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11)(2 / 3)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以學生為本”實施路徑研究

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侯德芳

【摘 要】教育的理想是為了一切人,為了人的一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必須把握這一教育的本質和時代特征,確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貼近學生的實際,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本文擬從創新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和創新教師隊伍建設的內容和方式三個方麵研究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以學生為本”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以學生為本 科學的教育發展觀 針對性與實效性

一、創新思路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

以人為本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靈魂,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應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人為本,更為具體地講,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本,其主要內涵是: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作為學校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本,把培養學生、促進學生最大限度的發展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處理學生與其他諸事物的關係中,凸顯為學生服務的觀念,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服務,保護學生作為教育消費者的權利意識;以培養全麵發展高素質的人才為目標,立足於人的素質,啟發人的自覺意識。以學生為本既為我黨、我國的教育方針所決定,也是客觀形勢和我國國情發展的需要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樹立和落實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增強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實現人才培養目的的新理念、新思路。

心理學研究認為,每個人都有成長、發展的欲望。美國的心理學家弗魯姆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論。理論公式為:M=VE,M是激勵的程度,指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激發人內部潛力的程度。E是期待、欣賞,指一個人對於特定的活動可能導致一個特定成果的信念。V是效價,是指個體對通過自己的努力所得到獎酬的重視程度。這個公式表明,一個人對他所追求的目標的價值看得越大,能實現這個目標的概率也高,動機越強烈,激勵水平也就越高,內部潛力也能被充分地發揮出來。這一理念具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中,就是堅持以人為本,貫徹和落實科學的教育發展觀的問題。

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和功能來看,一方麵,它承擔著宣傳和灌輸黨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任務,關係到黨和國家能否贏得青年;另一方麵,它也具有培養和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全麵發展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個人成長需要的雙重維度。而社會維度歸根到底要通過落實到個性維度才能實現。

從價值需要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就在於,它是滿足我國社會發展和青年學生個人成長所必須的,而所謂實效性問題實質上則是對是否滿足了這種需要、滿足的程度如何的一種評價。實效性不高,反映了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滿足社會需要,特別是青年學生需要方麵還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其原因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不足,有相當的學生是為了取得學分或應對考研,而很少把它作為獲得人生意義、提高人生境界、增強人文素質的必修課;也有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講的都是大道理,對個人的用處不大。因此,以學生為本,就必須將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將提高素質、促進他們的全麵發展作為教育的基本目標,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維度和個性維度統一起來,把學生的個性維度作為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重要方麵,才能有效解決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問題,實現其性質和功能。

二、創新教學模式拓展教育內容與時空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是高校教育工作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生的思想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作為教育者,應根據這種變化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和教學各個係統和環節是縱橫交錯、絲絲相扣的關係,是水乳交融的關係。我們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的教育教學,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加強針對性、提高實效性。在教學中,我們堅持與時俱進,把握時代脈搏,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時空。從“聯係三個實際”、“實現三個結合”與“麵向三個課堂”上下功夫。聯係三個實際是:聯係國際經濟政治變化的實際,聯係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聯係學生的思想實際。實現三個結合是:教材和原著相結合,運用原著豐富教材,以此增強教學的理論深度;教材與黨的重要文件相結合,運用文件的精神提升教材,把學生的認識統一到黨的十六大和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上來;教材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突出現實問題,力求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做出解答。麵向三個課堂:一是課堂教學,二是延伸的文化素質教育課堂,三是課外學習小組,黨章學習小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會,學生黨校等,並積極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營造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的良好氛圍。其具體的實施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