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智育化”的表現之一是德育內容的教條化,不是以學生為本,而是以書本為本。我國一貫推行的以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為主要內容的德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必須堅持。問題出在我們有些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不能夠與時俱進,不能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孩子們的生活結合起來,不能把相對不變的書本知識與發展變化的社會現實結合起來,從而使德育脫離了青少年自身社會性發展的需要。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真理同樣需要發展,毛澤東思想本身就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即使是愛國主義這樣的大問題,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隻是一些空洞的口號和說教,其內容完全可以和青少年的生活、學習統一起來。愛國是一種責任,當國家遭到外族侵略時,愛國是戍邊殺敵、保家衛國;而在和平時期,就是為祖國建設獻智獻力。對學生來說,愛國就是愛家鄉、愛家庭、愛學校、愛班級、愛學習、愛自己(珍愛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當今教育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韓國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就把民族文化傳統融入孩子的現實社會生活之中。即個人生活上強調端正、誠實、節製、創造、深思;社會生活上強調寬容、愛家庭、和睦、親切、公益精神、責任意識、團結合作、公正;國家生活上強調三愛教育:愛國家、愛民族、愛人類。實現了社會提倡的主流價值與孩子的生活的統一,其思路非常值得我們研究借鑒。因此,我們的道德教育的計劃決不能隻來源於上級的精神、下發的文件,好的教育主題一定來源於孩子成長的焦點,他們關注和議論的熱點,他們與社會、與成人、與自身的矛盾點,他們發展的關鍵點,等等。
德育“智育化”另一種表現是德育方法的“應試化”,也就是為應付檢查、考試,把德育當作一門學科來教學,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一些德育知識。我們有些學校的德育就是完全按照應試教育的模式開展的“知識型”教育,是以教師這個“人”為本的教育,不是以學生這個“人”為本的教育。更有甚者,有些人僅僅為追求政治課考試的高分數,而不惜把學生當做自己撈取“政績”和“獎金”的機器。(也許他們得到了一時的實惠,但卻喪失了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師德。)這樣的道德教育能不出問題嗎?
我以為,對構成德育的知識、情感、踐行三個方麵來說,德育情感最為重要。一個人,道德知識即使再豐富,如果他不對其產生興趣、沒有好感的話,他隻會把它當作一種知識來儲藏,而不會將其自動踐行到他的社會活動中,甚至會反其道而行之。現在社會上出現的一些情感冷漠、道德淪喪及違法犯罪現象,大多不是由於他們的道德知識、法律觀念的缺乏,而是由於健康的心理素質或科學的信仰追求的缺失。所以,對青少年科學人生觀、價值觀的情感的培養,應是學校德育方法的主旋律。
德育,是心靈的教育,必須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生存需要為本,必須從學生做人的層麵出發、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高尚的追求、耐挫的能力。如果把德育當作應試教育的工具,那這種德育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教育,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森林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所有的花兒都開放,所有的草兒都成長,所有的樹兒都茁壯。教育若要美麗,就必須讓所有的孩子都成人,讓所有的孩子都成長;就必須讓所有孩子的身體都強壯,讓所有孩子的人格都健康。
現代社會從法治社會進步到人治社會了,人的思想觀念上都改變了,更重視人的作用。那麼對於教育呢?常常說起要以人為本,是指什麼人,絕大部分的時候,人們隻是用來指學生。恰恰忽略了教育中的重要因素——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