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生理想定位不夠高遠,有的設計如下:一生想成為億萬富翁,30歲想拿到博士學位, 35歲有自己的別墅、汽車、遊艇。
這是個人目標,是小目標,大誌得中,中誌得小,小誌不得。
確立社會理想、社會目標的學生,在追求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經過團隊拚博,經過個人努力,在實現目標的同時,票子、車子、房子不期而至,財源滾滾,真正的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藝術家,從來沒把個人物質需要當作回事。
(二)幸福人生有朋友
有朋友四時如春,可盡情歡樂;可交流新鮮信息;有朋友關懷充溢,可在危難時節得到慷慨幫助;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指點迷津;有朋友熱情洋溢,可在悲傷時得到心靈撫慰;可在狂躁時得到清醒的警勸。
同學,誰是你的朋友呢?你的全班同學是你朋友,你的任課老師是你的朋友,你的父母是你的朋友。你在生活中接觸到的人是你的朋友。與老師做朋友,能得到信任之愛、寬容之愛、理解之愛、成長之愛,與父母做朋友能得到嚴格之愛、期許之愛、鼓勵之愛。父母為了孩子可以放棄自己的一切,忘掉自己的一切。當受到父母、師長的嚴格管理時,無論多麼不適應、不理解,都要以平靜的心態,主動溝通、交流,千萬不要對抗。
同學之愛是成長中的競爭之愛、夥伴之愛,是進步過程中的相互關心和支持。同學間真正相互給予愛不在今天而在明天、在10年後、20年後,在漫長的一生。今日如遇到衝突到要保持冷靜、謙讓、仁愛,培養良好的感情基礎。如果今日破壞了同學間的和諧,到了社會上修補確實很難。天高地闊,來日方長,建設良好的感情需多寬容,需戒閑事、戒閑話、戒閑思、戒輕賤、戒嬉鬧。溫、良、恭、儉、讓是目標,仁、義、禮、智、信是方向。做個社會主義時期充滿人文精神和文明氣質的中學生應該成為每一個高中生的第一追求。
(三)幸福人生有事做
世界上大概隻有兩種人不能做事:躺在病床上呻吟的病人,流浪街頭的白癡。隻有一種人不願做事,那就是十足的懶漢。有事做是正常人的第一需要。
沒事做是痛苦的,沒書讀是更痛苦的。五六十年代,多少青年人渴望讀高中,但在文盲充斥的當時,同齡人能讀高中的簡直千裏挑一,太不容易了。六七十年代,多少青年人渴望讀書深造,但在十年文革的極左思潮中,到處都狂熱發燒,到處都“停課鬧革命”,想讀書,想做練習,可能嗎?不能。
今天,大家趕上了改革開放的良好機遇,趕上了教育改革的大潮。我們天天有書讀,有練習做,應該把它看作一種幸福,比我們的前輩幸運多了。怎樣把書讀得更好,把事做得更好,應成為生活第一追求。
人到一定的年齡,總是怕退休,人總是要活到年老,退休也是一種法則,自然選擇中無法避開的事。為什麼怕退休呢?因為它意味著喪失了寶貴的工作權利,成為一個整日無事可做的人。喚醒人們潛意識中什麼呢?珍惜!當你還能工作的時候,要珍惜時光,把工作幹到最好。當你青春年少正值讀書妙齡時,把書讀好,別給人生留遺憾。書讀不好久後連後悔都沒有的人,隻能是可悲可歎之人。
(四)幸福人生家中有儲蓄
國人喜歡儲蓄,這是因為社會保障體係不太健全。家中有儲蓄能防生活中的各種風險。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要想作到家有儲蓄,首先要努力工作,建設一個強大的單位、和諧的單位,這樣才有豐厚的待遇。單位實力強,個人社會地位隨之升高,抵禦各種風險的實際能力隨之增高。對學生而言,就是要下決心建設一個強大的班級。隻有在良好的班級環境中,才會催人奮發上進,才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