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人邱子明篤嗜之。其法,先置玻璃甕於庭,經月,輒汲新泉水滿注一甕。烹茶一壺,越宿即棄之,別汲以注第二甕。侍僮數人,供爐火。爐以不灰木製之,架無煙堅炭於中。有發火機,以器蔯之,熾矣。壺皆宜興砂質,每茶一壺,需爐銚三。湯初沸為蟹眼,再沸為魚眼,至聯珠沸而熟。湯有功效,過生則嫩,過熟則老,必如初寫《黃庭》,恰到好處。其烹茶之次第,第一銚,水熟,注空壺中,之潑去。第二銚,水已熟,預置酌定分兩之葉於壺,注水,以蓋複之,置壺於銅盤中。第三銚,水又熟,從壺頂灌其四周,茶香發矣。注茶以甌,甚小。客至,餉一甌,舍其涓滴而咀嚼之。若能陳說茶之出處、功效,則更烹尤佳者以進。
本篇所述,大率俞蛟、寄泉文之內容綜合而略增實例。其可注意者,據此能知清末民初工夫茶流行區域已相對集中在閩南、粵東凡四府。
徐珂,字仲可,杭縣(今杭州)人,清光緒年間舉人;享年六十。曾先後師事譚獻、況周頤等詞學名家;並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徐氏以詩文知名於世。尤致力於清代遺聞逸事之搜集、整理,編成《清稗類鈔》四十八冊,分時令、地理、外交、風俗、工藝、文學等九十二類,約一萬三千五百餘條。初刊於民國六年(1917年)。此外,尚著有《小自立齋文》、《可言》、《康居筆記》等。
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某富翁嗜工夫茶》
潮州某富翁好茶尤甚,一日,在丐至,倚門立,睨翁而言曰:“聞君家茶甚精,能見賜一杯否?”富翁哂曰:“汝乞兒,亦解此乎?”丐曰:“我曩亦富人,以茶破家。今妻猶在,賴行乞自活。”富人因斟茶與之。丐飲竟,曰:“茶固佳矣,惜未極醇厚,蓋壺太新故也。吾有一壺,昔所常用,今每出必攜,雖凍餒,未嚐舍。”索觀之,洵精絕,色黝然。啟蓋,則香氣清洌,不覺愛慕。假以煎茶,味果清醇,異於常,因欲購之。丐曰:“吾不能全售。此壺實價三千金,今當售半與君。君與吾一千五百金,取以布置家事,即可時至君齋,與君啜茗清談,共享此壺,如何?”富翁欣然諾。丐取金歸,自後果日至其家,烹茶對坐,若故交焉。
丐嗜茶破家,以行乞為生,然那把茶壺卻是“每出必攜,雖凍餒,未嚐舍!”後遇知壺某翁,出三千金欲購其壺。妙在丐隻願“售半與君”,得一千五百金安置家眷,從而取得“時至君齋,與君啜茗清談”的權利。其“癖”可愛。詎料某翁卻也“欣然諾”,實現了同類項之合並:天天“烹茶對坐,若故交焉”。某翁同樣“癖”容可掬。
張岱《陶庵夢憶卷四》有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丐之“疵”,因茶破家;丐之“癖”,愛壺如命。翁之“疵”,以茶驕人;翁之“癖”,好茶尤甚:丐與翁,皆情性中人,且情深氣真動人。一經結交,各得其樂:丐免行乞,家不凍餒;翁獲知音,神有所托。可與交,可與交!他倆在工夫茶事的撮合下,忘卻貧富,無論貴賤,雙雙進入羲皇仙境。實可與交。
民國二十年《廈門誌卷十五風俗記》“雜俗”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壺必曰孟公壺,杯必曰若深杯。茶葉重一兩,價有貴至四、五番錢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餉客,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細啜之,否則相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彼誇此競,遂有鬥茶之舉。有其癖者,不能自己;甚有士子終歲課讀,所入不足以供茶費。亦嚐試之,殊覺悶人;雖無傷於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棄之於無益之茶也。
“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謨茶’之訛”。君謨,蔡襄也,以《茶錄》著稱於世。此所謂“訛”,反見出宋代工夫茶事與近代工夫茶事之相通實質,實則不訛。
