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首先需要結合科學發展觀相關專題的講授有針對性地來進行社會實踐課題的係統設計,並且在盡可能地情況下,把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比如,營銷專業學生,可以調查商品銷售的市場路徑問題、“山寨現象”等等,探討市場機製建設及其科學發展問題,這樣更能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取得實際效果;其次還可以充分利用大學生的地緣關係等一些有利條件來進行。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的城市和鄉村,熟悉他的那個生於斯、長於斯的社會環境,和那裏的人有著天然的情感,容易溝通,便於了解到更為真實的情況,這可以為他們深入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充分便利的條件。這樣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時間,讓大學生就諸如農村社會保障、義務教育、中學生輟學、留守兒童的學習與生活、農業生產模式、鄉村集市貿易、城市社區文化和村民文化生活、社區老年人生活需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教育、中小學生減負、蔬菜食品價格、環境保護等等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從而促使大學生走進農村、走進社區、走進企業,切實感受鮮活的社會實際;再次推進科學發展觀“三進”,還需要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常化,並作為評價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一項重要指標。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麵使大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學發展觀對於經濟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麵讓大學生親身體驗到科學發展觀要真正落實到位則需要做大量的細致性工作;再一方麵也可以促進他們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乃至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和把握上自覺堅持科學發展觀。
五、科學發展觀“三進”需要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結合起來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育教學是科學發展觀“三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教師教學方法的有效改革與創新是科學發展觀理論體係吸引力得以展現的重要關鍵點之一,是保證科學發展觀“三進”得以實現的基礎性工作。從以下四個方麵著手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對於科學發展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是提高教師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素質和實踐水平,為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這要求教師一方麵要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體係架構、重要意義要有全麵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麵要對科學發展觀提出所麵對的國情、世情、社情、民情等涉及世界發展現狀和中國發展實踐的深層次問題有深刻的感性認知和理性思考。這是教師進行科學發展觀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的堅實基礎,否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就會是無的放矢,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隻能停留在空洞的形式上。
二是提高教師對科學發展觀“三進”的重要性的認識,轉變教學觀念,把他們改革與創新教學方法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
目前有些教師錯誤認為,科學發展觀屬於形勢與政策宣講範圍的內容,與自己所擔任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無關,甚至認為講授科學發展觀會破壞課程原有的係統的教學體係,從而對如何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促進科學發展觀“三進”沒有主動性。因此必須讓教師認識到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不隻是黨的一項政策、方針和路線,而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在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生動體現。它對於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確立具有重大意義,從而促進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圍繞科學發展觀“三進”,不斷完善和推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創新。
三是在科學發展觀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上,要圍繞增強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做文章
首先運用圖像、聲音、色彩、動漫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感性直觀的手段和方法展現和表達科學發展觀的內容,以體現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魅力;其次通過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同學們相互之間的互動、交流、辯論,以理服人,使科學發展觀的說服力和對社會現實的穿透力顯現出來;再次運用事實對比,活生生的感人事件,以情動人,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最後搞好第二課堂的活動,通過學生社團,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開展座談會、研討會、報告會、辯論賽、征文比賽等等。
四是實現“文件語言”向“教學語言”、“生活語言”的轉換,推進科學發展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