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中國茶道產生的好感,是被茶道美引發出來的;而對茶道美的認識,是由於感官接受了“聲”、“色”、“味”的刺激產生快感後開始的。這類事象,我們可以將之理解為“立於禮”的另一種人情導向。
茶道之禮,人道也。
36“保生盡年”
中國茶道的養生思想是“保生盡年”。
《茶經六之飲》歎曰:“嗚呼!天育萬物,皆有至妙”。是以“飲之時義遠矣哉!”這個“遠”,就“遠”在對於保生盡年的作用上。《茶經》中有關論述,隨處可見。舉其要者,如:
“蕩昏寐,飲之以茶”(《六之飲》)。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誌”(《七之事》)。
“體中憒悶,常仰真茶”(同上)。
“苦荼久服,羽化”(同上)。
“茶荼輕身換骨”(同上)。
“茗有餑,飲之宜人”(同上)。
茶還可以當糧食。《七之事》載:茗羈似大米般精良;南朝永嘉年間,有高僧用飲茶當飯。儲光羲則有專詠吃茗粥的《吃茗粥作》詩。
茶可解愁。《七之事》載,有怨婦思夫,“待君竟不歸,收顏今就鉱。”
茶可除俗念、洗塵心。陸龜蒙《煮茶》有“傾餘精爽健,忽似氛埃滅”句;錢起《與越莒茶宴》有“塵心洗盡興難盡”句。溫庭筠作《西陵道士茶歌》也有“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句。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是有口皆碑的佳作,詩中暢言連飲七碗,竟有七種不同感受:“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盧詩不僅強調了茶飲有益身體健康,而且還能解愁破悶、除俗洗心、幫助寫作。
王子尚到八公山拜謁曇濟道人,道人設茶招待。子尚嚐了嚐茶湯,竟脫口驚呼:“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茶經七之事》)杜牧《題茶山》詩雲:“茶稱瑞草魁”,盛讚茶是瑞草之首領。古人以甘露象征活命之源,也為天下太平之瑞兆。由茶湯思及甘露與身安,可見茶飲對於保持心理平衡、隨時克服心理失衡所起的積極作用。這種作用,確與《周易》陰陽五行關於宇宙通過自行調節永遠趨向於相對平衡的理論息息相關。茶道之於“保生盡年”,意義至钜。
中國茶道對於“保生盡年”的作用,還有一條“茶導引”的渠道。“茶導引”即“茶氣功”。
《周易係辭上》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指天地萬物皆由“氣”所聚,且憑借陰陽二氣對立統一之矛盾運動而生,這就是“道”。廣義而論,人是物,天地也是物;“氣”存在於天地,也存在於人。有“氣”便有“場”;氣場不論大小,都表現為能量的複雜運作過程和不同屬性的感應關係。“茶導引”對於“保生盡年”的作用,便是根據如是認識而提出的。在這裏,“氣”已經成為茶道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基因。
《周易》強調了天道循環往複的圓道運動,是萬事萬物運動的普遍規律。影響所及,遂形成氣功學中的大、小周天的人體氣機圓運動。“茶導引”過程中,“氣”也作為中介,促成了個體發放之氣的交感而形成氣場,使社會互動與自我調節得以同步實現,充分證實了自然與人體都是一個密切聯係的整體。可以這麼說,“茶導引”直接地催發了天人溝通的人道追求。
綜上所述,茶飲對於人類保生盡年的意義已明。隨著人們對茶飲認識的不斷深化,服務於養生的相對穩定的結構體係——中國茶道——便也形成。若想簡括地掌握茶道養生的原理,則非借助“太極圖”不可。為此,本人特創製出《中國茶道太極圖》。
中國的太極圖,源於《周易》。它以陰陽循環觀念,體現出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點:圓道。以陰陽魚表現了陰陽二氣的不同交感狀態。太極圖中之“八卦”,則屬萬物八類歸法係統,即所謂“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周易係辭下》。請莫忘記,《周易》之陰陽五行本來就是程式化的理論,再現天道規範之美。中國茶道包含醫理,醫含《易》理;茶道乃效法天地之道而明養生保健之真諦,是天地之道規範美的投影,亦是人道精神之折光。
茲就《中國茶道太極圖》的相關問題,說明如次:
①明代來知德設計之太極圖,中間加了一個圈,頗具慧眼;人體髒腑氣機的圓運動,與文王八卦圖相吻合。因此,《中國茶道太極圖》)即以來氏圖與文王圖為基礎生發而成。
②本圖由中心向外輻射,分六層:
