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飲茶習俗的普及——秦漢時期(3 / 3)

傳說雖然美好,終究是傳說,不能科學地揭示蒙頂茶的起源。據專家考證,蒙頂茶大致起源於西漢時期。《名山縣誌》寫到:蒙山在宋代有孫漸《智矩寺留題》古碑,記有“昔有漢道人,分來建溪芽;至今滿蒙頂,品倍毛家譜”。南宋著名地理學家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寫道:“西漢有僧從嶺表來,以茶實植蒙頂。”這兩件史料都指出蒙頂茶出現於漢時,然而其又有明顯的疏漏。西漢時期蜀地何來的道士僧人?清嘉慶二十一年的《四川通誌》對此記載較為明確,卷七十四《雅安府仙茶》寫道:“名山縣治十五裏有蒙山,……漢時甘露祖師姓吳名理真手植。”如果“漢時甘露”是指年號,那麼這正是漢宣帝甘露年間,即公元前53年至前50年,與王褒撰寫《僮約》為同一時期。此時蒙山鄰近的武陽等地已經形成了茶市。《四川通誌》說吳理真在蒙山頂上清峰“略開一坪一丈二尺,橫二太餘,手植仙茶八株”。按照古代曆史背景,地理環境,四周栽茶情況,蒙山植茶始於西漢是正確的。然而《四川通誌》說蒙山上才有“仙茶八株”,似乎不合情理。其實古籍中記載的吳理真隻是當時植茶人的代表,蒙頂仙茶隻是蒙山眾多茶樹的集中表現。

東漢中期政治黑暗,宦官結黨各謀私利。各地蝗災、水災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巴蜀地區雖說為天府之國,但終究不是世外桃源。無窮的搜刮,不斷的戰亂給巴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茶葉生產也因此一落千丈,一代名茶蒙頂茶也因此湮沒數百年而無人知曉。直至隋朝再一次統一中國,社會安定,經濟開始得到發展。到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九世紀初),蒙頂茶得到皇帝的重視,才有了驚人的發展,致使唐代詩人劉禹錫有“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的詩句。

還必須指出的是,兩漢時期,巴蜀地區向皇室進貢的土特產品中仍然有茶葉,可能數量還不少。據《趙飛燕外傳》記載,有天晚上趙飛燕夢見漢成帝,“帝賜吾坐,命進茶”。當時黃河流域並不產茶,這裏所進的茶無疑為巴蜀的名茶,好茶。

四、兩漢茶業的發展

兩漢時期長江下遊和我國東部沿海有沒有茶葉?還有待於考古或其他史料來證明。但是,這時長江中遊的荊楚地區已經種茶飲茶,當是毫無疑問的。據《漢書地理誌》記載,西漢時今湖南就有“茶陵”(今湖南茶陵)的地名。其得名正如陸羽《茶經》引《茶陵圖經》所言,因為“陵穀生荼茗焉”。關於西漢時期茶陵一帶就已產茶,說明,西漢時期,荊楚地區的茶葉生產和飲用已經有了相當的規模了。

湖南地區流傳的關於擂茶的故事,從另一角度說明荊楚地區飲茶普及。相傳東漢時名將馬援率軍平定五溪蠻叛亂。由於天氣酷熱,士兵多有因病死亡的。當地百姓獻上茶湯,解除了士兵們的病痛。馬援因為見製作茶湯是在石缽中搗碎原料,因此稱它為擂茶。雖然這隻是一個傳說,但說明飲茶習俗在荊楚地區百姓中的普及和對中原人士的影響。

在兩漢時期南方茶業有一定發展和傳播的同時,四百多年間除了巴蜀地區進貢皇室的茶葉貢品外,自然也會有少量的茶葉流入北方,但可惜缺乏這方麵的文字記載。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長年奔波於中原地區,為民行醫,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他在《食論》中專門論述了茶葉作為藥物使用的常識,這也曲折地反映出中原地區民間用茶已經比較普遍,隻不過往往將茶當作藥物使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