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11)(1 / 3)

其三、解讀現實也意味著教師可以對前人的某些一直沒有被懷疑,而現實中又確實存在問題的觀點適當的提出個人的理解

雖然我們一直在適當的修正前人的很多觀點,包括一些經典作家的觀點,但是這種修正事實上明顯不夠,很多明顯存在問題的觀點由於各種原因一直未被修正,如果教師過分拘泥於這些觀點,肯定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適當的提出個人的見解,或者最多在說明純屬個人見解。

例如,大家都知道列寧曾經都一個著名觀點,這就是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後階段。這一觀點明顯不符合二戰後的現實,雖然為此很多人做了解釋,但這些解釋都很牽強,所以在遇到這一問題時,教師完全可以提出自己個人的見解,沒必要認同列寧的這一觀點,我們完全可以根據二戰後的現實提出帝國主義隻是資本主義一個並不成熟的階段,或者是帝國主義隻是原始資本主義的最後階段,這樣一來,自然就可以消除學生的反感,而且也更符合現實。

二、解讀現實是提高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關鍵

首先,在於解讀現實是提高政治理論課理論深度的關鍵

大學生對於政治理論課的厭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教師講課的深度不夠,認為很多的教師是隻是簡單的重複教材或者黨中央文件的內容,或者最多再加上一些資料性質的東西,即便是一些解釋,一般也都可以在一些領導人的講話中找到。聽這樣的課就如開會聽領導人報告一樣,過於標準化的語言不會有什麼新意,任何人都不會感興趣。而如果對於同樣的理論作出一番自己的解讀,就完全可以大大提高理論的深度,是學生覺得講課具有學術性,聽起來也有所收獲,自然就會提高興趣。

另外,當前由於科技的發展,學生得到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有報紙、電視還有不聯網等等。現在的學生盡管在課堂上似乎不怎麼關注現實,但在課後卻往往都很活躍,一般都會通過各種渠道特別是互聯網這種快速的渠道了解各種現實問題,這其實就要求教師的講課不僅要麵對現實,而且在對現實的解釋必須至少在深度上不能低於這些渠道得到的信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能夠通過講課引導學生去理解其他渠道得到的各種信息。如果教師僅從教材出發、文件出發,所提供的信息就很可能落後於其他渠道,在深度上也很可能不如其他渠道,這樣一來,學生可能更願意相信其他渠道得到的信息,政治理論課就再也起不到主渠道的作用。所以,教師唯有通過自己的深入思考對各種現實問題作出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理,但同時又不是對各種文件的簡單翻版的解釋,才可能真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超越其他渠道的理論深度,這樣也才能夠維持政治理論課主渠道的地位。

其次,解讀現實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

高校要培養的人才必須是創新型人才,那麼高校的教育就應該是創新性的教育,這就要求高校教育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門課程都應該爭取體現創新性。自然,政治理論課的教育也應該是如此。但是,現在的高校政治理論課創新性卻明顯不夠。這種不夠不是體現在教育技巧上,如果從教育技巧來看,近幾年來多媒體教學的全麵引進以及實踐性教育的開展,技巧上的創新性還是比較多的。但是高校的教育部應該是靠多媒體的動畫技巧或者插入一些有趣的視頻短片來吸引學生的,高校的創新應該體現在教學內容上。而現在的教材卻大部分隻是黨中央文件的整理版,本身就沒有多大創新性可言,另外高校政治課內容與中學政治課以及高校不同政治理論課之間的內容重複也不鮮見。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如果隻是簡單的宣講教材或者根據教材的觀點簡單的解釋現實問題事實上都沒有什麼創新性可言。而如果加上教師一些具有個人見解的解讀,情況就可能完全不一樣,雖然基本的理論框架可能還是會出現簡單的重複現象,但一番解讀之後就完全可以給學生提供很多新的知識、新的思路。

另外,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教師自身必須有創新性,如果學生能夠經常看到教師從一些看似非常熟悉的理論中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就一定能夠從中獲得啟發,也就可能自然而然的模仿教師,對任何事物都不會簡單的從常識出發,而會獨立的思索得出很多新的思路。這樣,我們的教育也就達到了真正的目的。

教學的實效性無非在於兩個方麵,首先在於吸引學生聽課,其次在於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獲。根據上麵的分析,無論是從提高課堂的吸引力來看還是讓學生有所收獲來看,解讀現實都是其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