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吹糖人這個行當已經很少見到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的出生地古城湘潭,在街頭巷尾,不時地可以碰到吹糖人擺下的擔子。這種既可吃、又好看的“糖人”,對於小孩子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很大的誘惑。
吹糖人在過去的許多城市都有,“老上海吹糖人的小販,大多為蘇北人。……吹糖的擔子主要在前挑,由一個圓竹筐和小方箱組成。竹筐內下邊放一個小煤爐,爐上放一隻小銅鍋,鍋內分為五格,每格放著不同顏色的糖稀。竹筐上麵放著一隻有半尺厚四四方方的木箱,正好蓋在竹筐上。這木箱上釘著一個H形木架,吹好的糖人有根竹簽撐著,即可插在木架上。這後麵的一頭主要放些煤球、扇爐子的破扇子之類的東西”(藍翔、馮懿有《吹糖人》)。
所用的原料主要是麥芽糖稀,然後染了幾種顏色。應顧客的要求,待加熱後,用一個小竹筒挑一點糖稀,就可以吹出紅色的桃子、黃色的葫蘆、綠中帶黑紋的西瓜,還可以吹出人物和動物。吹出的“作品”都是空心的,像吹出的汽球一樣。這一門技藝源遠流長,吹什麼像什麼,練出此等功夫也是不容易的。
老北京的吹糖人,連小竹筒都不需要,直接用嘴吹。“小販坐著用鐵鏟攪亂鐵勺內的糖稀,再用兩手拿起一點兒揉弄著,使糖稀變成豬膽形,然後在糖稀上端摺口用嘴吹幾下,糖稀便遇熱膨脹起來。這時取出抹了滑石粉的模子,將糖稀放在模子內(放些滑石粉,不使糖稀粘連模型),衝模子口再吹一口氣,打開模子,一個糖人吹成了。取出麥秸棍,用小棍頭沾點糖稀粘在糖人上”(《舊都三百六十行》)。吹糖人所備模子有十幾種:燈籠、孫猴子、小金魚、小蝙蝠、胖娃娃……
這種糖人,畢竟是不衛生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供孩子吃的零食五花八門,誰還去品嚐這種糖人呢·
但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卻依舊有保存的必要。杭州的仿古清河坊街,是一個民俗文化旅遊的地方,這裏聚集著許多民間手藝人的店鋪和小攤。年過七旬的“糖人朱”朱相寬,接過祖傳的吹糖技藝,一做就是三十多年。如今他在這裏展示著這門絕活,以供人欣賞。
“糖人朱做出的糖人紅紅綠綠的很好看,但最好看的還是他做糖人的過程,動作那麼熟練流暢,口手並用,一氣嗬成,看得人眼花繚亂。他的表情也很生動,瞪圓了眼,鼓起腮幫子,引得不少人圍觀”(譚竹《中華絕活手藝》)。
現在吹糖人的畢竟都年事已高,他們的後人是決不肯繼承此業的,更沒有年輕人願意來拜師學徒。它的失傳,大概是不可挽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