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導引”現象,表明氣場的存在,可使社會互動得以實現。故知在形態各異的複雜事物中,其整體運動規律卻是何等的相似。
33“一心”論
通過對“茶經法”的爬梳,可以發現:中國茶飲發展至唐的陸羽時代,茶道已經形成,而且十分成熟。
什麼是“中國茶道”?毫不含糊的答案是:“中國茶道”涵蓋著七種主要義理,即所謂的“七義”——1茶藝;2茶德;3茶禮;4茶理;5茶情;6茶學說;7茶導引。七者缺一不可。
那麼,“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即所謂的“一心”是什麼?其實隻用一個字便可說明問題。這個字便是——“和”。
“和”是中和;這個哲學、美學範疇,原來滋生於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土壤,是先民們祈求與天地融合以實現生存、幸福目標的樸素文化意識。有了“和”,相互矛盾對立的事物便能在相成、相濟的關係中化為和諧整體。《易乾》有“保合大和”的記載,可作明證。《易》用陰陽對立統一之中和的獨特形式,建構起天人合一的哲學體係;這是儒家世界觀正式形成的標誌。“保合大和”意指陰陽會合,保全大和元氣,普利萬物;此為天之正道。首先是天能“保合大和”,接著便是天地相和,天人相和。換句話說,“和”意味著天和、地和、人和。由此可知,“和”具有多重的結構,它意味著宇宙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是以《左傳》有“心平德和”之說。
“和”的內涵是豐富的。這裏並無將它作無限延展的打算,但也希望切勿把它簡單化了。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著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靜、和儉、和美、和愛、和氣、中和、和諧、寬和、和順、和勉、和合(和睦同心,調和、順利)、和光(才華內蘊、不露鋒芒)、和衷(取《尚書》恭敬、和善的本義)、和平、和易、和樂(和睦安樂、協和樂音)、和緩、和謹、和煦、和霽、和售(公平買賣)、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為和)、和戎(古代謂漢族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交和(兩軍相對)、和勝(病愈)、和成(飲食適中)等意義。
我們勿須注意到,“和”的思想,儒家並未獲得專利權。佛家提示人們要修習“中道妙理”。《雜阿含經卷九》引佛佗說:“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這便是和。《老子四十二章》談到“衝氣以為和”;《莊子山木》也說:“以和為量”。這些都是對“和”思想的表述。儒、釋、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理想,是不是說,三者之間就沒有差別了?當然不是。儒家重視禮義引控之和。《論語學而》說:“禮之用,和為貴。……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孔子主張要實現“和”(尤其是體現中庸哲學的中和),必須用禮義加以引控。道家卻倡導純任自然之和,反對人為的規範。《莊子大宗師》說:“天天無覆,地無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便是絕妙的詮釋。佛家推行的則是超越現世的主客體皆空的宗教式之和。儒家之和,體現中和之美;道家之和,體現無形式、無常規之自然美;佛家之和,體現規範之美。
在揭示了“和”的深刻意蘊後,我們可以這麼說: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謂“敬”、“清”、“寂”、“廉”、“儉”、“美”、“樂”、“靜”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諸層麵。請相信:在所有漢字中,再也找不到一個比“和”更能突出“中國茶道”內核、涵蓋中國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
綜觀茶事發展與茶道七義,莫不體現天人合一之和:“茶藝”、“茶德”、“茶禮”,突出了人在與自然物的會合中修養情性,以便更好地去契合天道。“茶理”、“茶情”強調對立事物的相濟兼容,以形成和樂境界。“茶導引”則更為直接地催發了天人溝通的道義追求。“茶學說”顯揚茶道。
