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占卜諸法,或帶有相當濃重的迷信色彩,或充滿了主觀臆斷和牽強附會,拆字即是此中的一種。
“拆字,亦作測字。拆則有分析之意,測則有推測之意,為占法之一種。任舉一字,觸機附會,以判凶吉”(徐珂《清稗類鈔·拆字》)。古人拆字,似乎內容相當廣泛,可問前程,可問病疾,可問戰事勝敗,可問田地收成。當然,在今天看來,確實可笑可悲,且作談資而已。
拆字占法起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至少不會遲於隋代。不過那時稱拆字為破字,《隋·經籍誌》中有《破字要訣》一卷。唐代的裴度征討吳元濟,掘地得石,石上有“雞未肥,酒未熟”的字樣,有個相字者解釋說:“雞未肥,無肉也,為已;酒未熟,無水也,為酉,破賊在已酉。”後果然靈驗。這是測字占卜戰事的例子。
拆字還可以占卜人事。吳三桂久蓄異誌,企圖謀反,向江蘇的藩司慕天顏借銀餉。,慕天顏猶豫不決,請來一個姓朱的人拆字。當時“幾上有殘柬,慕即翻轉,指‘正’字為枚。。朱曰:‘不可借。,正似王字,王心已亂。且柬正麵合幾上,正而反矣,即反之兆也。’慕即拒之,果應其言”(《清稗類鈔·拆正字武字》)。
還有拆字占卜前程的。乾隆丁卯年,福建鄉試後,士子謝廷光偕友人去拆字,他拈了一個“因”字,拆字者說:“圈內一人,你是這一科的解元之首。”另一位也拈了一個“因”字,拆字者說法又不一樣了:“此科恐怕無緣。後有恩科,可望得誌。你拈‘因’字,出於有心,‘因’字加一個‘心’字,即‘恩’字,指恩科也。”其後,都各得其所。(《清稗類鈔·拆因字》)
拆字問子嗣,書中亦有記載。陳某艱於子嗣,乃以“章”字請拆字者評判,測字者說他不可能有後代,因“章”與“童”相似,但“章”之下無“土”,無“土”即留不住根。
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拆字類似於一種文字遊戲,拆字者名義上以字形字義為基礎作出分析,更多的是“觸機附會”,察顏觀色,然後機警地作出臆斷,有理智的人自然不會去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