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激勵比指責重要
學校教育中,無論對教師、對學生都要多激勵,少指責。激勵溫暖人心,調動人的積極性,能讓人產生熱情,衝動,調動潛意識中積極的東西,迸發創造的火花。以往,教師對差生過多地使用指責,導致學生逆反心理,故意和老師對著幹。
高明的教育工作者善於用激勵手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魏書生總是讓學生尋找自身的閃光點。一個差生告訴他找不到自身優點時,魏書生告訴他,找不到優點就是優點,這說明你很謙虛。學生課堂上聽不懂教師講授的內容,易發困打瞌睡,一個學生一節課沒打瞌睡;老師激勵說,我知道這節課的內容你聽不懂,但你能不瞌睡,不做其他事,保持聽課姿態,你的自製能力很強,我真的很欣賞你這種意誌能力,學生就很受感動,認為老師理解他。學生做到這樣真的很不容易。對差生一有優點就表揚、激勵,這就是轉變的契機。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越誇他積極越高,慢慢讀書的興趣就培養出來了,好習慣也就樹立起來了。當然,一次激勵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轉變一個差生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激勵,持續調動其積極性。
(六)付出比給予重要
當前的中學生,是很幸福的一代。家長、老師給予他們太多的愛,太多的關懷。他們隻知道接受別人給予的愛,而不知道向別人示愛、施愛,以自我中心,根本不知道替別人考慮,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很少對別人寬容、理解、支持。一個富有的老板,出巨資資助了一百多位貧困學生,在過元旦節時沒接到一張賀卡,令他十分傷感。這說明不會“付出”,不是個別人,而是一代人的身上都缺乏這種付出理念。知恩圖報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滴水之恩當以湧泉向報,這種美德不能丟失。
要讓學生學會為班集體付出,為社會付出,為家長付出,要讓他們成長為有美好愛心的仁人君子,而不是自娛自樂,不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自利者。
付出是快樂的,幫助別人是快樂的,為別人做事是快樂的,為別人服務,讓別人得到你的溫馨是快樂的。
二、幸福人生的四點要義:有目標,有事做,有朋友,有儲蓄。
(一)幸福人生有目標
美國哈佛大學曾經作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調查了一組學生,是關於人生目標和後來成就的實驗。他們發現那些有遠大人生目標的人後來成了社會精英、行業領袖,有中等目標的成了醫師、律師、教師、工程師等,隻有近期目標或無目標的人成了普通的工人、農民、手工業者。可見確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對學生一生有正確的指導作用。
目標分人生目標,長期目標,中短期目標。譬如:為人類的醫學事業作貢獻,為人類的科學事業作貢獻,為人類的教育事業作貢獻,為人類的和平事業作貢獻……這些是人生大目標。
為實現人生目標,決心在高中三年時間,刻苦讀書,將來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複旦大學、浙江大學……這是中期目標。
為了實現中期中標,在高一年級上學期進入班級多少名,年級多少名,這是近期目標。目標導引,讓學生步步走向幸福的人生,是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要引導學生向完成目標的方向邁進,各位老師您作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