中國茶道並蓄儒、釋、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迎合了一般中國民眾的強烈實用心理。這正是區別於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綜上所述,我們便可為“中國茶道”下個定義:
中國茶道包涵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事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
二、茶道即人道
31中國茶道:生命之美的延伸
《周易係辭》由卦象的變化總結出“立象以盡意”的思想,強調了規範之美。人體本身就是“規範”之美的典型:其結構之穩定,讓觀者一眼便可辨清人或動物。人體規範之美即生命美,它是天生自然的,它契合了天道自然。人體的這種“存在”,製約著人的生存意識,“道”就是諸多生存意識的綜合體現。因此,世“道”都在力求最大限度地調節、利用自然力以為生命之美服務。形成於唐代的中國茶道,究其實質,便是生命之美的一種延伸,中國茶道的義理有七:即“茶藝”,“茶德”,“茶理”,“茶情”,“茶禮”,“茶學說”,“茶導引”。中國茶道的核心是“和”。概稱為“中國茶道之七義一心”可也。這“七義一心”便是中國茶道的規範之美,是“立七義一心以盡道”。天道動,茶道也動。人類對和諧美好生活的追求絕不停息,因而個體內在心靈向自然複歸之求善願望也永無止境。“立象以盡意”的延展,必定是“忘象以盡意”。那麼,“立七義一心以盡道”,終極當為“忘七義一心以盡道”,這才算中國茶道的“和”之最高境界。彼時,茶道美與生命美融為一體,茶道規範變成行為規範,達於“百姓日用而不知”(《周易係辭上》)之境界。此外所謂的“不知”,意指茶道之踐履,處處契合自然,沒有勉強,恰似先天本能的流露。這種“行為自然”與“天道自然”的貫通一致,實乃最高境界的“天人合一”,即最高境界之“和”,它是由鼎盛國勢的活力孕育出來的具備中國早期恢宏氣概之“和”。那才是中國茶道的真、善、美。
32茶道即人道
唐朝的統一和強盛,造就了兼容並蓄的文化胸襟,氣度恢宏的文化心態,寬鬆開明的文化氛圍。中國人樹立起對自身的信仰,認定生命的價值,並由此而頻頻催生出文化創造的激情,為活得更加和諧美好而盡心盡力。就在這樣的特定時代背景中,以追求生活美好和諧為目標的“中國茶道”應運而生。
《封氏聞見記卷六》載:南人好茶飲。開元年間,北人也飲茶成風,時尚“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南方為主要產茶區,因應消費之需,茶葉產量已相當可觀。北方之茶,“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在飲茶成風的時勢熏陶下,陸羽綜合茶事,“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緊接著,時人常伯熊對陸羽論著加以闡發補充,使陸著廣為傳播,“於是茶道大行”。詩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也發出了相同的感慨:“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氏所記,說明了茶道之大行,具備著文化生長的生態環境(其中重要的一項便是開明寬容的文化政策);茶道之形成,顯示出民性善根、民間智慧得到盡情發揮的時代氣魄。隨著茶文化的多元擴展與深化,中國茶道的哲學思想基礎便明朗了:茶道即人道。
33“天人合一”
中國茶道的美學思想基礎是“天人合一”。
大自然變化規律的存在已毋庸贅述。中國茶道正是大自然人化的載體。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了茶道藝術形式的規範化、程式化,就決不會有茶道之美。
陸羽之《茶經》,通過對所撰述的茶事進行歸納、取舍、提煉、美化,為我們總結出了直觀的既帶有概括性又兼有抽象性之煎茶藝術六個主要程序: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茶,酌茶。其中之任何一個程序,均可以反映出合理調節、利用自然力以為生存得更好服務的主題,。擇要言之,茶葉,柴炭,山水,均屬自然物;“煮茶”中的燒水、煮茶工序,“酌茶”中講究入微的法則,均屬“利用安身”(《周易係辭下》)。即從物質生存需要的滿足方麵來體現人與自然的統一。由此可見,基於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茶道美學總是要從人與自然的統一之中去尋找美:中國茶道美學思想的基礎就是人道。
