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教學的本質(2)(2 / 3)

以人為本,不是指一個人,對於教育而言,它不僅僅指學生,也同樣指老師。以人為本,不是以學生為中心,不是教師要為學生服務,是學生的奴仆。教師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權益,他們的權益同校應當受到重視和維護。我們現在的很多地方,對學生的權益,保護的真的是越來越多了。大到學習方式方法的改革,一輪又一輪的教育改革,小到吃喝住行的關注。學生,特別是中小學生,社會把他們看成是花朵,不能禁風頂雨,一定要養在溫室中,一定要有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難道這就是以學生為本嗎?

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除了對他們生活和學習的關心,更重要的是他們思想的成長。他們應該接受挫折教育,應該接受社會現實教育,也應該接受德育教育。他們也要清楚社會的競爭,社會的複雜性。這些都不是舒適環境所能教給他們的。這些不是需要人來教的,是要他們自己學,自己感悟的。所以,社會過度的重視他們,反而會引起相反的結果。這不是以人為本的真實含義。

教育是學習的引導者,是學生精神的指引者,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有多少人為教師著想過?人們在保護學生時,想過對教師的傷害嗎?諸如職業道德,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裏麵任何一條,都是在為了學生,保護學生,那麼老師呢?就真的是完人,不可以犯錯誤,不可以做壞事,不可以有任何的不對嗎?老師犯錯誤就不可饒恕,就要一棒子打死嗎?

現代社會,讓更多的老師變得不熱愛教育,不關心學生,對工作隻是應付,為什麼呢?就是他們的工作得不到社會的肯定,社會一直說是教育是失敗的,把所有的責任全推給教師。教師負得了這些重責嗎?在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教師的工資待遇呢,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嗎?一些朋友說,就拿班主任工資來講,十年前和現在是一樣多,沒有任何改變。人的工作需要鼓勵,不管精神上,還是物質上,要讓人看到工作的收獲和回報。不然,人是沒有積極性去工作的。教師也是同樣的。

我們的社會和學生隻會從未成年人的角度去想,把未成年人看成是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是的人,好像天生就需要人保護;而把教師看成是責任重要的守護者,救世主,雕塑師一樣。以為教師是神,可以把學生變化成想要的任何形式。社會完全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不可能所有的人都適合學習,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學習好。即使有些人再努力,再有好的教師,哪怕是個神仙來教,也有學不好的學生。

以人為本,這個理念本身並沒有錯。錯隻錯在,在教育中,是以什麼人為本。不僅包括學生,更重要的是教師,教育工作者。隻有讓這些人體會到教育的和諧,工作的樂趣,才會更有助於我們學生的成長,才會讓我們的教育得到全麵發展。

有學者指出:教育本質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發展。第一,教育活動本身是人的本性的表現。教育是人的活動,是以人為對象的活動,是為了人的活動,是自我認識、自我塑造、自我改造、自我創造的活動。第二,教育活動的直接結果是形成人的本性。教育通過開發人的潛能,形成作為“人”所必備的各種要素。從語言的掌握、習俗的養成、智能的發展、情感的豐富、勞動技能的掌握,都離不開教育這一實踐活動形式。教育內容也都歸結為滿足和完善人的本性。第三,教育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也不是“複製”已有的文明,而是按照理想化的、社會的、超越於現在的目標去形成對象。第四,有了人的本性的發展,才產生了教育的政治功能、生產功能,等等。

素質教育的“以人為本”是相對於以“物”或“非人”為本的。以外物為本的教育由來已久。在中國封建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官方教育是以功名利祿為本。“學也,祿在其中”——這是文雅一點的說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直白的說法。這種教育價值觀不絕如縷,綿延至今。在現實教育中,分數、名次、文憑、證書、戶籍、職業、待遇之類的“身外之物”,仍是比人自身完善更為重要的目的,成了人們豔羨、膜拜、追求和競爭的對象。選拔性考試中“隻認分數不認人”、人員錄用中“隻認文憑不認人”的現象被視為理所當然。考試分數成了受教育者的“命根”乃至化身,生動活潑的受教育者被抽象為枯燥的數字,難以保全“自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被異化為應試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