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豐富多彩的天性中,好奇心、求知欲是一個重要內容。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一個人自他出生之日起,就帶著人類的不可遏止的好奇心和求知願望開始了他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每個兒童都懷著好好學習的強烈願望走進學校,這種願望像一顆耀眼的火星,照亮著兒童所關切的周圍世界。人的強烈的求知願望能夠因良好的環境和適當的教育而不斷得到強化。隻要注意激發兒童的學習需要,激勵兒童的學習動機,為兒童創造各種能夠發揮、表現和確信他們力量和創造才能的領域,讓他們經常地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就一定能使所有的兒童不但在智力上,而且在道德上、情感意誌上都能得到發展。另一方麵,兒童的處於萌芽狀態的求知欲又很脆弱,很容易夭折。一道禁令,一聲嗬斥,乃至一絲無意識的嗤笑,都會中止兒童的探索。從這個意義上說,素質教育首先是一種保護,要像嗬護荷葉上滾動的露珠一樣保護好兒童的包括好奇心在內的各種天性,同時積極加以引導。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了自然適應性原則,認為一切教育都要遵循自然的領導,服從自然的安排。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猛烈地抨擊了宗教對人性的摧殘,倡導自然主義教育,第一次係統地提出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自然規律,滿足兒童發展的需要。這些主張都是很有道理的。
在素質教育促進個體自然成長和促進個體社會化兩大職能中,實際上已包含了促進個性發展的職能,因為無論是促進個體自然成長還是促進個體社會化,都是以個體為對象,都需要充分考慮到個體自然性或社會性的差異,其結果都會促進個體的個性發展。這裏將促進個性發展作為素質教育二個獨立的職能單獨提出,乃是針對當前教育忽視個性、過分統一化的弊端,以示強調之意。日本學者香山建一曾指出:“從文明史的角度看,進步基於差別。單調就是死亡,再生於對比之中。……追求單一的心理,使人類貧乏。它從共同事業中抹去了每個人的獨特因素。”因而,要從促進人類自身豐富、進化的高度認識促進個性發展的意義。
《決定》將素質教育從基礎教育階段擴大到各級各類教育,這就賦予素質教育以終身的性質。從縱的方麵說,素質教育將體現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貫性,強調學前經驗和學校學習的結合,學校和學校後實踐活動的結合,強調各級教育在組織和內容上的一體化。從橫的方麵看,素質教育體現家庭、學校、社會的一體化,體現了教育與生產生活的密切結合。
賦予素質教育以終身性特征,是基於對素質發展的新認識。永恒發展是物質世界的本質,也是人生命的本質。生理學研究表明,人是生理的早產兒,大自然總是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沒有對人作出最後的限定,而是給人留下了相當程度的未確定性,留下了巨大的生理發展餘地,從這個意義說,“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的發展成熟速度緩慢,時間跨度甚至延續至60歲以後。人的心理發展具有豐富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