中國茶道美學思想也具體表現為“美善統一”。在《茶經》載述中,我們看到人們品茶時,十分注意美與感官愉悅、情意滿足的重要聯係,並充分肯定了這種聯係的合理性。與此同時,陸羽更加強調這種聯係必須符合於倫理道德的“善”。
《茶經七之事》引《廣陵耆老傳》言:晉元帝時,有老婦每天早晨提著一器皿茶,到市上去賣。買的人爭著要,自早到晚,從未間斷。令人驚怪的是那器皿中的茶卻不會減少。老婦將“所得錢散路旁孤貧乞人”。老婦賣茶,所為何事?為“善”也。她把賣茶賺的錢,悉數施舍給流落街頭的孤兒、窮人和乞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茶”與“善”、“茶道美”與“善舉美”在本質上是統一的。陸羽的《茶經》,陸羽的為人處世,無不處處致力於實現這種統一。《全唐文卷433》收《陸文學自傳》雲:陸羽“見人為善,若己有之;見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無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好個“見人不善,若己羞之”,以至無暇顧及規勸言辭是否逆耳,毫不避諱。足證陸羽此公尚“善”之切。
中國茶道美學思想既強調“美善統一”,也突出了“情理一體”。
拙文《論中國茶道的義理與核心》曾指出:中國茶道的精神意蘊,在於強調人格的自我完善。為實現這個崇高目標,其重要手段便是不斷化“自在之物”(如茶葉、水等)為“為我之物”(指茶事等);“為我之物”通過反饋作用,不僅強化了社會和諧的氛圍,而且不斷喚醒人們對自然的一種內在道德責任心。這就是中國茶道之“理”,與中國文化的總體心理基礎有著驚人的一致性。
《茶經四之器》載古鼎形風爐足上,用古文字寫著“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字樣。顯然意在利用書法藝術來誘發和加濃茶飲之“情”。而隱藏於“情”中的正是一個“理”字:“坎上巽下離於中”,用八卦的“坎”、“巽”、“離”三卦相互作用的關係,反映出茶事活動過程完全符合《周易》觀象取物以創造文化之“理”,也即“立象以盡意”之“理”。“體均五行去百疾”,則用五行學說,闡明了茶事過程實質上就是促進人體與自然尤其是生活環境的協調統一,以達到五髒調和、五行資生、去除百疾的目的。簡要說來,就是為了“生”。請別忘記,“生”的價值是由情感需要和情感態度決定的。陸羽於此巧妙地運用了陰陽五行學說,反映以類相感,讓天與人在陰陽五行的框架內合而為一,突出了茶飲去疾健身、完善人格、師法自然、淨化社會的效益,兌現了“情理一體”的美學功能。
有學者指出:中國的傳統哲學是“唯情”哲學。哲學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本體境界。天與人合,便涵蓋著“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兩個層麵,其中的哲學精神不管怎麼說,都離不開人;然則,這種哲學精神的情感意義不是昭然若揭嗎?《盂子告子下》雲:“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那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闡析了“情”與“理”的統一,也是與“善”的統一。可見此“情”,實為自我超越的理性化的情;此“理”正是出於主體自身感情化的理。以情順理,以理化情,順情使善,以達於“真”。這就是中國茶道美學思想顯示出來的“情理一體”美。借重於“美”,“理”便也滲透進個體心靈之深層。
《周易乾文言》雲,“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意謂乾天創始萬物,使萬物成為美且具備美的效益,並以之造福天下。《周易》所言,“美”、“利”並提,說明“美”與功利相一致。《易經集注卷之一》對此釋雲:“以美利利天下者,元能始物,能使庶物生成,無物不嘉美,亦無物不利賴也。”《周易正義卷一》疏,表述更為透徹:“能以美利利天下,解利也;謂能以生長美善之道利益天下也。”《周易》的美學思想,後賢對《周易》思想的詮釋,莫不表達出共通的觀點:美,其與生命原是密不可分的。如前所述,中國茶道以審美境界為人生之最高境界,體現了《周易》“立象以盡意”的規範之美,它是生命之美的一種延伸,它以“和”為審美理想。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以美利利天下”,尤其是達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利於施用,安處其身,是為了增崇美德啊。這茶道不就是人道嗎?
