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應該是第一位的。學生成績是成長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讓學生成長為一個正常的人,一個好人,一個無論在任何工作崗位上都能對社會做出有益貢獻的人。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追求做好人,而不是單純追求成績、分數。什麼是好人,北大泰鬥季羨林教授說:“替別人考慮比替自己考慮多的人就是好人。”已故兩院院士王選先生說:“替別人考慮和替自己考慮一樣多的人就是好人。”可見好人就是充滿愛心的人。用充滿激情的愛來包容一切,這是最高境界的好人,他的行為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些人是毛澤東主席說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大愛無我”,著名舞蹈家戴愛蓮臨終遺囑將自己的積蓄和房產捐給國家,不留給孩子,利人利天下而不利己。這是最高層次的好人。利人利己是王選先生說的好人,通過誠實勞動先利己後利人,也是好人。誠信缺失,坑蒙拐騙,害人利己則為壞人,走到這一步,就是成長出了大問題。不讀書,不上進,拉幫結派,打架鬥毆,抽煙喝酒,追求不勞而獲,破壞校規校紀,暗地操縱他人,瀉私憤,圖報複,欺騙老師,恐嚇同學,甚至勒索錢財,這也是成長中的大問題。當我們遇見這樣的教育對象時,確實要把他們的成長問題放在第一位,成績放在第二位,要配合家長、學校幫助這些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追求做文明人,做高素質的人。
(三)經曆比名次重要
痛苦的經曆,失敗的經曆,貧窮的經曆都能成為人生的財富。
痛苦的經曆給人以終生難忘的震撼,教人自強、自立,催人新生。失敗的經曆使人明智,改變奮鬥方式,以求成功,貧窮的經曆教人珍惜,教人懂事,教人拋棄懶惰,教人放棄平庸,教人自尊自重。
應試教育重考試,重成績名次。“分,分,學生的命根。”沒人否定這句話的現實性和真實性,高考差一分能名落孫山,中考差一分能拿上萬元的擇校費。名次確實重要。
隻要有考試,就有動態的名次。各類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經曆過成功和失敗。隻不過好學生的成功多,失敗少;差生的失敗多成功少。我們要把經曆看得比名次更重要一些。成功後體驗的是喜悅,失敗後體驗的是痛苦。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三苦精神”,即學習刻苦,生活艱苦,心理承受痛苦。家庭富裕的子弟學習多數不刻苦,城市的孩子學習沒有縣城以下的學生刻苦,這是普遍的,生活艱苦也隻是貧窮的農民子弟和城市的下崗工人子弟。心理承受痛苦則不分城鄉子弟和下崗職工子弟。以往差生心理承受痛苦多,優生心理承受痛苦少,差生挨批評,遭冷遇、譏諷,心理承受能力強,有的甚至麻木,破罐破摔,棄學厭學。優生偶爾考試失手,名次下落,也導致痛苦、懊惱、遺憾,但這種經曆有的同學卻把它當成機遇、提醒、警示,愈挫愈奮。悲傷,悔恨,挫折的淚水在學習上毫無價值,隻有微笑可以換來心靈的平和、成績的提高。是的,在失敗麵前誰都笑不起來,怎樣使自己由笑不起來到笑起來呢?告訴你,於高天之外看春秋,世上種種到頭來都會過去。心力衰竭時安慰自己,這一切都會過去;窮困潦倒時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會過去;失意悲傷時告訴自己,這一切都會過去。世上種種最終都必成空,為何對今天的得失而斤斤計較。昔日修建金字塔的人早已作古,埋在冰冷的石頭下麵,而金字塔有朝一日,也會埋在沙土下麵。教師的責任是,為遭遇家庭的變故同學撫慰創傷,為遭遇精神打擊的同學擺平心靈,找回寧靜,為獲得幸福體驗的同學呐喊助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四)對話比對抗重要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是管理者,學生是被管理者。盡管教師付出了許多心血,傾注了許多的愛,有時學生並不領情,並不理解,難免產生這樣那樣的矛盾,加之師生們文化修養與文化追求存在差異,看問題的思路方法並不一致,理解問題的角度不盡相同,引起衝突亦在所難免。師生間出現衝突,要多對話,多溝通,達成和諧諒解,教師須要更多的寬容和大度。不要老師罵學生不聽話,學生罵老師太苛刻,你不理解我,我不理解你,形成對抗。這樣導致的後果是學生厭煩老師,不願聽他講課,由厭人到厭這門學科;老師也可能對學生態度冷淡,不管不問,最終老師無損毫發,學生卻損失了一門學科的成績,出現了瘸腿學科是學生沉重的包袱,6-1=0,學生有可能被剝奪到高校深造的機會,作為獨生子女家庭,這損失可就大了。從關注師生共同發展,共同創造幸福的角度講,對話比對抗重要,通過多次溝通,解決師生間的衝突,同學間的衝突應成為經常性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