中心層為“中國茶道”,其核心思想是“和”。“中國茶道”與“和”,分別組合成“中和”、“國和”、“茶和”、“道和”義理,隱寓“天道”、“地道”、“人道”合一於“和”之宇宙整體觀。
第二層以雙魚象征陰陽對立統一關係,並由茶道體現其“天人合一”的普遍規律,此即所謂“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明?張景嶽語)。
第三層為八卦卦象,以明所轄諸種事物之體係:離卦為火,象征人體生命氣化之原動力,與心等相應;震卦為雷,雷以動之,對人體生命活動有鼓動激化作用,與肝等相應;巽卦為風,風以散之,為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疏泄作用,與肝等相應;兌卦為說,說者,悅也,喻髒氣中不可少的和諧、調和作用,與肺等相應;艮卦為山,艮以止之,象征生命活動需要有相對的靜止,從而保持相對的平衡,與脾等相應;坎卦為水,象征人體需要陰的滋濡,與腎等相應;坤卦為地,坤以藏之,比喻人體生命活動離不開必要的貯備,與脾等相應;乾卦為天,象征人體生命活動必須有總的主宰,與作為“君”的腦和作為“相輔”之官的肺相應(參見楊力《周易與中醫學》)。
第四層為五行分屬,以明“五行既萌,隨含萬物”(《河洛原理》)原理。
第五層體現五行化生五髒六腑之原理。
第六層為“八卦萬物類象”,主要依據宋代邵雍《周易梅花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代吳隆譽《筮學指要幹支八卦方位圖》綜合整理。
37“理解”與“溝通”
中國茶道十分注重人際關係的“理解”與“溝通”。
《茶經》說茶事,頗突出“理解”與“溝通”的深遠時義,《六之飲》所載最具典型性:“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用“珍鮮馥烈”者待客,寓“和”於香,動之以情,已經為彼此的“溝通”奠定基礎。接著便是“行”茶湯。這裏的“行”,有流動、傳布的意思。《周易乾彖》雲:“雲行雨施”。《左傳僖公十三年》載:“行道有福”。其中之“行”,均屬此義。可知“行三碗”,含“三碗傳飲”的意思。“傳飲”,就是每碗茶都輪流著喝完,這應該說是一種強調“溝通”主題的十分特殊的飲茶法。顏真卿等《五言月夜啜茶聯句》有“素瓷(指茶碗)傳靜夜”句可證。
與“傳飲”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當數聯句詠茶。唐代的顏真卿、陸士修(嘉興縣尉)、張薦(累官禦史中丞)、李萼(曆官廬州刺史)、崔萬、晝(即釋皎然)等六人曾一起品茗,並聯合撰成《五言月夜啜茶聯句》:“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士修)。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薦)。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萼)。禦史秋風勁,尚書北鬥尊(萬)。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晝)。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士修)。”聯句之文字、意境,非得茶之真趣者不能言。這是得茶之真趣後的一種“溝通”與“理解”,沒有這種“溝通”與“理解”也不能言。
“傳飲”、“聯句”分別用“同品一碗茶”、“同吟一首詩”的流水作業方式,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成了茶事活動中名副其實的“靈犀”。
理解、溝通,是“人道”之重要內涵。
38建構世界未來文化之超前意識天使
《周易乾彖》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萬國鹹寧”。反映出《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核心思想,是“炎黃子孫的幸福論”(鄧球柏《白話易經前言》)。這是《易》理。若要概括中國茶道的《道》理,正可借用之:“茶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萬國鹹寧”。這幾句話,觀照出茶道乃推人事以明天道的內涵,是“天道”的圓形回證,屬“幸福論”轉化而成的行動領域。我始終認為,世界上所有的“道”如果離開了使人活得更加美好和諧這個根本目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此誠所謂“道不遠人”(《中庸》)也。中國茶道之所以越來越為全人類所樂意接受,正是因為它是以“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萬國鹹寧”為終極目標的;它是《周易》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定會給世界帶來和平與溫馨。
