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拉洋片(1 / 1)

拉洋片又稱西洋鏡,是將繪好的各種畫片放置在特製的木箱內,使觀眾透過凸鏡觀看放大了的畫片。這種玩意,非本土所有,為海外傳入。清人諸明齋在《西洋鏡》中寫道:“景致何奇哉,顯微作鏡台,小中惟見大,惟慮揭開來。”可見此物在清代時,已經風行於名埠大市。

西洋鏡剛興時,人以為奇,花錢去觀看,看過後則大失其望,不過是幾張死畫片而已,故產生了一句俗語:“拆穿西洋鏡。”意為識破了他人的騙局。

拉洋片作為一個行當,曾存在了很長的歲月。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湘潭城還有專門從事這個職業的。他們多在碼頭、廣場、街市邊設攤營業,觀眾也多為兒童,收費極為低廉。

拉洋片的分為兩類。一類是拉大洋片的,鏡框分兩層,長約一米許,高約兩米,上下拉動。在木框右邊釘有木架,上安鑼鼓與鈸。鼓棰、鑼棰與鈸用綢帶拴在一起,隻要扯動綢帶,諸樂齊作,以伴奏放片時所唱的曲詞。洋片懸掛在鏡框內,外麵有四個茶杯大的望孔,可供四人同時坐在板凳上觀看。拉洋片的邊敲打邊唱,解釋著畫麵的內容。

另一類拉洋片的,鏡框長約丈許,可供十人圍觀。由兩人(一人一邊)來回倒片,分上下兩層,觀眾一張一張地看,看完下邊的洋片即倒到上邊去。這種拉洋片的,不敲鑼鼓,邊拉邊解說。

老上海有一種“小西洋鏡”,“攤主身背小木箱和趴腳架,到一熱鬧處便打開木箱,內裝八九隻單筒畫片機,孩子們付錢後挑一隻機子一麵喜滋滋地眯起左眼,右眼貼上機孔向裏麵看,一麵不停地卷動轉軸變換畫麵”(藍翔、馮懿有《西洋鏡》)。

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老北京的天橋有個外號“大金牙”的藝人焦金池,“他自製洋片道具,安有鑼鼓鑔木架,用線繩連接著,用手一拽線繩,鑼鼓、鑔鏗鏘有聲,他邊奏邊唱,以最後一句拉長腔,怯聲怯氣,語調滑稽引人喜愛(早先百代公司錄有他的唱片)。他還能隨時編唱些觸景生情、諷刺時政的唱詞,使聽眾鼓掌歡迎”(《舊都三百六十行·拉洋片的》)。

如今,隻有在北京的廟會上,拉洋片作為一個旅遊節目依然吸引人們好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