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我國是一個極為古老的行當,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炎、黃二帝,也精通醫道,並成為此中翹楚。
在古代,從醫者,謂之“張幟杏林”,又稱“操岐黃之術”。《神仙傳》一書中,說三國時的吳國名醫董奉,為人治病,不受報酬,隻求為其種杏樹幾棵,數年後蔚然成林,故後世稱頌妙手回春的醫家,常用“杏林春滿”之類詞語。“岐黃之術”典出《內經》,相傳名醫岐伯,與黃帝討論醫道,以問答形式寫成此書。
曆朝曆代,出現過許多醫術高超的名醫,如扁鵲、華陀、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吳天士、程杏軒、鄭素圃……數不勝數。同時,還有許多的經典著作流傳至今,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脈經》、《千金方》、《本草綱目》等等。
國學大師張太炎,應病家之邀,為一名醫題匾,他寫下“第三扁鵲”四字,人以為是筆誤,應是“第二扁鵲”才對。其實,章太炎用了一個典故,出自《史記正義》引《黃帝八十一難序》:秦越人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仍號之為扁鵲。兩個扁鵲之後,又出現一個“扁鵲”,這種評價實在是很高了。
古代的中醫,出於兩途:一是始於周代的瘍、疾、食、獸四門的官方醫生,至唐、宋以後,許多醫家兼通儒學,或許多讀書人兼通醫道,故稱之為儒醫;二是起源於巫醫、遊醫,以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用草藥治病,至宋代始有“郎中”一語,主要是指江湖遊醫。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受過專門訓練的中醫,大多任職於正規醫院,而江湖遊醫則設攤於街市。
從戰國至秦漢,辨證論治的醫療體係已具規模。到了唐代張仲景,他的《傷寒雜病論》開始確立辯證論治的原則,全書概括了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以及汗、下、吐、和、清、溫、補、消八療等方法,從理、法、方、藥等方麵綜合統籌進行治病救人,奠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的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中醫學日益發揚光大,不但受到國人的親睞,而且受到各國人民的關注。
解放前,湘鄉的一位名醫,一生勤勉,救治過不少病人,譽聲廣播。但他深知,許多病症是源於當時不合理的社會製度,臨終時曾作一聯自挽,以示心跡:
我愧無能,卅年功夫,可謂深矣!終難治貧者病根、富家錢癖;
人死何知,五尺棺木,亦雲足矣!更毋須經懺損產、苫塊傷身。