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4)(2 / 3)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容是以凝練的“文件語言”形式係統地表述出來。但它的每一句話背後都有著豐富的理論與現實資料在作支撐。課堂教學必須把這種“文件語言”轉化成老師和學生所熟悉的“教學語言”或“生活語言”,讓大學生感到“文件語言”背後生動而豐富經濟社會圖像,使他們感到科學發展觀具體、親切、生動、感人。

淺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改革的實效性

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鄧天雄

【摘 要】本文主要以自身教學體會為據,結合其他同行的經驗,首先對原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教改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進行了回顧,總結了哲學課教改的得失。在此基礎上,麵對07年改哲學課為原理課後教學實踐的困難與困惑,提出了增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改革的實效性的幾點設想。

【關鍵詞】馬克思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 教學改革 實效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就始終是一個常說常新的話題。這一方麵是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改革的不斷推進,要求政治理論課有相應的變革,另一方麵,政治理論課改革成果缺乏權威性的鑒定及推廣,也是造成課程不穩定、不斷尋求變革的原因。

由於西南財經大學是經濟類院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學生的專業基礎課,是必修課,因此80年代搞馬克思主義“大原理”改革時我們沒有參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西南財經大學一直開到2007年,才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改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現在這門課已開出兩學期了,改革的效果如何,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和難點,怎樣增強教改的實效性,是我們當前亟需了解和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以自己兩學期的教學體會為據,結合其他同行的經驗,對課程上述問題做點探討。

一、原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教改回顧

之所以要對哲學課的教改作一回顧,是因為我校擔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以下簡稱原理課)的教師都是原來擔任哲學課的教師,總結哲學課教改的得失,對原理課的教改是有幫助的。

哲學課程的教改,主要是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考試方法三方麵進行的。

首先,就教學內容而言,如何讓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感,是我們最為關注的問題。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上,我們主要在以下幾方麵作了努力:

第一,努力把握自然科學新知識,用以充實教學內容

哲學課要具時代感,首先就要善於運用新的材料來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哲學與自然科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日新月異的科學發現,給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無數新鮮的實證材料。我們今天講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已離不開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成果。在教研室的集體備課和集體閱卷活動中,老師們追蹤科學發展的最新成就,交流學習心得,取長補短,構成了教研活動的重要內容。

第二,麵向世界,在與現代西方哲學思潮的對照中講好馬克思主義哲學

改革開放後,不少世界名著得以出版,在大學生中一度掀起了理論熱。在學生關心的理論熱點上,師生最容易找到共同的話題。從弗洛伊德到波普,從福柯到德裏達,教師隻有了解熟悉這些對20世紀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用馬克思主義對他們的思想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和評價,才能增加課程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理論辨別能力。在教研室幾位同誌的教改文章和教學成果中,可以看到他們在這方麵下的工夫。如唐曉勇老師以推薦、剖析加繆的《西西弗斯的神話》為人生哲學的切入點,成功引發了學生對人生意義問題的興趣。劉芳老師在教學中常聯係實際問題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德裏達等後現代主義者的思想加以比較,使其課程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筆者在認識論的講授中,把波普的證偽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對照起來講,指出其中堪稱真理性的東西恰是二者的共同之處,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三,慎對傳統,認真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

九十年代中國出現了傳統文化熱,近幾年國學幾成顯學。這對於抵製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增強民族自信心是有好處的。但一些舊文化的沉渣乘機泛起,如封建迷信抬頭,偽氣功泛濫,後來甚至出現了邪教。哲學教研室的同誌在這股熱潮中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不僅舉辦了《多維視角下的傳統文化》等講座,還寫了文章分析大學生中出現傳統文化熱的原因及利弊。在課堂上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的優秀文化相結合,宣揚無神論和科學理性。這不僅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得到了具體的應用,還豐富了課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