚書》出於伏生,《儀禮》出於高堂生,《春秋公羊傳》出於公羊氏和胡毋生。漢武帝時采董仲舒、公孫弘建議,表彰儒家經籍,建立經學博士,所用皆為今文經籍。又因當時政治之需,著重經文“大義”的發揮,是以公羊家的《春秋》學尤盛。西漢中葉以後,今文經學漸衰。東漢初,為改變王莽的政治措施,曾恢複設立今文經博士,未幾廢去。此後由於馬融、鄭玄兼采今古文學說,經學流派乃趨向混同。清代中葉,西方強權入侵,國勢日益衰弱,乃有學者繼承今文經學的傳統,發揮“公羊學”學說,幹預時政,主張變法,今文經學因又大盛。今文經學對於西漢封建統治的鞏固起過作用,至清後期則成為資產階級改良與變法主張的重要理論根據。清代的常州學派為今文經學派,其代表人物為莊存與、劉逢祿。龔自珍、魏源、廖平、康有為等人受清今文經學派影響較深。周予同《經今古文學》:“經今古文名稱的對立……它們的不同,不僅在於所書寫的字,而且字句有不同,篇章有不同,書籍有不同,書籍中的意義有大不同;因之,學統不同,宗派不同,對於古代製度以及人物批評各各不同;而且對於經書的中心人物孔子,各具完全不同的觀念。”又:“清代今文學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也自有相當的價值和功績,未可一概抹殺。就普通的影響說,在消極方麵,能發揚懷疑的精神;在積極方麵,能鼓勵創造的勇氣。就實際的結果說,在消極方麵,使孔子與先秦諸子平列;在積極方麵,使中國學術,於考證學、理學之外,另辟一新境地。”
讖緯中國漢代(前206—211)流行的宗教迷信。“讖”是巫師方士為朝代興亡暗示吉凶征兆的虛妄預言;“緯”是方士儒生附會儒家經典杜撰的雜書。讖緯起源於古代河出圖、洛出書的神話傳說。董仲舒作《春秋繁露》鼓吹“天人感應”後,緯書大批出現,如《詩推度災》、《尚書帝命驗》、《易乾鑿度》等。這些緯書把儒家經典神秘化。“讖”、“緯”互通,緯書中往往夾雜讖語,“讖”有時也依托於經。西漢後期讖緯得到王朝支持,王莽和漢光武帝都利用圖讖“符命”作為“改製”或“中興”的根據。由此讖緯更為泛濫。東漢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討論五經異同,會後班固整理成《白虎通義》,讖緯經學雜糅,更使儒學神學化。讖緯受到唯物主義者王充等人批判,在東漢末期漸趨衰微。到隋文帝、煬帝正式禁毀後,基本絕跡。現存《易緯》一種,已不完整。有些緯書隻有片斷散見於其他書中。緯書雖然大部是迷信,但在天文、曆數、地理、博物等方麵保存了某些科學史資料。如緯書《尚書考靈曜》就有地動說,與以往天動地靜說不同。明代孫瑴編《古微書》,保存了部分緯書資料。
玄學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所謂“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語。魏晉時,哲學家奉儒家的《周易》與道家的《老子》、《莊子》為經典,合稱“三玄”。又因他們討論的理論深奧、玄虛,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性質,故後世稱為“玄學”。玄學家大都出身名門大族,何晏、王弼為玄學的創始人。他們注重研究有無、本末、體用、一多、動靜、自然與名教等範疇的關係。其內部不同派別有:主張“以無為本”、“名教出於自然”的何晏、王弼;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阮籍、嵇康;主張“崇有論”的裴;提出“獨化說”與“名教即自然”的郭象。玄學以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經典,“援道入儒”,屬於唯心主義學說,是對先秦道家學說的發展。但他們若幹哲學範疇的提出,是認識史上的重大貢獻,對於豐富中國哲學史的內容,促進人類思維的發展,則具有積極的開拓作用。東晉以後,玄學探研佛理,玄佛趨於合流。南北朝時,佛學大盛,玄學乃走向衰微。
程朱學派北宋程頤和南宋朱熹兩學派的合稱。也稱為程朱理學。兩派思想基本一致。斷言“理”是宇宙的本源,是離開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抽象實體,由它主宰及派生萬事萬物。其學以主敬存誠為主,元明以來影響很大,受到統治階級的褒揚與提倡。與陸九淵、王陽明的“陸王心學”相對立。
陸王學派南宋陸九淵和明代王守仁兩學派的合稱。後人也稱“陸王心學”。陸九淵為宋代“心學”的創始人,以“心”為構成宇宙萬物的本源,提出“心即理”的命題,斷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將客觀規律的“理”主觀化。以“立大”、“知本”、“發明本心”為求學方法。明王守仁力承陸學,斷言“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創“致良知”及“知行合一”說。進步思想家李贄、黃宗羲、唐甄皆曾受到過王學的影響。陸九淵世稱象山先生,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陸、王兩派思想上一脈相承,和程朱學派相對立,明代以來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