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教學的外延(1)(1 / 3)

從兩件小事看教育的深度

打太極拳,動作雖然慢慢騰騰,一招一式卻蘊藏無數玄機;書法習字,神態雖然平平常常,筆下卻飽含無窮力量。談到教育孩子,雖然是一個十分家常普遍的現象,但是大多數人卻忽視了教育的深度,把數落孩子的話語時時掛於嘴邊,把催促孩子學習當作盡到了責任,把教育的內容和方式等同於日常的寒暄用語,就連我們的一些教師,也都讓“什麼都行的教育觀”“就在於某個孩兒的教育觀”占據了整個思想,使我們搖擺在泛泛的表麵教育上,對教育孩子的方法、方式、內容等,缺乏有深度的教育思考和實踐。教育科學告訴我們,“教育無小事”,每一個教育細節都可以深悟,每一個教育細節都可以像打太極拳、書法習字一樣做的更深,力量做的更強。這需要我們擁有教育深度的思想追求。

有一天深夜,一個一年級的學生,深夜因腹瀉,開髒了被褥,住在同室裏的老師及時發現,起床為這名學生洗了被褥,並晾曬在本宿舍的陽台上。天亮後,老師將此事向老校長做了彙報。老校長說:“此事你做對了一少半,做錯了一大半。被褥不應晾曬在本宿舍的陽台上,應晾曬在遠離本宿舍的僻靜處,這一點很重要。”

在老校長看來,為學生洗被褥,隻是做了一個保姆要做的工作,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僅要解決學生體力和生理上的難題,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將被褥晾曬在本宿舍的陽台上,全宿舍的學生,全班的學生就會知道這件事,小夥伴們就會經常嘲笑他、奚落他,使得他在心理上受到傷害,不但會影響他的學習,還會影響他的性格、人格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在工作中始終追求每一個層麵、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的深度教育,把教育的深度美,作為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做事的規則和責任、使命和義務。

至此,又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我有幸作為評審特級教師的評委去考察一位參評老師。她所在的學校並不大,但校園裏各種各樣的鮮花、植物,種類繁多,牆上也畫有蟲草魚鳥,給人一種自然學科特色。一進教學樓,在大廳的四壁,整整齊齊地排滿了玻璃櫥櫃,裏邊放滿了動植物標本,有當地的魚類、貝類、蟲類、蛙類、花類、草類、糧菜作物類等等,也不乏外地的物種,各種各樣,排列且有藝術造型,全都是學生自己做的,上麵還標有小作者的名字。問她“小學自然沒有涉及這麼多的綱目,讓學生做這麼多標本,你是怎麼想的”這一問題時,她的回答是,“從小學培養孩子們認識自然、發現自然的習慣,到初中容易形成學習生物、探究生物的興趣,到高中就可以養成熱愛生物、研究生物的態度。”

她回答的話,至少包含四個層麵的內容: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而且要從孩子的小時開始;動手探究的學習方法,要盡早滲透;學習態度、學習興趣要從課內外培養;基礎教育站位要高,教小學要時時想到中學。這一回答,不僅充滿著教育的專業知識,更還有專業睿智,專業的使命和要義;這一回答,體現了專業思考,閃現著教育的深刻美。

據說,佛家悟禪有三重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雖然這幾句話很平實,卻形象地道出了悟禪的深度。教育的境界有幾重?教育的深度有幾何?經常帶著這種對教育深度的追問,去對待教育教學中的每一個小事,每一個細節,或許能使我們找到更多的教育專門的規律,或許能使我們的思考和實踐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