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5)(1 / 3)

要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深化教學改革,教師自身的提高和與外界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哲學教研室現僅6位同誌,擔負著全校的馬克思主義哲學、MBA的管理倫理學、思想政治專業碩士生的哲學專題研究、社會學專題研究、西方哲學史、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等課程的教學,此外還有麵向全校的邏輯學等選修課,任務之重是一目了然的。自九十年代以來,哲學教研室的現有人員隻有廖偉出外進修交流過。我們對外麵的了解,主要是通過刊物與網絡,偶爾參加會議時與同行有點溝通。

二、改為原理課後的困難與困惑

自07年改哲學課為原理課後,在教學實踐中,深感以下的困難與困惑。

首先是知識結構上需要調整

原理課開設的最主要目的是要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專業性讓我們短時間內難以深入把握。去年暑假溫習了政治經濟學,又讀了點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之類的書,但在與經濟學老師的交流中,經常都感到自己的淺薄。如何防止在教學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能不說是個問題。06年在北京參加教材初稿意見征求會,許多同行都提及這個問題,並認為當初“大原理”下馬跟此問題不無關係。現在開原理課,卻沒有見到對大原理課程成敗係統總結的文章,有所遺憾。

其次是導論部分如何引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講馬哲時,是從“什麼是哲學”這一問題出發的。學生一開始就感到這是個知識體係,裏麵有不少有趣、值得探討的話題,從學科的角度比較認可。待講到馬哲時,學生已把它作為前人哲學思想的發展成果了,政治性與理論性融合得較好。而原理課是以“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為開始的,盡管我們現在把馬克思主義看作一個獨立的學科,學生卻不盡然。從導論部分的課堂討論來看,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把該課程看成純政治課,表現出拒斥的心理。我感覺原理課效果遜於哲學課,原因可能就與學生的這種心理有關。

再次是對教材及對教學要求的困惑

舉全國之力編一本書,全國都用一本書,而且還要求照本宣科,我們當然知道這是為了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統一大家的思想,可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嗎

從曆史經驗上看,一種意識形態對社會的有效調控,是不需要高度劃一的。孔子死後,儒分為八,其中孟、荀之分歧眾所周知。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古文經與今文經兩派仍然爭論不休。至宋明理學,程朱與陸王各樹其幟,各授其徒,並未影響到儒學在社會中的尊崇地位。西方同樣如此,霍布斯與盧梭的社會契約說不盡相同,反而為資產階級在政體上的多樣選擇提供了思想資源。現代西方哲學門派林立,動搖了資本主義的統治嗎隻要堅持了仁與禮,就有作為儒家存在的理由;隻要堅持了自由、平等、民主,在資本主義社會就能躋身主流意識形態,因為它們擁有了應有的核心價值觀。我很擔憂高度劃一的教材、教學將講壇與論壇割裂開來,不利於吸收理論研究的新成果,進而對不斷創新的社會主義實踐產生不利影響。

我一直懷疑一本書、一門課就能解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問題。現在的原理教材26萬字,哲學部分大約10萬多一點。與1983年教育部政治思想教育司頒發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教學大綱》相比,少了一些知識點,如唯心主義的根源等,但同時又增加了一些新內容,如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發展觀之類,總體大致相當。不過當時規定的哲學課時高達105學時,是周3的年課。而現在原理課的課時才隻有51學時,周3的期課。各個高校以前所編馬哲教材多在30萬字左右,現在的教材被眾多參加意見會的老師稱為“壓縮餅幹”。它不僅事例少,甚至一些重要概念都沒有解釋。於是為了讓學生甚或老師讀懂這本天書,又配套出了《學生輔學讀本》、《疑難問題解析》、《教學導引》、《教師參考書》、《教學案例解析》等5本書,連教材在內,總計達224萬字!在我們參與的一本學生用書的編寫中,主編要求我們對所負責的章節中的名詞作出解釋,僅第一章就列了162個概念!這樣子怎麼能貫徹小平同誌關於學馬列要精、要管用和要減輕學生負擔的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