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才是最美麗的
一天,一位校長朋友來機關辦事。站在辦公室的窗前,看到外邊“園丁園”裏有個花工在修剪樹枝,朋友若有所思地說:去年在美國,看人家的樹都不修剪,隨意長,也怪美的。誠然,大自然裏的樹,野生野長,有疏有密,旁逸斜出,千姿百態;而人工栽培的樹,則往往按照一定的標準來製造,橫看成排,豎看成行,大小高低一致,樹狀輪廓相同,規規矩矩,千篇一律。哪一類更美呢?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大自然裏的樹或大或小、或彎或直,但都鬱鬱蔥蔥、生機昂然,人們賞景時,也往往是“風景這邊獨好”。
樹是自然的美,人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的生長給我們啟示是:教育必須尊重人的自然本性,激發人的自然潛能,走“以人為本”之路。
弘揚“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拋棄“物化”教育。
“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論斷,是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六大三中全會上提出的。我以為,它不隻是社會發展的大方向,也是教育工作的活靈魂。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成果也是人,所以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應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但有些學校、有些家長的做法卻偏離了這一航向。他們在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下,書本至上、智育至上、考分至上、學曆至上,把學生這個有思想、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當作“物品”來隨意雕刻。正如南京師大教科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曉東教授所指出的“中國的教育是捆綁式的,是‘三寸金蓮’,是勒出來的;現在還有‘三寸金手’‘三寸金口’‘三寸金腦袋’,不尊重人的自然性的發展。……兒童是人不是物,不能想怎麼塑造就怎麼塑造;兒童不是人,不是成人,不能用成人的標準來束縛兒童;要求兒童成人化,無異於趕魚出水。”
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幾乎都是白紙一張;能夠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新最美圖畫的人隻能是他自己,家長和教師所起的作用隻能是“指引者”。但是,有些家長和教師卻儼然成為畫畫的主人,完全不顧孩子自身的特點與感受,僅憑大人自己的思想、手法去塗抹,從而畫出了一個個麵目雷同的、缺乏個性的“作品”。而這樣的“作品”(學生)一旦不被高一級學校所購買,僅憑那死記硬背一點點書本知識,到社會上隻能是“種田不如老子,喂豬不如嫂子,挑糞不如妹子”。
看一看剛剛過去的六一兒童節的文藝表演吧!在許多場合,領導成了主角,孩子們成了配角。珠海某幼兒園過六一節開會,領導在台上發表講話長篇大論,孩子們在太陽底下被暴曬得汗流滿麵。武漢一小學迎六一活動,領導姍姍來遲,孩子栽倒在烈日下(真不知是給誰過節日)。更有甚者,孩子們的各類藝術展演活動,無不成為教師之間的才藝比拚;孩子們隻是幕前舞動的“木偶”,一舉一動都是由幕後教師操縱的。其節目要麼是照搬照抄別人的節目,完全體現不出孩子們自身創作的痕跡;要麼是教師自己的作品,內容是成人的、表演風格也是成人的,節目已完全成人化,失去了少兒節目應有的童真童趣。這樣的表演究竟能給孩子們帶來多大的收益呢?
再看看外國孩子們的演出,味道則大相徑庭。江蘇連雲港某小學校長,去年曾參加了英國某小學的慶祝聖誕節活動。他說:“20分鍾的舞台劇,是孩子們根據自己對聖誕的理解,自編、自導、自演的,台詞、服裝、道具、背景都是由孩子們自己設計製作,音樂、配音也是他們自己選擇、灌製的。……孩子們的舞台服裝有的是皺紋紙做成,有的則把白紗披在身上,個個素麵朝天;一個孩子的懷裏還抱著由碎布拚成的耶穌。……說實話,我沒想到在這樣發達的國家慶祝聖誕,會是這樣的簡單、寒酸。……沒有一丁點的教師語言,孩子們純天然、原汁原味的表演靈動而質樸。令我深受震撼的不是孩子們的表演如何‘精彩’,而是每個孩子鮮活、興奮、自信的模樣,家長們陣陣掌聲、幸福的表情。”由此,這位校長呼籲:“盡可能多地給孩子們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原生態地自己往前走;多給孩子們一點自己的時間,讓他們原生態地自己創意;多給孩子們一些自主的權利,讓他們原生態地自己選擇。隻有在廣闊天空中,孩子們才能自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