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茶林拾趣(2 / 3)

日本茶道主要源於佛教禪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靜之美是順理成章的。但它過於拘重形式,打躬靜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暢快自然的。中國茶文化最初由飲茶上升為精神活動,與道教的追求靜清無為神仙世界很有幹係,作為藝術的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美學精神便成了一種傳統。

3?中國茶文化包含社會各個層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備全民文化的內容。

中國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鎮廣泛興起的茶樓、茶館、茶亭、茶室。在這種場合,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歡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成為生活本身的內容,民間不同地區更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許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眾中亦很有影響,但其社會性、民眾性尚未達到廣泛深入的層麵。

四、中國十大名茶

1?“龍井”龍井,地名,泉名,也是茶名。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的龍井村。高級龍井茶泡在杯中,形美如蘭茶初綻,色綠似碧玉沉水,香鬱像春風送馥。

2?“碧螺春”江蘇省吳縣太湖之濱的洞庭山中所采茶葉,製出後白毫披露,翠碧誘人,卷曲如螺,故名“碧螺春”。碧螺春茶具有觀之細嫩,嗅之清香,品之鮮爽的特點。

3?“鐵觀音”被譽為“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既有天真味,又有聖妙香”,產於福建省安溪縣。該茶條索緊密,其色深綠近似“鐵”,衝泡數遍,醇香猶存,實屬茶中珍品。

4?“屯綠”產於安徽省的屯溪、休寧、歙縣、寧國、績溪等縣。浸泡品飲,香氣清柔,滋味鮮醇,湯色碧秀,是色、香、味俱佳的美茗。

5?“白毫銀針”該茶產於福建省的鬆溪、建陽等縣,是聞名遐邇的特級名茶。它因“長近寸,細如針,披白毫”的獨具特色而得美名。

6?“普洱”產於雲南省普洱縣。具有湯色清澈美觀、其味甘醇回爽、多次衝泡色澤猶佳的特點。還有益消食化痰、生津清胃的保健功能。

7?“武夷岩”產於福建省的武夷山。它與鐵觀音茶同被視為烏龍茶中的名貴珍品。武夷岩茶的滋味醇厚誘人,湯色清亮金黃。

8?“祁紅”產於安徽省祁門縣的紅茶。“祁紅”與該省“屯綠”同為茶中名產。“祁紅”所泡的湯色紅豔透亮,略呈蘭花香味,因此人稱“祁門紅茶蘭花香”。

9?“滇紅”雲南省產,人稱之為“滇紅”。滇紅之條索細密烏黑,泡之湯色紅豔旺亮,品味馥芳鬱香,常為“功夫茶”而“獻身”。

10?茉莉花茶綠茶用茉莉花熏成新品後即為茉莉花茶。該茶嗅之清香撲鼻,品之濃香繞舌,過後餘香不散,尤為北方茶客所厚愛。

十大名茶之說,也可謂“說出多門”,以上聊備一說。

唐宋時的吃茶法中也有不加佐料的,如餅茶吃法是將一塊或多塊置放在瓶或缶中,用水浸泡,待要吃時,將茶倒到陶器中放到文火中慢慢煮沸,連湯帶汁一起吃掉。

唐宋時,徑山寺盛行圍坐品茶研討佛經,所用茶葉承古法,蒸碾焙士研末故為“末茶”,又稱“抹茶”。南宋鹹淳年間,日本高僧大應禪師到寺中研究佛學,回國後將“抹茶”製法及吃法傳到日本,開日本“茶道”之先河,至今,“抹茶”仍為“茶道”所用之上品。從日本茶道中,可窺見唐宋時“抹茶”吃法之一斑。其吃法為,主人待客坐定後,從“水屋”取來特備的風爐、茶釜、白炭、火箸,開始生火煮水,待水沸後,將碾成細末的“抹茶”放入茶碗中,然後用杓傾注沸水,衝泡後的茶湯濃如豆羹,急用特製的小竹帚攪拌,直到頂層浮起泡沫為止,待冷,奉給客人一吃而光。

我國吃茶一直吃到明初,“太祖以其勞民罷造(龍團鳳餅),唯令采茶芽以進”。我們現在的“撮泡法”飲茶,雖在宋時已有,但並未流行,明以前一直盛行的是“吃”茶。

至今,我國仍有少數地區流行吃茶的風習,如江西九江的一些地區,來了遠客,便將茶葉、花生米、炒黃豆、生薑等共置杯中待客。浙江德清縣一些地區將茶葉與野芝麻、烘青豆、橙子皮合在一起吃。湖南有些地方將芝麻、黃豆、炒米和茶一起掏碎,再加薑、鹽,稠稠地衝在碗裏喝,名曰“擂茶”。雲南少數民族就用“醃茶”或“竹筒茶”當菜吃,或用香料拌和細嚼,品嚐美味。廣東風味菜“香茶雞”、杭州名菜“龍井蝦仁”都是分別采用烏龍茶、龍井新茶精心烹調而就。江南人用綠茶清蒸卿魚以及用紅茶烹煮著名的“茶葉蛋”。如今,食品科研單位還試製出茶葉餅幹、茶葉奶糖、茶葉麥乳精、茶葉冰棍、茶葉冰淇淋等。

五、茶話會的由來

據史書雲:三國時吳末代皇帝孫皓,每宴群臣,必盡興大醉。大臣韋曜酒量甚小,孫皓便密賜“以茶代酒”的方法。後來,逐漸產生集體飲茶的茶宴,且普遍起來,很像今天的茶話會。

茶宴多以名茶待客,賓主在茶宴上一邊細啜慢品,一邊賦詩作對,談天說地,議論風生。唐宋時的“泛花邀客坐,代飲引清言”和“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水初紅”的詩句,便是對茶話的描述。

今天,這種茶話方式,或用於友朋聯誼、或節日歡聚、或學術研討、或洽談生意,內容更為豐富了。

六、古代詩人妙詠茶

自古以來,茶就是詩人騷客吟詠的對象。西晉時,詩人張載寫下了第一首詠茶詩:“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古代的“荼”也就是現在的茶葉。中唐詩人盧仝嗜茶如命,又擅長煮茶。他的名篇《七?茶》寫道:“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可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把個“不夜侯”描繪得有聲有色,堪為千古絕唱。(晉代張華《博物誌》曰:“飲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稱為‘不夜侯’”。)大詩人元稹曾寫《一言到七言詩》(一七體)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