如果說,太極圖是直觀的《周易》,是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發展規律的縮影;那麼,“中國茶道太極圖”則是形象化的中國茶道,是透過茶事反映以社會和諧為本位之天人合一觀的圖解,是有活力生命的象征,深具普遍性和客觀性。誠如朱熹所言:“人人有太極,物物有太極”。毋庸置疑,《周易》的陰陽八卦體係,概括出宇宙萬事萬物(尤其是人)生成、運動、變化模式;其理法於自然,與人身相通,古人謂之“人道本於天道”。
何謂“人道”?《禮記大傳第十六》雲:“是故人道親親也。”以“人道親親”為出發點,按序推及“尊祖”、“敬宗”、“收族”(團結同族的人)、“宗廟嚴”、“重社稷”、“愛百姓”、“刑罰中”(刑罰得當)、“庶民安”、“財用足”、“百誌成”(各種願望都能實現)、“禮俗刑”(禮俗成為法式典範)、“然後樂”。於此可見,“人道”所要實現的最終目標就是“然後樂”(人人安樂)。
何謂“茶道”?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已不難領悟到: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就是“人道”。換言之,中國茶道乃“人道”之載體,顯示了“係善成生,誠德大業”的人道原則,“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凝聚力,積德行善以養生的未來意識;它既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個性”,又不乏為全人類所共同向往的“共性”。中國茶道,實質上已升華為一種全新的、全人類都能意會、理解、破譯的語言。中國茶道輻射之所及,已漸次形成獨特而又統一的文化意識體係——茶文化。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第九》)。未來之世界文化,必然是東西方文化融合一體的未來文化。而中國茶道正是建構世界未來文化之催化劑。也是建構世界未來文化之超前意識天使。
對於中國茶道,單用頭腦去想是不夠的,還得用“心”去感受。然則,我們便能得出如下的結論:茶道即人道。
三、茶道與《易》道
《周易係辭下傳》載:“《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意指《周易》之書,其理廣大周備,兼合天道、地道、人道。何謂“道”?《周易係辭上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說的是陽剛陰柔的變化法則。這就是《易》道,它闡明天道、地道、人道的發展規律,啟發人們效法宇宙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易》道之理,本由抽象而引申實指,兼備了規範與實用兩個方麵的功能。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稱《易》為中華文化之“元典”。
何謂“元典”?馮天瑜《中華元典精神導論》指出:“具有深刻而廣闊的原創性意蘊,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曆史上長期發揮精神支柱作用的書籍方可稱之元典。”筆者認為,陸羽《茶經》堪稱中國茶道之“元典”。筆者於此還想化用馮天瑜的話來評論《茶經》:這是一部屬於“中國茶道元典”之書,其創製時代距今相當遙遠;但它除文物陳列價值外,還洋溢著活潑的現實生命力。它的精義如同永遠翱翔之不死鳥,越過數以千年計的日月韶光,穿行數以萬裏計的瀚海關山,在“終日乾乾,與時偕行”中,不斷注入源頭活水,汲納現實生活提供的生命力,始終伴隨著我們民族曆史的拓展和文化演進,並構成中國茶道原創性精神支柱。直到現代,這種“元典”精神,通過今人的創造性轉換,仍然生機盎然的提供指向未來、溝通世界的啟示與靈感。是知《茶經》反映出來的茶道之理,即由實指而假寓抽象,同樣兼備了規範與實用兩個方麵的功能。
為挈握虛實的兩端,晉合中道之規,特作茶道與《易》道簡說。
31茶德與《易》德
中國茶道強調“茶性儉”(《茶經五之煮》),作為飲料,“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茶經一之源》)。閃爍著《周易》“君子以反身修德”(《蹇象傳》)之思想光輝。
