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教學形式方麵,我們力求多樣化,以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如同現代哲學注重認識論,注重主體在反映中的地位、作用一樣,當代教學論也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的主動性的發揮。當代教學論是對片麵強調“尊師重教”的傳統教學論和美國實用主義的“進步教學論”的辯證否定。在哲學課的教學形式改革上,教研室的同仁進行了一些探索。就已成文的形式來看,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兩項:
第一、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學習的“參與式教學”
“參與式教學”的實質在於改單一的課堂講授為講授與討論相結合。課堂講授雖有係統性強等優點,但滿堂灌卻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和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討論是師生交流、教學相長最重要的形式。劉芳老師總結的“2+1哲學大餐”方法的特點在於:每次課都安排有討論,每位同學都必須參與討論,討論有中心議題,老師既參加對話,課末又作小結。這幾年,教研室的同誌除了教育部規定的討論課時外,在課中還鼓勵學生隨時提問,發動學生提供討論題和辯題。這些舉措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了較大的作用。
第二、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的教學方法
哲學作為各門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其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學好哲學,必須要在哲學之外下工夫。因此,哲學教研室的同誌每次都要向學生推薦馬列主義的經典文獻,還有一些較為通俗的哲學史和具體科學的論著。為取得效果,有時還將讀書筆記、心得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唐曉勇老師將此種做法加以發展,總結出一種稱為“‘課堂同步’與‘課外異步’相結合的哲學教學模式”的方法。其要旨在於:建立了以“互動”觀念為核心的新型範式;強化了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性與啟發性;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將課外讀書與課堂討論、辯論有機結合起來。
第三,在考試方法上,我們注意到了跟課堂改革的協調
要在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兩方麵的改革取得成果,考試方法應當與之協調。在教學改革中,一些同學在老師的引導下,多讀了不少書,思考了許多問題,結果考試時成績並不理想。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原有考試方式的弊端。在教改中,我們將閉卷考試改為開卷閉卷相結合,有時還采取口試的方法。眼下普遍采取的以閉卷為主的方式,好在能使學生熟悉教材,牢記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對於學生運用原理來分析社會人生,則不如開卷作文的方式。開卷作文對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增強搜集材料和寫作的能力,深化思維,都有很大的好處。但一部分學生會因開卷而放鬆對基本原理的係統把握,抄襲他人的文章交差。就經驗而言,我校哲學考試采用的期中開卷、期末閉卷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式。
通過以上努力,我們取得了教改的初步成果。唐曉勇和劉芳分別獲得了省、校優秀教學成果獎,哲學課在2004年被評為校精品課,學生對哲學課的反應不錯,老師們在評教中的成績大多名列前茅。
然而教改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其過程中我們也遭遇了如下一些問題:
1、教學改革與學校教學管理規章製度的矛盾
我們已進行的教改無論是在內容、形式還是考試方式上,無不向著豐富多樣努力,而教學管理的規範性要求則是趨向單一的。教研室每學期填的“教學進度安排表”和教師填寫的課程教綱對我們進行教改有著無形的壓力。我們擔心教學督導組據此檢查教學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2、教學改革與配套資源不足的矛盾
哲學課的教改與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是分不開的。但經常有學生反映借不到老師所推薦的書。事實上,由於我校不是綜合性大學,其藏書的種類與數量一時還難以盡如人意。
3、教師任務太重與提高、交流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