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巴蜀地區飲茶的人越來越多,主要表現為上層人物對茶的需求。兩漢時期,由於巴蜀地區的富饒和經濟上的自給自足性,一些富豪貴族迅速出現。《華陽國誌蜀誌》一書中,可以看到每郡每縣都有若幹富豪大姓,他們和司馬相如的嶽丈卓王孫等人一樣,役使著大批人力,擁有眾多財富。他們常以飲茶和樂舞消遣,過著奢侈的生活。一批出身於四川地區的文人墨客,如司馬相如、揚雄等人也把飲茶的習俗帶到中原。他們經常聚會飲茶,談論時勢,吟詩作賦。晉代的張載雖然不是巴蜀地區人,隻因父親任蜀郡太守,他前往省親,對當地的飲茶習俗耳聞目染,故在其《登成都樓》詩中這樣寫道:“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人生苛安樂,茲土聊可娛。”這正是兩漢時期巴蜀地區上層階級飲茶的真實寫照。
這一時期民間用茶則以餅茶、茶粥食之。《廣雅》中非常具體地介紹了當時巴蜀地區人吃茶情況,首先把茶葉采下來搗爛成餅,葉老的,還得摻和米麵。吃茶的時候,先把茶餅烤幹烤脆,搗成細末,放到陶器裏,用沸水衝泡,再加上蔥、薑、桔子等物品“筽之”。所謂筽者,就是把這些調料和茶混合在一起,攪拌成羹湯一樣後再飲用。還有的書上記載則說,把搗成碎末的茶葉加水加米煮成粥,稱作茶粥,然後食用。這兩種用茶方式完全是把茶葉食用了,不講究茶的色、香、味,還是一種粗放式的用茶方式。
三、蒙頂茶的出現
隨著飲茶習俗的普及,巴蜀地區乃至全國其他地區對茶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這種需求分為兩個方麵,一方麵,要求巴蜀地區有足夠數量的茶葉可供消費;另一方麵,由於上層社會對飲茶的日益精細,他們對茶葉的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這種需求刺激下,不少地區出現了名茶。《華陽國誌蜀誌》寫到:“什邡縣山出名茶,”“南安、武陽皆出名茶”。什邡、南安、武陽都是西漢時巴蜀地名,可見當時名茶不是個別現象。蒙頂茶雖然稍晚於上述三地出現,但其影響之深廣卻在這些地區之上。
蒙頂茶是蒙山地區所產茶葉的總稱。蒙山位於今四川省,山勢巍峨,山巒挺秀,常年雲霧繚繞,是茶樹生長的好地方。然而,關於蒙頂茶的起源,卻有著一個美麗的傳奇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和尚雲遊到蒙山,見這裏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便用化緣來的錢造了座小廟住下。幾十年過去了,和尚年紀大了,又得了重病,久治不愈。老和尚強撐著病體到山上采草藥。半路上,遇到一位老翁,這位老翁童顏鶴發,他見老和尚滿臉病容,便告訴老和尚,每年春分前後,在第一聲春雷響起時到蒙山頂上找七株仙茶,用這七株仙茶的茶葉煎茶喝,就能去病消災。老和尚聽了這話,便在蒙山頂上找到這七株仙茶,在旁搭了間席棚住了下來。第二年春分,當春雷響起時,老和尚見這七株仙茶枝頭綻出了碧綠的嫩葉,便趕緊摘下來,用山裏的清泉煎茶,喝下來渾身通暢,疾病全消,好像換了個人。後來人們也知道了這個秘密,紛紛來到蒙山頂上尋找仙茶。但這七株仙茶已不見了,隻有滿山的小茶樹苗在迎風搖擺。大家便把這些小茶樹苗移栽到蒙山各處去,於是蒙山各處都出產品質上乘的茶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