編誌者也嚐試工夫茶,“殊覺悶人”,並由此得出“何忍以有用之工夫而棄之於無益之茶”的結論。苟且不論其“結論”的正確與否,明擺著的事實是民國時期,在廈門一帶,工夫茶事已遭白眼。這當然與“中心區”的轉移息息相關。
《清朝野史大觀清代述異卷十二》“功夫茶二則”
中國講求烹茶,以閩之汀、漳、泉三府,粵之潮州府功夫茶為最。其器具亦精絕,用長方瓷盤,盛壺一杯四。壺以銅製,或用宜興壺,小裁如拳,杯小如胡桃。茶必用武夷。客至,將啜茶,則取壺置徑七寸、深寸許之瓷盤中。先取涼水漂去茶葉中塵滓。乃撮茶葉置壺中,注滿沸水,既加蓋。乃取沸水徐淋壺上,俟水將滿盤,乃以巾複,久之,始取巾。注茶杯中奉客。客必銜杯玩味。若飲稍急,主人必怒其不韻。相傳昔潮郡有富翁好茶尤甚,聞於一方。(以下與《清稗類鈔某富翁嗜工夫茶》內容相同,故略。)
第二則與《夢廠雜著潮嘉風月工夫茶》內容相同,故略。
《清朝野史大觀》乃輯“手抄秘籍”、“各省府縣誌乘”、“名家文集”及“已刊行之筆記叢錄”成書。初刊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
此二則,多采自上述諸篇;唯注水入壺後,以巾複壺,此法今已不用。
翁輝東《潮州茶經工夫茶》
人類嗜茶,殆與酒同;以為飲料,幾遍世界。原因茶含單寧酸,具刺激性。能令人啟迪思慮,更有文人高士,借為風雅逸致,凡在應酬交際,一經見麵,即行獻茶。在商業方麵,亦賴茶為重要之輸出品。揆之事實,茶與人類生活,非但占重要性,以為飲料,已屬特別。惟我潮人,獨擅烹製,用茶良窳,爭奢奪豪,釀成“工夫茶”三字。馳騁於域中,尤為特別中之特別。良辰清夜,危坐湛思,不無念及此杯中物,實具有特別之素質與氣味在。
工夫茶之特別處,不在於茶之本質,而在於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致之烹製。
潮地鄰地帶,氣候常溫,長年需飲,以備蒸發。往昔民安物泰,土地肥美,世家巨族,野老詩人,好耽安逸,群以飲茶相誇尚,變本加厲,對於“茶質”、“水”、“火”、“用具”、“烹法”,著著研求,用以陶情悅性,消遣歲月。繼則不惜重資,購買杯碟,已含玩弄古董性質;所以“工夫茶”之馳譽域中,其原因其多也。錢塘陳坤子厚,詠工夫茶詩雲:“何人曾識趙州來,品到《茶經》有別裁,不詠盧仝詩七碗,金莖氵邑露礻氏聞杯”。
爰將工夫茶之構造條件朗列如下:
茶之本質我國產茶名區,有祁門、六安、寧州、雙井、弋陽、龍井、太湖、武夷、安溪,以及我潮之鳳凰山、待詔山等。而茶之製法,則有紅茶、磚茶、綠茶、焙茶、青茶等。茶之品種,則有碧螺春、白毛猴、鐵觀音、蓮子心、老鳥咀、奇種、鳥籠、龍井等。潮人所嗜,在產區則為武夷、安溪,在製法則為綠茶、焙茶,在品種則為奇種、鐵觀音。
取水評泉品水,陸羽早著於先;潮人取水,已有所本。考之《茶經》:“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又雲:“山頂泉輕清,山下泉重濁,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渾厚;流動者良,負陰者勝,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無味。”甚且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雪水、敲冰之別。潮人嗜飲之家,得品泉之神髓,每有不憚數十裏,詣某山某坑取水,不避勞雲。
活火煮茶要件,水當先求,火亦不後。蘇東坡詩雲:“活水仍須活火烹”。活火者,謂炭之有焰也。潮人煮茶,多用絞隻炭,以其堅硬之木,入窯窒燒,木脂燒盡,煙嗅無存,敲之有聲,碎之瑩黑,以之熟茶,斯為上乘。更有用橄欖核炭者,以烏欖剝肉去仁之核,入窯窒燒,逐盡煙氣,儼若煤屑,以之燒茶,焰活火勻,更為特別。他若鬆炭、雜炭、柴草、煤等,不足以入工夫茶之爐矣。
茶具《雲溪友談》雲:“陸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茶具講究,自古已然。然此礻氏係個人行為。高人逸士,每據為詩料,難言普遍。潮人所用茶具,大體相同。不過以家資有無,精粗有別而已。今將各飲家所常備之器皿列下:
茶壺:俗名衝罐,以江蘇宜興石朱砂泥製者為佳;其製肇於金砂寺老僧。而潮人所最珍貴者,為孟臣、鐵畫軒、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壺之樣式,甚多新穎。即如壺腹款式,運刀刻字,亦在《樂毅》、《黃庭》之間,人多寶貴之。壺之采用,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其大小之分,更以飲茶人數定之,爰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之別。其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蓋浮水,不頗不側,謂之水平。複壺而口咀提柄皆平,謂之三山齊。壺之色澤,有石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間有銀石朱閃爍者,乃以鋼4”,7石朱和製之,石朱粒,俗謂之柚皮砂,更為珍貴,價同拱璧;所謂石朱土與黃金爭價,即指此也。壺之款式,有小如桔子,大如蜜柑者,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又有六角、栗子、圓珠、蓮子、冠橋等。式樣精美,巧妙玲瓏,饒有風趣。
蓋甌:形如仰鍾,而有上蓋,下置於墊,俗名茶船,本為宦家各位從客自斟之器,潮人也采用之。或者客多稍忙,故以之代衝罐,為其出水快也。惟納茶之法,必與納罐相同,不對顢頇。其遜於衝罐者,因甌口闊,不能留香。或因衝罐數衝之後,稍嫌味薄,即將餘茶,掏於甌中,再衝備的多客。權宜為之,不視為常規也。
茶杯:茶杯以若深製者為佳,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背書“若深珍藏”四字。此外仍有精美小杯,徑不及寸,建窯白瓷製者,質薄如紙,色潔如玉。蓋不薄則不能起香,不潔則不能襯色。此外四季用杯,各有色別: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葉杯,冬宜仰鍾杯。杯亦宜小宜淺,小則一啜而盡,淺則水不留底(近人取景德製之喇叭杯,口闊腳尖,而深斟必仰首,數斟始罄。又有提柄之牛乳杯,均為講工夫茶者所摒棄)。
茶洗:茶洗形如大碗,深淺式樣甚多。貴重窯產,價也昂貴。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以浸衝罐,一以儲茶渣暨杯盤棄水。
茶盤:茶盤宜寬宜平。寬則足容四杯,有圓如滿月者,有方如棋枰者。底欲其平,緣欲其淺。饒州官窯所產素瓷青花者為最佳,龍泉白定次之。
茶墊:茶墊如盤而小,徑約三寸,用以置衝罐、承滾湯。式樣夏日宜淺,冬日宜深;深則可容多湯,俾勿易冷。茶墊之底,托以墊氈。以秋瓜絡為之,不生他味;氈毯舊布,剪成圓形,稍有不合矣。
水瓶:水瓶貯水以備烹茶。瓶修頸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佳。有一種形似蘿卜樽,束頸有咀,飾以螭龍,名“螭龍樽”(俗稱“錢龍樽”)。
水缽:水缽多為瓷製,款式也多,置於茶床之上,用以貯水,掏以椰瓢。有紅金采者,明代製物也。用五金釉,描金魚二尾於缽底,水動時則金魚遊躍,稀世奇珍也。
龍缸:龍缸可容多量坑河水,托以木幾,置之齋側。素瓷青花,氣色盎然。有宣德年製者,然不可多得。康、乾間所產,亦足見重。
紅泥火爐:紅泥小火爐,古用以溫酒,潮人則用以煮茶。高大、七寸;有一種高腳爐,高二尺餘,下半部有格,可盛欖核炭,通風束火,作業甚便。
砂銚:砂銚俗名“茶鍋仔”。沙泉清洌,故銚必砂製。楓溪名手所作,輕巧可喜。或用銅銚、錫銚、輕鐵者,終不免生金屬氣味,不可用。
羽扇:羽扇用以煽爐。潮安金砂陳氏有自製羽扇,揀淨白鵝翎為之,其大如掌,竹柄絲韁,柄長二尺,形態精雅。又爐旁必附銅箸一對,以為鉗炭挑火之用,烹茗家所不可少。此外,茶罐錫盒,個數視所藏茶葉種類多寡而定,有多至數十個者,大小兼備。名貴之茶罐,須罐口緊閉。潮陽顏家所製錫器,有聞於時。又有茶中,用以淨滌器皿。竹箸,用以箱挑茶渣。茶桌,用以擺設茶具。茶擔,可以裝貯茶器。春秋佳日,登山遊水,臨流漱石,林壑清幽。呼奚童,肩茶擔。席地烹茗,啜飲雲腴,有如羲皇仙境。“工夫茶”具,已盡於此。飲茶之家,必須一一畢具,方可稱為“工夫”。否則牛飲止渴,工夫茶雲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