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因為源頭不明,長江的數據一直混亂不清。這一時期在各種正式場合關於長江長度的數據就有5498公裏、5500公裏、5701公裏、5769公裏、5800公裏等多種說法。
一九六九年起,由國家統一部署,蘭州軍區測繪部隊開始對長江源以及整個青海省和西藏北部地區的青藏高原進行1:10萬地形圖的測繪工作,並先後完成了當曲、楚瑪爾河和沱沱河流域的實地測繪任務。當時的參與者和知情者劉思和河南地理研究所)與李誌良解放軍測繪學院)先生回憶道:“一九七四年在測繪沱沱河流域的過程中,我們在實地發現了舊圖對祖爾肯烏拉山脈的標示有重大錯誤:祖爾肯烏拉山脈並非為一完整山體,而是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其間有一條寬闊的南北向穀地,沱沱河由此穀底自南而北流來,穿過祖爾肯烏拉山脈後與自西向東的波隴曲彙合,再折向東流。”如此一來,過去不曾被人所知的沱沱河南北流向的一段。
正式進入了探尋長江源的人們的視線。
“我們實地查明沱沱河的源流發源於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尕恰迪如崗和薑根迪如兩個雪山群,河水由冰舌末端潺潺流出,它的長度超過了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是長江正源的尕爾曲,位於尕爾曲源頭以西。”一個關於長江源的全新推斷,就此提出。
一九七六年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以下簡稱長辦,即今“長江水利委員會”)會同《人民畫報》、《人民中國》雜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青海省有關單位在蘭州軍區的支持下,組織了二十八人的考察隊,進行了為期五十一天的考察,證實了“沱沱河上段是由南向北穿祖爾肯烏拉山而過,然後才折轉東流”這一推斷。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對長江源進行的大規模科學考察,對於長江源頭的確定,對整個長江長度的重新認識。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一九七八年一月十三日新華社正式發布消息:“經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組織查勘的結果表明,長江源頭不在巴顏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沱沱河;長江全長不止5800公裏,而是6300公裏。”隨後,《辭海》和有關書籍相繼采用了這次考察成果。至此,萬裏長江,這條我國第一大河由長度世界排名第四變成了世所公認的世界第三長河。
一九七六年那次至關重要的考察中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
一九七八年第二次江源考察後,長辦一九七九年曾派人去中科院地理所聯係量圖事宜。地理所於一九七九年十月二十七日來函稱:“經我們複查,發現一九七六年量算長江上遊的有關河流長度有錯誤,主要是‘錯阿日瑪’幅圖上,沱沱河長度這次量算應64.6公裏,上次(一九七六年)為82.3公裏,相差約18公裏,其他河段也略有出入。對這種情況我們做了初步分析,造成錯誤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儀器(數字化儀)及電子計算機運轉不夠正常,紙帶記錄出錯,當時因時間較急,人民畫報急於要量算結果,以致未對二次數字化和對計算結果進行檢查……”
這個錯誤很快得到了更正,但也為此後的長江源之爭埋下了伏筆。
一九八〇年長辦水文局為徹底弄清長江長度決定重新量算。一九八七年定稿的一份《考察報告》在結語中指出:“根據長辦最新量算成果——以長江‘三源’
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各源頭分別算起,截至同一點——長江口50號燈浮,長江幹流長度分別以沱沱河為源全長6397公裏,以當曲為源全長6403公裏,以楚瑪爾河為源全長6288公裏……我們認為,今後有關出版物或正式文件,應以此數據為準,一般提到長江長度,仍以沱沱河為源,全長6300公裏,涉及具體長度,可采用6397公裏。
二〇〇六年八月,我隨一個考察隊到達了切蘇美河穀旁的一座山頂。切蘇美曲是沱沱河的一條支流,彙合口以上,沱沱河改稱納欽曲。
從山頂俯瞰,不由讓人心花怒放。左邊雪山懷抱中是晶亮的冰川,順著冰川往下看,切蘇美河穀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眼前,網狀河係亮晶晶的像一條條彩帶。
目前長江的長度,是以薑根迪如南側冰川5820米高程處,也就是我們攀登到的雪線為起算點的,也就是說,把整個冰川的長度都包括在內了。但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冰川和河流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形態,把冰川長度算作河長並不妥當。
如果以冰舌末端作為起點的話,根據相關數據,源於尕恰迪如崗雪山冰川西支的水流要長於源於薑古迪如南側冰川的溪流,這樣的話源頭位置也將要隨之改變了。並且以冰舌末端作為起點還會有另一個問題:冰川本身就是一個變體,冰舌的位置是變化的,冰舌的末端應從哪裏算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