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漢代茶的傳播主要還隻限於荊楚或長江中遊的話,那麼,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江南和浙江沿海的我國東部地區,茶葉的飲用和生產也逐漸傳播開來,成為一種時尚,傳統的茶文化也在這些地區初步形成。
一、東吳的飲茶風俗
東漢末年,中原戰亂不斷,直至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之勢形成,中原才保持相對穩定。在這場綿延數十年的紛爭中,巴蜀和東吳地區的交往日見增多,巴蜀地區的飲茶習俗在兩漢時期已經在長江中遊流行,而此時進一步在長江中遊乃至三吳地區流行。據《三國誌吳書韋曜傳》記載,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窮奢極欲。宮廷中開起宴會來,往往從早到晚舉行整整一天,赴宴的人每人至少得喝七升酒,不然就受到懲罰。當時大臣韋曜也經常參加宴會,但他酒量不大,隻能喝三升。孫皓見他酒力不勝,常常密賜茶水代替飲酒。這個故事表明三國後期至少在江東吳國的統治階級中間,已經開始流行飲茶。孫皓能夠“密賜”茶水,說明宮廷中已經備有茶葉供應;二是韋曜能喝下多升茶水,說明他也已經有嗜茶習慣,要不然他大可要求賜其他汁水來當酒。三是孫皓、韋曜都是道道地地的江蘇或浙江人,他們嗜茶,說明飲茶習俗已從巴蜀經荊楚傳至江南了。
關於三國東吳已普遍飲茶的情況,我們還可以從《秦子》這段記載中得到說明,原文是:“有味如?,飲而不醉;無味如茶,飲而醒焉。醉人何用也!”這裏?是指肉湯。意思是有好味道的如同肉湯,然而喝了也會醉;沒有味道的就如同茶水,喝了就會清醒,要想喝醉人是沒有用的。《秦子》是東吳時秦菁撰寫的著作。這條史料說明蘇南一帶的士大夫們也已經常飲茶,同時也有力地說明,西晉的短暫統一,特別是南方士族和商人到北方去為官與經商,對中原地區的飲茶風俗的形成,是一個很大的促進。
在東吳地區飲茶風俗發展的同時,不難想見,其時當地的茶樹的種植,茶葉的采製、加工、保存技術,也應當有一個相應的發展。孫皓宮裏的茶葉應當是產於江南,不應當也不可能遠道從巴蜀或從荊楚得來。可是十分遺憾的是,在我們現存的史料中,對於東吳植茶、采茶、製茶等情況的記載近乎空白,我們隻能依據某些資料作些推測。
南北朝劉宋的山謙之在《吳興記》中寫道:“烏程溫山出禦羈。”烏程溫山,今浙江湖州市郊區。禦羈,當指禦用茶葉。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研究認為,可能指的就是三國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的“禦茶園”中生產的茶葉。這種說法是很有見地的。湖州位於太湖西南,境內丘陵起伏,空氣濕潤,氣候溫和,適合茶葉生長。況且孫皓在未當皇帝前又是烏程侯,他喜愛自己家鄉的茶葉,當上皇帝後,讓家鄉茶園成為他的禦用茶園,供他飲用。如果這一推測是正確的話,那麼三國時代,湖州乃至與湖州接壤的宜興等地的茶葉種植,也已相當興盛了。
二、西晉時期中原的飲茶習俗
經過數十年的紛爭,司馬氏家族終於平定了蜀漢、東吳,把中國重新統一在自己的控製下。西晉的統一,無疑是有助於南北經濟文化的交往和物資的流通。蜀地和三吳的士族來到中原為官,而中原的士大夫們也得到領略南方習俗的機會。這是南北交流的大好時機。早已盛行於巴蜀、荊楚乃至三吳地區的飲茶習俗也在中原逐漸地浸潤開了。
關於中原最早的可靠的飲茶記載,大概是西晉左思的《嬌女詩》。左思字太衝,齊國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人,是西晉的著名文學家。《嬌女詩》共五十六句,是左思描寫自己的兩個女兒的詩章,其中與茶有關的,隻是“止為茶羈劇,吹噓對鼎金曆”二句。鼎
金曆,這裏指在爐子上煮茶的茶壺。意思是爐子上的茶水還未滾開,而人們又急等著茶喝。左思的兩個嬌女兒情急之下,鼓著腮對著爐子吹火,想讓茶水早一點沸騰。這兩句,把左思兩個女兒焦急的心情,鼓腮吹火的舉動都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左思少年時閑居臨淄,後隨其妹左芬入宮移居京師洛陽,直到張方暴亂都邑時,他才舉家離開洛陽定居冀州,並不久病死冀州。這就是說,左思住家一直沒有離開過北方。所以,他的《嬌女詩》中關於茶事的詩句,無疑是洛陽也是中原地區仕宦人家飲茶的最好證據。
三、東晉的飲茶習俗
晉王朝南渡,使中原的士族也大批南下定居於江南一帶。在這一政治和經濟背景下,南北兩種不同文化和習俗便在衝撞中逐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