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思想政治理論研究(10)(1 / 3)

【摘 要】改革開放3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在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麵都獲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當我們在為這些成就歡欣鼓舞的同時,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現狀:中國社會主義的研究與傳播依然麵臨著兩難的選擇,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的理解仍不到位,對社會主義的價值缺乏正確的認知。而本文正是針對這些問題展開了相關論述。

【關鍵詞】社會主義 基本特征 價值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各個方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回想當年,麵對改革所遭受的阻力,鄧小平曾提出了著名的“不爭論”。即對改革中的許多新舉措,不去討論它是姓社還是姓資。這為我們擺脫無謂的理論糾纏,快速推進經濟體製改革起了極大的作用。時至今日,咀嚼鄧公的論述,倍感其“不爭”的睿智。因為即使有了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在什麼是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等問題上,理論工作者們仍麵臨著兩難的選擇。

一、什麼是社會主義?

從詞源上來說,“社會主義”一詞是從古拉丁文“社會的”一詞衍生而來,有“交際的”、“社交的”等含義。1832年聖西門主義者在法國的《地球報》上最早使用“社會主義”一詞,用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其後該概念在西歐廣泛流行。使用者主要用來表達為了提高勞動群眾的福利和保障社會和平而改造社會製度的思想。19世紀中期,當時的許多改良主義者,把搞點社會化措施,解決些社會問題、社會弊端的主張和行為都叫做社會主義。它和當時的“共產主義”一詞是有區別的。因此,我們才在《共產黨宣言》中,看到了馬克思、恩格斯把除了科學社會主義之外的19世紀在歐洲流行的其它社會主義思潮歸納為:(1)反動的社會主義(包括封建的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德國的或“真正的”社會主義);(2)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3)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正是由於社會主義這個概念本身的含義及在曆史的運用,直至今日,人們仍對它有不同的理解。除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若幹社會主義國家外,北歐諸國也自稱為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甚至美國,由於某些社會舉措,最近也被人稱為美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我們在社會主義問題上麵臨的二難在於:如果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經典的、教科書的解釋,將其它種種對資本主義的改革探索排除在外,那麼社會主義的生命力似乎就主要要靠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來證明,有點孤懸一線的味道。而一旦從本始意義來理解,則將對我們的意識形態產生巨大的衝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必要性也許就要重新加以論證。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在一些論述和報告中發現矛盾:論者堅持對社會主義經典的解釋,而在宣揚社會主義的生命力或優越性時,有時又把西方的一些改革舉措和改革思潮納入社會主義的範疇。如一本很有影響的科學社會主義教材寫道:“受世界局勢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形勢的影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社會主義力量重新分化組合,此消彼長。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生態社會主義運動、女權社會主義運動都獲得發展;各種新社會主義思潮不斷湧現,流派紛呈,它們在對資本主義製度進行無情揭露與尖銳批判的同時,也對未來社會主義的發展提出種種設想。在世界範圍內,社會主義思想越來越深入人心,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社會主義力量波及全球,遍布世界五大洲,社會主義運動與實踐也更加豐富多彩。”[1]

二、計劃經濟是否是社會主義的特征?

這是跟上述問題不可分的另一個問題,“什麼是社會主義”問題上的二難,根子出在對其基本特征的把握上。計劃經濟就是其中頗費思量的問題之一。

隨便找本老一點的辭典或教科書,可以看到類似的描述:“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特點是:(1)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製取代了生產資料私有製……(2)勞動人民成為社會和生產的主人……(3)實行計劃經濟製度,國民經濟在國家統一的計劃指導下按比例地發展。(4)……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實行按勞分配製度。(5)還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2]

計劃經濟曾被視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計劃經濟不是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來的,它是空想社會主義者在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批判中建立的。早期的莫爾等空想社會主義者將他們批判的矛頭集中指向私有製。到了十八世紀,市場經濟的弊端開始被人認識。法國的摩萊裏在其被稱作“共產主義法典”的《自然法典》中,規定了未來的社會應是一個統一的經濟整體,統一安排生產、分配勞動和勞動產品,初步涉及到了經濟的計劃性問題。十八世紀末的巴貝夫則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競爭和無政府狀態,他說:“競爭導致到不擇手段地、無目的和無計劃地製造商品,還要冒找不到顧客的危險。”[3]初步看到了競爭和無政府狀態同生產過剩之間的關係。巴貝夫還認為:“競爭隻會使占有大量資本的人越來越富,由於不斷鬥爭的結果,就導致操縱在財力雄厚者手中的壟斷和廉價商品的消失。”[4]怎樣才能消除經濟危機和壟斷呢?巴貝夫提出了計劃經濟的思想。他認為,在未來的社會裏,無政府狀態將被計劃經濟所代替,那時,“不再有盲目經營的危險,不再有任意生產或生產過剩的危險,”[5] “一切都按計劃來進行,……社會將規定,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由多少公民來工作,多少青年應專門致力於某項生產事業,按照現在的需要並根據可能的人口增長,將來的需要是很容易預先算出來的,一切都會安排和分配得妥妥帖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