《茶經七之事》所推許之吳興太守陸納怒仗其侄的故事,則突出了《周易》“君子以自昭明德”(《晉象傳》),使自己本來具有的美德更加發揚光大的立德決心。
最值得注意的是,陸羽本人“見人為善,若己有之;見人不善,若己羞之”(《全唐文卷433陸文學自傳》)的表現,更能顯示出“君子以居賢德善俗”(《周易漸象傳》)的高尚情性:不僅自身要漸漸地蓄積賢德,還要以之移風易俗。
《周易乾文言》雲:“德博而化”。強調道德廣博而能感化天下。中國茶道崇尚道德操守,並以之變化於世俗,正是對《周易》“德博而化”之踐履。
32茶理與《易》理
(1)儒、釋、道三教合一於“和”
中國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
《茶經四之器》載:古鼎形風爐有三足,其中一足寫著“坎上巽下離於中”,一足寫著“體均五行去百疾”。揭示出《易》理用於指導茶事的深層內涵:變水火之相克為相生,使不相容的對立麵趨於和諧。“體均五行去百疾”,也是基於《易》理中的五行學說提出來的。
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理想。儒家之和,旨在執中,盛讚“天地之大德曰生”,體現中和之美;佛家之和,旨在空中,發願要“普渡眾生”,體現規範之美;道家之和,旨在守中,崇尚“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體現無形式、無常規之自然美。三家盡管教義有別,然而都統一在“和”的旗幟下,為人類之生命、生活、養生、保生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茶道之“和”,正涵蓋三家“和”之精義:中和裏麵見規範,規範之中有自然,自然卻又含中和;既執中,也空中,複守中,三者融會於《周易乾彖》之“保合太和”,這是對《周易乾文言》“以美利利天下”的一種生動踐履。俗語雲:“客來茶當酒”;筆者對雲“神定道即心”。此“道”便指三教合一之“道”。意在揭示出中國茶道“和”內涵之核心思想。
(2)“保生盡年”的養生思想
中國茶道的養生思想是“保生盡年”。
中國茶道對於“保生盡年”的作用,還有一條“茶導引”的渠道。“茶導引”即“茶氣功”。
《周易係辭上傳》雲:“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誌;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說明《周易》是用來窮究幽深事理而探研細微征象的書。隻有窮究幽深事理,才能會通天下的心誌;隻有探研細微征象,才能成就天下的事務。《易》理乃人類之幸福論;茶理是人類的幸福劑。
33茶道與《易》道
(1)圓道
《周易》強調了天道循環往複的圓道運動,是萬事萬物運動的普遍規律。中國茶道是中華民族對於茶事知行觀念之最高準則,也是茶理的總和。茶道中的衝飲全過程,尤其是“茶導引”過程,“氣”也作為中介,促成了個體間發放之氣的交感從而形成“圓道”氣場,使社會互動與自我調節得以同步實現,充分證實了大自然與人體都是一個密切聯係的整體,並時刻處於“圓道”運動中。而“茶導引”正直接地催發了天人溝通的人道追求。
(2)中國茶道太極圖
隨著人們對茶飲認識的不斷深化,服務於養生的相對穩定結構體係——中國茶道——便也形成。為了簡括地掌握茶道養生的原理,筆者特創製出《中國茶道太極圖》。
中國茶道太極圖,代表茶事、人體與宇宙精神混一,活其圓機,善其始終,“氣”、“道”相證,義貫因果。應情致理,無往不是;因理說物,無所不包。含對立之於同一,藏反成之以變化。此即所謂挈一機而管領天人之情,含一理而破透天人之事者也。
中國的太極圖,源於《周易》;《中國茶道太極為圖》,本於《易》理,是效法天地之道而明養生真諦的中國茶道之形象性再現,也是對中國茶道中的人道精神之概括。
34茶道、《易》道與人道——世界文化大圓融
《周易乾彖》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萬國鹹寧”。這是《易》理。若要概括出中國茶道的“道”理,正可借用之:“茶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萬國鹹寧”。
《易》道之“廣大悉備”,就體現在“能通天下之誌”;這是一種促進世界大同的偉大氣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第九》)。未來之世界文化,必然是東西方文化融合一體的大同文化。而中國茶道之行也,正是為了促進“天下為公”。中國茶道是建構世界大同文化之催化劑,也是建構世界大同文化的超前意識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