34“德博而化”
中國茶道以“精行儉德”為其道德觀念之依歸,最能突出人類個體的精神特征。
《茶經》指出:“茶性儉”(《五之煮》);所以作為飲料,“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一之源》)。因此,即便是小至茶具的使用,也應合於節儉美德。如“茶釜”以生鐵做成則實用而耐久,若“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四之器》)。
《茶經七之事》所推許之古代茶事實例,也多與節儉美德有關:晏嬰身居相位,三餐唯粗茶淡飯;揚州太守桓溫性儉,每宴飲隻設七個盤子的茶食;南齊世祖武皇帝,臨終前曾立下“我靈床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幹飯、酒脯而已”的遺詔。
陸羽之所以反複強調茶道之德與儉,實與其本身之情性息息相關。唐?趙瞞《因話錄卷三》載:陸羽作詩寄情:“不羨黃金飠,不羨白玉杯。不羨朝人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陸羽撰《遊慧山寺記》(見《全唐文卷433》)雲:“夫德行者,源也;……苟無其源,流將安發”。陸羽個性之高潔,源也;是以下筆說德,非其流而何?
中國茶道所認定的“德博而化”(《周易乾文言》),正是人道思想之精髓。
35“立於禮”
中國茶道的修養方法是“立於禮”(《論語泰伯》)。整部《茶經》,幾乎無處不在突出茶藝儀禮對於個體道德修養的作用。而飲茶個體對某種倫理道理原則的接受,卻並非出於法律上的強製,它是通過個體的“情”的感染而推向行動的。換句話說,茶禮已成了人類追求的促進某些行動的內在動力。這裏,我們得弄清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那就是茶道之“禮”憑借什麼原則形成?《禮記坊記》雲:“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禮,就是順應人情而製定的節製的標準!借用《禮記》這句話來說明茶道立禮的依托,均屬恰當。茶道順應了“人情”而立禮,個體憑借天然具備的“人情”產生共振效應而立於禮;“情”“禮”的這般互動,時義遠矣。
《茶經七之事》引張君舉《食檄》說:見麵寒暄之後,先請喝浮有白沫的三杯好茶。又引《桐君錄》說:交州和廣州很重視飲茶,客人來了,先用茶來招待。舉凡作客,莫不悅於受人敬重而厭於遭人白眼。因此,見麵之初,主人敬茶表禮,客人受茶致意,這不也正是順應了“人情”之需嗎?
在茶飲的“禮尚往來”過程中,聲、色、味始終起著中介作用,不斷刺激人的感官,從而實現了陶冶情性的目的。
茶飲程序的實施過程,必然產生若隱若現、似有似無的響聲,從而形成節拍,加強了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律動感,顯得諧和、協調。《茶經五之煮》說煮水,“其沸如魚目,微有聲”。這些都屬“聲”的刺激。
《茶經五之煮》對於舀到碗裏之茶湯的描繪,可謂入木三分;茶湯顏色淺黃。茶湯的“沫餑”乃茶湯之“華”。“華”之細輕的叫做“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薄的叫做“沫”,“若綠錢浮於水湄,又如菊英墮於尊俎之中”;厚的叫做“餑”,“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為了襯托茶湯之色,《茶經四之器》十分看重茶碗色調對於增進茶湯色感的作用:“越瓷類玉”,“越瓷類冰”,“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這是“色”的刺激。
“味”是茶飲過程中的“主角”,《茶經》所有的措施,可以說都是為了維護其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八之出》詳論山南等八個茶葉產地所產茶葉味道的高下。《四之器》談“金複”(釜)的設計特點是“臍長”。因為臍長,水就在鍋中心沸騰;在鍋中心沸騰,水沫易於上升;水沫易於上升,水味就淳美;水味淳美,必然保證了茶味的淳正。“夾”用小青竹製成,用它夾著茶餅在火上烤,與此同時,竹夾本身也會被烤出清潔而帶香氣的水來,這樣就可以“假其香潔以益茶味”。茶餅烤好了,還得趁熱用紙袋包裝貯存,使茶的“精華之氣無所散越”(《五之煮》)。在陸羽的筆下,茶香已成了一種利用氣味來影響人類追求的藝術。而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茶香,則是一種客觀知識和主觀創造思維密切配合的產物,是科學。藝術與科學的協調,其結果便是造香,令飲茶者在芬芳的氣氛中獲得精神上的淨化和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